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爱妃朕累了
首页 > 职称论文 > 如何拥有幸福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iaotiao1985

已采纳

目前,很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本文从关注教师自我和当下的幸福去发掘幸福的内涵,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以教师对幸福的追求为终极目标之一的正确的教师幸福观。 教师 以人为本 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成长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来。 一、深刻理解身为教师的幸福 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么?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佛家的“涅�”,还是苏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图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的“至善”,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过幸福。概括起来,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外界标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幸福;三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到持续快乐体验。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中的一“乐”。教师幸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凭借自己的心性能力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生存状态。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幸福是知足常乐善于感恩的淡然心境;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幸福是师生之情重于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幸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幸福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幸福是自己不断获得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幸福的内涵,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教师最为持久的幸福。 二、正确定位身为教师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教师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科学定位身为教师的幸福,一是要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我们要反对那种轻视、甚至否定物质需要的幸福观。凡是正当的、合理的物质需要,都应得到尊重。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应当追求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又超越物欲的持久的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初级的、短暂的,精神幸福才是深刻的、持久的。二是坚持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社会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个人幸福和学生的幸福乃至社会整体幸福息息相关。只有为社会谋求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教师要勇敢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追求幸福。三要坚持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和谐统一。教师劳动凝结在学生身上的人格和学业上的影响,有其长远性和无限性,并将随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代代相传。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学会将眼前幸福拓宽和拉长,直至延伸到未来。四是坚持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手段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将学习、劳动和创新作为获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将实现幸福视为自己学习、劳动和创新的结晶。 三、细心感受身为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幸福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时代性。教师要细心感受身边的幸福,学生的一句问候就是幸福,子女送来的一杯热茶就是幸福,爱人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就是幸福。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有梦才有幸福、有爱就有幸福;思考使人幸福、探究产生幸福。教师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教师细心感受身边的幸福,有一颗平常心是前提,平常心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够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价值观。教师细心感受身边的幸福,对教育深深地爱是核心,这种爱总会让你看到学生的优点多于缺点,这种爱也总会让你收获学生一声声问候和一缕缕牵挂,这种爱更让你不自觉地远离那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教师细心感受身边的幸福,读书是最有效方式。教师要有读书的良好习惯。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读书,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心灵,洗涤教师的灵魂,也同样可以浸润自己的学生。教师以平常心来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以求索心来追求知识能力的提升,以爱心来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就一定会体验到平凡而深刻的幸福。 四、乐于享受身为教师的幸福 与其说幸福是教师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回报和补偿,不如说幸福是教师的一种智慧,是一种教师对自己心灵的感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平衡和谐的内心世界和充满关爱的人文情怀,这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动力源泉。孔子毕生诲人不倦,成就了“万世师表”;于漪、魏书生等当代名师,以教书为乐、以教师为幸、以教育为福。只有真正做到以教育为乐的教师,才会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内在魅力,才会把师生引向幸福的人生之路。教育情境的营造、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等等都是富含创造的过程。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具有创造和享受幸福的激情和能力,能够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 五、理性追求身为教师的幸福 教师对人生幸福的追求是教育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必然要求。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来。教师要理性追求幸福,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相信自己完整的奋斗史就是成功本身,相信人在旅途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要经得住教育探索的艰辛,更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教师要理性追求幸福,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幸福是以道德为前提,道德以幸福为归宿。教师追求幸福应当与完善道德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做到自警、内省、自律,坚持慎独,坚决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高尚的道德实现幸福人生。教师要理性追求幸福,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幸,形成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直面不幸,在痛苦中磨砺,在抗争中奋起,才能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只有形成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加乐观而从容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毛卫群,教师:充满诗意的职业.人民教育,2005,(10).

245 评论

liuyuecao110

【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对不幸等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观念。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道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幸福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观 危机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61-02 幸福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使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道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幸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观不正确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从而使大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幸福观,提升同学们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 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存在着不少危机与困境。尤其是在物质充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大学生幸福感淡化,“无聊”、“烦躁”、“郁闷”等词汇成为许多大学生对生活评价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片面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如果说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幸福观就是基于这种主观体验之上的一些最基本的看法、认识和观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于幸福和幸福观的混淆认识,片面地把幸福等同于幸福观,因此,正确引导当代的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幸福观教育方法单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离不开幸福观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依托在德育中,不可否认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实践证明,构成人的幸福能力有两个重要方面,即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除了德育这个载体和途径以外,高校也应该开辟其他途径来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 二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 1.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有一定市场,“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幸福”的观点冲击着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由此必然导致他们缺乏正确把握追求幸福的手段,因而他们的幸福目标难以实现。 2.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大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而这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因此,不幸福感的产生是来自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 3.情感困惑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最为突出,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 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的对策研究 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从这双重意义上看,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幸福目标应当是高层次的,有人曾将幸福的生活归结为三个不可缺的因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1.加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加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加强幸福感教育,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身心健康、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幸福感只是幸福观的一种表达形式。所以在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之前首先对此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加强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把集体幸福、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加强家庭的和谐幸福教育的影响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摇篮。父母要善于因势利导,与其保持心灵的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亲子关系。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中使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和创造幸福,自然幸福感也会比较强烈。 2.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但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还应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内容,比如感动教育。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感动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幸福。近年来,许多大学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这一方面是鼓励那些贫困的学生自立、自强,同时也是以此来让大学生感受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自己学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逐渐加强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再如理财教育。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不幸福感越来越多地来自对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表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前者更是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无疑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3.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不幸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幸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当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挫折教育已迫在眉睫,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我们大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我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往往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4.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我们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的过程。诸如学校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幸福感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情感和能力,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幸福观除了需要教育更离不开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质条件,而是人们缺乏对幸福的认知感受,或者说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如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问题直接会影响到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引领社会思想,是未来社会的潮流,大学生幸福观代表了未来社会幸福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甚至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5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3 [3]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4]吴璇.幸福教育的价值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7(9) [5]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06 [8]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45~49 〔责任编辑:王以富〕

240 评论

aifayewong

议论文的要素是通过各种论据去证明中心论点,并得出结论(也可以不得出结论)。最好文章开头给出你的中心论点: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进而引出:如何获得幸福。即获得幸福的方法。幸福的重要性是必须提到的,适当用一两句名人名言,即道理论据。重点在如何让获得幸福,可以用一些事例论据,最好举两个。 获得幸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于主观的心。 这篇议论文言路比较广泛,具体见解还要靠自己。 道理论据,事例论据需要广泛的阅读,也是议论文的主要部分。 都是个人的见解,望采纳。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幸福感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边缘 性质的独立学科,分享了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

    帅哥啦阿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幸福主题论文

    关于幸福的高中议论文范文5篇 什么是幸福?在一千个人眼里,幸福有一千种不同的定义,炎热的夏天吃到一口冰淇淋,这是幸福;寒冬中喝到一杯暖茶,这是幸福;能尽情从事自

    杨枝甘露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珍惜拥有幸福以论文题目

    珍惜所拥有的青春刚刚抖落一身的稚气,刚刚放飞完美的天真,青春的微笑还很矜持。——题记 我喜欢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也喜欢平波展镜的西湖水。然而,生命之长河中那湾青

    优尼makeup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幸福论文文献综述

    问题一:求论文参考文献 自己筛查啊 看有没重复的 [1] 刘宝发, 邹照菊. 顾客满意度的判断与预测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

    永创佳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当幸福来敲门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幸福是什么?议论文,供大家参

    布丁的信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