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3

细细粒的宝贝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偷吃月亮

已采纳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发达必然是有原因的,其中很多东西是有普遍规律性的,我们也要遵守。所以与其说是受别人影响,到不如说是比别人晚发现规律。

217 评论

嘟嘟和滴滴

21世纪的世界是必然走向多极化,并有大部分时间处于多极化格局之中。“极”已经不再像20世纪那样以意识形态划分,而以文化来划分。可以成为“极”的,也就只有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东亚文化。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文化虽然已经不足以独霸全球,但在21世纪必将仍是全球最强势的文化。 欧洲文化根源久远是西方思想的根源,加上欧盟的存在,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一极。 东亚文化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文化,影响力有望在21世纪里超越欧洲,为世人所接受。 其他文化要达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程度恐怕较难。非洲文化是世上最纯粹的文化,但内乱不断,加上本身同世界的差距,可以预言21世纪不是非洲文化的舞台。西亚文化同印度文化并没有摆脱历史的枷锁,已经垂垂老去。犹太文化受二战的毁灭性打击,注定只能成为世界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南美文化仍然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喘息。 东亚文化的核心——中日韩联盟 可以预言,东亚文化要崛起成为世界一极,这个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中日韩联盟。 长久以来中国人以东洲文化的发源地自居,认为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而低视日韩。这点正正是错误的。21世纪东亚文化的核心在中日韩,这是中国人需要看清的。 日韩文化源自中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代表日韩的和服就出自唐朝。然而,中日韩在近现代又各自发展出了属于自己强势文化。三国之间又相互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 以日本为例,动画文化一代大师宫崎骏,在中国无人不知。 中国文豪鲁迅同样被日本人推崇。 这是因为文化根源同出一辙,造成思维方式的近似,从而生出不自觉地认同。 可以预言,如果东亚要在21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世界一极,必然不是以中,日,韩任何一国独大的形式,而必然是以中日韩三国联盟,再加上东南亚的形式成为世界一极

316 评论

平淡的朝发夕至

在我看来,从事平面设计的确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在这个圈子10年了,感觉我的设计之路就如中国足球。一直在追求跟国际接轨,总是充满希望。虽然有时也能从弱者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快感,寻回一些自信。却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中国平面设计的未来是国际化,这个口号的提出,就如中国足球要进世界杯决赛圈,难。 一个国家足球的兴盛与强大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设计也一样。 一个球队,如果没有国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就不会有好的成绩。 平面设计作品要融入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名设计师应该担负起这种使命和责任。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想像的。 应该说,平面设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职业,而不是牟利的工具。 可是,有一些所谓的设计行业,他们自我满足着,也挣着大把钞票,不考虑后果是什么。 比如,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灯箱喷绘、打字复印店都打出了平面设计的招牌,看上去就好像在自行车摊上修汽车,这样的设计,你敢接受吗。还有的店面门口贴着招聘广告:招高级平面设计师2名,月薪600元。 我们不得不困惑:这是设计业的发达还是悲哀呢。 是的,社会需要设计平面设计人才。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电脑专修班、设计速成班悄然兴起,蔓延成风。两个月、三个月的课程,所谓的平面设计师就出炉了。 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操作设计软件,就可以做设计了。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学文秘的也可以,甚至学会计的也可以。我在广告公司时身边一个同事,他以前是个电工,转行了。 说到底,是平面设计的门槛太低了。 一企业的经理说:设计很简单,只是我不会photoshop而已。 最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客户。他们觉得花上200块钱可以找人设计几十个商标,还觉得不值。 怪不得我大学老师刘以畅告诉我们,他的导师高中羽在课堂上气骂:国内的VI让一帮人弄乱套了! 据说2008年设计专业仍在扩招,美术类的考生人数成倍翻番的上涨。一些文化成绩差升学无望的学生认为,走这个专业无论对升学或就业都是一条捷径,浮躁盲从的挤进这个圈子。 我们不能不静下来好好思考了。设计这个纯净的天空,容不得任何污染。 中国平面设计的路还有很长的路,我们背负着责任,任何时候不要脱离良性的轨道。我也相信,物竞天择,任何非主流的文化现象都必将遭到淘汰。

270 评论

追趕跑跳碰

中国建筑艺术概述: > 伟大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暄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 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 > 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 >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 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 >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 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 > 中国建筑历魏晋隋唐而宋,是发展与高峰阶段,可以隋唐为代表。 > 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 丛泳置妗V性�孔迥隙桑��系厍��冀�肓私ㄖ�帐跷杼ǎ蝗松�嗄眩�偈狗鹚隆⒎鹚�褪�叽罅砍鱿郑�晌�泄�龃斡诠�畹闹匾�ㄖ�嘈停晃娜顺M思I搅郑�偈沽俗匀幻赖母�罘⒕颍�泄�傲置姥Щ竦梅⒀锏钠趸�?p>>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 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调欢乐而华丽,洋溢着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以后者的艺术意境更高。隋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已较多采用凹曲屋面与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内部空间组合变化也很适度。 > 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 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 五代两宋至元,封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审美趣昧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艺术日益程式化,更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 > 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实践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同样现出繁细的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总的来说,明清建筑艺术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 > 明清最值得称道的是民间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的显著成就,大大充实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最终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 >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 四、隋? 剖逼冢ü�?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 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 中国建筑的大致分类: >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 一、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 二、防御守卫建筑 。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 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枋、影壁等。 > 四、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 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 六、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 七、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 > 八、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 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 十、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 近代中国建筑艺术: > 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 �ㄖ�奶厥饷婷病?p>> 一方面,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了,诸如工厂、车站、银行、医院、学校、会堂、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大量涌现,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之相应的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古典园林和庙宇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也发生的变化。总之,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 但是,这种“新”却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自然地演化出来的,而是随着列强的剌刀从外部强加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其建造目的是在于掠夺中国的财富,炫耀西方的骄傲,使中国蒙受屈辱。这个现实剌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于是,一批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中国爱国建筑师自然会起来与之抗争,于是与完全西化的建筑潮流? 喽杂Γ���泄�ㄖ�窒破鹆艘还缮�撇恍〉摹懊褡逍问健钡脑硕�U飧鲈硕�沟玫搅说笔闭��鲇谖�て浞ɡ碚�车匚恍枰�闹С郑�踔粱褂型夤�袒幔��阌谄湮幕�勰畹男�铮�苍�渭悠渲小K�裕�耆�骰�难蠓坑攵杂凇懊褡逍问健钡呐�Γ�凸钩闪私��泄�ㄖ�帐醯牧教踔飨摺?p>> 早在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但西方建筑形成潮流的涌入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面貌与西方同时期的建筑完全一样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更是大量出现。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先是流行古典主义,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然后是集仿主义,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第二时期是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江海关和沙逊大厦仍带有折衷主义的印记,国际饭店则属于地道的现代建筑,与同时期例如美国的? 执�ㄖ�ゼ痈缪�上嗖钗藜浮5谌�鍪逼谑?0年代末以后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不多。 > 在二、三十年代,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物院“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等。中央博物馆“大殿”是一座展览大厅,从全体到细部,形式完全模仿北方辽代建筑。灵谷寺塔和未名湖塔也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宋塔和辽塔。中山陵园藏经楼是北京清代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形式的再现。 > 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大都是一些功能比较单纯的纪念性建筑,其中建于1926年的中山陵是中国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优秀作品。事前进行了有奖设计竞赛,规定“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收到中外参赛方案40余件,作者必须隐去性名,经公开陈列评选,获头、二、三等奖的都是中国人,后即按头奖进行建设。评语认为:此方案“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 ”。 > 南京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在入口设石牌坊,以缓坡经长长的神道抵正门,再至大碑亭,过亭后坡度加大,以很宽的台阶和平台相间次第上升,直达祭堂。全程坡度由缓而陡,造成瞻仰者逐步加强的“高山仰止”的严肃气氛。宽阔的大台阶把尺度不太大的祭堂和其他建筑连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取得庄严的效果。陵墓总平面呈钟形,寓意“警钟”。 > 祭堂平面前部近方,四角各有一个角室;后部以短甬道连结圆形墓室,总体呈凸字。外观为重檐歇山顶,覆深蓝色琉璃瓦,角室墙面高出下檐,构成四个坚实的墙墩,墙、柱都是白色石头,衬以蓝天绿树,十分雅洁庄重,沉静肃穆。祭堂内部中央置中山先生白石坐像,四个圆柱和左右侧墙下部镶黑色磨光大理石。堂为穹窿顶,以马赛克镶青天白日图案,地面为红色马赛克,寓意“满地红”。圆形墓室中央作圆形凹下,周以白石栏干,置中山白石卧像,棺柩封藏地下。在墓室穹顶也镶贴青天白日图案。墓室的布局吸取了法国古典主义的墓室处理手法。 > 中山陵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国家级现代纪念建筑,总体规划吸取了明、清陵墓手法,单体建筑虽然也是在现代结构上加上一个木结构形式的外壳,但造型上有所创新,同时作 为一座其精神性意义大大超过物质性意义的特殊建筑来说,它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是协调的。即使到了今天,对于某些相类建筑,采用这种方式,也应该是可以存在的探索方向之一。 >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时只有31岁,他还荣获过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竞赛的首奖。1929年,当中山纪念堂还正在施工的时候,他就过早地去世了,当时只有35岁。 > “民族形式”的第二种方式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不多,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经过“创造”了的外壳。代表作如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院、北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馆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外国人设计的,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伦不类,功能上也常常甚不合理。 > 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上海中国银行等。已经与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

265 评论

等等等二爷de22

随着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设计师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属于创新和技术类工作,在商业活动中存在重要价值,从 PC 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推动着设计行业的变化,大致上可归于以下三方面的变化。第一,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变大了。初期的设计师偏视觉设计,现在的设计师是整合的体验设计,需要综合把控产品体验的角色,做设计的时候还要想到内容和功能该如何被很好的支撑。比如要做一款音乐app,需要考虑供应商、推广渠道、实现技术、社交需求、呈现方式等。最初做设计,只需要画画,现在做设计,需要缜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设计的价值要求被量化,设计要有理有据。以前设计作为参与的角色完成项目,现在的设计要承担绩效考核,就要求设计师对整体商业有敏感度,要从多维度为这个项目着想。产品中也会加入对设计的反馈,通过收集信息,建立数据模型看用户对设计的满意度怎么样。第三,设计师的局限被打破,设计跨界变得更容易。因为信息的畅通,平台增加,互联网的设计师可以与传统行业有更多的互动,互联网设计师摆脱了只做平面设计的局限,开始向更广范围的领域探索。同时互联网也会邀请传统行业的设计师加入项目,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比如故宫的文创产品和一些品牌的联名限量产品。局限打破后就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设计就容易被更多的人看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小城镇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

    我爱微辣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金融设备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1.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 4.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lavender5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智慧中国建设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资料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路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资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

    坤坤89020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写作点拨: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来写,例文如下: 泱泱大国,屹立东方:神秘国度,源远流长。如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使

    shampooxi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集中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消费者购买行为与营销策略制定摘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是营销者必做的功课之一。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的研究,准确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而制定适当的

    又肥又馋的兔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