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nGLess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urner.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秋刀鱼与禹
在报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2002年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论文有:(1)冯华、薛鹏:《中国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和支持政策探析》,《广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1年第3期,P12—P19(2)冯华、孙蔚然:《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各省区发展水平研究》,《东岳论丛》(CSSCI期刊)2010年第12期,P5—P9(3)冯华、黄凌鹤:《发挥铁路现代化作用 实现高速铁路综合效益最大化》,《中国铁路》(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0期,P4—P7,国研网转载,(4)冯华、孙燕:《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生命周期》,《改革》(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P135—P141;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F31《企业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5)冯华、司光禄:《基于演化视角的中国服务业发展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4期,P57—P61(6)冯华、司光禄:《商品属性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CSSCI期刊)2007年第11期,P31—P38(7)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复旦学报》(CSSCI期刊)2002年第4期,P50—P55,《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第2期转载(8)冯华、司光禄:《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P37—P42(9)冯华:《新经济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演化和发展》,《天津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84—P87(10)冯华、司光禄:《商品贸易集中度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2期,P25—P28(11)冯华、宋振湖:《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P43—P46(12)冯华、宋振湖:《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94—P98(13)冯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现代化》,《世界经济文汇》(CSSCI期刊)2003年第6期,P81—P88(14)冯华、雷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外贸新视点》,《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5期,P120—P124(15)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12期,P108—P114,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 2007第02期 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学》 2007年第3期转载(16)冯华、张贝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6年第11期,P27—P31(17)冯华:《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齐鲁学刊》(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P102—P104(18)冯华、任少飞:《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关系回顾与前瞻》,《山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7年第7期,P85—P89(19)张淑梅、冯华:《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和管理方式创新》,《山东经济》2004年第4期,P71—P74(20)冯华、张淑梅:《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当年的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7—P30(21)叶世昌、冯华:《论荀子的以欲望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9—P3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4期和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第7期转载(22)冯华、张淑梅:《西方失业理论的回顾与我国就业政策反思》,《学术论坛》(CSSCI期刊)2002年第6期,P38—P41(23)冯华、王仪祥:《从企业理论分析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26—P31(24)张虎、冯华、王志勇:《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的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1期,P84—P85(25)冯华、叶世昌:《论齐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入选第五届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国治国思想论集》,P1—P6,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26)冯华:《以制度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大众日报》2002年10月27日第二版《论丛》栏目特约专家署名理论文章,半版(27)冯华、张淑梅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P128—P1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著作和教材(1)冯华、张淑梅著:《鲁商文化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2)冯华主编:《西方经济学》(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课精品教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冯华著:《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
静静仰望静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英汉对照)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摘要 :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农业的发展带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是世界的灵魂。”“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什么是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