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cotillardw
首页 > 职称论文 >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火车君

已采纳

们很容易爱一个人,却很难理解一个人。一百多年前《玩偶之家》的娜拉,通过出走来宣示对无爱情感的反抗,被称为新时代女性的典范。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对此进行了更犀利的解读: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则有着比娜拉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对于内心的追求有着“飞蛾扑火,不死不休”的反抗精神。郭冰茹在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时,认为它体现了年轻人寻找自我认同留下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记录。丁玲文笔细腻,擅长通过透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来体现复杂多变的情感历程。《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独特的日记体形式,巧妙的将“人物声音”作为第一表达者,将人物内心的变化细致展现。通过日记的形式,赘述了莎菲从被理解的渴望到对欲望的追寻,最终归于绝

350 评论

虾虾虾虾酱

sorry,i don not know

252 评论

鱼米芝香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这一篇短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不仅如此,直到现在,笔者见到这样一篇细腻而又大胆的意识流、日记体小说,仍不免惊喜,顿生研究女人的兴趣。如果人性真如狗性,那么莎菲这位被时人看做是Modern Girl的年轻女人,在今天还具有相当的意义,至少代表了某一时代、某一阶层或者某一生理期的女人的特性。我们常说,作品是作者的孩子,但从不追究作者隐喻意义上的性别。严格地说来,这句话换成“作者是作品的母亲”才算是十分的真理,因为正如笑话里所讽笑的,只有母亲才能保证孩子是自己的,父亲要准确无误地将孩子“视如己出”,恐怕还要做亲子鉴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连有身者,也没办法保证孩子是自己的啦!如果在研究莎菲女士之前,把目光投向丁玲,我们又不免犯疑:丁玲究竟是莎菲的亲妈还是代孕母亲啊?这种怀疑是有根据的。丁玲说自己“不象莎菲女士那样多愁善感......我写的并不是我自己”。可是她后来写的散文《不是情书》分明又透露着“莎菲那样多愁善感”,并且这位情书的对象、作者的“德娃利斯”(俄语同志的意思)冯雪峰却说她“和莎菲十分同感而且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去”。又比如丁玲断言“莎菲没有什么性要求嘛”,只是单纯得像茅盾所说的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可是茅盾在说出原话之后,马上总结道:“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如果我们稍微了解史实,就会明白这种性心理的描写在小说上是一时风潮。作者的反复否定,仿佛是在效法“欲盖弥彰”的古训,而且这种矛盾的否定,压根就与莎菲女士一鼻子出气——当然也可以说是女人的通性。在作者的笔下,莎菲最后的南下决定,又回到了当初想要搬家的心理状态,只是述而不作,而且没过多久,就又根本否定了。这使得笔者有足够的勇气径直把《莎菲女士的日记》当做是一位确实存在、叫莎菲的女士的个人日记,也不论其文笔好坏、艺术高低,更不必去辨别其作者说法的对错、生平的举手投足,而只关注这位女士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至于作者的说法,或者其他评论者的说法,在本篇论文里,顶多是验算的旁证、目击者的供词,附会来附会去,最终还是由本大法官一锤定音、下一言堂,这也算是无悖于我国对待外来文化所采取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翻开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位正在养病的知识女青年。她无聊、焦躁、敏感,有浓重的自我意识,并且颇有极强的个性。她不能忍受“一个人能呆呆的坐着,等时间的过去”,反感医生的医嘱,但是又不得不在刮风天“关在屋子里”(北京的冬天正是多风的时候),反复地煨爱吃不吃的牛奶(因为太无聊,“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机械地看说新不新的报纸,对旅店的环境不满地发气了又气的牢骚,而且晚上还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或者情事,只为了“我要使我快乐”。但这又搞得她“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落入“我烦恼透了”的恶性循环的泥潭之中。莎菲女士并没有“因病得闲殊不恶”的泰然自若,也没有安心这一独一无二的药方。对于自我意识浓重、个性极强的她来说,这一病下来,反倒更加剧了她本身的无聊、焦躁与敏感,而这三个特点,在她的全部日记里一以贯之。要不是她本身有那么无聊、焦躁、敏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极强,可以说,她后来的为情所困、矛盾的性心理,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就算发生,也不可能愈演愈烈,终至不可缓和。情感的崩溃只好比大水坝的决堤,往往祸起于不易觉察的以毫厘计的裂缝之中,而至于裂缝的本身,在没有先知先觉的补救弥合的前提下,其张口除了有增无减,是不会遽然消失的。

162 评论

扶阿婆过马路

太专业了吧!!让我们帮你写论文吗?

222 评论

小公主的小公猪

收稿日期:2003 - 10 - 17作者简介:孙海芳(1963 - ) ,女 ,河南新野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20卷第3期2004 年 6 月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HANG QIU TEACHERS COLLEGEVol . 20 No. 3June. 2004沉默与言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孙 海 芳 (商丘师范学院 中文系 ,河南 商丘 476000)摘 要: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 ,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 ,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 ,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 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 ,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 冰心、 丁玲等以日记体、 书信体的形式 ,让女性以 “我” 、 以 “妇女” 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 去言说 ,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地位; 沉默; 言说中图分类号: I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3600 (2004) 03 - 0055 - 03一、 女性对社会边缘性的颠覆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 ,女性在社会中总是处于历史遮蔽之下 ,只是作为男权制度神话中的一个消失者和缺席者 ,甚至只能作为亚文化群漂移于父权制度的边缘 ,长期以来成为父权制度的陪衬。因此 ,在历史中 ,女性曾经丧失了自我 ,丧失了自己的历史、 自己的文化和基本品格。有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甚至认为 ,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史 ,整个文学史也是一部男性文学史 ,整个战争史仅仅是一部男性战争史。实际上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母权社会是比父权社会更早的社会形态。但是 ,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时 ,就开始将女性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 ,不断对女性进行贬低、 压抑和禁忌。比如 ,男人往往把败国责任推到女人头上 ,说女人是 “祸水” 。在中国古代 ,进学堂读书只是男人的特权 ,而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中国封建主义有一整套将女性变形 ,作为自己凝视和观赏对象的方式。东晋时东昏侯曾让女性在金制的莲花上走步 ,称 “步步生莲花” ;还有 “环肥燕瘦” 这样关于女性肥瘦的鉴赏;还有宋代以后女性的束胸缠足等。女性作为人类的物种之一 ,并没有消失 ,但作为大写的人却消失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男性社会的强大 ,女性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和非主体人。在文化领域 ,男性具有文化符号体系的操纵权、 话语理论的创作权、 语言意义的解释权 ,而女性要获得这种话语权 ,就必须丧失自己的女性主体 ,抹去女性独特的生存方式、 体验方式和言说方式 ,用男性社会已经僵化、 制度化、 理性化的口吻、 词汇、 意向和符号去说话 ,从而丧失自己灵活多样、 温柔贤淑的一些女性特征 ,进入准男性的话语机制。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女性诗人和作家 ,她们出于不同的原因跻身于文化领域 ,但往往只能在主流文化的边缘缝隙处流露出一些女性独特的情思和气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失败 ,被拉康解释为一种 “阉割的焦虑” ,解释成一种丧失了 “笔” 的非写作存在物 ,从而被置于社会的谱系和文化语境之中。从整体上说 ,女性主义兴起以前的女性 ,消失在历史的盲点之中 ,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 ,而这种自然性别往往被社会派定的角色锁定 ,他们为人女、 为人妻、 为人母 ,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19世纪末女性主义在西方发展起来。女人和男人同工同酬 ,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获得了一种表面上的政治、 经济、职业的平等。五四时期中国许多作家 “接受了人的个体本位价值观念 ,或叫做个性主义思想” 。 [1 ]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曾在 《仁学》 中首倡 “个人自主之权” ,但那还只是先驱者个人的觉悟 ,只有到了五四时期 ,这种思想才成为一代人的共识 ,形成时代风尚。通常所谓 “文学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 ‘人’ 的发现” [2 ],这 “人”,就是个体本位意义上的 “人” ,其内涵就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意志 ,尊重每个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格。 《新青年》 讲的 “民主” 、 “自由” 、 “平等” 的基础就是尊重人的个体权利。所以周作人在 《人的文学》 中说:人道主义就是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接受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对于历来只强调君权、 族权、 父权、 夫权而不强调个人权利的中国人来说 ,是价值观、 人生观的巨大变化 ,也是人文精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 世纪以来又出现了新女性主义 ,即强调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心理差异 ,使得整个社会由以男性为中心逐渐转向女性自身的发现和对女性心灵独特性的重视。这一历史的巨变 ,使女性的体验、 情感、 内在情思、 性别意识 ,从过去的被阉割、 被压抑中翻了身 ,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体性。经过多年的奋斗 ,女性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审美意识、 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言说方式 ,开始摆脱边缘地位 ,向主流文学突进 ,具有颠覆力的女性写作就产生了 ,这无疑是对父系文明历史关于女性规则的重新语义化。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 “发言” 。女性只有自己写自己 ,才能深切地把握自己 ,恢复自己从历史中被逐出的地位。女性书写自己以此来改变主流文学(男性文学)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使女性的现实生存变得温馨而自然 ,使女性的情感和女性手中的笔获得某种程度的统一性。女性终于从文学中的被讲述步入自我讲述 ,从沉默状态的被言说步入张扬个性的自我言说 ,从历史的盲点中浮出了历史的地平线。二、 女性形象与中国现代作家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在文学领域有相应的表现 ,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作为人类社会一半的女性 ,自文学产生以来一直是文学描写的对象。“自从有了语言 ,就有了最早的文学(神话传说) ;而只要有文学 ,就有女人的故事。 ” [3 ] (P239)女性及女性形象 ,尽管在社会上、 在正史上没有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却一直占有优势。在文学描写中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女性经历了被歌颂、 被表现 、 被描写;反抗 “被书写” ;自我书写等阶段。妇女问题及其在文学创作上得以表现都是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妇女问题历来就不仅仅是女性所独自感受、 承担和探索的问题。从文学创作实际看 ,不论女作家的写作或男作家的写作 ,都不同程度上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和命运。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 彷徨、 哀怨、 抗争 ,但是女性的地位在不同性别作家笔下却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时期 ,在西方已掀起了女权运动 ,思想的、 政治的、 革命的先驱者们都在为女性争取地位和权利。一些文学的先驱者也从女性立场出发 ,通过性别权利关系的描写 ,向男性霸权政治、 经济、 文化的压迫挑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 ,表现女性的首先是男性作家 ,女性在作品中的中心地位也首先是男性作家赋予的。许多男性作家真诚地关心妇女、 同情妇女 ,诸如茅盾、 鲁迅、 老舍、 巴金等。他们通过对女人遭遇的描写 ,表现了对传统重压下的女性的同情 ,曲折地反映出女性解放运动的必要性。然而 ,不论是其男性身份影响着他们对女性的认识与理解 ,抑或是他们所采取的实际表现手法 ,都事实上依然使妇女成为被描述的对象、 审美的客体、男性某种观念和情感的载体 ,成为没有所指的 “空洞的能指” ,没有话语权利的话语傀儡。所以 ,女性事实上依然处于沉默状态 ,[4 ] (P237)处于被人言说的地位。被人言说的地位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成为被同情的对象 ,她们仍处于苦难的深渊 ,处于他者的地位。男作家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 ,问题怎样解决却留给了读者。在茅盾笔下 ,女性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在鲁迅的小说中 ,女性依然沉默不语。《祝福》 中主人公是祥林嫂 ,叙述人却是 “我”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和主人公没有自我的名称都置祥林嫂于无自我状态 ,她只能被人讲述、 被人言说。 “我” 从外部描述她 ,而她的身世、 相貌成为讲述的中心内容 ,她的内心体验却无从知晓。整部作品中 ,祥林嫂只说了一句有意义的话: “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灵魂 ?” 这表明她关于灵魂有无的怀疑及对死后的关注。然而她对于自己的身世、 命运的感受如何 ,她抗婚的心态以及她对世界的认识 ,都由于 “我” 这一限制性叙述角度而遮蔽 ,使我们无法知道。因此 , “这部关于祥林嫂的小说 ,表现的是她的身世及外部经历 ,而不是她的内心生活和情感体验” [4 ] (P238)。儿子夭折的痛苦使她难以克制地叨叨不休 ,打破了沉默 ,此时 ,她 “言说” 了 ,却引来众人的嘲笑 ,讲述本身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成为非价值的 ,不被接受与认可。她本该保持沉默 ,以便换来人们的同情 ,然而她的 “叨叨不休” 却连同 “自我言说” 本身与她的命运一起成为无关紧要的、 受人嘲笑的东西。在这里 ,祥林嫂作为一名下层妇女和一名女性主角 ,她的话语权的被剥夺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社会压力 ,一方面来自男性叙述者 “我” 。 “我” 作为同情妇女命运、 痛恨封建旧道德戕害女性的叙述主体 ,在代主人公言说的同时 ,却从客观上剥夺了她的话语权 ,占据了她言说的机会 ,从而使祥林嫂处于沉默、 被动状态而一任他人讲述。实际上祥林嫂成了作者怜悯、 同情的下层妇女 ,成了作者批判黑暗社会的思想载体 ,也成为民族苦难的承载者。在 《伤逝》 中 ,鲁迅塑造了子君这位女性形象。子君第一个喊出 “我是我自己 ,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然而 ,形象的塑造是由男性主人公涓生在他的“手记” 中完成的 ,即通过男性主角完成了对女性主人公的表述 ,这个新女性仅仅停留在对父权的反叛阶段 ,一旦进入又一个男性家庭 ,她便再一次坠入旧女性的陷阱。实际上作品采用的叙述角度也让子君在丈夫家中处于被动的沉默地位。作品用第一人称限制性的叙述角度 ,通过 “我” 的回忆 ,表现了幸福爱情与悲剧婚姻的始末。而子君的思想、 心态都是由涓生讲述的 ,她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巴赫金称这种方法为 “背靠背说出” 、 “缺席剖析人物” ,它使人物处于 “缺席” 状态。 [5 ] (P98)显然 《祝福》 与 《伤逝》 中 ,由于女主人公的沉默而被作为 “缺席者” 被讲述 ,她们身为主人公 ,依然是审美观照中的对象与客体。茅盾 《蚀》 中的孙舞阳、 张秋柳等女性 ,作为大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 ,她们活动着、 言说着。她们表现了从 “幻灭” 、 “动摇” 到 “追求” 的心路历程 ,然而 ,作为在那个环境中的知识女性 ,她们说了什么呢 ? 作者虽然突出了她们的性别 ,但是她们是以性诱惑者和工作单位中浪漫的点缀而出现的。她们在男性面前卖弄风情 ,甚至以女性特征作为拯救失落男性的工具。作者对她们的外部特征 ,第二性征的着意描述 ,使女性成为欲望的客体与审美观照的对象。由此看来 ,这些作品尽管表现了妇女 ,然而由于她们统一在由男性叙述人讲述以及男性作者的思想意识、 视角安排、 建构起来的整体世界中 ,所以 ,祥林嫂、 子君、 孙舞阳等 ,只是以被审视者与被观照者的面目出现 ,作为女性她们是被言说的。女性只有在作为妇女讲述、 成为话语主体时 ,自我言说才有可能。五四时期我国崛起了一批女作家 ,如庐隐、 冰心、 冯沅君、萧红、 白薇、 凌叔华、 丁玲等 ,她们的写作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在形式上多采用 “自叙传” 方式 ,日记、 书信体是她们常用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 ,往往是作者与主人公与叙述人相似 ,6 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作者与人物之间的时空距离、 情感、 道德、 身份上的差异很小 ,有时甚至相同。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性别相同 ,因此 ,人物成为作家的代言人和化身 ,人物作为叙述主体 ,其自我言说也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借作者之口讲述自我的同时 ,既张扬了自我个性 ,也肯定和表现了自我。因此 ,在这类作品中 ,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 ,二者融为一体[6 ]。在女性日记体、 书信体形式中 ,女性以 “我” 的名义 ,以妇女的名义和身份讲述、 言说 ,确立了女性的眼光、 女性的视点 ,也确立了女性理解、 解释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利 ,从而否定了社会历史中、 男性视野下关于女性意义的解释、 界定与命名 ,颠覆了男性中心文学中女性沉默和被言说的审美地位。庐隐在她早年的代表作 《海滨故人》 中塑造的四五个女性 ,均可在作者庐隐和她最要好的大学女友身上找到影子 ,尤其是作品中的主人公露沙 ,她即是作者庐隐的化身 ,她的身世、 性格、 情感都与作者庐隐相互契合 ,因此 ,小说涂上了浓郁的自叙色彩 ,作者让主人公与叙述人在重合中完成了对封建礼教、 家规、 世俗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幸遭遇的隐忧与反抗。庐隐曾说:“ 《海滨故人》 等是真的由我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东西。 ” [7 ] (P90)其中写坠入情网的露沙对女友写信道: “梓青与沙之情爱 ,成熟已久 ,若环境顺适 ,早赋予飞矣 ,乃终因世俗之梗 ,夙愿莫遂 ! 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 ,树神圣情感之旗帜 ,特人类残苛已极 ,其毒焰足逼人致死 ,是可惧耳 !” 不无无奈 ,但文明的苍白、 时代的荒诞并不能阻止女性去作一场哪怕是堂吉诃德式的战斗。冯沅君的 《隔绝》 和 《隔绝之后》 中的女主人公镌华 ,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束缚 ,与士畛真诚相爱。面对外来的阻力 ,镌华没有畏缩、 屈服 ,她大胆地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示:不得自由毋宁死。她珍爱自己的爱情 ,愿为此付出努力和牺牲 ,表现出反抗父权压制的勇敢、 执著和义无返顾。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以女性 “我” 的名义 ,言说了现代女性的真实体验 ,自我言说的莎菲对她所认识的世界的讲述 ,对男女性别范畴进行了重新语义化。莎菲是小说叙述内容的中心 ,并且是讲述人 ,她以主体身份出现而不是被观照的客体与对象。在思想观念上 ,莎菲不愿意做传统文化模式肯定的女性 ,因此 ,她绝不迎合男子的趣味打扮自己 ,不借助于任何外在于女性自身价值的东西依附世俗人们的标准。在她看来 ,女性是骄傲的、 独尊的。莎菲一反过去女性被观照的客体身份而成为审美主体 ,苇弟与凌吉士则成为被观照、 被审视的对象。莎菲以女性的眼光 ,对苇弟、 凌吉士作了极其客观化的描述。丁玲虚构了一个乾坤颠倒的世界 ,男女的主客体地位、性格气质发生了变异。正是在这样的幻想世界里 ,丁玲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乾坤定位、 阳刚阴柔的规定、 男主女辅的地位。由此看来女性书写的勃兴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被人言说的沉默 ,从而以主体的身份去言说、 去讲述。总之 ,一切艺术作品 ,不论属于男性作者或者女性作者 ,塑造男性形象或女性形象 ,所有的对于世界的发现 ,对于过去、 现在、 未来的表述 ,都决定于艺术自身的历史地位 ,决定于寓于其中的价值和政治。而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女权思潮 ,一旦意识到女性权益受到损害 ,才能受到压抑 ,没有受教育权、 工作权、 艺术话语权 ,在性关系、 婚姻和生育上的自主权 ,就很自然地要求女性应该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给她们的角色派定中解放出来 ,反对并拒绝男性中心主义标准和价值 ,为女性生存与发展 ,为女作家的权利、 价值、 自主的要求进行辩护 ,从而建构一种新的、 男人与女人同处的群体生活 ,使对立的双方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的权利结构中 ,实现文化领域中的男女两性的和谐。参考文献:[1 ]严家炎. 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J ] . 现代中国 ,2001 , (1) :11.[2 ]郁达夫.关于创作[A] .中国新文学大系 1917 - 1927· 散文二集导言[C]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6.[3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4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5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 北京:三联书店 ,1988.[6 ]郁达夫.读兰生弟的日记[J ] .现代评论 ,1926 , (90) .[7 ]庐隐.庐隐自传[M] .上海:上海第一出版社 , lence and Speech :Female’ s Statu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UN Hai2 fang(Department of Chinese ,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 Shangqiu 476000. China)Abstract :Females have been on the edge of the s ocial culture history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y are female by nature , but they have lost theirfeminity in culture and spirit .After the feminism arose , the awakening women challenge to the male - authorized s ociety. They overturned theirs ocial status that decided the position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literature descriptions. Writers such as Lu Xun and Mao Dun raised the problemsthat women faced in an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narrative women are silent .Lu Y in ,Bing Xin , Ding Ling and other women writers ,who used the styles at diaries and letters ,encouraged the females to narrate in the first pers on or in the position of women. Thus , the females’s right of stating their own opinions themselves was ay Words : literature ;female ;position ;silence ; speech7 5 第3期 孙海芳:沉默与言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

15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合理选择并引用参考文献非常重要。选择参考文献需要遵循哪些塬则?会犯哪些常见错误?应该如何规范地引用和列出参考文献?本文针对参考文献这一庞大而复

    怀念旧莳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漂流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读书活动

    我是漂亮小小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女英雄军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 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

    泷泷大魔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彝良日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老师问你是什么主题?

    巧克力麦乳精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莎士比亚论文文献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我吃了一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