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9

wangweil0726
首页 > 职称论文 > 经济学家任泽平文章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雨后哒晴天

已采纳

以下为任泽平博士在2019年《财经》年会上的发言:

我介绍两个方面的观点:形势和建议。

我们这个环节非常好,也非常切中当前的主题。今天的嘉宾也有些分歧,比如高院长不建议上调赤字率,余栋建议打破3%的教条。

现在对于未来的形势和政策究竟应该怎么看? 2010年我参与研究“增速换挡”,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已经相当接近底部,未来经济L型。2017年我们提出新周期,今年提出金融周期退潮。

大家知道,我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坚定乐观。但是对于短期经济形势, 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 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只有对严峻程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才可以有充足的准备,才可以从容应对。

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判断,直白来讲, 这次经济L型会有两个底部,第一次底部是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然后又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回落,大致在2019年上半年会二次触底,触底可能会在2019年的年中。

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三驾马车、两个发动机。三驾马车当中,消费、投资、出口都放缓了。两个发动机当中,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分别受到了财政整顿和金融去杠杆的约束。 大的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叠加。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当前经济形势的冷暖。GDP增速方面,三季度的GDP增速是,这个增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只有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低于,分别是08年的四季度和09年的一季度,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此我们没有低于过,这是第一次。

外部环境方面。我们现在的出口,前段时间有的学者用了很精妙的模型测算,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事实呢,10月份我们的PMI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这是33个月以来的新低。而且前段时间抢出口,进行了需求的透支。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就像基辛格这次访华时讲到的,可能我们要重新定义中美关系。我们今年对很多情况出现了一些误判,其中中美贸易摩擦就算一个,有的人在一开始认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事实上贸易摩擦是不断升级。我们在贸易战开打之初就提出“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我们最好的应对是改革开放”。明年1月1日2000亿美元的10%的货物关税就会上调到25%,如果双方在此之前不能达成共识。当然双方经贸谈判的大门并未关闭,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另一方面取决于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开始显现,近期美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大跌,可能会让特朗普政府开始冷静下来,回到谈判桌上。

再比如说金融方面,9月份M2的供应量降到。什么概念呢?是过去20年以来的新低,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总量,今年1-9月份是万亿,比去年净减少万亿,以前都是每年增长。刚才白重恩老师讲投资降到了,其实通过历史比较就会发现,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这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新低。

什么造成了当前这样的形势呢?首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形势出现了叠加。搞宏观经济的人都知道,什么都不怕,最怕事情赶到一块儿去了。外部有贸易摩擦,内部有结构转型、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环保、去产能。而且这些年有的政策摆动太大,紧的时候有点过紧,松的时候过松。好的宏观调控一定是春风化雨、和风细雨。

所以,形势就是这样, 提几点建设性建议。

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奇迹,但是从01年加入WTO以来,要客观承认我们在开放的进程当中有点吃老本了。80年代我们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试点,01年加入WTO,我们都是大力度、大尺度的开放。

事实上我们现在要开放的领域还非常多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开放已经成功了。比如说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只占10%,外资、民营占了80%、90%,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非常强,为什么?开放带来的。但是 我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都是开放不足。为什么中国基础要素成本过高?是跟竞争不充分有关的。竞争不充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开放不足所带来的。

我们要有开放自信,大家一定要留意,像中国、德国、日本,包括像韩国这样的制造业,它是天然地受益于全球化的,受益于市场的一体化的和贸易的全球化的。

第二,我们的宏观调控不要摆动太大。其实逻辑并不复杂。因为政策从制定到传导,再到有效果,它是有时滞的。 如果是想让政策立马见效,一定是力度过强了。美联储加息从营造预期到最后加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 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跟企业的互动和适应期。

第三,建议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现在对于财政政策我们有几个误区:

1 、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人为地对立起来。改革是管长期经济增长,宏观调控就管短期经济波动,为什么要把它对立起来?大家管的事不一样。长期的改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 、上调明年的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要受3%的约束。我们现在搞财政的人要澄清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平衡财政还是要功能财政?政府如果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还要保自己的财政平衡?让企业怎么过啊?难道要等经济好的时候再去减税吗?已经没有必要了。反而应该经济不好的时候扩大赤字、扩大减税,这就是功能财政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3 、有人说现在没有投资机会,很多都过剩了。中国现在人均GDP是美国的1/6都不到,我们怎么就没有投资潜力了呢?我们不仅基础设施有大规模的投资潜力,在高科技领域,像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动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几百亿的大规模投资,我们可以自己投,也可以减税让企业去投,企业的投资潜力很大。不是我们没有投资潜力,是我们需要新思路。开放也会带来投资潜力,减税也会带来投资潜力,鼓舞企业家的信心也会带来长期的投资潜力。

第四,对于货币金融政策,客观地讲,我们过去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效,未来应该转向稳杠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区分杠杆的好坏。 我们银行的表外和影子银行业务,它大量满足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能够从银行的表内拿到贷款,为什么要到表外去?为什么要绕一道?因为它拿不到。我们不能一刀切,银行的表外,我们通道包括影子银行业务确实有以钱炒钱的、监管套利的,我们要坚决打击。但是 有些是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我们要进行区分,不能搞一刀切。 现在的政策我觉得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去调整完善了。

最后一条建议,我们过去比较强调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的,因为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建设市场导向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我们的战略方向,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改革的方法论上,我们要记住还有很多传统的智慧不能丢,关键就是6个字:渐进、增量、试点。因为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论的,我们需要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找到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所以,未来改革的方法论可以考虑顶层设计加上增量、渐进和试点。

最后总结一句,女士们、先生们,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中国在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巨大的机会。我们深信,经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原标题:任泽平:虚心万事能成,加大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289 评论

fairyzhangyanting

在妈妈圈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今二胎三胎政策都已经放开了,你不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吗?

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之后的效果如何,相信各地持续走低的新生儿出生率就能给出答案,而这些数据也呈现出了年轻妈妈们的生育态度:养娃太累,不想拼了。

近日,经济学家 任泽平发文称已经找到了解决低生育的办法。

在任泽平看来,如今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主要原因是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影响生活质量,对此,他也做过调查。

在“你认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中,得票最高的是养娃成本,其次是房价。

既然养孩子的最大问题是钱不够,那么解决问题要该从钱入手,任泽平为此建议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 社会 多生5000万孩子。

除此之外,这份报告中还提到了现在生孩子不能指望90后00后,他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75-85人群才是生娃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尚且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我们暂且不谈出台鼓励生育金能否解决出生率问题,光是报告中的“75年-85年这批人还会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就足以引爆评论区。

不少年龄满足这一区间的网友都表示自己如今的思想也早已转变,作为80后,目前的精力实在无法支撑再生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压力。

而对于女性来说,很多人也都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毕竟对于中年女性来说,再增加一个孩子,事业上必定也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作为75-85岁人群,你会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吗?我们来听听网友的看法:

@ 火星路:应该鼓励90后生,75-85都已经生不动了,本人82年的,完全不觉得多子多福。

@ 困在帝都:75年出生,今年47周岁,两个孩子是挺好,但奔五的人了怎么去生呢?

@浮生若梦:80年的表示二宝刚上幼儿园,再给1000万也不生,操心费力没人替。

@调皮的螃蟹:85年只生了一个,我自己都是独生子女,难道不知道独生子女有多爽,坚决不生二胎, 现在只想把自己过好。

生孩子这件事,75-85岁人群压力也很大

在很多人看来,之所以认为75-85人群是生二胎三胎的主力军,是因为人到中年,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基础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在房价如此之高的现在,这部分人群几乎不用为房子发愁,他们在多年前就已经拥有了房子,且那个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疯狂上涨,即便是需要还房贷,压力也不会很大。

但事实上,很多75-85人群也拥有较大的生活压力,职场上进入倦怠期,大宝进入青春期,家中老人年纪渐大,身体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都是75-85人群的痛点。

因此在生育观上,除非是特别喜欢孩子,执念于儿女双全,否则很多人都已经没了多子多福的思想。

相较于再养育一个孩子的压力,他们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由与精彩。

兜妈寄语

生不生孩子是每对夫妻的自由,不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我们都希望父母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旦决定成为多子女家庭,父母就需要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关爱。

151 评论

开心一刻0312

“大家留意我们的公共政策,最近还是释放出了非常清晰的信号,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包括财政政策,可能会变得对市场更加友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友好。”

“11月18号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在这会议当中,指出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要做好六稳六保。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家留意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删去了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大家仔细品,仔细去理解。”

“……按照现在这个形势下去,如果正常不调整,3~6个月,大部分民营房企现金流都要出问题。所以说我们要稳增长,货币要开始宽松了,”“未来股票有投资机会,其实房子也有投资机会,我不太赞同现在有些观点说,现在房子翻篇了,永远的没有投资机会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错的。”

这是经济学家任泽平,11月24日晚在线交流时表述的最新观点,他提醒大家留意两大重要信号,新一轮稳增长要来了。

任泽平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变化和投资机会也做出了分析,对于股市,他认为不用太悲观,新能源是长期机会,在调整后会再创新高,不过,明年的股市风格一定会有变化。

以下为任泽平的精华发言内容。

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

今天聊聊几个话题,一个,大家留意我们的公共政策,最近还是释放出了非常清晰的信号,就是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

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包括财政政策,可能会变得对市场更加友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友好。

第二个,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说实话,虽然我们预计大家生三孩以上的意愿可能不高,但是投票的结果、还是大幅超出了我们预期。

大约只有10%的人才愿意生三孩及以上,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大约有将近1万个人参与这个问卷调查,将近1/4、就是25%的朋友的投票结果就是一个都不生。

而且我们最近也公布了一些新的情况,就是今年上半年,我们很多地方的新生儿的出生率再次大幅的下滑;我有一个判断供大家参考,就是中国的老龄化正在追日本,但中国的少子化有可能会比日本还要严重,所以说,我们真的是要该采取措施了。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站在现在的时点,大家可能关心股票房子这些投资问题,其实我跟大家讲,未来股票有投资机会,其实房子也有投资机会,我不太赞同现在有些观点说,现在房子翻篇了,永远的没有投资机会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错的。

那么,在讲大的判断之前,我讲两个重要的会议,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个就是11月18号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在这会议当中,指出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我把原文给大家说一下,要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要做好六稳六保。

什么意思?

就是要稳增长,我做了20年的经济形势分析,我一听到这个词、听到这样的表述,我就知道了,要稳增长,然后,随后央行在最近这两天发布了一个文件,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家留意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删去了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大家仔细品,仔细去理解,我再把这两个信息给大家强调一下。

第一个,在这个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做好六稳六保,六稳就是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等等。然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删去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这两个重要的信号,归纳起来两句话:

第一,新的一轮稳增长要来了。第二个,货币不再像以前那么紧了,货币可以适当的松一松了。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新的一轮货币宽松或者说结构性的宽松要来了

大家留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那么,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现在稳增长要来了?新的一轮货币宽松或者说结构性的宽松要来了?原因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从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周而复始,去年是复苏,今年上半年是过热和滞胀,现在是从滞胀往衰退进行转化。

那么大家非常明显的看到,最近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我们现在正处在货币政策的转弯、慢转弯的阶段,还没开始轰油门,但是已经开始有预期了,希望大家留意。

那么经济下压力来自于哪里呢?

教给大家分析短期经济形势的一个办法,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就是制度、技术、人口等等,这些都是慢变量,短期看需求,就是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所以短期经济形势变化,大部分都是因为需求的这种波动所带来的。

那么我们来看最近的需求上,消费整体是低迷的,然后出口不错,出口高增长,但是明年要麻烦,我们最近出口订单有所放缓,最重要的是投资的下行压力。

从今年5月份、尤其是今年八九月份以来,我们房地产的销售以负的20%的速度在下滑,还有基建,今年15号文清理地方的债务,所以基建也非常的低迷,所以这是经济下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比如我跟大家说一个数据,我们三季度的GDP增速大约是,已经跌破了潜在增长率的水平,那么四季度,市场普遍预测是低于4的,大约是之间,而且我认为到明年一季度都缓解不了,因为我们现在政策还没有去有有力的去对冲,只是说有一些信号;

比如说前一段、碳减排支持工具,还有最近专项债的这种发力,还有包括房地产调控也有所松绑,在房住不炒和三稳的预期下,最近大家留意,你看像成都,对预售资金的监管做了调整了,而前段时间包括像央行等都提到,对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也要开始调整,

据一家大型房产销售经纪公司高管介绍,按照现在这个形势下去,如果正常不调整,3~6个月,大部分民营房企现金流都要出问题。所以说我们要稳增长,货币要开始宽松了,这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第一方面内容。

这次货币宽松对哪些行业有利 支持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或适度松绑过紧房地产政策

那么第二个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次货币宽松对哪些行业有利?

简单跟大家说,我认为这次货币的宽松应该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定向的降息、降准、再贷款,给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这是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就是对于房地产过紧的前期这些政策、给予适度的松绑,包括最近像哈尔滨,像成都等等一些城市,做出的调整应该都是方向。

稍微展开一下,新能源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去年新能源 汽车 销售是100多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就卖了210万辆,按照中汽协的预测、今年新能源 汽车 销售多少呢?300万辆。300万辆什么概念?就中国一年乘用车的销售是2500万辆,也就是如果说,今年我们新能源 汽车 突破300万辆,整个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0%,大家知道这个在工业品消费品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规律,当一个新的东西,它的渗透率超过10%,用户的习惯,产品质量开始进入一个爆发期。

所以,在未来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渗透率从10%~25%甚至到30%,将是一个快速的爆发期,可能会用2年3年不到5年的时间就能快速的实现。

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在这一次新能源革命当中,中国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第一次能源革命,是蒸汽机的时代,英国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的霸主。第二次能源革命是内燃机的发明, 汽车 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石油、天然气战略性的上升。

我跟大家说几个70%,大家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要发展新能源,这是一盘大棋。

第一个中国石油70%依赖进口,我们整个石油的消费里面,70%来进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进口的石油里面70%的贸易就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我们的能源安全的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大家知道我们要双碳,我们现在的碳排放,绝大部分是这种传统的能源排放,所以无论是从我们的能源安全、保护地球,包括中国要在这次新的能源革命里面起一个引领作用,都需要发展新能源。

更重要的是什么?中国新能源,包括光伏、风电,包括新能源 汽车 ,最重要的零部件、动力电池,我们都有自己的布局,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旗舰企业,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难得的。然后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包括我们做投资,到最后无非是顺势而为的,

新能源的机会是未来5年到10年的机会,中间肯定会有波动,大家放心,绝对不可能一气呵成,但是并不影响它调整完以后再创新高,这是我对新能源的一个看法。

对于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要给予满足, 也是稳增长重要一环

这次货币放松,第一个,国家这一次绝对不会再去大规模的去刺激房地产,刺激重化工业,刺激老基建,这一次如果说要发力要支持的,一定是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领域,还有就是信息消费这些领域,这就是我们这次货币宽松跟以前的不同。

第二个,我认为对于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要给予满足,也是稳增长的很重要的一环。

如果我们现在的房地产的过紧的政策不做调整,我同意我那位朋友的判断。如果不做调整,再过三五个月,我们大部分民营房企业的现金流都要出问题了。

所以大家看,最近已经开始做了调整,成都在今天就发布了政策,这个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放松对预售预售资金的监管的限制,也就是说,房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动用预售资金,来缓解现金流,来推动交楼这个工程,而且协调金融机构给予重点企业开发贷展期、降息相关的利好政策,从而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10次危机9次地产,房地产最大的智慧就是用时间换空间,让它软着陆,不要让它硬着陆,硬着陆根本受不了,这是经济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

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 中国房价一定会经历分化的阶段

我们就接着讲房地产,然后系统的跟大家说一说房价的事,我对未来股市和房地产的看法。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大家知道这是我当时建立的一个分析框架,后来我又把它通俗的说了一下,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对明年、后年的房价怎么看?房地产这个事儿,大家最根本的就是记住,要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人口往哪里流动,哪个地方房地产就是繁荣的,就会有需求,房地产就有机会。

这个不仅是中国,美国也是这样,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看这次美国两大海岸线的房价又创新高了,但是美国中部地区房价没动,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在过去的这些年,美国的人口从广阔的中部地区往两大海岸线迁移,你看最近三亚,无锡过去这一年,杭州,包括像深圳房价涨了很多,什么原因?不就是过去这几年,人口在源源不断的往这些地方流入吗,你看有的地方,像东北、西北的三四线城市在那趴着不动,什么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口的流入,或者说人口在大量的流出。

有的朋友会问说房产税试点要来了,房价还会涨吗?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美国也有房产税,日本也有房产税,对不对?英国有房产税,为什么该涨涨该跌跌?所以说房产税短期有效果,长期没有效果,而且房产税是决定房价的一个因素,决定房价的因素很多,我说的人口才是最根本的因素,价格是供求的结果,所以说如果大家问说我对未来房价怎么看?大家就记住了,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在放长期维度看,5年、10年、20年一定跑赢通胀。但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地方可能就是漫长的阴跌,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土地,我把它叫什么?叫硬通货。

大家注意了,中国房价一定会经历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普涨的阶段,那是中国城市化的初期,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所以说,大家看123456线城市房价都涨,但是我跟大家讲,从60%以后,就城镇化率超过60以后,大家就记住一个词,分化,未来中国城市一定是分化的,房价是分化的,我给大家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也是根据我们研究了国际上百年、各个国家的这个城镇化 历史 ,包括房地产 历史 ,大约只有20%的城市人口流入,房价长期上涨。

我们将会出现大约70%的城市人口流出,房价阴跌,大家拭目以待,

对股市不要太悲观, 明年股市一定会风格切换,

对股票市场怎么看?我对未来股票市场有这么几点看法,

第一。不用太悲观,现在大家觉得要经济不好,为什么对股市不要太悲观?大家记住了,我原来讲过一句话,在A股,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我们专门做了检验,如果说货币宽松的时候买股票,货币收紧的时候把股票卖出,你做投资跑赢大市的概率70%。

我觉得对明年的股市不必太悲观,为什么?因为我刚才跟大家讲了要稳增长,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未来货币要宽松了,货币要宽松,水位要上升,对不对?所以对股市过度悲观,没有必要,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明年股市一定会风格切换,不要以为今年涨的明年会继续大涨,不一定。明年涨的有一半跟今年的不一样,而且今年跌的比较惨的,不排除明年它翻身了,你看A股,它就这个特点。所以,如果要给大家建议的话,三个建议:

一、如果说你要做投资,你还是要花点功夫,你要投资哪个行业,要花功夫研究,不能靠一时冲动做决策;

二、如果说我没有精力,我工作也很忙,我觉得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士去打理。买基金在长期是赚钱的,但是很多基民在短期都不赚钱,原因是什么?就是大家按照炒股票的方式来炒的基金,所以说我建议大家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也要坚持长期主义。

第三,我就想自己投,最简单实用的办法,买什么?买三大硬通货,跑赢货币超发,跑赢通胀。

(转自 六里投资报)

本文源自焦点 财经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周刊文章

    一共有七种不同的订法。理由如下:每个企业两种:一种是每个企业都订100份;,另一种是三个企业业订报数分别是99,100,101,有3×2×1=6种,所以一共有1

    miss.w\^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济学家杂志怎么样

    纽约时报是日报,分国际国内时事报道与社论、都市新闻与体育消息、生活与艺术、商业金融等;经济学家》是英国的周刊,是杂志,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老牌经济和政治刊物。 看

    凌空抽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经济学家投稿点评

    (1)本刊为中文期刊,稿件主体内容应以中文写作。(2)作者如未向编辑部作特别声明,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

    爱心小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济文章5000字

    上市公司经济管理中现寸若干问题剖析与管理改革建议[摘 要] 盈余管理是近年来财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契约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

    maymay55200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

    《世界经济》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核

    Elephantwoman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