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8

小梅0429
首页 > 职称论文 > 化工厂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可爱小伶伶

已采纳

(一)、我国化工企业的整体优势 首先,我国的化工企业从整体上看,其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数较大,有10余种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例。如合成氨、化肥、电石居世界第一位;硫酸、农药、纯碱、染料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硫铁矿、磷矿、磷肥、醋酸、涂料、轮胎等也位居较前列。入世后,具有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的竞争优势。 其次,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我国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开发费用较少,加之国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价廉,因此,一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入世后,具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 再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化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入世后,还具有市场本地化的优势。 (二)、我国化工企业的个体优势 1、我国的大磷肥装置企业在提高开工率和解决债务负担后了,成本与进口产品成本相当,入世后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中小型磷肥装置企业虽然成本偏高,但由于符合国情,具有地域上的优势,入世后对进口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我国纯碱的生产能力及产量较大,合成碱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属世界先进水平。入世后,纯碱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我国涂料企业的总体生产能力较大,市场化经营较早,加之涂料产品具有不便于长途运输的特点,其本地化要求较强。因此,入世后不会给我国的涂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相反会有利于涂料用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入世给我国化工企业带来的冲击 入世给化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我国的化工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 (一)、我国化工企业的综合劣势 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普遍较落后,生产规模小而散,资本实力不足,科研开发创新能力较弱,营销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入世后,按照世贸规则,市场资源都将“一体化”,外商在国内享有国民待遇,国内化工企业将失去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而在产品质量、科研开发和人才竞争方面将显露出国内化工企业的竞争劣势。同时,市场开放、关税降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等,将彻底改变我国化工企业的现行营销网络体系,一些目前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对资金和技术依赖性较强的化工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2. 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土地、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它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动力,以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要它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 3. 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入wto 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 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符合我们的前进方向和长远利益。加入wto 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因为加入wto 使我国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更多、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能够更为直接地引进、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而给国内企业带来崭新的管理视角和发展思路,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进程,缩小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同时,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对产业的垄断,直至政府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wto 这诱人的橄榄枝并非“免费的午餐”,它也会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因为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进一步降低关税,进一步减少非关税壁垒,使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更趋跨国化,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涌入国门,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预示着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将通过华 人力资源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和内容管理创新需要合适的切入点。管理创新只有在关键的领域进行改革与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 三、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企业管理创新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协调运作,特别是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围绕新形势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 1. 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显示,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47. 7 %;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达42. 7 %。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的思想,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布置,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 建立有效机制,培育 职业 化的企业家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我们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 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宗教为什么能用一种近于松散的管理模式,绵延几千年,靠的就是文化渗透。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靠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 人物 ,发挥榜样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4. 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01 评论

吊炸天1234

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的 竞争 ,越来越集地表现在创新能力竞争上,而管理创新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分析我国 企业 管理创新的迫性入手,结合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 化挑战以及知识经济到来与加入wto 的大环境要求,提出了我国企业目前管理创新的重点领域以及实施管理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决策 21 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并且,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从短缺转到“相对过剩”,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同时,我国又即将加入wto。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一、我国 企业管理 创新的迫性也不断强化企业的管理创新,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从总体看,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 1. 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物本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而大大加强。这种情况,又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形势并存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只需埋头生产,并无库存和积压之虞,因此投资饥渴和扩张欲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方式。这使得管理只能是粗放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奔向“过剩”,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 2. 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土地、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它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动力,以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要它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 3. 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入wto 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 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符合我们的前进方向和长远利益。加入wto 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因为加入wto 使我国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更多、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能够更为直接地引进、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而给国内企业带来崭新的管理视角和发展思路,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进程,缩小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同时,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对产业的垄断,直至政府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wto 这诱人的橄榄枝并非“免费的午餐”,它也会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因为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进一步降低关税,进一步减少非关税壁垒,使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更趋跨国化,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涌入国门,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预示着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将通过华 人力资源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和内容管理创新需要合适的切入点。管理创新只有在关键的领域进行改革与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 本文提出以下见解供探讨。 1. 重视 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 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 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 发展战略 ,以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 构造“企业生态” 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环境。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生存与发展一样,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兴起以及加入wto 所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 场意识和对环境的敏感性,改变传统的把“自我”与企业必须具备市“环境”完全割裂的意识,确立“共生”的意识,形成各谐的“企业生态”。构建“企业生态”首先是开展协同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面对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超脱传统竞争模式,以合作代替对抗,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即实现“双赢”。协同竞争的关键是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又包括:创造利益的潜力;趋同价值观;创设有利的合作环境;实现伙伴关系的目标与企业自身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是开展绿色经营。面对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顺应世界绿色浪潮的大趋势,企业必须改变只顾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狭隘发展模式,实现经营绿色化,建立绿色企业。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要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责任。绿色经营的措施包括:研究、掌握国际环保法规,加强环境认证和管理;积极申请和取得环境标志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利用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 调整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保证。我国目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严格的层次关系,固定的职责,高度的正规化模式,正式的沟通渠道,集权化的决策,以及管理环节多,管理成本高,企业效率低等。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 使得企业的运转节奏大大加快,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而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的目标,一是扁平化,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 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柔性化,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三是虚拟化,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调整组织结构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的仅仅是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4. 建立人本文化 在21 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或战略竞争时代,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金融资本而成为战略资源。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同时,我国加入wto 将会强化对国内优秀人才的争夺,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争夺将会成为我国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 企业文化 ,建立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人本文化,首先要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通过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的积性和创造性;重视使用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施展。 5. 强化 知识管理 在工业社会,核心资源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将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而成为核心资源,知识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进行知识运作,也就是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要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最后要设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他们的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的知识。 三、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企业管理创新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协调运作,特别是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围绕新形势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 1. 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显示,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47. 7 %;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达42. 7 %。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的思想,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布置,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 建立有效机制,培育 职业 化的企业家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我们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 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宗教为什么能用一种近于松散的管理模式,绵延几千年,靠的就是文化渗透。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靠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 人物 ,发挥榜样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4. 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8 评论

为萍伤心航

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在于充分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在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与管理承诺 》

摘 要:讨论在合资企业中管理的组织承诺的低效性,是否可以用分配、程序和互动公正来解释,特别指出公正感的各维度与组织承诺有紧密的联系。认为,上层主管应该及时投入额外的注意,通过对决策的周密合理的解释以及对管理者决策的尊重进行公正的、明确的内部交流。管理者对公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传达了积极的相关信号。

关键词: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管理承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3-291X(2012)05-0031-02

因为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反常规现象,通过现有公司联合的手段,合并被用来寻找竞争优势[1],成功与失败的程度常常被限定在股东的价值、财政计划、转售、与专业决断等条款。然而,这种合并有很高的失败率。在传统上,合并失败被认为是由于客观的经济原因,然而最近的后期分析研究了合并的绩效,发现在金融变量的普遍研究和战略著作中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合并成果说明[2],因此,人力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士气缺乏和生产效率低下成为了两类合资合并公司的典型特征。

当前,研究领域主要针对低组织承诺。管理者具有特殊的“三明治身份”他们同时被领导又领导别人,从而影响他们用个人承诺水平直接 报告 。研究显示员工经常对一个组织的合并持否定的反应 [3]。在合并公司管理者的承诺可能激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手下发展出对合并的积极态度,并克服他们的不适应。这样就能有更好的绩效。

管理者的组织承诺可以通过决策结果的公平获得分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互动公正。Citera和Rentsch强调,对于综合素质高的管理者来说获得公正极其重要。例如,即使公司管理者过去有很好的表现,但合并后裁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住他们的工作或者当前的职位。那些决定很可能导致管理者感到不公平,消极结果产生众多变化会加剧这种不公平性。

将组织公正应用到合并企业中,当前的组织公正的研究通常围绕三个方面;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分配的公正涉及到结果的注意,这个结果与分配的隐含标准是一致的。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应该接纳获得与付出的一致。这个比较应该有参照物。在合并公司,雇员经常面对减少收入甚至增加付出当他们被期望去维持以前的投入水平[4]。当原有的管理者比较他们当前的付出收入率与先前获得的公平率或者在即将工作的公司对应的公平率时,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

意识到分配的不公平产生不安的情绪。例如,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无论得到过多还是过少都证明了生理痛苦的信号反应的存在(Markovsky,1988)。因此,证实了公平理论的预测:人们会感到愤怒当他们注意到没有获得公平的收获。在合并的环境下,如果他们知道与其他公司来的人相比他们获得超出了自己应得的,可以证明从其他公司来的管理者会否定的评估组织。然而,一些研究者( Mannix et al.,1995)阐明,只有从属变量是生产率时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研究的焦点在社会关系上时,其他分配规则可能是主要的原(Deutsch,1975)。Meyer 指出特别是综合水平高的合并企业,培养团体的和谐与组织的承诺是极其重要的。作者建议在合并环境下的平等既可以参考比例原则,该团体的比例直接表现了成员数量的比例。或者参考“团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即资源被两个团体分配,这两个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元(Meyer,2001)。

程序的公平涉及到对程序公平的感知,通过这个程序成果就被决定了。Thibaut and Walker (1975)介绍了程序控制。研究证明了当被影响的人即能影响决策的过程或者参与其中时,那么程序被视为是公平的。然而,在合并中,买进的管理部门经常倾向于通过集权的方式做决定(Blake and Mouton,1983)。过渡期两个组织的成员对合并的问题共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雇员的观点可以表达出来。然而,在合并期间,有许多决定必须快速地制定。有些时候,在组织政策确定之前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决策的制定有不一致的标准。在实力和规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主导的管理部门经常单方面的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可能被其他“组织”的员工所怀疑。同样,典型的我们与他们的冲突促使两个公司的成员视对方为“敌人”,持着那些敌对的观点可能导致决策者有偏见。建立在社会识别理论的“小集团偏见”观念(Tajfel et al,1986),实际上可以认为高层的管理部门有时做出了有偏见的决定来支持他们原有组织的成员[5]。

组织公正的第三个维度是互动公正。它与组织程序的人的方面有关。也就是说,管理部门或者决策者会直接面对被影响到的员工。互动公平与资源和公平的接受者的交流过程有关,并且强调礼貌、诚实、尊敬的重要性(Bies et al,1986)。高层管理部门应该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对待已有员工,因为他们的其他方式可能暗示员工的地位低。换句话说,这样可能导致对组织的消极态度。这种互动的处理应具有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公平性、特殊性以及详细的说明性(Colquitt,2001)。在合并公司,最常见的挑战之一就是互动交流 [6]。缺乏交流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不明确的信息即雇员通过小道消息来获得。如果没有(诚实)对决定提供理由,雇员经常会构建自己的解释,主要聚焦在对管理部门的否定态度和错误的事实脚本(Schweiger et al,1991)。及时的信息给雇员时间去做好准备。一些 经验 研究显示了在改组的环境下对雇员反应的公正的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7]。然而,那些研究都有其局限,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在裁员时留下的员工,或者没有测量所有组织的公正的所有维度和它们的各个层面[8]。在企业合并的环境下互动公正与情感承诺相对于分配和程序公正有更紧密的关系,这是一项在应用于中有前途的新发现。它说明如果内部交流的执行以一种有效和公平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管理者给相当高的情感承诺给合并公司——除非个体的收入和决定的制定程序及其的不公平。互动公平的实现与分配和程序公正相比被认为更可行并且需要更少的成本。在早期阶段,公平的人性对待应该创造出一个整体稳定的公平判断。为了与现存的常规的正性公平评估一致,任何随后关于个人的收入和决定制定过程的信息都可能被重新解释和使之被同化。因此,在合并企业内部交流的应急行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即刻诚实地防止信任和承诺的流失。重要的是要记住雇佣者需要确信高层管理者的真诚——战略性的操控目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dam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Berkowitz,L.(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King,D.,Dalton,D.,Daily, Covin 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3] King,D.,Dalton,D.,Daily, Covin,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4] Citera, Rentsch,J.(1993),“Is ther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in Cropanzano,R.(Ed.),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NJ,.

[5] Terry, O’Brien,.(2001),“Status,legitimacy,and ingroup bias in the context of an organizational merger”,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

[6] Cartwright,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update and appraisal”,in Hodgkinson, Ford,K.(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 Neves, Caetano,A.(2006),“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s of trust and control”,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8] Grubb,.(2006),“Procedural justice and layoff survivors’ commit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Psychological Reports,,pp.

515-30.

《 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 》

摘要:非正式组织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分类及利弊分析,最后针对如何管理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们的 思维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中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类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运作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 企业管理 决策的成败。因此了解并正确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一、非正式组织的涵义

1、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行为学家梅约(Elton Mayo)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最先提出的。经过历时8年(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梅约认为,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组织成员拥有的相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员工感到心理满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经过人为筹划和设计,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行为规范,在为其成员提供物质需求(属于物质范畴)、权力与地位需求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物质需求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通过正式组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安全、社交或爱情、自尊或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更大程度上属于精神需求领域,具有刚性结构特征的正式组织往往满足不了每个成员这些方面的需求。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需要,人们便会自发地去寻找在价值观、情趣、 爱好 、性格等方 面相 同或相近的人进行交流,并结合成具有一定紧密性的团体,由此而产生了以情感逻辑为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组织。因此,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都是组织的天然属性,其产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的那样,制造派系是人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并且这种派系是很难消除的。

3、非正式组织的种类

罗宾斯认为,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友谊型和利益型两类。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由于深受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影响,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入某个能够产生共识的非正式组织。因此,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更为普遍、复杂。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不同类型交叉重叠的情况,如一些人既可能属于地缘型的老乡关系,这些人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彼此又有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又属于经历相同型、爱好相同型、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将不断出现,以新生事物为纽带的、新的类型也必将会不断产生。如“网友”的出现便是典型:在因特网问世之前,人们自然不知道“网友”为何物;但伴随着网络聊天的出现,“网友”这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是出自某种共同需要自发形成的,因此人员组成上有自发性和同质性的特点;其结构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较为松散,组成人员不固定,呈现出了动态性和一定程度的隐蔽性: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和制度,但多数是不成文的口头约定(抑或是不明言的“潜规则”)等特点。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为成员提供正式组织无法满足的某些需求,因而其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非正式组织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其行为在超出合理限度时、或以行政权力强行压制取缔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抵抗,从而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即消极影响);如果正确引导并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利用它,则会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向心力”(积极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制造并传播谣言,影响企业安:之团结

与正式组织的“指令链”传递模式相比,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多属于非正式 渠道 ,其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由于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多为“小道消息”,其内容往往会经过人为加工,真实性有时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造谣中伤的情况。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往往会信以为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成立时间长、人数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存在。

2、妨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当正式组织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往往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反对。在很多时候,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会牺牲正式组织的利益去维护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个组织中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时,很容易产生派系和派系争斗,使企业正常工作陷入低效率状态。实践证明,当企业进行某项改革触及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成员或明或暗的“顽强抵抗”。如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异地并购后遇到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总公司制定的相关 措施 在新企业很难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并购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尤其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的阻挠。

3、抑制企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循的是不成文的、但又被各成员接受的“潜规则”,通常都要求内部成员在立场、观点、目标、行为方式上趋于一致,因而对其内部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力和控制力。若成员不顺从,轻则受其他成员孤立,重则有可能被清除出该非正式组织。如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那些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工作中表现如果过于积极,非正式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对他施加压力,有时会采取名誉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这样一来,优秀人才为了免遭孤立和冷落,要么选择离开(这时就产生了“人才逆淘汰”现象);要么向非正式组织屈服,不得不降低工作

效率、保留自己的能力或者按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意图行事。上述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组织成员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正式组织常以保证组织目标(经济或物质目标为主)的完成为制定“规则”和行为导向的准则。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大众性”精神需求方面有其巨大优势,但在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如事业型、兴趣型非正式组织)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弥补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最终使其提高了工作热情和效率,达到为正式组织服务的目的。

2、有利于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

非正式组织能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友好、认同和相互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其成员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并进一步演化为心理安全感。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渠道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泄压装置”的作用。通过与非正式组织内成员的深入交流,员工的精神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在探讨工作问题时由于存在利害关系而有所顾忌等原因,经常出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情况。而某些非正式组织(如爱好型团体、事业追求型团体等)成员之间由于具有共同语言和非正式的、不受过多约束的沟通渠道,其氛围比较融洽,其成员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会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并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有利于思想上的升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正式组织实施“头脑风暴法”效果不很理想的原因,也恰恰是缺乏一种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的和谐氛围。

4、培育并强化 企业文化

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如兴趣协会、各种比赛等)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会起到培育并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中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组织文化的冲突,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较多地体现在凝聚力、活力、士气等企业文化方面,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利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合理引导、管理,才能使非正式组织更好地为正式组织服务。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主观上要承认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并弄清楚类别及形成机理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辨别出属于哪种非正式组织,针对其特点和影响力采取不同的对策,即实施柔性化和精细化管理。如对待利益型非正式组织要严密观察和控制,谨防其对企业的破坏作用;对待事业型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为其多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2、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正式组织对其活动如果采用行政手段硬性干预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企业主管人员应实施人性化管理,从人的合理需求出发,做到善于发现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在不违背组织的目标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如在正式组织的结构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能力,还要将员工的性格、爱好、兴趣、志向等因素考虑在内。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通常称之为“领头羊”)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中一般都存在核心人物,他们由于才能出众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原因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言行、态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中曾接触过这样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识别出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工作,合理利用其影响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非正式组织成员举行的内部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非正式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受尊重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掌握更详尽的信息,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正式组织可以结合企业目标和非正式组织人员的特点举办一些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形成、强化、宣传适合本企业的组织文化来引导非正式组织,努力使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得到其成员的认可和赞同,淡化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就会相对增强。

3、抑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因素

如上所述,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超出合理边界时就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当企业进行革新或推进新的措施时,非正式组织成员如果认为与其利益不一致,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破坏性行为抵制这种变革,给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非正式组织中的不良倾向,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倾向在组织内蔓延。其成员如有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轻的可以及时指出并讲明危害,严重的要适当惩戒。对于那些造谣滋事、煽风点火、蛊惑民心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予以清理。

4、要密切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

最后,要注意观察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笔者认为,在企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并且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的利益动机。换句话说,普通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演化为利益型等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应注意其演化趋势,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

有关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论文

2. 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3.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4.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研究论文

5.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97 评论

相关问答

  • 电厂运行管理研究论文

    简介: 分析了锅炉安全阀阀门漏泄、阀体结合面渗漏、冲量安全阀动作后主安全阀不动作、冲量安全阀回座后主安全阀延迟回座时间过长以及安全阀的回座压力低、频跳和颤振等常

    一个人淋着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改革开放农村变化研究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

    唐唐sweet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管理变革与创新论文

    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论文中国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在战略决策上、在多元

    小石在青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净化厂房除尘研究管理论文

    343434

    一粒砂的梦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变电站安装工程管理研究论文

    变电运行类论文2000字左右 变电运行工作主要由操作、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组成。正因为这样,在变电运行工作中要面对很多的甚至是繁琐的规章制度。接下来我搜集了变电运行

    晴天小珠71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