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甘露儿
词语解释 川剧 chuānjù [Sichuan opera] 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 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总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形式多样。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 川剧表演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 川剧脸谱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 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编辑本段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 川剧变脸脸谱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在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编辑本段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 川剧表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编辑本段川剧脸谱川剧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学苑版《中国戏曲脸谱-川剧脸谱》,共归集几百位川剧老艺人历史上的演出脸谱1000多种,涉及剧目几百出。该谱具有珍贵而丰富的资料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龚思全先生生长在重庆合川,从19岁起到退休,一直是重庆合川川剧院的资深舞台美术设计师,他具有美术功力,又是川剧票友。合川位于川渝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其民间文化发达繁荣,清末民初,当地剧团和外地剧团云集,好角众多、好戏众多。合川川剧院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龚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他穷毕生之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收集绘制川剧脸谱,所绘脸谱曾达2000多种。可惜,“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到七八十年代,龚先生又重新寻找川剧老艺人,再一次走上了收集、整理、绘制的道路,只不过这一次,他的使命感已不全然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川剧演出的减少、剧目的流失、老艺人的悄然离世,让他惋惜和痛心,自觉地承载起保护民间文化的重任。 本书所收脸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的人物脸谱,其二是按照专题排序的人物脸谱,两者并不交叉涵盖。其中,重要戏曲人物的脸谱有多个,显示了不同演员对戏曲人物不同的理解,表现川剧脸谱艺术的多样性。比如三国人物曹操、关羽、张飞等等,他们的脸谱谱式,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过程。 学苑版《川剧脸谱》的特点在于:该《脸谱》是目前惟一最真实保存历史上川剧演出脸谱谱式的本子,是目前国内唯一归集川剧脸谱谱式数量最多的本子,也是惟一力求真实反原作者绘制脸谱所用色彩的本子。 《川剧脸谱》的出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历史资料的真实留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色调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的。 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象征图案 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其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例如,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武忠诚、信义必守。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是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画的那一笔白,则表现了他为人猜忌阴险的特征。项羽黑白分明的脸膛上勾绘有七星北斗、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他得天威曾为一代强霸和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动物图案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这样,演员嘴巴的张闭刚好表现了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 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用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霸儿脸 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剧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特点。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口条,一般以鼻为界,只勾画脸的上半部分。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人物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红霸儿脸。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脸。《波罗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张飞的儿子张苞开黑霸儿脸、牛皋的儿子牛通开白霸儿脸,他们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气盛。文字脸谱 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舞台上。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形式。 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儿脸上就草书了一个“虎”字。人们常说“脸就是招牌”,文字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作用。变脸、扯脸、擦暴眼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 例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口条也由黑变白。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的强烈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仓魔要追食书生宁采臣,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展现了青儿的法力和陈仓女魔的凶恶残忍,渲染了演出气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演员使用“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情探》中的新科状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来索命,此时演员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现王魁丧魂落魄的丑态。《坐楼杀惜》中,为表现宋江瞬间突然升起的杀人之念,演员也使用了“擦暴眼”手法。编辑本段川剧变脸何谓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脸谱演变 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的方便了演员的表演。脸谱造型 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手法 抹脸、吹脸、运气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运气:顾名思义,运用气功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编辑本段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 川剧《金子》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川剧之旦角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灯调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编辑本段现状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锦江剧场(时间:每晚20:00-21:30) 地址:华兴正街54号川剧艺术中心 锦江剧场(成都市华兴街54号)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建成于2001年。中心包括悦来茶园、川剧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大型现代剧场《芙蓉国粹》节目内容:经典的川剧绝活,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等。
fionazhang77
(共137项) 一、民间文学(9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1 Ⅰ—1 望娘滩传说 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2 Ⅰ—2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3 Ⅰ—3 甘嫫阿妞的传说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4 Ⅰ—4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 Ⅰ—5 羌戈大战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羌族古典叙事长诗)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6 Ⅰ—6 大禹的传说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7 Ⅰ—7 阿古登巴的故事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8 Ⅰ—8 勒俄特依 凉山州喜德县文化文化馆9 Ⅰ—9 玛牧特依 凉山州喜德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18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10 Ⅱ—1 江河号子 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 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人民政府涪江号子、涪江船工号子、 遂宁市文化馆铜河船工号子、岷江号子】 乐山市沙湾区文化馆乐山市犍为县文化馆11 Ⅱ—2 耍锣(福集耍锣) 泸州市泸县福集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2 Ⅱ—3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 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人政府13 Ⅱ—4 遂宁叫卖调 遂宁市文化馆14 Ⅱ—5 遂宁坐歌堂 遂宁市文化馆15 Ⅱ—6 石工号子 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人民政府16 Ⅱ—7 觉囊梵音(藏哇梵音) 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藏哇寺17 Ⅱ—8 骨笛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18 Ⅱ—9 彝族挽歌 凉山州宁南县文化馆19 Ⅱ—10 藏族赶马调 凉山州冕宁县文化馆20 Ⅱ—11 彝族克西举尔 凉山州召觉县文物管理所凉山州雷波县文化馆21 Ⅱ—12 彝族马布音乐 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22 Ⅱ—13 彝族月琴音乐 凉山州普格县文化艺术馆23 Ⅱ—14 毕摩音乐 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4 Ⅱ—15 大号唢呐 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25 Ⅱ—16 川北山歌 巴中市文化馆(巴山茅山歌、阆州情歌、 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 阿坝州嘉绒文化研究会德格劳动歌曲) 甘孜德格县文化馆26 Ⅱ—17 蜀派古琴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文化馆27 Ⅱ—18 四川洞经音乐 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体育局(迤沙拉谈经古乐)三、传统舞蹈(16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28 Ⅲ—1 熊猫舞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29 Ⅲ—2 天全牛儿灯 雅安市天全县文体局30 Ⅲ—3 越溪牛灯舞 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人民政府31 Ⅲ—4 耍蚕龙 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32 Ⅲ—5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 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33 Ⅲ—6 玄滩狮舞 泸州市泸县玄滩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34 Ⅲ—7 阿署达彝族打跳舞 攀枝花市东区文化馆35 Ⅲ—8 蓝田花船 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办事处36 Ⅲ—9 羌族沙朗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37 Ⅲ—10 建中高跷狮灯 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人民政府38 Ⅲ—11 花 灯 泸州市泸县得胜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得胜花灯、大新花灯) 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39 Ⅲ—12 蚌鹤舞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40 Ⅲ—13 僳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凉山会州东县文化馆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41 Ⅲ—14 彝族苏尼舞 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42 Ⅲ—15 蹢脚舞 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43 Ⅲ—16 藏族杜基嘎尔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5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44 Ⅳ—1 马鸣阳戏 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45 Ⅳ—2 被单戏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46 Ⅳ—3 白龙纸偶 广元市剑阁县文化馆47 Ⅳ—4 南部傩戏 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48 Ⅳ—5 南木达藏戏 阿坝州壤塘县文化馆五、曲艺(2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49 Ⅴ—1 四川车灯 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50 Ⅴ—2 钱棍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六、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7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51 Ⅵ—1 青城武术 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52 Ⅵ—2 峨眉盘破门武术 内江市资中县武术协会53 Ⅵ—3 三雄夺魁 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54 Ⅵ—4 土家余门拳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5 Ⅵ—5 绿林派武术 雅安市雨城区文化馆56 Ⅵ—6 羌族推杆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57 Ⅵ—7 彝族磨尔秋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七、传统美术(14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58 Ⅶ—1 草 编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柏合草编、草靶龙、 自贡市贡井区文化馆峨眉席草龙)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馆59 Ⅶ—2 汉源彩塑 雅安市汉源县文化体育局60 Ⅶ—3 馍馍印 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61 Ⅶ—4 郎卡杰唐卡传统绘画艺术 甘孜州炉霍县文化馆62 Ⅶ—5 毕摩绘画 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63 Ⅶ—6 彝文书法 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64 Ⅶ—7 四川手工剪纸 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平武剪纸、涪城剪纸、 绵阳市涪城区文化馆仪陇剪纸、武胜剪纸、 南充市仪陇县文化馆自贡手工剪纸) 广安市武胜县文化馆自贡市自流井区文化馆65 Ⅶ—8 青神捻条画艺术 眉山市青神县文化馆66 Ⅶ—9 石 雕 巴中通江县文化馆(通江石雕、泸县石雕、 泸州市泸县文物管理所蓬溪石雕、苴却砚雕刻、黎渊 遂宁市蓬溪县文体旅游局石雕、拉日马玛尼石雕) 攀枝花市鑫艺工艺美术制品厂广元市青川县文化馆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67 Ⅶ—10 藤 编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怀远藤编)68 Ⅶ—11 棕 编 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新繁棕编)69 Ⅶ—12 竹 编 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人民政府(遂宁竹编、安岳竹编) 资阳市安岳县文化体育局70 Ⅶ—13 小凉山彝族刺绣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71 Ⅶ—14 苗族刺绣 宜宾市筠连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八、传统手工技艺(36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72 Ⅷ—1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彭县肥酒酿造技艺、 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73 Ⅷ—2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74 Ⅷ—3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彝族民间泡水酒)75 Ⅷ—4 怀远三绝制作技艺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6 Ⅷ—5 麻饼制作技艺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77 Ⅷ—6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成都市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78 Ⅷ—7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9 Ⅷ—8 构树皮造纸工艺 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80 Ⅷ—9 羌族水磨漆艺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81 Ⅷ—10 蜜饯制作技艺 内江市市中区文化体育局(内江蜜饯制作技艺)82 Ⅷ—11 宋笔制作技艺 乐山市毛笔厂83 Ⅷ—12 米花糖制作技艺 乐山市市中区文化馆(苏稽香油米花糖制作技艺)84 Ⅷ—13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 乐山市峨眉山市白蜡研究所85 Ⅷ—14 豆腐菜肴制作技艺 乐山市龚氏西霸饮食有限公司(龚氏西霸豆腐制作技艺、 乐山五通桥天一香酒楼(五通桥五通桥西坝豆腐制作技艺) 西坝镇方德饭店)86 Ⅷ—15 腐乳酿造技艺 乐山市五通桥区德昌源酱园厂(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工艺、 眉山市彭山县文化馆长春号南味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87 Ⅷ—15 豆笋制作技艺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开江豆笋)88 Ⅷ—17 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 南充阆中市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89 Ⅷ—18 四川苗族蜡染 宜宾市珙县文化馆90 Ⅷ—19 芝麻糕制作技艺 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裕泰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91 Ⅷ—20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踏板房建筑、羌家石雕房与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吊脚楼、新龙民居建造技艺、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木雅石砌) 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92 Ⅷ—21 申臂桥建造技艺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3 Ⅷ—22 德格麦宿塑像制作技艺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4 Ⅷ—23 德格麦宿传统土陶技艺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5 Ⅷ—24 木 雕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德格麦宿木雕技艺)96 Ⅷ—25 德沙旋木技艺 甘孜州稻城县旅游文化局97 Ⅷ—26 新龙药泥藏式面具制作技艺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8 Ⅷ—27 牧区皮革加工技艺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99 Ⅷ—28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僳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南坪土琵琶制作技艺)100 Ⅷ—29 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 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1 Ⅷ—30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2 Ⅷ—31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竹制茶具制作、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木制茶具制作、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103 Ⅷ—32 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阿坝州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104 Ⅷ—33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馆阿坝州茂县文化馆阿坝州松潘县文化馆阿坝州黑水县文化馆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105 Ⅷ—34 富顺手工微刻技艺 自贡市富顺县文化馆106 Ⅷ—35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 遂宁市闻喜阁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107 Ⅷ—36 婴儿米粉制作技艺 泸州市四川省正味正点食品厂(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九、传统医药(4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108 Ⅸ—1 德仁堂中医中药文化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109 Ⅸ—2 合江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 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10 Ⅸ—3 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111 Ⅸ—4 中医正骨疗法(郑氏骨科) 四川省骨科医院十、民俗(26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112 Ⅹ—1 巴塘歌卦 甘孜州巴塘县文化馆113 Ⅹ—2 客家婚俗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114 Ⅹ—3 端午龙舟会 成都市新津县文化体育局115 Ⅹ—4 观灯习俗(成都灯会) 成都市灯会办公室116 Ⅹ—5 焦滩乡大端阳节 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人民政府117 Ⅹ—6 分水岭乡火龙节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人民政府118 Ⅹ—7 大禹祭祀习俗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119 Ⅹ—8 雎水春社踩桥会 绵阳市安县文化馆120 Ⅹ—9 蚕姑庙会 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121 Ⅹ—10 达州元九登高节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122 Ⅹ—11 石桥烧火龙节 达州市达县文化馆123 Ⅹ—12 正月十六登高节 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124 Ⅹ—13 五月台会(城隍庙会) 眉山市洪雅县文化馆125 Ⅹ—14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 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126 Ⅹ—15 彝族婚俗 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彝族婚礼歌、彝族婚俗) 凉山州美姑县文化体育局127 Ⅹ—16 僳僳族服饰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28 Ⅹ—17 彝族服饰 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局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129 Ⅹ—18 僳僳族阔时节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0 Ⅹ—19 僳僳族婚俗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1 Ⅹ—20 摩梭人成丁礼 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132 Ⅹ—21 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 凉山州雷波县语委133 Ⅹ—22 藏族尔苏射箭节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134 Ⅹ—23 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135 Ⅹ—24 摩梭人转湖节 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凉山州木里县文化馆136 Ⅹ—25 华莹山宝鼎庙会 广安市华蓥市文化馆137 Ⅹ—26 说春 巴中市南江县文化馆 (共7项) 传统音乐(1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40 Ⅱ—28 口弦(羌族口弦)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传统舞蹈(2项)47 Ⅲ—1 龙舞(四川客家龙舞、安仁谭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氏子孙龙、永宁火龙、 达州市达县文化旅游局盐亭水龙、双凤龙灯) 广元市苍溪县永宁镇文化站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内江市隆昌县双凤镇政府57 Ⅲ—11 锅庄(宝兴硗碛锅庄、 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灯笼卓钦、木里藏族 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嘎卓”舞) 凉山洲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传统戏剧(2项)68 Ⅳ—1 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 乐山市市川剧团71 Ⅳ—4 灯戏【川北灯戏 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阆中老观灯戏)】曲艺(1项)76 Ⅴ—1 四川扬琴(黄家扬琴) 泸州市古蔺县文化馆传统美术(1项)101 Ⅶ—11 蜀绣(观音绣) 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注:扩展项目名录的序号、编号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序号和编号)
小燕子an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等。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始的。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词语解释 川剧 chuānjù [Sichuan opera] 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 艺术中重
事梗概 一九三九年,日军对我东北抗日力量展开了疯狂围剿,妄图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向中原一带渗透。在地处东北地区交通要害的龙潭地区,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
摘 要3DsMax 是进行三维物体制作的首选软件,建筑与室内设计,是3DsMax在国内最广泛的应用的行业。将3DsMax 运用于计算机辅助建筑室内设计可以满足室
数字化动画场景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9 绪论 9-13 第一章 场景设计的理论表述 13-19 1.1 场景的辞源与相关定义 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