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8

cynthiahql
首页 > 职称论文 >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豆他妈妈

已采纳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155 评论

Hexe留恋不往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1)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鉴赏必然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鉴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不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达到预期教学效果。(2)美术教学与表演艺术的融合表演是一门形体和语言的艺术,在美术课堂中运用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形体动作,积累素材从而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如在鉴赏外国雕塑《拉奥孔》这一作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拉奥孔与其两个儿子被巨蟒紧紧缠住身体,痛苦地扭动与奋力挣扎的情景,为了使这一怵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瞬间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更深的印象,我便决定找几组同学到讲台前来进行表演,同学们各个争先恐后,将拉奥孔极其两个儿子的表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对这组雕塑作品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延长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时间。(3)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也是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如在进行《中国民间美术——剪纸》的鉴赏中,考虑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样式丰富,制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干瘪瘪的灌输给学生,势必起不到本课“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一思想上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课件,力争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都蕴涵在课件当中,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注意融入其他一些教学手段,如在课件中插入优美的古典音乐,制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导入课程,这样,学生看着精心设计的图片,伴着悠扬的音乐,听着老师的解说,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情境中感受着民间美术特有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强烈欲望。另外,在课件的制作中,我不但要求内容的完善,更加注重课件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感染力,让学生看过之后有大饱眼福的感觉,真正达到美术课美感渗透、潜移默化的教学目的

230 评论

MM头Selina

试析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下面一起谈谈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美术欣赏主要是一种幼儿的审美活动。针对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对美术欣赏的不正确认识,笔者从音画合壁的理论价值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和经验的累积,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即将音乐与美术融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论文关键词: 美术欣赏 音画合壁

美术欣赏是一种接受美学,是指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及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在幼儿园中主要是指幼儿的审美活动,即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包括一般性的美术作品欣赏(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美术名作、工艺美术等)、以幼儿为对象创作的美术作品欣赏、幼儿绘画的欣赏等等。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纲要》中指出"初步培养幼儿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美术教育并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授绘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并从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中,单独的欣赏课程很少,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随着我园十五课题的逐步开展,以及对艺术教学活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乐融合进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有着自己的一些做法。那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把音乐融会进去有何依据和价值?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看法与做法。

一、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依据与价值

(一)音和画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着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而康定斯基也曾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

这充分说明了美术与音乐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美术与音乐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进作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大家有可能穿过某种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她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三)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提高欣赏能力

(一)音乐作为背景,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提高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通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赏修拉的《紫花》时,为了使孩子们充分领略作品中洋溢的春的气息,我们特地选择了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在出示画面引导幼儿初步欣赏之后,为画面配上乐曲,并请幼儿闭上眼睛仔细的倾听。在这首具有流动徜徉的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中的田野,闻着紫花散放出来清新的花香。又如在欣赏米莱的作品《盲女》时,为了使孩子们能充分感受作品中盲女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静谧与安逸,我们选择了《月光曲》作为背景。当孩子们模仿盲女,相互依偎着静静的聆听乐曲时,原来的 躁 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宁静的音乐仿佛使孩子们也变成了一个个"盲女",进入画面,在静静聆听身边小女孩讲述着身后恢复生机的自然美景。

(二)线条、色块与节奏、力度等的连接,丰富对作品的审美想象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有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等等,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着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作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两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将作品中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引发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时,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画面中的不同线条,然后请孩子们想象短横线象怎样的音乐?还有哪些地方也象重重的音乐?曲线又象什么音乐?画面上还有哪种音乐呢?箭头可用什么声音表示呢?孩子们在初步欣赏获得视觉资料后,大胆的调动以往的经验进行想象:短横线象在一下一下敲鼓,曲线象"羞答答的玫瑰"(这是琵琶曲,晨间韵律操用的音乐)……在孩子们进行想象,初步具有线条与节奏旋律的连接经验之后,我们又提供乐曲《单簧管波尔卡》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进一步想象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来表现?……在线条与节奏的互接之中,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想象孩子们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三)画与音乐选择性的匹配,提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作的进一步的审视与欣赏,最高级的理解是对融合在作品形式中的意味的领悟,但是这种领悟不可能用推理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能是一种意会。尤其是作为欣赏者的幼儿,受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等限制,更难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而音乐是绘画的能力,他们之间是相通的,恰恰能弥补这种表现的不足。还是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欣赏为例,这幅画由于线条很多,如果让孩子们较贴切的说出对整幅画的感觉,孩子们很难把握,也不易表述,而我们的做法是为孩子们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抒情曲》,在引导分别欣赏之后,请大家为画面进行选择性的匹配,选选哪首乐曲最象这幅画,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抒情曲》,就在匹配成功的刹那,孩子们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随之提升。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几点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欣赏活动,不一定强求教师有高超的技能或完美的艺术修养,但对老师的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特别要求教师应该具有鉴赏美术、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既要老师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如:线条、形状、色彩、光线、构图等)和作品内容因素(象征意义、题材、主题、典故等),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乐句、乐段、情绪、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美术作品选择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2、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抽象性作品,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康定斯基的《蔷薇色的重音》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毕加索的《梦》等。而在音乐作品方面则要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乐曲,在创作上风格上与美术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乐曲的情节也不宜太复杂,以便于孩子作出选择性的匹配,以及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3、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启发性问题辅助幼儿将视听结合起来,对音乐与美术进行连接与匹配,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想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或暗示给孩子,造成假象,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试一试,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扶助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欣赏,在艺术的海洋里接受美、体味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略)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音乐与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shop移民Sher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动画中的音乐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The Melancholy of Suzumiya Haruhi》-《凉宫春日的忧郁》 (1) A far from ordinary school sto

    紫童viv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音乐与体育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音乐 教育 论文中引用、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是音乐教育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

    国美京华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舞蹈是来自民间的自娱自乐的东西,有了舞蹈就有了节奏也就有了音乐.

    fairyzhangyanti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音乐对动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小谈中美动画之差异 曾经看过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不论什么样的梦想和奇迹都可以实现。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

    小笨猪sev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