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6

lilybell714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中药杂志作者中心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tcat654321

已采纳

邮件退稿。中国中药杂志一般通过邮件退稿。

171 评论

js紫外线

夏天如何养阳气?

撰文李 勇

编辑保健君

炎炎夏日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也会发生一些反应,怎样调整自己的身体,以更好地度过炎热的夏天呢?今天就来说一说夏季 养生 。

夏季我们可以分为万物并秀、万物已成、万物生荣三个阶段,这时候人体会出现由于散热难而导致的燥热感,由于气温高而出现的出汗多,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而感觉到皮肤湿黏,由于基础代谢加快而表现为能量需求增多,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出现注意力、精确性、反应速度、协调性变差等夏季特有的表现。

夏季 养生 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太阳离地球近,阳热充盛,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这时候养阳气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养阳气呢?需要从四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01 采阳气

这里所说的采阳可不是小说里的采阳补阴、采阴补阳,而是借助夏季阳气充盛的太阳之气补充人体阳气的一种方法。要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接受太阳照射,人体的阳气就会和太阳之气相呼应,而达到补充阳气的作用。当然,晒太阳也需要注意时间, 要在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去晒太阳,接受太阳之气的充养, 而不是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去晒太阳,本来就赤日炎炎似火烧,再去站在阳光下,会导致中暑。

02 顺阳气

阳气的特点是向上向外生发,顺应阳气的特点,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舒展筋骨,使机体处于一种升达的状态,就是顺阳气。 约上几个好友,去江河湖海游游泳,去露天烧烤,去爬爬山、出出汗,都是顺阳气的方法。

03 护阳气

保护阳气,防止过度损耗,也是养阳的重要措施。“太过不及”皆为病,过于耗散阳气会导致人体虚损,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各种疾病。 防止过劳、过汗、贪凉饮冷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 让阳气生发有度,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

04 蓄阳养阴

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夏天我们体表温度比较高,但是调养不当,体内会有阴寒凝聚。 保护好阳气,秋冬才能有更多的充养,所以说是“秋冬之地” 。中医有冬病夏治,就是来源于蓄阳养阴的理论。

夏天暑热难当, 暑热属于阳邪 ,容易耗伤津液和元气,引起口渴多饮、唇干口燥、尿黄便干、心烦意乱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猝然晕倒、神志不清等中暑表现,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甚至导致死亡,防暑就成了盛夏非常重要的事情。

防暑降温首先要注意生活环境,做好通风,不要在阳光下面暴晒,不要做剧烈运动,运动后或者出汗多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饮食 上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等;

多吃一些消暑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等;

可以用山楂、金银花、五味子等泡水,能够起到益气生津的效果;

还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奶、蛋、豆类等。

夏季在天为热,在人为心。这时候心火偏旺,故以制约心火为保健的关键。

夏季活动量增大,脏腑功能加强,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心气易亏耗;

出汗量大,使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跳加快,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大量出汗,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如果经常开空调,冷气刺激,血管收缩,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些都跟心脏功能有关系。

夏季的睡眠时间可以适当晚一些,“夜卧早起”,等暑热之气渐渐消退再睡觉,阳气容易入里,心神安养,就容易入睡。当然,培养一些诸如琴棋书画的爱好,既陶冶情操,也有利于养心神。

饮食调养的原则是:多食苦味、酸味;清淡素食,少吃油腻;勿令太饱;适量进食温热饮食,切不可一味贪凉饮冷。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款夏季居家饮食谱↓↓

薏苡仁粳米粥

原料 :薏苡仁50克,粳米2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薏苡仁、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熬煮,等薏苡仁熟烂后,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 :健脾除湿。适用于暑湿偏盛、脾胃虚弱、水肿等症。

注意 :每日早餐食用一次,宜长期食用。

荷叶参汤

原料 :荷叶10克,金银花6克,党参1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荷叶洗净后切丝,金银花洗净,党参切片。将荷叶、金银花、党参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煮20分钟后,滤渣取汁,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 :清暑热、生津止渴。适用于夏季暑热所致高热、中暑以及感冒发热等症。

瓜皮竹叶饮

原料 :丝瓜皮20克,鲜竹叶心10克,鲜扁豆花20朵,西瓜皮50克,鲜金银花5克,鲜荷叶2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荷叶、竹叶心、金银花、扁豆花、丝瓜皮洗净;西瓜皮洗净,切成薄片。将上述药物和白糖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滤渣取汁即成。

功效 :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暑热时中暑、头部胀痛等症。

四鲜汤

原料 :鲜荷叶、鲜金银花、鲜扁豆花、鲜西瓜翠衣各等量。

做法:水煎服。

功效 :此汤治疗感受暑湿、尿赤而短,或有尿路涩痛等症,而且有护肝解酒功效。

最后送给大家夏季 养生 歌诀:

炎炎夏热暑难消,

顾护阳气不可少,

居荫蔽暑多防护,

静养心神最重要!

作者简介

李勇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肿瘤防治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药分会常务理事。担任《中国中药杂志》《中华救援医学杂志》《 养生 大世界》等杂志编委。

从事中医 养生 保健、老年病、肿瘤及心血脑管病治疗工作20余年,提出中医治疗“调和脏腑,五行推转”,重视重建脏腑功能,治疗注重“以果为治,以花为养”,治养结合的理念。

欢迎关注中老年保健官方微信(ID:zlnbjzz)

点击网址即可订阅2018年纸质杂志:

中老年保健杂志全国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82-221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

302 评论

guaziqiaqia

阿胶,中医里的“补血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为“滋补三宝”,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应用 历史 。古代《全唐诗》中有一首描述杨贵妃驻颜之道的宫词,其中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阿胶补益气血、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阿胶的前世今生

阿胶,又名盆覆胶、驴皮胶、傅致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古代“胶”先于“阿胶”入药。“阿胶”一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中记载其久服可轻身益气,养性延年。阿胶的“阿”字与其产地密切相关,陶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汉末《名医别录》中首次提及制作阿胶的原料为牛皮,据此后历代文献考证,汉至隋唐是以牛皮为主,兼用驴、马、驼、骡等为原料的多种皮胶。自唐末至宋代,随着驴皮原料越来越充足,而牛皮原料却因“牛皮之禁”而难于获取,驴皮逐渐取代牛皮成为制作阿胶的主要原料。及至明清时期,驴皮胶独获“阿胶”之名,牛皮胶则专称“黄明胶”,且被当作阿胶的伪品之一。

阿胶的营养成分

阿胶的有效成分由骨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主要含有明胶、蛋白质及脯氨酸(Pro)、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等17种氨基酸,钙、镁、铁、锌等16种矿物质。据研究测定,阿胶的各种炮制品中,氨基酸总含量在56%-82%,是阿胶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23%-31%;矿物质中铁的含量最高,为其它元素的10倍以上,锌的含量仅次于铁,且锌/铜值较高,这对补益血液中的铁和锌,调节锌/铜值,治疗虚证有益。

阿胶的保健功能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效,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虚风内动、肺燥咳嗽、便血崩漏等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阿胶有加速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对改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通过补血还能滋润皮肤,利于皮肤保健。长期服用可使脸色红润,肌肤细嫩而有光泽。另外,阿胶中所富含的胶原蛋白、药效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等活性成分,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免疫细胞有促进作用。

阿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安安有话说

阿胶虽是补益佳品,但并非人人都可服用。以下三类人群需注意:

因阿胶滋腻,有碍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有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饮食不香,属中医学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阿胶。

体内湿邪较重者也应慎用阿胶,过服易出现口黏、口臭、口疮、舌苔厚腻等症状。

女性服用阿胶最好在经期后,如在生理期吃阿胶,可能引起月经不畅、经期紊乱。

此外,在感冒、咳嗽、腹泻时应停服阿胶,不然易使病情迁延难愈。

作者:

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 王志钢

参考文献:

1.《阿胶 历史 沿革考》,中国中药杂志,2020

2.《阿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山东医药,2016

22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中药材杂志

    不需要 中国中药杂志级别很高,目前是被北大中文核心、科技核心数据库同时收录中的,并且影响因子分值已经超过3分,这在国内肯定算是顶级刊物

    兔兔我要幸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中药杂志

    投稿后—稿件编辑前退稿,需向编辑部书面说明情况,并附文章所有作者的亲笔签名,提交所有署名作者身份证复印件,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由作者自行承担。

    谁的吴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中药杂志2022

    一、浙江中医药大学《615中医综合》l 参考书目:1、《有机化学》第六版,倪沛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

    奥利奥bab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年创刊,曾2次获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200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

    拎拎同学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草药杂志第二作者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不建议您这样做。

    怀念橡皮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