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开森果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在他的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他所出身的阶级的褊狭观念,逐步接近人民。他的作品由抒写个人情感扩大到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如此关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历来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从而获知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学习和游历时期,从小好学,二十岁漫游祖国壮丽山河为期近十年,同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为诗人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深刻地体验到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于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直斥统治阶级的作品。战乱流离时期,此时诗人的思想更接近人民。民族危机的深重,产生了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表现爱国性的作品。漂泊西南时期,这时期诗人虽然离开了当时的政治中心,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仍一直是他抒情的主题。其中表现杜甫的人民性的有《兵车行》、《石壕吏》等名篇,首先让我赏析一下他作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此为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四十一岁所作。当时,在唐王朝的国境线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为了进行征讨,政府课重税,勤抓丁,民族日益疲敝。杜甫这首诗就是描绘这一情景的。这首诗采取了过路人与士兵对话问答的方式。从第八句”但云点行频“开始,直到二十八句“反是生女好,”一共二十一句都是借用士兵之口说出的当时现实情况。其基本格调为七言诗,但有时另外加上“君不见”三个字,并在语调深沉处改为五言,以表示内心的愤慨,尤其变五言处的“役夫敢申恨”这句,更加重了愤慨的气氛,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是中间部分的精彩处。开始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及结尾部分新鬼旧鬼的“天阴雨湿声啾啾”,首尾遥相呼应,对照鲜明,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正处安禄山之乱的三、四年之前。当时,诗人似已敏锐地感觉到在玄宗与杨贵妃那种豪华奢侈的太平盛世背后,正在蕴酿着一更大的混乱。《兵车行》的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想,而《石壕吏》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格局。不说“征兵”,“点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前两句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后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作者之所以能够到达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寓褒贬于叙事,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三、藏问于答。通过以上的赏析,不能不说此诗是一篇佳作。杜甫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是表现其爱国性的,如短小精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是至德二年(757),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此诗亦为杜甫的代表作,几乎尽皆知。其首联为千古绝唱。国家忽兴忽衰,人世变幻无常,但大自然依旧,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每逢春来,草木繁茂,鲜花盛开。这原本应是感到一种愉悦、舒意的。可这却令诗人是十分悲痛的。当时,就连人口二百万,号称世界最大城市的长安,也已化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颔联描写感时(公)与恨别(私)颈联写战火不息(公)及家书断绝(私),而尾联则以身体衰老(私)和不能在朝为官(公)来作结。这种把公与私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写法,也是杜甫的笔风之一。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的同情人民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伟大的一方面。另外,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
天天开心好好好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 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小馋猫儿richard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空论”有什么用?郭沫若更说“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会冻死呢?”(《李白与杜甫》)这种批评是很可笑的。杜甫不是住房部长,他要表现的也不是一种许诺及其实现,而是在困难之中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人说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是啊,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然而,即使古往今来的亿万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有谁把它表现了出来了呢?正因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激起一切善良人的体验与共鸣、才能感动人。更重要的是,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里邻人简直与乡党宗亲差不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关系是由宗法家族构成的。杜甫后半生没有生活在宗法家族之中。但他把偶然居住在一起的邻里视作宗法亲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他们倾注了爱,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和自身曲折的经历,以及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他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由于失意和贫困,以深深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危机,并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
我也在找.........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
1。我国古代先贤们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多难兴邦”,“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对个人而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请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