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maosir
“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疑问代词,然而随着对词汇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也受到了更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疑问代词 “什么 ”的非疑问用法做一个简单的系统归纳。 一、“什么 ”的由来 “什么 ”一词的语源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问题中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难成定论。“什么” 一词最早出于唐代文献,吕叔湘先生(1985)认为它的早期形式是 “是物(勿)”,疑问代词 “什么 ”是由 “是物(勿)”演变而来的。太田辰夫(1987)“‘甚么 ’在唐代较早时期写作 ‘是物’、‘是勿’、‘是没 ’等。‘勿’ ‘没’是‘物’的同音假借字。‘是’的语源不明,但可能是由古代的指示代名词转化为表疑问的词。”冯春田先生(1990)在《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中,认为 “什(甚)么(摩)”是由 “什(甚)”和“么(摩)”复合而成,“么”起初不是作为词缀附着于 “什”之后,可能最初是并列复合式。以上都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搜索得以考证,然而方环海通过对江苏省北部一些方言区的考察,发现至今仍然保留着 “是物(勿)”用作疑问代词的现象。所以我们认为 “什么 ”一词的早期形式是“是物 ”的论断是毋庸置疑的。 二、研究现状 最早关于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李锦熙(1924)在“疑问形容词 ”一节中讨论了疑问代词的两种非疑问用法:一是当句子语气是 “直述 ”时,“疑问形容词 ”是“不定或虚指的形容词”;二是在表然否的问句中,“句中的疑问形容词也不管事”。虽然没有作更多的阐述,但为此类研究开了先河。 关于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不同分类,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吕叔湘(1982)把不作疑问用的疑问代词称作 “无定指称词”,并指出有两个用途:表不论的为 “虚指”。王力(1985,1988)指出疑问代词的一些 “特别的用途”,并把它分为四种:(1)替代说不出的事物,(2)代替任何事物,(3)很象代数字的功用,(4)帮助委婉语气。此外,他认为 “什么 ”用于次品时,有三种活用法:(1)对于某事物知道的不清楚,(2)要数说几样东西,(3)在否定语或反诘语里,表坚决的否认,或强烈的辩驳。丁声树等(1961)把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分成三种:反问、任指、虚指。赵元任(1979)提出五个类别:(1)用于修辞性的斥问,(2)不定指示和任指,(3)放在一串并列词语末了,意为 “等等”,(4)放在名词前有不知道不以为然或 “所谓”,(5)“有什么 A? ”“没(有)什么 A”。吕叔湘等(1980)把“什么 ”分成 “指”和“代”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中 “什么 ”可以 “指”或“代”不肯定的事物或人、表否定、表任指,另外,“指”类的 “什么 ”可以用于列举,“代”的什么可以独用表示 “惊讶”。汤廷池(1981)把汉语 WH词的非疑问用法概括为任指、虚指、照应、修辞、感叹和其他用法。邵敬敏、赵秀凤(1989)对“什么 ”的非疑问用法作了细致的分类,分为全指、例指、承指、借指、虚指、否定、反诘和独用等八类。刑福义(1997)谈到了 “疑问代词活用 ”的四种现象:任指、虚指、游移指、笼统指。刘月华等(2001)认为疑问代词的活用有三种:反问、任指(或泛指)和虚指。另外,于细良(1965)、郑良伟(1982)等,也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三、多角度研究概况 (一)句法平面 对疑问代词 “什么 ”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把是 “什么 ”看作是疑问代词,但在一定条件下有非疑问的用法;第二种是把 “什么 ”看作指示代词,在指代用法中分出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第三种是把表疑问用法的 “什么 ”称作疑问代词,表示非疑问用法的 “什么 ”称作指示代词。尽管 “什么 ”有多种用法,的为 “任指”,表不知也有理由定为 “兼类词”。 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把“什么”列为疑问代词,认为 “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此外还有反问、任指、虚指等用法”。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1981)也把 “什么 ”列入 “疑问代词”,并把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称作 “活用”。刘月华等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把“什么 ”也列为有疑问代词,并把疑问代词的几种非疑问用法也称作 “疑问代词的活用”。以上把 “什么 ”归入到 “疑问代词”,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按其来源,“什么 ”本来是表示疑问的,所以仍然称作疑问代词,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非疑问的用法。 吕叔湘先生他在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 :“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 (一部分兼属两类 ),也许更合理些。如果仍然合为一类,也是把名称改为指代词较好”。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就把 “谁”、 “什么”、“怎(么)样”“哪里 ”跟“这、那”之类归为一类,称作 “指代词”,并把前者称作 “不定指指代词”,后者称作 “定指指代词”。因此把 “什么 ”看做是指代词。 既然疑问代词 “什么 ”有疑问和指代两种重要的用法,那么 就可以把用于疑问的称作疑问代词,把用于非疑问用法的称作指示代词。即把 “什么 ”看作兼类词。 (二)语义平面 对疑问代词 “什么 ”的研究人们不仅满足于单纯的描写,更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对这个问题作更深入详细的研究。 魏丽君(1996)认为 “什么 ”在实际的言语运用中,表示强调、反诘等语气,还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并指出任指和虚指的区别主要是语义的不同。 王海峰、王铁利(2003)通过对自然口语材料中出现的 “什么 ”进行分析,认为 “什么 ”在对话中更多的是表示否定、怀疑、不确定的功能以及相应的篇章功能 ——替代、话题处理、话轮处理,并对 “A什么 B”进行了探究,认为该结构式主要表示消极的意义,结构式中的 “什么 ”具有强调功能。 晏宗杰(2004)对“V什么 V”结构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指出它和 “V+什么 ”句式的差异,他的独到之处是从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的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该结构式是说话人对自己情感的宣泄,或鄙视,或劝解,或无所谓。 吴仲华(2005)对代词 “什么 ”在比况表达式中的研究,在比况表达式中引进疑问代词 “什么 ”去替代,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认知的因素,不能说;二是委婉的因素,不便说;三是语势的因素,不需说。 朱锡明(2005)通过对口语中 “X什么 ”与“X什么 X”句式的探究,认为这一类句式表示禁止或否定的意义,并且语气强度也有所不同。 叶川(2005)对“什么 X不 X”句式的分析,这种句式体现了语言中的 “经济原则 ”和“凸显原则”,同时带有说话人本身强烈的消极情感因素。 总之,通过对 “什么 ”在口语中以及 “什么 ”各种句式的研究,“什么 ”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句中,主要表否定、贬斥、委婉等意义。 (三)语用平面 疑问代词 “什么 ”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的方法也趋向于多元化,通过对各种 “什么 ”的句式的研究,更好的探讨 “什么 ”的语用价值。 张伯江、方梅 (1996)从功能着眼 ,从指称的角度上对 “那谁”、“那哪儿”、“那什么 ”三个形式作了分析。认为当中的疑问代词都是非疑问用法 ,是“无定指称词”。 李宇明 (1997)认为疑问代词是一种 “疑问标记 ”,而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正是一种 “标记功能的衰变”。李宇明把标记功能衰变分成 “功能丧失 ”和“功能衰退 ”两类。 石毓智 (2001A)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的角度对否定结构中的疑问代词的语义变异作了研究。 徐杰 (2001)利用生成语法的理论解释了疑问代词的 “任指 ”用法和 “虚指 ”用法。徐杰指出 ,“任指 ”用法是因为疑问代词的疑问特征 {+q}没有被激活,焦点特征 [+F]却实现了 ;而“虚指 ”用法中 , {+q}[+F]两种特征都被压抑了。 石毓智 (2001B)用“结构赋义 ”解释疑问代词的 “遍指 ”和“虚指 ”的两个引申用法。他认为,表“遍指 ”的疑问代词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而“虚指 ”则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后。他又从功能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lavenderheyijun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探讨了如何轻松、和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方法可以轻松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古今句式,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表达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可以很容易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句子的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君主”。“尧君主”怎样呢?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的。“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谓语后面,既作宾语(介宾短语作宾语),也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不管哪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安”是疑问代词,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语言时,可以举出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说话的却大为疑惑,古人为要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学生会很容易“不我欺”是把宾语“我”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是强调宾语。可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理解句意,翻译句子,是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
李泓萍《当代外来词及其对现代汉语构词法的影响》郭锡良《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郄远春《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词缀化倾向研究》陈明娥《汉语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