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7

blackiron.sh
首页 > 职称论文 > 四川地震期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豆豆豆逗

已采纳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245 评论

上善若水maggie

乱侃成都之成都平原 20181116        所谓平原,就是一块有足够大小的平地,大一点的就叫大平原,这样的平原数量不多,全国也不过几块,有名的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小一点的当然就叫小平原了,这样的平原相对较多,散落在一些地方,也因为是散落,而不成规模,就只能是小平原了,成都平原就是一个。         大的平原,通常是一个平坦的板块,地貌面积大,小一点的平原,就说不准了,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冲击,比如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东西方向夹两山之间,东为龙泉山,西为龙门山,南北方向也被两山包围,就在这么一个区域里,今天被叫做成都平原。        这时的视点是在成都的上方,目光所及的就是上面描述的景象,如果把视点再抬高一点,再向东一点,比如处在了重庆的上方,这时可以看到一块依旧是被群山环绕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四川盆地。也就是说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的区域之内,在四川盆地的西边,靠近圈围四川盆地西部山脉,也就是靠近盆沿,因而这一区域也被叫做川西平原。         成都平原的形成,说起来也真是一言难尽。经过了这个纪那个纪地壳运动,大体上形成了类似今天的地貌,也就是一个大盆子,而十分幸运的是,在靠近盆沿不远的地方硬生生的又起了一道愣子,就像鸳鸯火锅里面的一道格栅,只是它不在中心,也没有那么高。这还不算,还仅仅是幸运的开始,而更加幸运的是西部大山里的水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         在这里有一个水系,叫岷江,是长江的一个主要之流,曾经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四川盆地升腾而出的水汽,以及其他原因,使得这里的雨水很大,因而形成洪涝是很经常的事情,而这一过程经历若干年,岂是若干,甚至是百千万年,可想而知,洪水过后会留下什么,当然就是淤积,由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冲击平原,而在这一段地域里的一小块平坦之地,当然只能是相对平坦,又依山傍水,自然就成为人类的理想的居住地,也就有了古蜀先人在此落脚。[endif]        有资料表明,即便是现在,成都平原也是西高东低,而且落差也很大。        经过多年的淤积,使得成都平原的土质松软肥沃,而使这一片土地成为沃土,其松软土质最深处可以达到300米。         在有人类聚居之后,洪水就变成了灾害,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但是人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都江堰的修建,从此这一地区就告别了洪涝之灾,成为天府之国。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没有成都平原作为依托,秦统一六国恐怕不会有底气,也不会那样顺利。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说这一块地方居然被叫做了成都平原,居然以一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区域,不是绝无仅有,却也是并不多见,只是在这个区域之中,只有成都显得一家独大罢了。然而就成都平原覆盖面积而言,成都平原就显得有些小了。         另外,在漫长的地质运动过程中,整个四川盆地也是几多变化,先是海洋,后是陆地,再后又是湖泊,如此的变化,再加上洪水,使得这一地区有大量的沉积物,充斥着这一地区的沟壑和谷地,而使局部地区的地貌平原化。也就是说在整个四川盆地还有一些小面积的平原,比如眉嘉平原、岳池平原、安宁河谷平原、江章平原、遂宁平原、南充平原等,这些平原的面积还要小,而且所处区域并没有典型的代表城市,也就只能以区域命名了。         成都平原能够有此殊荣,也得益于成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在秦入蜀之后,成都就开始作为都城,以致后来的新蜀,先后有多朝多代在此建都,因此也就使得成都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再加上成都平原的独特环境,也使这里进一步成为富庶之地,并取代关中平原,而成为新的天府之国,以此命名这一地区,就更加的有存在感。         类似于成都平原的地区,也有,也使以城市名字命名的,也都是一些范围不大,区域明确的地区。         从对成都平原的学习和了解,同时又想到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平原的形成与种类,平原与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等等诸如此类,或许可以勾勒出一幅图景,也可以对人类文明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也算是留下一个伏笔,给自己留下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钱洪 唐荣昌 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 四川地震1997-09-30 期刊

211 评论

Nichkhunnie

《四川地震》创刊于1977年,是由四川省地震局主管,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震学术刊物。[1]据2020年02期期刊内页显示,《四川地震》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有编委45人,编辑部有编辑7人、责任编辑1人。[2][3]据2020年7月22日中国知网显示,《四川地震》共出版文献1742篇、总下载99261次、总被引3714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4]据2020年7月2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四川地震》共载文854篇、基金论文量202篇、被引量为2090次、下载量为10941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1]

267 评论

e元素789

这是今年1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新闻报道《人类触发了四川大地震吗?》的开头语。 《科学》的这篇文章立即被翻译成中文,并被多家网站引用,引起了公众对水库和地震的联系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诸多地质和地震专家的反对意见。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呢? 美籍华人石根华博士是数学力学专家、岩石工程分析专家、中国长江科学院非连续变形分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月19日,他在北京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说:“我是一名工程师,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我认为,《科学》杂志的这篇报道有严重问题,第一,文章的结论没有证据,所谓证据是要有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第二,水库的压力与几十公里厚的板块压力相比并不算很大,而且还要看许多情况;第三,如果是水库诱发了地震,那么这只是一种推测,不能作为科学和技术的依据,更不能作为一种结论,任何科学和技术的结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没有论文,没有新闻” 《科学》的文章说:“如今,研究人员第一次用证据公开表明:新建的紫坪铺水库中的蓄水压力可能诱发了附近断裂带的断层……”这里所说的研究人员第一次公开有关紫坪铺水库与四川地震的研究证据,是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灾害学家克里斯汀·克劳泽,在2008年12月于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大会上所作的口头报告。 文章指出,克劳泽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提及任何一座大坝,语焉不详地解释了水库中水的增加如何改变了断层的压力。根据他的计算,水所增加的重量既减轻了对断层的剂压并削弱了断层,也增加了容易导致断层破裂的压力。结果是,蓄水所产生的作用是地壳运动一年所产生的自然压力的25倍。他指出,当断层最终破裂时,它运动的方式正好是水库蓄水所促成的方式。 文章同时指出:“克劳泽的听众都很感兴趣,但他们远远没能被说服。”所以,同行们还没有表示接受克劳泽的观点。 克劳泽于2009年更新的个人网页上“同行评审期刊上的论文”的目录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论文;但他在“研究项目和区域”中,第一条所列的是:“中国2008年四川汶川级地震的地震灾难分析。这一‘黑天鹅’事件可能是由局部和来自亚表面非正常重量变化所诱发的。” 西方科学新闻界对最新研究成果报道的一般原则是:“没有论文,没有新闻。”(No paper, No news)不过,这篇《科学》文章的两位作者之一理查德·斯通(中文名:石磊)在2007年12月于北京举行的一次科学沙龙“对话《科学》杂志亚洲新闻编辑石磊”中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当有人问到“科学报道是否就是No paper, No news”时,石磊回答说:确切地说是“No Development, No news”这里的Development,是指科学研究和科学事件中的发展与进展情况。显然,在这篇《科学》文章中,石磊是将一项尚未获得同行认可的研究作为进展来报道的。 因此,克劳泽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同行认可的报告内容被这篇《科学》文章描述为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公开的证据,表明新建的紫坪铺大坝蓄水所产生的压力可能诱发了附近的断层断裂……导致8万多人的死亡”,这很成问题。 报道的专业性 在这篇文章中,《科学》的记者用了两位科学家和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的观点以佐证克劳泽的观点。 文章对克劳泽身份的描述具有误导性。文章说,克劳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灾害研究人员,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网站中却查不到克劳泽的有关信息。在克劳泽以个人名义建立的网页中,并没有提及他的学术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在他的研究工作团队的介绍中,只是说他是美国环保局技术顾问委员会的成员,看不出他的研究小组与研究单位的信息,及其研究的任何资助信息。事实上,克劳泽于2003年从瑞士联邦工学院毕业,之后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工作过一段时间,目前并没有可以查证的正式工作。 科学新闻报道的惯例是,在提及一位科学家时,会首先明确指出这位科学家的学术身份,即他的学科、所在机构、所在部门和具体职位,以说明他的意见的可信度。这篇文章中介绍说“克里斯汀·克劳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灾难研究员。”而事实上克劳泽本人目前并没有可以信赖的专业职位。 与此同时,《科学》的这篇文章引用了美国另一位研究人员的观点佐证克劳泽的研究。文中指出这位科学家是美国纽约帕里塞德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地震学家莱昂纳多·希伯尔。文章中引用他的话时也语焉不详地描述说:“毫无疑问,(大坝)触发地震确实存在。”事实和新证据表明,地震和大坝之间的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究”,但是要证明触发“并不容易”。 事实上,“纽约帕里塞德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它位于纽约的帕里塞德,希伯尔是那里的研究科学家。也就是说,克劳泽和希伯尔均曾在同一个机构工作过。 在同一篇《科学》文章中介绍克劳泽时说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而不提及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介绍希伯尔时却不提及哥伦比亚大学,这样只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这两位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机构,而他们的观点互相印证。 更令人吃惊的是,克劳泽的个人网站中显示2007年他还和希伯尔共同署名在《地震学研究快报》上发表过一篇有关稳定大陆板块地域的论文。 报道的客观性 在这篇文章中,第二位被《科学》的记者用来佐证克劳泽观点的人是四川地质矿产局的总工程师范晓。他对紫坪铺诱导汶川地震的支持意见是:时间吻合,“紫坪铺水库从2004年12月开始蓄水,两年内水位迅速上升了120米”。 事实上,范晓的真正身份是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调查队的总工程师,而不是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总工程师。而且,该局区域调查队的网站显示,区调队的职责是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环境调查。范晓于1980年初毕业于昆明地校,之后在成都地质学院进修过学位,主要从事旅游地学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等,这样的背景和身份说明他很难算是合格的地震和地质学家。 《科学》文章的作者之一石磊对范晓曾经有过一次书面采访,其中一个问题是四川地震局的水利研究所或中国水资源和电力研究机构是否发表过他们对紫坪铺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分析。 范晓回答说:“到目前为止,有国家防灾委员会负责人,四川省地震局的官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陈厚群等公开发表谈话,称紫坪铺水库蓄水与‘5·12’地震无关。但他们都没有提出具体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进行说明,也没有基于相关观测数据的科学论文发表。但至少说明相关机构是在关注这一问题的,而且很可能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另外据我所知,中国科学院一些相关研究所的学者一直在进行紫坪铺水库与‘5·12’地震关系的研究,有一些初步成果,这些成果他们目前还不愿意公开,而且由于一些十分重要的地震观测数据他们目前还没有得到,所以他们也持很谨慎的态度。” 但在《科学》杂志的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和陈厚群观点。 潘家铮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从事中国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陈厚群是水工结构学科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195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52年被推选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2008年12月15日出版的《科学时报》发表了对潘家铮和陈厚群的专访文章(),讨论水电开发与地震灾难问题。潘家铮说:“国际、国内地震界一致公认,汶川大地震是由于巨大的地壳活动引起的特大自然灾害,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水库能触发8级构造地震的前例。退一步讲,即使不排除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也是减少了主震释放的能量。”陈厚群表示:“紫坪铺水库蓄水与汶川大地震无关。”“不是所有的高坝水库都会引发地震。” 《科学时报》的这篇文章被一家名为“国际先锋”的网站翻译为英文,2009年2月6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在第一版发表的《大坝与中国地震的可能联系》一文中也引用了这两位专家在《科学时报》文章中的观点。 但是,《科学》的记者虽然知道潘家铮和陈厚群等与其主题不一致的专家观点,却没有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 更多的矛盾 《科学》的这篇文章还有更多自相矛盾之处。 文章中说,“中国政府对关键数据进行了严格保密。”但同时又指出,克劳泽根据他的计算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果没有关键数据,克劳泽的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的?在记者的报道中,这个结果又怎么可能得出紫坪铺水库与四川地震的可能联系? 《科学》的文章还说:“40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收集触发地震的例子。”事实上,欧美国家是建设现代大型水坝的鼻祖,法国工程师创立了世界上首批水利工程学院;美国联邦政府内务部于1902年创立垦务局,其职责便是在美国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建设大坝、水电厂和运河,保证家庭用水和农业灌溉,促进美国西部的经济开发。在过去100多年中,垦务局在西部的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和田纳西河上建造了600多座大坝和水库,包括建成于1936年的胡佛大坝和建成于1942年的大深谷大坝。研究人员早已开始关注胡佛大坝与当地发生的地震的关系,这并不仅仅是最近40年的事。 在谈到水库与四川大地震的关系时,《科学》的文章说:“所以,当级的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很多科学家怀疑是否归咎于某个水库。饱受诟病的三峡水库因距离太远被排除了,专家们考虑是否是紫坪铺大坝……” 但是,《科学》的文章在提及“饱受诟病的三峡水库”时,并没有提及的一个真正事实是:最早做三峡水资源开发梦的专家之一就是美国的头号水电和坝工专家、垦务局总设计师萨凡奇博士。1944年,65岁的萨凡奇乘小木船考察三峡,认为三峡是中国唯一、世界无双的水力资源,发誓要在这里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坝。 《科学》的文章最后说:“虽然范晓也明白紫坪铺大坝与汶川大地震之间的联系并未得到证实,但他了解的东西足以让他提出警告:‘我们应该重新调整现有的计划,在规划项目时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但我对取消这些大型建设项目并不乐观,因为水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从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 如果没有可以成立的科学根据以确定大坝与地震的直接关系,水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从中得到经济利益又有什么错呢? 结束语 从科学报道的角度来看,《科学》杂志的这篇报道引用的是背景和资历值得怀疑的“专家”的尚未得到学术认可的个人“观点”,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进展。 石根华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在科学上推测紫坪铺水库与四川地震的关系是可以的,但目前还没有证据和数据来证明这种关系。他说,“我认为,紫坪铺水库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该地带的地质结构和地震历史,而且预留了相当的余地。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紫坪铺大坝和水库经受了强烈地震的考验,四川的6000多座水库没有一个溃坝,这是一个奇迹,说明中国的水利工程质量非常高,紫坪铺水库是世界大坝建设史中一个非常光辉的工程。”

297 评论

咪咪妈咪贝贝哄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1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四川地震毕业论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咱们中国人是有魂的,即使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魂还在。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魂究竟是什么样的,谁也没见过啊。可是现在,经历了“5.12”汶川

    虎呆呆漫步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四川水泥期刊

    四川水泥,建筑学研究前沿,防护工程,中国住宅设施,这些期刊都是比较主流的,常见的刊物

    可怜的ti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四川律师期刊

    主要有: 《法学家》: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每双月15日出版,主要栏目有“法学专论”、“法学争鸣”、“青年法苑”、“司法官谈法治”、“

    香浓寻觅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四川冶金期刊

    核心期刊分为中文核心,科技核心也叫做统计源核心,还有南大核心也叫做SCI等,看你是哪个专业的,就去相关领域找那个专业的核心期刊就行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MM头Seli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四川日报是期刊吗

    当然人民日报大了,人民日报属于国家性的报纸,属于国家级报纸,政治权威性比较大,人民日报刊载的都是国家重大性新闻事件。四川日报属于省级报纸,隶属于四川省人民政府,

    小夕玲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