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品之心
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一、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认识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矛盾学说、我国的主要矛盾理论、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入的具体的分析,深刻总结了国内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他指出,这种改革不同于过去的政治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制度,它的基本方面不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制度不等于其具体实现形式,长期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把握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从根本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改革的对象和任务。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在1956年便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当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断言:“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168页)这样,就使得停止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获得了理论依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据此,我们坚定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移。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原理为依据的,更重要的是以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条件的。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辩证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他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中心的环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影响了基本矛盾的解决。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主要矛盾,就要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而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之不相适应的那些不完善、存在着缺陷的方面和环节的阻碍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以生产力的解放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否坚持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判断是否真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曾经未能始终如一地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沉痛教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在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就要牢牢地在实际工作中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项根本任务,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三、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创造性地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长期以来,系统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在毛泽东同志的视野之内。因而,面对官僚主义现象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虽经反复多次的斗争,却总是收效甚微,他困惑了,倒退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官僚主义及其酿成的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和冲突,对矛盾性质的看法也就由非对抗性变为对抗性的了。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体制上的弊病,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大搞群众性阶级斗争或所谓“大民主”,关键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演化而来的,高度集权,并不是很成功的。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者应当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使政治生活民主化,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美国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指出:毛在晚年很少考虑任何正式的和制度化的民主程序,而邓小平则把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民主化以至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作为他的目标。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治愈系小精灵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与人团结共生,所有生产资料、劳动财富,全体共享,社会成员一律平等,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生存延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开始产生阶级,在奴隶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在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近代,由于殖民主义入侵,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三种矛盾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在苦难中前进。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终于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敌我矛盾、阶级矛盾
长平公主
1、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2、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3、1949—1956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4、1956-1981:(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1981-2017:(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2017(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HY逆天的飞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一,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变”与“没有变”辩证关系的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关键是要把握“变”与“没有变”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两个“没有变”。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中“需要”与“供给”辩证关系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依据人民需要与供给的关系确立的。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判断。
第三,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辩证关系的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我国的突出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全面和平衡。
第四,深化了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出现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特别是防范各种风险。
第五,深化了对“矛盾局部”与“矛盾全局”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多,关联越来越紧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影响,不仅涉及单个领域和方面,更会涉及全局性趋势性方面。
扩展资料
所谓“不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之所以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要这个任务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不会改变。
所谓“变”,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分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是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后是初级阶段,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奔小康”是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是初级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于是,中国是不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党的十七大在肯定“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同时,提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党的十九大深入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党校-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哈哈,两千个字,两百个字都不会有人来回答的。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终结引发了 文化 哲学的兴起。文化哲学以人类文化作为全部哲学的 反思 对象,它试图在各门具体文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把各类文化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处于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问题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