•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87

dianpingyao
首页 > 职称论文 > 防震减灾研究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太阳0001

已采纳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94 评论

Ashtray喵

地震小论文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级大地震.其实除了四川,还有一个地震王国---那就是日本.日本在一年当中会发生1000~1500次,算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震王国.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壳不稳定,常发生变动,所以火山和地震的发生率相当高.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动所产生的波动.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到外是: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上部和地壳是由岩石所构成的岩石圈.由于地幔的下部是半液体状态,所以又叫作:软流圈.既然地震的威力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办法防震减灾了吗?当然有啦!请听我细细道来.如果在路上遇到地震,这时要用东西保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抱一些电线杆,水泥墙,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一定要跑到平缓的山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佩服,祝愿你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愿望成真!

272 评论

三月女王Amand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每年____为我国“防灾减灾日”。A.4月20日 B.5月12日C.7月15日 D.9月1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____起施行。A.2000年12月1日 B.1998年3月1日C.2003年5月1日 D.2007年8月10日3.在街上遭遇地震,应抱头迅速到____。A.最近的建筑物内 B.空旷地蹲下C.高楼 D.立交桥4.发生地震时,在平房人员应迅速头顶保护物向室外跑,来不及可____避险。A.倚靠鱼缸 B.躲在床下或桌子下C.倚靠书柜 D.站在房中央5.闻到有浓烈的煤气异味,应立即____。A.打开门窗,关掉煤气阀门B.开灯查看,确认煤气泄漏位置C.打开抽风机,抽走煤气D.打电话报警求助6.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是由____造成。A.建筑物倒塌 B.地震的余波C.地震引起的火灾 D.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7.遭遇洪水袭击来不及撤离时,应____。A.在身上捆绑重物,防止被洪水冲跑B.迅速向屋顶、大树、高墙等处转移C.以静制动D.把财物用防水布包裹起来8.夏天高温天气,从外面大汗淋漓回家,应____。A.用冷水冲洗降温B.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C.喝冰镇饮料降温D.将空调开到最大吹风9.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____缓解症状。A.用热毛巾敷脸 B.用冷毛巾敷脸C.喂服汽水等冰镇饮料 D.喂服咖啡、红茶等热饮10.地铁在隧道运行时停电,乘客应该____。A.扒门自行离开车厢进入隧道B.拉门自行离开车厢进入隧道C.在车厢内嘈吵D.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听从救援人员指挥,依次沉着冷静地按照工作人员指定路线撤离11.2009年____是第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A.3月30日 B.4月1日C.5月12日 D.6月1日12.外出旅游入住旅馆后,应该首先____。A.了解附近的商场B.留意察看逃生通道、安全门,最好试走一次C.了解景点D.了解周围的交通状况13.溺水者被救上岸如无呼吸或摸不到脉搏时,应立即____。A.进行“倒水”B.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C.检查有无外伤D.送去医院14.发生地震时在学校上课,应____避险。A.慌乱跑向教室外B.迅速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躲在各自的课桌下C.蹲在地上D.坐在座位上不动15.在郊外遭遇雷电时,应该____。A.及时躲避或尽量找低洼处蹲下B.停留在空旷地C.停留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旁D.停留在广告牌下16.火场中失去自救能力时,应____求救。A.呼喊 B.敲击身边物品C.等待 D.想方设法站起来,引起别人的注意17.广东省医疗急救电话是____。A.110 B.119 C.120 D.12218.广东省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刑事、治安案件、自然灾害等报警电话是____。A.122 B.119 C.120 D.11019.被狗、猫等动物咬(抓)伤后,应立即到医疗门诊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第一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抓)伤后的____小时内。A.6 B.12 C.24 D.4820.公交车上失火,车门无法开启时,乘客应该____。A.用车上备用的专用铁锤或鞋跟就近打碎车窗,从车窗疏散逃生B.哭喊C.打电话给亲人、朋友,问怎么解决D.挤向车门21.根据《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悬挂____预警信号时中小学应该停课。A.暴雨橙色 B.暴雨红色C.高温橙色 D.高温红色22.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____。A.台风眼 B.台风眼壁附近C.台风云系外围 D.台风能影响所有区域23.在影剧院遭遇地震,应该____。A.沉着冷静,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B.乱喊乱叫C.不顾一切向外跑D.站在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下面24.被困电梯内,应____。A.立即扒门爬出B.点火报警C.保持镇静,立即用电梯内警铃、对讲机或电话与有关人员联系,等待外部救援D.烦躁地上下跳动25.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____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为3~15天。A.蚊子 B.老鼠 C.苍蝇 D.蟑螂26.禽流感病毒可通过____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都可以被感染。A.消化道和呼吸道 B.空气C.食用煮熟的禽肉 D.食用煮熟的禽蛋27.大型活动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应____。A.按顺序迅速撤离现场 B.争先恐后逃跑C.围观看热闹 D.原地等待28.行人不要在街上滑旱冰、____等,以免引起事故。A.散步 B.逛街 C.滑滑板 D.聊天29.遇险时发出的声音求救信号,是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间隔____分钟后重复。A.3 B.10 C.1 D.530.如发现或怀疑伤员有脊柱骨折时,搬动应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伤情,应____。A.使用软担架B.1人抱胸、1人抬腿的方式搬动C.由3人-4人托扶伤员的头部、背部、臀部、腿部,抬平放在平板上,然后用布带将伤员固定后搬送D.不顾一切尽快送往就近医院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31.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通常有效的避险方法有____。A.向屋顶转移B.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C.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D.原地等待救援32.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____。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33.为防止森林火灾,不要在林区____。A.吸烟 B.烧烤C.点燃篝火 D.上坟烧纸、燃放鞭炮34.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有____。A.十滴水 B.仁丹 C.保济丸 D.清凉油35.手足口病个人正确防护措施是____。A.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B.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C.避免接触患病儿童D.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36.行人横过马路时,应该____。A.行走在人行道内,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边行走B.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红灯停、绿灯行C.有人行过街天桥或隧道的须走过街天桥或隧道D.追逐猛跑、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37.遭遇绑架,正确的应对方法有____。A.保持镇静和清醒,不要惊慌,不要顶撞犯罪分子,防止事态激化B.尽可能了解自己所处位置C.观察形势,设法传递信息或留下标记,让情况传递出去D.找借口离开现场,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逃脱38.游乐设施出现非正常情况停机时,应该____。A.保持镇静 B.听从工作人员指挥C.解除安全带 D.等待救援39.野营时应____避免遭遇崩塌、滑坡。A.避开沟壑 B.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C.避开陡峭的悬崖 D.避开潮湿的、有裂缝的山坡40.学校发生火灾时,学生____。A.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有序撤离B.不要推拉、拥挤、防止踩踏造成伤亡C.利用衣、物等捂住鼻子、弯腰和匍匐前行D.如果被困,要靠近走廊、窗口、大声呼救或挥动衣物等发出求救信号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41.地震中,被困高层的人员应到阳台上尽力呼救。42.暴雨期间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贴近建筑物,防止跌入地井、地坑等。43.遭遇洪水时,应呆在地势高的地方,等待救援。44.地震时要保持镇定,注意收听广播获得最新消息。45.在酒店高层遇到火灾,把安全道路封闭,可趁大火烧到前,从窗户跳下逃生。46.台风来临时,不要在高墙、广告牌及居民楼下行走,以免发生重物倾斜或高空坠物。47.暴雨引起屋内进水,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48.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在鸡、鸭、鹅等禽类之间传播,不会感染人类。49.流感早期服用感冒冲剂或板蓝根冲剂,可以减轻症状。50.不在受污染的水体附近区域进行捕捞、放牧、引灌等作业以及洗涤、游泳等活动。

339 评论

是芬妮呀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85 评论

今生只要你陪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是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果实。一个又一个挫折并没能弄垮他,他勇敢地直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开拓了人生之路。他的人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能勇敢面对挫折,是成功的开始,是人生的转机。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敢于面对挫折,直面人生的。冼星海说: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苦雨,雪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的确,成功的基础是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收获就是成功。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国破家亡,她的人生一路坎坷,颠沛流离。但她敢于面对惨痛的人生,坚持创作,不仅在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还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逆境时人生的一些片段,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候。如果李清照不能面对那些逆境,被挫折绊倒了就一蹶不振,放弃创作,那么她在文学上有这么高的造诣吗?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要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面对挫折的。

358 评论

梦溪shuer

地震的预防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5.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犟到的地方。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j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如何面对地震I.地震具有突发性,使入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1 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1 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336 评论

sunjia052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50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涝、旱灾得到初步控制。70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80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监测主要自然灾害的台网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大批有科研价值的观测资料。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有了一些认识,积累了一定的预测、预报经验,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作出了较成功的预测、预报。各项防灾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有了一定进步。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年代为国际减灾十年。从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既难以象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国家那样采取严厉限制向灾害高风险区发展的策略,也无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来降低灾害的风险度。针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总目标是: (a)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b)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约束; (c)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本章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水、干旱以及其他灾害,如地震、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及病、虫、鼠等生物灾害的防治为主要论述对象,并涉及减少由人类活动导致灾害风险加重的问题。对于以人为因素为主的环境公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等问题,分别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予以论述。 本章设3个方案领域 A.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 B.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C.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方案领域 A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 行动依据 灾害管理是政府、有关单位与社会集团为防灾、减灾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规划、组织、协调、干预和工程技术活动的总和,贯穿防灾活动的全过程,是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中枢。 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具备灾害源、灾害载体和受灾体三个条件,包含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自然灾害的可管理性,体现在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协调人类的活动,在顺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有可能消除、削弱或回避灾害源,调节、控制或疏导灾害载体,保护、转移受灾体或提高受灾体的承灾能力,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源,达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目的。 灾害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灾害管理体制的健全。中国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经济不发达、技术起点低的困难条件下形成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灾害管理法制尚不健全,国家尚缺乏防灾的总体规划,灾害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以及协调运作机制均有必要加强。 目标 本方案领域的目标为: (a)健全灾害管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及规划,提高其科学性、权威性与可行性; (b)增强灾害管理的协调、监督、奖惩、教育机制,推动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 (c)促进灾害管理方式由部门、区域、环节、学科相分离的封闭式的单项管理向综合、系统、协调式的管理方向发展; (d)提高社会发展与减灾防灾要求相协调的能力。 行动 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 (a)制定综合的灾害管理基本法,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灾害管理法,部分配套法规,加强地方减灾立法等,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b)制定国家的减灾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协调进行; (c)在国家减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制定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对已有的减灾规划重新审议,补充、提高、完善; (d)制定各级政府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作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 进一步加强灾害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中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的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机构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a)增强协调机构的职能:政府部门临时性协调机构下设常务性行政办事机构、可以依托的灾害信息管理机构和从事宏观灾害管理研究的专家组织;对负责统筹规划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机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其管理权限和保障这些权力实施的各种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参与,协调解决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区域间的冲突; (b)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监督职能; (c)制定提高行政领导灾害管理水平的培训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实施; (d)健全灾害调查、评估与统计的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和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活动有: (a)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辩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部分;目前,急需开展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合理确定城市灾害防御标准,科学制定防灾方案,优化防灾体系建设的实施顺序; (b)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研究:根据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风险度,结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进行区划,制定区域性的减灾对策与实施政策,组织协调行政区之间的减灾活动,对土地利用模式与经济发展布局作出合理调整; (c)加强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信息管理: (a)筹建“国家灾害信息管理中心”,加强区域、部门之间灾害信息的交流与管理; (b)在“国家灾害信息管理中心”、有关部门、地区、科研单位或大学有计划地建立不同层次的若干个自然灾害数据库; (c)以年鉴或其他适当形式汇编中国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制建设、科技研究、对策实施等的年度进展情况,公开发行。 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协调: (a)加强学术交流,组织不同层次的灾害管理讲习班或研讨会;组织力量系统翻译、整理、研究各国有关灾害管理的文献,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组织必要的出国考察; (b)灾害管理法规中有关海洋、大气、跨国河流等部分要与国际社会通行惯例相协调; (c)增强与国际有关自然灾害管理组织的信息交流与交往。 B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行动依据 防灾减灾体系是人类社会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年代以来,中国不仅自然灾害总损失在增加,受灾面积也在增加,反映了防灾体系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加强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建设。 目标 本方案领域的目标为: (a)建立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社会防灾抗灾总体能力; (b)加强灾害科学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c)提高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速度,尽快消除灾害的不利影响。 行动 加强大型防灾抗灾骨干工程的统筹规划与建设管理。同时解决重建设、轻管理、轻配套、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和关键时刻无力发挥作用等问题。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央、地方与社会集团在防灾工程建设上的投资分摊比例,对工程进行减灾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力求防灾工程产生多目标的综合效益。 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减灾综合对策的研究。针对不同灾种,不同城市发展的特点,制定协调各部门联合防灾减灾行动的规划,制定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减灾对策。 建立城市和地区性的减灾综合实验区,探索在灾害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的总体经验和技术,积极推广有效的减灾防灾技术。 开展减灾政策的研究。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有: (a)实行灾害保险的政策研究; (b)建立减灾基金制度的政策研究; (c)分滞洪区应用后的补偿政策研究等。 开展对各种自然灾害观测和监测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灾害监测系统。重点是: (a)地震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 (b)灾害性天气、气候和洪水监测系统的研究; (c)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 (d)海洋灾害监测数据实时收集系统的研究; (e)大气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等。 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 (a)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数值预报方法; (b)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c)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d)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 (e)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趋势的预测研究; (f)多沙游荡型宽浅槽河流洪水演进预报模型的研究等。 防灾、抗灾、救灾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 (a)防灾对策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b)防灾工程体系灾时优化调度方案; (c)居民避难系统的优化设计; (d)城市重点生命线工程的防灾保护与应急措施; (e)救灾快速反应系统装备技术现代化; (f)灾区大批死、伤、病人紧急处置、疫情控制、灾民饮食饮水清洁处理等医疗卫生技术等。 加强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a)大力改善通讯系统; (b)进一步发展海洋灾害警报传播分发系统,保障渔民和其他海上活动的安全; (c)促进遥感等高技术在灾情监测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建立综合防治重大自然灾害的示范工程项目,如: (a)淮河、太湖流域水利工程; (b)海南防台风工程; (c)四川省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d)山东省莱州湾海水侵染治理工程等。 在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中,应大力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如: (a)在灾害监测、信息处理、预警、预报、通讯联络等系统的建设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 (b)综合防治重大自然灾害的示范工程项目的国际合作,如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等; (c)发展西太平洋沿岸国家区域海洋灾害联合警报业务,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资源和中国的地域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形成统一的业务系统; (d)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争取国际社会的救援,以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e)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研究。 C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行动依据 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灾害高风险区的开发在中国是不可回避的。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因此探讨发展规模、发展方式与防灾减灾保护措施的相互协调是最重要的。 目标 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自然灾害。具体目标如下: (a)预测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b)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行动 加强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影响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a)开发建设项目是否对其周围环境引发灾害性后果; (b)项目实施区域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开发建设项目有潜在的灾害影响; (c)重大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抗灾能力与保护措施的是否经济合理。 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对破坏森林、草原、土地、矿山、海洋资源和破坏灾害监测、通讯、防灾设施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与纠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现象。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a)围湖造田与洪、涝、旱灾害的相关关系; (b)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与山地灾害、水旱灾害、风沙灾害的相关关系; (c)地下水超采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d)大型工程建设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研究人为因素引起的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a)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引起的地震、火、水、风、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b)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业病虫害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c)矿产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 探讨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危害的途径。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汲取世界的经验和教训。

340 评论

相关问答

  • 汽车减震橡胶套性质研究论文

    橡胶垫的特点是高弹性和高粘度。橡胶的弹性是由其卷曲分子的构象变化引起的,橡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阻碍分子链的运动,表现出粘性阻尼的特性,从而使应力和应变往往处于

    8luckymore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震灾害预防论文范文

    777777777777777777777 防震减灾,共创美好家园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

    么么三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2013年国际减灾主题研究论文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和解决的方案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

    coloredglaz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汶川抗震救灾动员案例研究论文

    搂主,给你两篇,看看行不。给我点分阿,急着用呢,谢谢了~~! 1.四川地震 作文 感想 2008年05月14日 星期三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时2

    都市月亮飘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防灾减灾研究生毕业论文

    咱们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本毕业论文小册子,那上面很详细的,估计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淡淡默默淡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