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4

水月琉璃007
首页 > 职称论文 > 塞曼效应实验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lover冬儿129

已采纳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¾¾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荷兰莱顿大学的劳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¾1928)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塞曼(Pieter Zeeman,1865¾1943),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磁性对辐射现象的影响所作的特殊贡献。 磁性对辐射现象的影响也叫塞曼效应,是塞曼在1896年发现的。它是继法拉第效应和克尔效应之后又一项反映光的电磁特性的效应。塞曼效应更进一步涉及了光的辐射机制,因此被人们看成是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劳伦兹是荷兰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古典电子论,这一理论能解释物质中一系列电磁现象,以及物质在电磁场中运动的一些效应。由於塞曼效应发现时及时地从劳伦兹理论得到解释,由此所确定的电子荷质比与.汤姆森用阴极射线所得数量级相同,相互间得到验证,因此1902年劳伦兹与塞曼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曼也是荷兰人,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后,与劳伦兹多年共事,并当过劳伦兹的助教。塞曼对劳伦兹的电磁理论很熟悉,实验技术也很精湛,1892年曾因仔细测量克尔效应而获金质奖章,并於1893年获博士学位。他在研究磁场对光谱的影响时,得益於劳伦兹的指导和劳伦兹理论,从而作出了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下面介绍塞曼效应的发现经过。 塞曼首先是从法拉第的工作得到启示的。1845年,法拉第将平面偏振光通过强磁场作用下的玻璃,发现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后来进一步确定这是许多物质具有的普通性质。1876年,克尔(Kerr)继1875年发现玻璃片在强电场下对光有双折射的作用(即克尔电光效应)之后,又发现平面偏振光垂直射在电磁铁的磨光电极上时,反射得到的光变为椭圆偏振光(即克尔磁光效应)。这些效应对於光的电磁性质当然是极好的佐证。因此,电、磁和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了19世纪末叶物理学家密切关注的对象。 1895年前后,塞曼暂停克尔磁光效应的研究,想试一试磁场对钠焰的光谱有没有影响。这个实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后来知道法拉第晚年曾亲自做过这个实验,他想法拉第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重视这个实验,一定值得认真去做,於是就下决心用当时最好的设备再次进行实验,他当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究竟磁力作用於火焰时,火焰发出的光周期会不会改变。这样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塞曼用石棉条粘以食盐,放在电磁铁磁极间的氢氧焰中,用罗兰光栅(Rowland grating)(注:即凹面光栅、是当时最好的分光仪器)检验火焰光。当电磁铁电路接通时,D的两条谱线(注:即钠黄光谱线D1与D2)都看到增宽的现象。 谱线增宽也许会认为是磁场对火焰的某种已知作用,引起钠蒸气的密度和温度发生变化,塞曼就采用了一个方法,把钠放在一素瓷管中强烈加热,瓷管两端以平行玻璃板密封,其有效面积为1平方厘米。管子水平地置於磁场中,与磁力线垂直。弧光灯的光线穿之而过。吸收光谱显示出D双线。瓷管不断沿轴旋转,以避免温度变化。通电励磁,立即使谱线变宽。证明正是磁场使钠光的周期和频率发生了变化。 最初有人向塞曼提出,光的频率变化可能是由於原子与以太分子旋涡之间的加速和减速的作用力;后来,凯尔文勋爵向塞曼提出,或许可以用快速旋转系统和双摆结合在一起的例子,来解释频率变化。然而,这些解释都不够满意,於是塞曼转而从劳伦兹教授的电子理论寻求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带电的小分子单元;一切电学过程都来自这些“离子”(注:即指电子,当时尚未发现电子)的平衡和运动,光波就是“离子”的振动引起的。在塞曼看来,“离子”在磁场中直接受到的作用力足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塞曼将这个想法写信告诉劳伦兹教授,劳伦兹指点塞曼计算离子的运动。他还向塞曼指出,如果这个理论用得正确,就应该有下列结果:从增宽的谱线边缘发出的光,沿磁力线方向观察应是圆偏振光,再进而可导致求出离子所带电荷与其质量的比值e/m。塞曼用四分之一波片和检偏器,发现在加磁场后增宽的谱线边缘,从磁力线方向看去果然是圆偏振光。 相反地,如果从与磁力线成直角的方向观察,增宽了的钠谱线的边缘显示是平面偏振光,果然与劳伦兹理论相符。塞曼还根据谱线的增宽,估算了这一带电粒子的荷质比e/m,数量级为107CGSM/克,这时正好是.汤姆森宣布发现电子之前几个月。.汤姆森从阴极射线也测量了荷质比,和塞曼测量所得数量级相同,这一结果就成了电子存在的重要证据。 就这样,塞曼既对他所发现的光谱增宽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又证明了离子(注:即电子)的存在,对劳伦兹电子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验验证。 1896年,塞曼进一步根据圆偏振光的旋光方向,判断产生辐射的“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起先他曾误判为带正电,一年后改正为带负电。 根据劳伦兹的电磁理论,还可推断出如下结果:从垂直於磁场的方向观察,谱线应分裂为三条;从平行於磁场的方向观察,谱线应分裂为两条。塞曼把磁场加大到3万高斯左右,终於观察到了二重线和三重线。 塞曼能进一步证实劳伦兹的理论预见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后来知道,只有单态(singlet)的谱系,才能得到劳伦兹理论预期的结果。 塞曼的结果与劳伦兹理论相符,不但是劳伦兹理论的一大成功,也使塞曼的工作很快得到公认。然而,由於塞曼和他的同代人对这一理论过於相信,也造成了一些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与理论不符的反常塞曼效应(anomalous Zeeman effect)。 塞曼自己在实验中也曾看到四重分裂和六重分裂,他没有正视这些与劳伦兹理论不符的现象,而是一心想将这些现象纳入劳伦兹理论的轨道。例如:他解释四重线,是三重线中间的一条“自蚀”为两条,而六重线是三重线的每一条都“自蚀”为两条 1897年,塞曼转到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用那里的设备继续进行实验,主要的仪器还是凹面光栅。但因为整套设备装设在木质支座和地板上,无法避免振动的干扰,实验非常困难。据他自己说,拍三十张照片,往往只有一张可用,因此只好暂停试验。就在以后这段时间裏,其他许多同时进行这项工作的物理学家纷纷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些人中间值得特别提到的有:1897年,美国的迈克耳逊用他自己发明的干涉仪观察到光谱线在磁场中分裂为二重线。后来迈克耳逊又发明了分辨本领更高的阶梯光栅(echelon grating)(1899年),他用阶梯光栅获得了更为精细的结果。英国人普列斯顿(T. Preston)紧接著对塞曼效应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他在1898年发表的论文中详细叙述了各种磁致分裂图像,并且指出劳伦兹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塞曼效应。随后发现了普列斯顿定律。根据这条定律可以判定谱线的归属。 德国人龙格(Runge)和帕申(Paschen)也对塞曼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902年,他们列举了大量数据,叙述磁致分裂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规律。 1912年,帕申和巴克(E. E. A. Back)发现在极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又表现为三重分裂,叫做帕申-巴克效应。这些现象都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件疑案。正如不相容原理的发现者鲍利后来回忆的那样:“这不正常的分裂,一方面有漂亮而简单的规律,显得富有成果;另一方面又是那样难於理解……,使我感觉简直无法下手。” 1921年,德国杜宾根大学教授朗德(Landé)发表题为:《论反常塞曼效应》的论文,他引进一因子g代表原子能阶在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改变比值,这一因子只与能阶的量子数有关。 1925年,乌伦贝克(Uhlenbeck)与哥德施密特(Goldschmidt)“为解释塞曼效应和复杂谱线”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1926年,海森堡和乔丹(Jordan)引进自旋S,从量子力学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由此可见,塞曼效应的研究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劳伦兹1853年7月l8日出生於荷兰的阿纳姆,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l870年劳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当时劳伦兹年23岁。他在莱顿大学任教长达35年。1911-1927年间劳伦兹多次担任索尔维会议主席。在国际物理学界有崇高的名望。 劳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了古典电子论。1878年,他发表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论文,把以太与普通的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无所不在,而普通物质的分子则都含有带电的谐振子;在这个基础上,他导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劳伦兹-洛伦茨公式)。l892年,他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他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电子是很小的有质量的刚性球体,电子对於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物质中的电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个基础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劳伦兹力公式。另外,l892年他研究过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叙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结果,他独立地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认为相对於以太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1895年,他发表了长度收缩的准确公式,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因子为 。l899年,劳伦兹讨论了惯性系之间坐标和时间的变换问题,并得出电子质量与速度有关的结论。190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劳伦兹变换公式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於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 此外,劳伦兹在古典物理学的许多领域裏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热力学、物质分子运动论和重力理论等方面,都有过贡献。劳伦兹受到爱因斯坦、薛丁格和其他很多物理学家的尊敬,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他一生中受劳伦兹的影响最大。

177 评论

zhouqian0825

通译洛伦兹力洛伦兹力Lorentzforce磁场运点电荷作用力1895荷兰物理家.洛伦兹建立经典电论作基本假设提现已量实验证实洛伦兹力公式f=q·v×B式q、v别点电荷电量速度;B点电荷所处磁应强度洛伦兹力f=|q|vBsinθ其θvB夹角洛伦兹力向循右手螺旋定则垂直于vB构平面由v转向B右手螺旋前进向(若q负电荷则反向)由于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电荷运向所电荷作功改变运电荷速率能能改变电荷运向使偏转洛伦兹力既适用于宏观电荷适用于微观荷电粒电流元磁场所受安培力其运电荷所受洛伦兹力宏观表现导体路恒定磁场运使其磁通量变化产电势洛伦兹力结洛伦兹力产电势非静电力电场E磁场B并存则运点电荷受力电场力磁场力f=q(E+v×B)左式般称洛伦兹力公式洛伦兹力公式麦克斯韦程组及介质程起构经典电力基础许科仪器工业设备例β谱仪质谱仪粒加速器电显微镜磁镜装置霍耳器件洛伦兹力都广泛应用值指既安培力洛伦兹力宏观表现洛伦兹力运电荷作功何安培力能载流导线作功呢实际洛伦兹力起传递能量作用部阻碍电荷运作负功另部构安培力载流导线作功结仍由维持电流电源提供能量

216 评论

依锦风韵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他发现钠的D谱线似乎出现了加宽的现象。这种加宽现象实际是谱线发生了分裂。随后不久,塞曼的老师、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应用经典电磁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于电子存在轨道磁矩,并且磁矩方向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发生分裂,谱线分裂成间隔相等的3条谱线。塞曼和洛仑兹因为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年12月,普雷斯顿()报告称,在很多实验中观察到光谱线有时并非分裂成3条,间隔也不尽相同,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为反常塞曼效应,将塞曼原来发现的现象叫做正常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的机制在其后二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困扰了一大批物理学家。1925年,两名荷兰学生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很好地解释了反常塞曼效应。应用正常塞曼效应测量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可以测出电子的荷质比。由此计算得到的荷质比数值与约瑟夫·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偏转实验中测得的电子荷质比数量级是相同的,二者互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塞曼效应也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等人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利用塞曼效应,首次测量到了太阳黑子的磁场。1912年,帕邢和拜克(E.E.A.Back)发现在极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又表现为三重分裂,叫做帕邢-拜克效应。这些现象都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件疑案。正如不相容原理的发现者泡利后来回忆的那样:"这不正常的分裂,一方面有漂亮而简单的规律,显得富有成果;另一方面又是那样难于理解,使我感觉简直无从下手。"1921年,德国杜宾根大学教授朗德(Landé)发表题为:《论反常塞曼效应》的论文,他引进一因子g代表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改变比值,这一因子只与能级的量子数有关。1925年,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为了解释塞曼效应和复杂谱线"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S,从量子力学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由此可见,塞曼效应的研究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了经典电子论。1878年,他发表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论文,把以太与普通的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无所不在,而普通物质的分子则都含有带电的谐振子;在这个基础上,他导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洛伦兹-洛伦茨公式)。1892年,他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他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电子是很小的有质量的刚球,电子对于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物质中的电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个基础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另外,1892年他研究过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说明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的结果,他独立地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认为相对以太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1895年,他发表了长度收缩的准确公式,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因子为 。1899年,洛伦兹讨论了惯性系之间坐标和时间的变换问题,并得出电子质量与速度有关的结论。190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公式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洛伦兹1853年7月18日出生于荷兰的阿纳姆,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自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其时洛伦兹年仅23岁。他在莱顿大学任教长达35年。1911年-1927年间洛伦兹多次担任索尔维会议主席。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名望。此外,洛伦兹在经典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里也有很深的造诣,在热力学、物质分子运动论和引力理论等方面,都有过贡献。洛伦兹受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其他很多物理学家的尊敬,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他一生中受洛伦兹的影响最大。

98 评论

笑寒天下

磁场对运动点电荷的作用力。1895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建立经典电子论时,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现已为大量实验证实。洛伦兹力的公式是f=q·v×B。式中q、v分别是点电荷的电量和速度;B是点电荷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洛伦兹力的大小是f=|q|vBsinθ,其中θ是v和B的夹角。洛伦兹力的方向循右手螺旋定则垂直于v和B构成的平面,为由v转向B的右手螺旋的前进方向(若q为负电荷,则反向)。由于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所以它对电荷不作功,不改变运动电荷的速率和动能,只能改变电荷的运动方向使之偏转。 洛伦兹力既适用于宏观电荷,也适用于微观荷电粒子。电流元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就是其中运动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导体回路在恒定磁场中运动,使其中磁通量变化而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也是洛伦兹力的结果,洛伦兹力是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如果电场E和磁场B并存,则运动点电荷受力为电场力和磁场力之和,为f=q(E+v×B),左式一般也称为洛伦兹力公式。 洛伦兹力公式和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及介质方程一起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在许多科学仪器和工业设备,例如β谱仪,质谱仪,粒子加速器,电子显微镜,磁镜装置,霍耳器件中,洛伦兹力都有广泛应用。 值得指出的是,既然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不作功,何以安培力能对载流导线作功呢?实际上洛伦兹力起了传递能量的作用,它的一部分阻碍电荷运动作负功,另一部分构成安培力对载流导线作正功,结果仍是由维持电流的电源提供了能量。

236 评论

相关问答

  • 猕猴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论文

    恒河猴基因测序工作已经完成。《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最新成果。领导测序工作的美国Baylor医学院的乔治·韦恩斯托克称,他们成功破译出了猕猴的基因组

    洛林小叮当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数学应用题实验与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

    独酌邀明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奥特曼研究论文

    奥特曼代表爱,勇气,力量,希望,正义与光。 ——题记 关于奥特曼的记忆已经

    xieyouliab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实验方法进行的研究实验论文

    论文实验设计方案:首先要知道实验目的,然后找到适合的实验方法,再根据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如果是现成的方法更好),根据步骤归纳总结所需要的仪器试剂等,最后按照实

    千年小猴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大学物理光电效应实验论文范文

    经过一学期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我学会了许多以前所不会的东西,也懂得了许多以往所不懂的原理和知识,这是我以后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仅仅是

    wxb206647246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