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1

apple13810
首页 > 职称论文 > 西藏与南亚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TTTTTTT醬

已采纳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部分说法的依据西藏归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是从元代开始的,但是西藏的土地、人民和文化自古就与祖国内地水乳交融,难舍难分。应该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古代汉藏语言和人种同源问题�(1)原始汉藏语同源问题�通过长期的研究,语言学界基本确立了有关汉藏语同属于一个语系的科学分类。在历史语言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原始汉藏语同源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美国学者包拟古(Nicholas C. Bodman)在《原始汉语与藏语: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若干证据》的长篇论文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研究,他从读音和字义上论证了486个汉藏语同源字。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例如,俞敏就探讨了汉藏两族人和话的同源问题,并制作了汉藏同源字稿,列出了六百个左右的汉藏同源字。历史语言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原始语言的同源现象是汉藏两个民族在古代共同历史命运的一种反映,它是两族血缘上和文化上密切的产物。�(2)藏族也是炎黄子孙,藏族文化也是炎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藏两族在人种与血缘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连接点就是古羌。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著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姜姓之人”;发明农业的“神农氏”炎帝,也是羌(姜)人,《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GFEA1�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而且一直和羌人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古公亶父时候“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绵》)考古资料也证实了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古代西藏地区的先民吐蕃人,尽管学术界对她的来源存在不同认识,但是都无法否认她与古羌人之间所存在的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唐宋时期的汉文史书大多都把“吐蕃”和古代西羌联系起来,《通典》、《旧唐书》记载了当时存在的有关“吐蕃源自发羌”的说法;《新唐书》则直接肯定了这一说法,文谓:“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悉野。”�退一步说,如果说吐蕃的王族祖先不是古代汉文史书中所说的羌人的话,而它的土著居民却绝大多数是汉文史书中的古代羌人。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藏族也是炎黄子孙,藏族文化也是炎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藏文史书中有关民族关系的依据�其实不独汉文资料记述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藏文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可以从藏族的传说中看到一斑。比如,藏文史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古代民族起源的传说,其中一则谓:外部四族是草山沟里的鼠、有皮膜保护的青蛙、猿、猴;内部四族系是克尚汉人、金向蒙古人、卡勒门巴人、悉补野吐蕃人。其中克尚汉人又分为两支,即穆和盖拉;金向蒙古人又分为森察和拉察;卡勒门巴人分为三支:一支是门巴本部族,一支是汉藏交界的弥药(木雅)人,一支是工布人;“吐蕃人的族系又分为六支的说法是:最初,在玛卡香雅秀地方之上部,有什巴之王子名叫丁格,生有三子,分别是汉、吐蕃、蒙古。吐蕃人名叫赤多钦波,他生有六个儿子,即查、祝、董、噶四兄弟及韦、达两位弟弟,共计六人。”他们各娶妻室,繁衍后代,其中韦、达两小弟在汉藏交界地区娶了当地的达岱贡玛。这些很明确地反映了汉藏同源的史实。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为元朝时期民族大一统服务的理论色彩,但是也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不仅藏汉两族在远古时代存在着同源问题,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血缘上的联系依然在加深。在吐蕃王朝的扩张过程中以及其后,青藏高原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浪潮,而它的主要趋势就是高原地区及边缘地带的诸多民族融入吐蕃人之中,其中就包括大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汉族人,因此汉藏血脉相连的说法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的。�(二)密切的文化关系�(1)文化交流的时间长、规模与深度最大西藏地区自吐蕃王朝建立以来,一直与外界发生着或疏或密的文化交流,但是从文化交流的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以及交流内容的深浅等方面来看,西藏和祖国各个内地各个民族,以及同历代中央政府行政辖区人民的联系最为突出,这是其他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西藏地区除了和历代中央政府和国内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之外,同南面的邻邦印度也有着比较频繁和密切的文化交流,但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和西藏地区关系最密切的是印度佛教,这一点人所共知,就从佛教来说,它和祖国内地各族的交流远远超过和印度的交流,因为从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的北部就被伊斯兰教军队所占领,印度的佛教也逐渐失去了传统,藏传佛教北传蒙古、汉族和其他民族地区形成一股巨大洪流,这是衰亡后的印度地区佛教所无法比拟的。至于物质文化、生产技术和其他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更是如此。�(2)文化交流的方式多样�西藏和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就总的趋势来说,既有中原地区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西藏地区文化的问题,也有西藏文化影响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问题,同时还有西藏和其他各个兄弟民族相互影响的问题。比如,唐代时期,在唐朝的首都长安有大批的吐蕃学生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吐蕃还直接从唐朝请去很多文献专家,医学、工艺等专业人员传播内地先进技术,还通过金城公主主动请求引进汉文经典文献《毛诗》、《礼记》、《左传》和《文选》等。而在唐朝的京城长安,当时也曾经流行着吐蕃的装饰习俗,白居易的诗里所说的“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正是这一写照。高髻是回鹘人的风俗,而“赭面”则是吐蕃人的习俗,反映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双向的,尽管当时是以内地文化对西藏地区文化的影响为主。汉藏文化交流形态也是多样的,有直接的,即汉藏两族进行直接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也有间接的,即通过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作为媒介得以实现的,比如通过蒙古族、满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来实现汉藏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意义更为巨大,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交流的态势。�(三)经济交流的雄厚基础�(1)唐蕃古道与吐蕃丝绸之路�西藏地方和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西藏地方人民和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关系不断趋向密切,其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紧密联系。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青藏高原和内地的经济往来就已经形成,这首先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青藏高原地区和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内容的内地之间的相互补充为基础的。当然,畜牧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性更强烈一些,从而使农业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向心力的作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十分重视和内地唐王朝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在唐朝和吐蕃发生关系的两百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使者往来,除了报聘、求婚、奉表等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恢复因战争中断的经济贸易。自从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以来,就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形成了繁盛一时的交通大道,这就是闻名当时的“唐蕃古道”。��《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了这条道路的走向和里程。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唐蕃古道上被交换的物品种类很多,但是最主要的物品或者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则是丝绸等物,因此也可以称这条道路为“吐蕃丝路”。吐蕃丝路上的贸易对吐蕃王朝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茶马贸易�在我国古代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农业地区和边疆高原畜牧业地区之间,在中央政府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权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以物易物的经济往来形式——茶马贸易,这种贸易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有政治上的贡赐关系,也有经济上的互补关系,还有文化上的沟通和借鉴关系。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中原地区农耕和作战而急需的马匹、游牧地区基本生活用品的茶这两者,在两个大的经济类型、两块大的地区,以及中央政权和边疆地方政权两个政治势力之间造成一种供需关系,茶叶和马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两者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史书称:“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同样的,内地耕田不能没有马,为了应付不断出现的战事,对马的需求也有增无减。还应该看到,所谓的“茶马贸易”也不过是一种符号,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充实得多。因此,这种经济往来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它对维系西藏和祖国内地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成了西藏地方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进程。�(四)历史发展的必然联系问题�西藏纳入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西藏文化的东向发展,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核心部分的西藏高原上,它的周围都是高山大川,特别是在它的南部和西部,耸立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把它与南亚和中亚广大地区隔离开来,而在它的东北部则是相对开阔而低缓的地带,为它提供一个向外发展的平台和通道,这种自然地理因素,对西藏和内地融合为一体造成一种良好的自然氛围,因此,当吐蕃王朝强盛时候,它虽然向四个方向都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措施,但是,向北、向东的扩展最有成效,地理因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西藏文明发展方向的历史选择�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西藏文明的外向发展还受到周边文化氛围的制约。如果说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和南亚的印度还曾经有过比较密切的文化交往的话,那么到了公元11世纪前后大批的印度僧人因为印度北部地区被伊斯兰教军占领而纷纷逃亡西藏,就是这种联系十分悲壮的一个闭幕式,尽管双方的联系一直存在着,但是再也没有先前密切的景象。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西藏古代文化,把目光全部放在了国内的兄弟民族和地区上,在这里始终有它滋生蔓延的肥田沃土和阳光雨露,给藏传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前景。�(3)历代中央政策措施和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历代中央政府针对西藏地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和民族特点,采取了不同于内地,乃至不同于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和制度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与错误,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它们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起到密切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西藏人民和内地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作用。唐代的“和亲政策”,元代的“崇尚释教,因俗设置”的方针,明代“多封众建,贡市羁縻”的措施,以及清朝重用格鲁派领袖管理地方,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选定转世活佛等,都是如此。�(4)西藏和内地人民长期相互交流的必然结果�西藏地方和内地和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友谊,在维系西藏地方政权和历代中央政府之间关系方面始终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人民之间的联系是渐进的和潜移默化的,也是十分牢固的和能够持久的。诚如《格萨尔王传》引用古代藏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来回汉藏两地的牦牛,背上什么东西也不愿驮,遇到贸易有利,就连性命也不顾了。”“汉地货物运到蕃(吐蕃),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汉藏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西藏和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血脉联系在上古时代已经奠定了,在后来不断得到加深。古代藏族形成过程,也是她和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以及政治上不断认同的过程。这个认同过程是永远发展的,没有终止,需要代代维护,倍加珍惜。�综上所论,说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着充分依据的。历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充满了曲折,但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却是确定无疑的,西藏地方在元朝时期归属中国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必然,它事实上也是漫长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一页,既不是这种政治关系的开头,更不会是它的结尾。

258 评论

5ichocolate

1、地理位置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的八分之一。地处北纬26度50分至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至90度06分之间。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是西南、西北的天然屏障;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五国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长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亚的门户。 西藏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四个地带:一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岗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二是藏南谷地,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即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四是喜马拉雅山地区,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气候差异很大,藏南温和多雨,年均气温8摄氏度,最低零下16摄氏度,最高的7月为16摄氏度以上,5一9月为雨季。藏北为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冰冻期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摄氏度,6一8月较温暖。降雨量较少,昼夜温差大,5至10月最长。总体上是西北严寒,东南暖湿,由东南而西北带状更替。此外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总的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2、行政区划西藏自治区下辖“六地一市”,即林芝、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6个地区和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共有75个县(含一个市辖区、一个县级市和一个特别行政区),931个乡。3、资源状况西藏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随着国家战略开发重点的西移,西藏潜在的资源优势将逐渐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造福于西藏人民,对促进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1)农业资源农牧业在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牧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0%。全区耕地面积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占%;农业作物品种繁多,青稞和小麦是主要品种,此外还有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花生、烟草、茶树、苹果、梨、核桃等经济作物以及大白菜、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作物。西藏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天然牧草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万公顷;牦牛是主要的家畜,此外还有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鸡等。(2)水利资源西藏自治区水利资源丰富,天然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30%,为2亿多万千瓦;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的上源都在西藏;在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的第一大河,全长2057公里,是我国第五大河。西藏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百积24183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3)林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西藏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森林面积达1267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木材蓄积量达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常见的成林树种主要有松、杉、柏等。主要的野生植物有药用植物、糖类和淀粉类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油植物、鞣类植物等六大类,其中以药用类最为丰富,达1000多种,有的畅销国内外。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鱼类。兽类中的藏羚羊、野牦牛等系青藏高原特产珍稀动物,白唇鹿为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鸟类己发现的有473个品种,其中西藏黑颈鹤为中国所特有;鱼类共己发现有64种,以鲤科的鱼类为最多。目前,西藏有五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羌塘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保护区;申扎黑颈鹤保护区;林芝东久红斑羚保护区;类乌齐长岭马鹿保护区。1991年,西藏还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4)矿产资源西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90多种,矿产地2000余处,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储量的前十位,其中铬铁矿储量居全国之冠,铜的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锂、硼等11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近年来,已探明西藏有储量丰富的油气田,可望在下世纪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5)交通--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过去西藏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项大规模建设,就是修建四川和青海通往拉萨的公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西藏有干线公路15条,其中包括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五条主要干线公路;支线公路315条,建成公路总长21842公里;除去地处深山的墨脱县外,所有的县和77%的乡都通了公路。西藏现有拉萨贡嘎、昌都邦达两个机场,在1956年开辟拉萨至北京的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拉萨至成都、西安、兰州、上海、广州以及成都至昌都等国内航线和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西藏己建成和开通了7个地(市)卫星通信站和51个县程控电话交换机,98%的县实现了卫星传输和电话的程控化,并进入国际国内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二、人文环境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5%以上。此外还有汉、门巴、珞巴、回、蒙、纳西、怒、独龙等族及夏尔巴人、(亻+登)人。共有30多个民族成分。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之一。根据藏、汉文史籍记载,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近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证明,大约距今一、二万年至四、五千年前,西藏广阔的地区己有人类生活。西藏地区的人类及其古文化同黄河中游地区发掘的古文化属同一渊源,今日藏族的祖先就是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但并非是单一的部族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藏高原当地的土著居民同羌、汉、蒙古等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藏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文字属拼音文字。据史书记载,十三世纪西藏人口为56万。至十八世纪,西藏人口升至94万。1737年,清政府造册统计西藏人口为94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人口为100万(不含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非法占领地区人口,下同)。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为125万。其中藏族人口万,占西藏总人口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西藏人口万。其中藏族人口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自治区共有人口万,其中藏族人口为209万,占总人口的%,汉族和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至1996年底,西藏人口已达244万,其中藏族人口占95%。50年代初,西藏的人均寿命为岁,现在西藏的人均寿命为65岁以上。

133 评论

奈奈fighting

百度说我有非法违法语言,所以发在你消息里了,注意查看!

198 评论

黑色海盗猪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前身,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经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批准,于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印度研究室,主任为原四川大学校长温建平志。1995年起,雷启淮教授为所长。同年,学校设立协调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并把南亚研究所纳入该院。1998年9月,学校撤消人文社会科学院,又将该所置于实体性的经济学院之中,并由学院指定陈继东副教授为所长1999年6月,为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任命经济学院副院长文富德教授兼任南亚研究所所长。

306 评论

友好环境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186 评论

懒云堂主

因为西藏在民族文化方面有特殊性。论文摘要西藏,作为中困西部的一个重要区域,因其政治、民族、文化等方而的特殊性不断引起古往今来研究者的关注。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东南亚硕士项目研究论文

    你是不能够超过30岁的,马来西亚大学研究型硕士,专业是有很多的,比如有哲学还有历史学。

    人大菲菲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西藏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了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建设、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教育

    黑糖丸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东南亚研究杂志社论文

    2011年至2016年3月,该校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

    定州人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西藏乡村教师研究的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1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1.2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家装工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东南亚食品营销研究现状论文

    第一,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 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

    笑脸笑脸笑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