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小泰伦
【方药】 泽泻 五两(15克) 白术 二两(6克)【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解说】本方主治 支饮之眩冒证 。水饮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而致眩冒。眩冒,不同于一般的头目眩晕,冒,指头如物罩,神不清爽;眩,指眼花撩乱,视物不清。是头目眩晕之苦有莫能言状,或昏昏然如处云雾之中,或重重然如戴铁箍钢盔。此外,还可见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沉弦等症。 泽泻 汤方仅二味,但功专力猛,有千军不挡之勇。 泽泻 利水而不伤阴,使水饮下渗,清阳上升; 白术 补土健脾以制水,使水饮之源根绝。本方不唯治眩晕,凡水饮内停,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之候,皆可酌情使用。 刘渡舟医案:朱某某,男,50岁,湖北潜江县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两眼懒睁,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色,颇以为苦。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疏《金匮》 泽泻 汤: 泽泻 24克, 白术 12克。服第一煎,未见任何反应。患者对其家属说: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溅溅汗出,以手拭汗而粘,自觉头清目爽,身感轻快之至。又服3剂,继出微汗少许,久困之疾从此而愈。(《刘渡舟临证 验案精选 》1996:84) 按语:《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下有支饮,清阳被遏,不能养神,则头目冒眩,懒于睁眼;阳气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舌体胖大异常,为心脾气虚,水饮浸渍于上的一个确诊。当急渗在上之水势,兼崇中州之土气,以 泽泻 汤单刀直入,使饮去阳达,药专力宏,其效为捷。 饶云中医案:赵某某,男j 57 岁,1985年9月28日入院。患者自觉四周及自身在旋转,反复发作已7天,并伴有头重、耳鸣、胸闷、恶心、呕吐,时有水平性眼球震颤。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甘油试验+,诊为美尼尔氏征。拟 泽泻 70克, 白术 30克。2剂后诸症均消。效不更方,再进3剂巩固出院。后改用散剂: 泽泻 240克, 白术 80克,研细末,每服5克,每日2次。随访至今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1;(3):110) 按语:据饶氏经验,治疗美尼尔氏征常用大剂量 泽泻 汤,共治42例,结果痊愈36例,好转5例,无效1例。若呕吐剧烈者,可加姜 半夏 15克。 赵清理医案:沙某某,女,19岁,知青。患者于1974年下乡,在新郑农村劳动期间,曾多次汗后用冷水洗头,以致头痛绵绵不休,久治不愈,于1976年9月回郑求治。主诉:自幼体弱,食欲欠佳,下乡期间,食欲尚无增进,然通过体力劳动,体力似有增加,仍瘦弱面黄,肢困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头痛如裹。证属脾虚湿遏所致之头痛。素体脾虚,又受外湿,欲用发散之品以止其痛,但湿尚存,加之脾虚不运,湿何能祛,痛焉能止?故法当健脾祛湿,拟 泽泻 汤加川羌、 甘草 以治之,症情单纯,不须多味,防其抵牾。处以: 泽泻 15克, 白术 15克,川羌9克, 甘草 3克,3剂,水煎服。二诊:头痛已减,嘱其再进3剂。病愈。(河南中医1982;<2):25) 按语:汗出受风寒,水湿内生,遏阻阳络,致头痛绵绵不休。若继用发散,则风去湿存,其病难愈,以 泽泻 汤渗利水湿,崇土健脾,以绝后患。 赵清理医案:张某某,男,69岁,郑郊农民。1972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十年前患浮肿病后,常有心慌心悸之感,若饮食偶有不适,下肢即轻度浮肿,四肢乏力。西医诊为“心律失常”。观其面色觥白,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濡缓,有结代,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律不齐。证属 脾虚湿滞,阻遏心阳之怔忡。 虑其家庭累赘大,且服药不便,遂处以 泽泻 汤加味, 意在健脾温阳利湿,改散剂缓进,不图速效。 处以: 泽泻 120克, 白术 120克, 桂枝 45克,共为细末,日二次,每次开水送下7~9克。 患者服药20天后,证有好转,浮肿全消,心率78次/分,律整,脉力尚可,唯舌质尚淡,食少,说明脾虚尚未完全恢复,故继拟 泽泻 汤加重 白术 用量。处以: 泽泻 90克, 白术 120克。 .服法如前,尽剂后心律整,食纳增,无心悸不适。随访数载,一如常人。(河南中医1982;(2>:25) 按语:水停心下,遏阻心阳,致发怔忡。病久饮恋,以散剂缓图之较好。 魏以伦医案:燕某某,女,10岁,学生。1981年7月12日就诊。患者喜唾一年。诊其形神俱佳,苔脉如常,余无所苦。询之,日:不吐则唾液增多,亦无五味之变。 嘱其忍住,须臾则清唾盈口,视之实乃清水。 乃易《金匮》 泽泻 汤为散治之。处方:福 泽泻 60克,焦 白术 2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次10克,日服两次。一料药尽, 吐唾减少,但觉口干,恐有渗利燥湿太过之嫌,减量续服,两料药尽,喜唾竟止。 (江苏中医杂志1984;<4):8) 按语:单纯喜唾证,历代方书鲜见记载。根据《内经》五液主病,“肾为唾”。此为下焦水饮上乘,脾不化湿而然。病关脾肾,当以渗利水饮,健脾燥湿为法。渗利下焦水饮 泽泻 为最。《 本草求真 》称其“专入膀胱肾,……功专利水除湿。” 白术 “专入脾”,功能“燥湿实脾”。二者相伍,渗湿健脾,功专力宏,故取效为捷。 何耀普医案:李某,男,54岁,中学教师。1987年8月18日就诊。自述多年来 经常反复感冒 ,服用过各种感冒药,只缓解症状,药停后旋即复发。常出现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发热等感冒症状,苦不堪言。 诊见形体消瘦,气短乏力,饮食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无力。 诊断为 体虚感冒(营卫不和) 。 泽泻 20g,焦 白术 15g, 牛膝 10g,每日1剂,用1500ml开水泡于保温瓶中频频服尽。10日为1个疗程。上方治疗2个疗程,各种症状消失,随访3年多来未再发生感冒,体质也明显增强。 (国医论坛1992;(4>:14) 按语:何氏等以此方治疗体虚感冒85例,痊愈80例,效果不明显5例,治愈率达94.1%。85例中,服药1个疗程者52例,2个疗程者33例,治疗期间停用它药。头痛、鼻寒、流涕等表症明显者,加 生姜 3片,冰糖15克。其治疗机理,可能与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有关, 泽泻 汤利水渗湿, 牛膝 亦有利水通淋之功,合之以振州都,使膀胱气化蒸腾于表,以御外邪,从而预防感冒的复发。 余希彭医案:戴某某,女,21岁,农民。1977年3月17日诊:尿频尿急,口流清涎,头目眩晕,脉沉涩,舌红少苔,系“忍溺入房”,肾失开阖之权,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拟 泽泻 汤加味: 泽泻 15克, 白术 10克,淮 牛膝 5克。水煎分二次温服。3剂痊愈,翌年生一小孩。(四川中医1986;(5>:20) 按语:以 泽泻 汤加 牛膝 利水通淋,恢复膀胱气化功能则病愈。 张大成医案:蒋某某,男,17岁。双侧耳道流脓三年余,时好时发,感冒后加重,多方医治无效。处方; 白术 50克, 泽泻 25克, 柴胡 10克。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进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3;(6):32) 按语:脾虚湿停,郁于肝胆经脉。故重用 白术 以健脾除湿, 泽泻 淡渗利湿,使湿有去道。 柴胡 入肝胆为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矣。
吃尸体的秃鹰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2.《名医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3.《本草求真》:“甘淡微寒,能入膀胱气分,以泻肾经火邪。功专利水除湿,故五苓散用此以除湿热,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药。 4.《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5.《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6.《本草经集注》:“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7.《雷公炮制药性解》:“主去胞垢,退阴汗,治小便淋涩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畏海蛤,文蛤。色白者佳。” 8.《本草经解》:“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9.《本草备要》:“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之药),湿热之病。” 10.《本草便读》:“咸寒入肾,治相火之阳邪;甘淡通淋,渗膀胱之湿热。” 11.《本草撮要》:“功专利水通淋,得白术治支饮,得麋衔治酒风。” 12.《本草分经》:“甘咸微寒,泻膀胱及肾经火邪,利小便,功专利湿行水,治一切湿热之病,湿热除则清气上行,故又止头旋,能损目。” 13.《本草新编》:“长于利水,去阴汗,利小便如神,除湿去渴之仙丹也。” 14.《本草易读》:“利水通淋,止呕除泻,渗湿解渴,治疝补阴。祛心下之水痞,逐膀胱之湿热。消肿胀而除香港脚,明耳目而舒筋骨。” 15.《本草择要纲目》:“逐膀胱三焦停水,利五淋,宣通水道,长于行水,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漓。” 16.《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17.《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 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涩为仙药;疗水病湿肿为灵丹。”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泽泻醇A、B、C,泽泻醇A乙酸脂,泽泻醇B单乙酸脂,23-乙酰泽泻醇B等四环三萜酮醇类成分,还含少量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磷脂、蛋白质及淀粉等。 2.作用:本品有抗肾结石形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保肝、肾保护等作用。 3.药理: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和氯化物的排泄;对血中胆固醇含量有轻度抑制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此外可以降低血压与轻度的降血糖作用。
小帅cgnn
zé xiè tāng
泽泻15克 白术6克
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卷中
泽泻 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决明子(微炒)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甘草(炙)枳实(去瓤,麸炒)芍药各30克 栀子仁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黄柏(去粗皮)细辛(去苗叶)白术各15克 柴胡(去苗)120克 桑根白皮(锉,炙)60克 青葙子30克
上药十八味,粗捣筛。
治肝热目赤,视物不清,积年青盲,视不见物。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去滓,入芒消1克,食后、临卧温服,一日二次。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泽泻40克,白术20克。
蠲饮利湿。主素有痰饮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所致。(美尼尔氏综合症)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王乐善方
泽泻汤
泽鸡3两(炒),知母2两,海藻2两,丹参3两,秦艽2两,木防己2两,猪苓2两(去皮),大黄3两,通草2两,青木香2两。
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裂,脉浮数。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上切。
忌酢物。
泽泻汤
泽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续断1两,秦艽(去苗土)1两,山芋1两,黄耆(锉)1两,防风(去叉)1两半,五味子1两半,生姜(切,焙)1两半。
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各1服。
上为粗末。
泽泻汤
肾著散
泽泻半两,桂(去粗皮)3分,白术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干姜(炮)半两,杜仲(去粗皮,锉,炒)3分。
五种腰痛。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上为粗散。
肾著散(《普济方》卷一五五)。
泽泻汤
泽泻、木通、茯苓、枳壳、桑白皮、槟榔、葵子、瞿麦各等分。
妇人妊娠小便不利。
加生姜3两,水煎服。
泽泻汤
白芍2钱,当归1钱,黄芩1钱,泽泻1钱,甘草1钱,楂肉1钱,丹皮1钱,木香4分,滑石2钱,青皮8分,厚朴8分。
痢疾。
红积,加黄连8分或1钱至1钱5分;鲜血,加生地3钱;初起毒盛,便难,人壮实者,加酒制大黄23钱;身体发热,加柴胡8分或1钱。
泽泻汤
泽泻、天雄,白蒺藜半两,防风1两,枳实半两。
风寒之气客于肾经,上乘肺而气不下流,风与气搏,面目卒然浮肿,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切其脉大紧。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上为细末。
方中泽泻、天雄用量原缺。
泽泻汤
泽泻2两,知母2两,石膏(碎)2两,当归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桂心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竹叶(切)3升,麦门冬3两(去心)。
虚汗。
以水1斗2升,煮竹叶,取1斗,去滓,下诸药,煮取4升,分服。
上切。
泽泻汤
泽泻(锉)1两,葵根(锉)1两,木通(锉)1两,车前子1两,井泉石(碎)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
肾脏实热,传入膀胱,小便黄赤,结涩不通。
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小便利为度。
上为粗末。
泽泻汤
圣麦散
泽泻1两,瞿麦(去根,锉碎)2两半,榆白皮(刮净,锉碎)2两,甘草(炙令赤)1两半,桂(去粗皮),木通(锉碎),牛膝(酒浸半日,切,焙)1两。
难产。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一服未产,更服。
上为粗末。
圣麦散(《普济方》卷三五六)。
泽泻汤
泽泻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度,切作片,以生姜汁浸,焙干,炒)1两,槟榔(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风痰壅滞,胸膈不利,头目昏眩,不思饮食。
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为粗末。
泽泻汤
泽泻1两半,熟干地黄(焙)2两,五味子1两半,丹参1两半,玄参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石斛(去根)2两,地骨皮2两,磁石(煅、醋淬7遍)3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半,甘草(炙)1两半,黄耆(锉)1两半,菖蒲(米泔浸1宿,锉,焙)1两半。
肾间有水,耳聋经年不愈。
每服3钱匕,先以水3盏,煮羊肾1只,取汁至1盏,去羊肾下药,加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3枚(去核),同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上为粗末。
泽泻汤
陈皮、厚朴、黄芩、黄连、槟榔、白芍、甘草、茯苓、滑石、大黄、泽泻。
小儿痢疾。
泽泻汤
泽泻8分,升麻8分,知母8分,柴胡8分,栀子仁8分,芍药8分,决明子5分,枳壳(炙)4分,竹叶(切)1升,杏仁(去皮尖)6分,寒水石(碎)6分。
小儿眼赤痛,有脓,壮热。
以水5升,煮取1升半,56岁为3服。
泽泻汤
泄热泽泻汤
泽泻2两,生地骨皮5两,甘草1两(炙),半夏2两(洗),石膏8两,柴胡3两,茯苓3两,生姜3两,竹叶(切)5合,人参2两,桂心1两,莼心1升。
通脉泻热。
上焦实热而致漏气,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上焦热结,饮食不下。
以水1升,煮取3升,分3服。
上切。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醋、生姜。
《千金方衍义》:漏气者,风热闭其腠理。上焦之气悍栗滑疾,经气失道,邪气内著,乘饮食入胃,枢机开阖之时,蒸发热汗从头身背阳位漏泄,虽言热在上焦,而三焦之源实从下发,故取五苓散中泽泻、桂、苓下通膀胱气化;小柴胡汤中柴胡、姜、半、参、甘中清胆腑枢机;竹叶石膏方中石膏、竹叶、半夏、甘、参上散胃中蕴热。相配之妙,尤在人参助诸药力,桂心鼓诸药性,莼心专泻胃热,骨皮专走三焦也。
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泽泻汤
泽泻散、泽泻饮
泽泻5两,白术2两。
利水除饮,健脾制水。
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咳逆难睡,其形如肿。
上2味,以水2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
1.支饮:管某,女,咳吐沫,业经多年,每届冬令必发,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泽泻一两三钱、生白术六钱。服1剂,即觉小溲畅行,而咳嗽大平。续服5服,其冬竟得安度。 2.伏饮眩冒:陈某,51岁,人尚未老,阳痿多年。眩晕昏迷,胸中如伤油腻状,饮水多则胃不快,此伏饮眩冒症也,先与白术泽泻汤逐其饮,再议缓治湿热之阳痿。岂有六脉俱弦细,而恣用熟地,久服六味之理哉?冬于术二两,泽泻二两,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效而未尽除,再服原方十数帖而愈。 3.水肿:王某某,女,60岁,水肿二年余,时轻时重,晨起见于眼睑,入暮甚于下肢,按之凹陷难复。伴头晕目眩,胃纳不振,四肢倦怠。舌苔白滑,脉沉细。此脾气虚弱,水湿不化。治以健脾利湿,泽泻汤主之。炒白术45g、泽泻30g,每日煎服1剂。连服5剂,水肿渐消。原方续进10剂后,头目转清,胃纳亦充,脉舌俱平。
1.《金匮要略心典》: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制水也。 2.《金匮要略方义》:此方所治之冒眩,乃水饮停于中焦,浊阴上冒,清阳被遏所致。治当利湿化饮,健脾和中。本方泽泻白术两药相伍,一者重在祛湿,使已停之饮从小便而去;一者重在健脾,使水湿既化而不复聚。高学山称此为“泽泻利水而决之于沟渠,白术培土而防之于堤岸”,其意甚当。
泽泻散(《普济方》卷一九一)、泽泻饮(《杏苑》卷四)。本方方名,《医钞类编》卷九引作“白术汤”。
泽泻汤
泽泻1两,黄耆(锉)3分,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牡蛎(煅令赤)半两,芍药半两。
虚损大劳,惊恐失精,茎中痛,小便白浊,或赤,或如豆汁,或遗沥。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分温2服;如小便淋,即以热酒调3钱匕,去滓澄清服,1日3次。
上为粗末。
泽泻汤
泽泻半两,石膏1两,赤茯苓1两,白术2两,防风2两。
太阳经受风邪,肾气上从风与热而为风厥,身热汗出烦满,不得汗解。
每服5钱,水1盏,煎至1盏,去滓服。
上为细末。
泽泻汤
泽泻2两,茯苓2两,牡蛎(熬)1两,白术1两,生姜半升。
止汗治气。
大虚烦躁。
以水8升,煮取2升,分服1升,1日2次。
上切。
泽泻汤
泽泻(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鲜皮1两,茵陈蒿1两,阿胶(炒燥)1两,甘草(炙,锉)3分。
酒黄,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大便下血。
每服1钱半匕,空心米饮调下,1日2次。
上为散。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泽泻散”。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
按照研究思路,完完全全自己写,论文的重复率肯定不高。还可以综合不同文章的观点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既不会造成重复率上升还能升华论文的内容。区概括全名
【方药】 泽泻 五两(15克) 白术 二两(6克)【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解说】本方主治 支饮之眩冒证
摘 要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议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做一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