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4

酒酿圆子珺
首页 > 职称论文 > 谍报论文主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尛小尛111

已采纳

电子商务论文的参考文献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子商务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金融秩序 电子商务 2007/01

2 携程电子商务模式组成要素分析 电子商务 2007/01

3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电子商务 2007/01

4 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5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格主体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6 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 2007/01

7 浅谈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化 电子科技 2007/01

8 中国电信新一代B2B电子商务网站商集网上线运营 互联网周刊 2007/02

9 Web数据挖掘在零售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经济师 2007/01

10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 经济师 2007/01

11 试论电子商务物流隐性成本控制 经济师 2007/01

12 破除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四大瓶颈 通信世界 2007/02

13 电子商务代表网站及业务模式分析 通信世界 2007/02

14 组建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电子商务集成系统研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5 基于SOAP的即时消息在B2C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6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 会计之友(中) 2007/01

17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8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9 浅谈烟草行业电子商务 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0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 同济大学 2007

22 浅析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4 电子商务体系结构与电子支付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5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6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构建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7 分销商网络团购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型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8 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9 浅析电子商务的安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30 Web 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琪,《中国电子商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健,《电子商务》,上海,海天出版,2003年

屈云波,《网络营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姚国章,《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专业结业小时候起就有业率低的缘故原由及其对于策 内蒙古自治区电大学刊 2007/02

19 浅显的议论烟草行业电子商业上的事务 华北、东北地域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钻研会论文集 2007

20 B2C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标准样式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研究 首都交通大学 2007

21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情况下传统企业流程厘革研究 同济大学 2007

22 浅析电子商业上的事务诚信系统的构建与使成为事实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3 基于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供应链办理研究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4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系统布局与电子付出技能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5 论新屯子配置设备摆设中农业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成长战略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6 驴友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网站的构建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7 代理商收集团购营销的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模子研究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8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及其安全技能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9 浅析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安全 阛阓现代化 2007/01

30 Web 技能在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中的应用 阛阓现代化 2007/01

一、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瞻望及成长 [现代谍报 摩登 Information] 刘凤君

二、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近况及瞻望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ellonas E-commerce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形态科学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ello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翟凤荣

三、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付出的近况及瞻望 The Actuality and Expectation of Electronic Business Payment in Chellona [重庆广播电视机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TV University] 刘波

四、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成长远景瞻望 [互助经济与科学技术 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张元慧 , 李少伟 , 许丽红

五、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瞻望 现代贸易 摩登 Business 2001年,第11期

六、浅析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近况与趋向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蔺建霞 Lin Jianxia

七、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成长近况与瞻望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E-Bussiness 很多顶 Xu Duoding

八、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成长远景瞻望 张元慧 李少伟 许丽红

九、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情况下CA的成长瞻望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CA in Chellona 江艳霞 左明

十、电子商业上的事务市场近况与瞻望 The Rec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EC 马克et周智佑

351 评论

多妈elva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各种势力集团演出了一场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悲剧。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几乎惨遭亡国之祸。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其近代化的进程蒙受了巨大的挫折。本文以此视角重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评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力图从中总结教训、经世致用。 一、洋务运动的结束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光绪帝便宣示中外:“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转引自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第487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更是一口气提出了九条建议:亟练陆军、亟练海军、亟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吁请修备储材折》,见《张文襄公全集》,卷37,奏议37。》由上可见,战后君臣都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 但是,甲午战后的历史上还存在洋务运动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维新潮流的兴起表明时代重心已经转移;其次,洋务派开始分裂、对立,难以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了;最后,洋务活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战后,除了练兵以外,其他洋务活动的步伐骤然放慢。总之,洋务活动虽未完全停止,但已称不上是“运动”了。 对于洋务运动的结束,史学界多认为是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正常环节。笔者则不以为然。因为这不是其自身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突遭战败打击使然。这就必然会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一)战后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派分化、对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来自实权阶层的推动力量。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甲午战败,他固然不能辞其咎,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4册,第71页。》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10,第128~130页。》。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其权。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苟安自保。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则转变为顽固派,成为近代化深入的阻力。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究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曲高和寡,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可见此时洋务派已难以形成一支团结一致的政治力量了。 洋务派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改革力量。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势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这才使洋务运动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开展起来。虽然洋务运动具有片面性,目的也是维护清王朝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民用企业的设立、近代教育的开办。清朝封建政权的性质开始有所转变,洋务派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成长起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人与洋务派有着极深的关系;康有为、孙中山也对李鸿章寄予过厚望。甲午战后,深入改革的呼声不仅发自维新派,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盛宣怀等洋务人士也提出了变法要求。李鸿章也说过:“至于根本至计,尤在变法自强。”《《复钦差出使美国大臣伍秩庸》,《李文忠公尺牍》第31册。》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变法要求,除了在“民权”、“议院”问题上有分歧外,基本一致,双方未尝不可求同存异、互相沟通、互为奥援。但是双方只有过短暂的沟通便分道扬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洋务派势力大减,声誉扫地,维新派不屑与其联合,受其支配。在中国搞任何改革,如果得不到实权阶层的理解、支持,便寸步难行。假如维新运动获得洋务派支持的话,改革可能会变得温和一些,步伐虽不至迈得太大,但会很稳健。总之,洋务派的失势使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二)洋务运动的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之为比强兵劲旅更为可虑的“黄祸”。《《东方杂志》第7期,第66页。》但甲午战后,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 战后洋务企业不仅不能发展,连原有的成果也难以保全。由于这些企业多是效益不佳,此时的清政府无力再承担亏损的包袱。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28,第11页。》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言,这种承包具有进步意义,但结果却不尽然,尤其是大型钢铁、矿务企业更是如此。因为,首先这是一次国家资产的廉价大甩卖。由于重型企业受资本、经营条件的限制,一般工商业者不敢问津,而清政府又急于甩包袱,所以条件一降再降。例如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终于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包,又许其享有十年免税权、产品专卖权等。《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第828—836页。》又如贵州清溪铁厂,国家投资30余万两,结果被道员陈明远以3万两承包。不仅效益差的企业被清政府视为包袱,效益好的企业如开平煤矿也被清政府甩掉了,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包。其次,以上承包者目的各异、经营不善,使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如盛氏接办汉阳铁厂后,虽享有种种特权,但工厂仍然亏损,该公司职员半数为其亲戚党羽,这些人营私舞弊,远甚于官办之时。不仅公司靠借债度日,1913年盛宣怀竟以该公司全部资产作抵押,向日本借款1500万日元,把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卖给了日人。《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第484—485页。》陈明远承办青溪铁厂后,也经营不善。《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第536页。》至于原本效益较好的开平煤矿被张翼搞得负债累累,1990年以后,落入英国人之手。 由上可见,甲午战败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挫折。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则变得更为薄弱了。在这种形势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维新运动的早产 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一样,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勃发也是甲午战败的结果。国将不国,何以图存,一批年轻知识分子的心中涌起了救国的激情。他们批评洋务派的改革是“补漏弥缺”,是“小变”、是“变事”,从而发出了“变法”的呼声,终于在1898年依附于光绪帝掀起了戊戌变法。然而不过百日,慈禧太后一声令下,光绪帝被囚禁,维新派被镇压,变法的成果除了一所有名无实的大学堂外,一切付之东流。 从理论上讲,戊戌变法无疑比洋务运动先进得多,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但其生命力为何远逊于洋务运动呢?笔者认为,维新思潮本来孕育、成长于洋务运动之中,甲午战败与洋务运动的结束使其脱离母体,形成了早产。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地表现出维新运动的不成熟: (一)缺乏阶级基础。虽然1895—1898年中国出现了投资设厂的热潮,但总的说来民族资本发展仍很有限。据张国辉先生统计,从1872年到1898年,我国共开设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52家张国辉《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载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等编《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第17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并且绝大部分企业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下。而且这些投资者多出身于买办、政府官僚,其经营活动带有一定的尝试性,一般都尚未舍弃原有的剥削和经营手段。总之,“19世纪末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载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第386页。》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民族资产阶级要比其代表——维新派人数少得多。这使维新运动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运动来得快,消逝得也快。 (二)思想理论上的不成熟。由于以上原因,维新派实际上是由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倾向改革的官僚组成。他们的思想理论还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表现在形式上陈旧、学术上武断、方法上激进。其变法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烦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成“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这些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性。但是,陈旧、烦琐的形式不利于年轻人接受,学术上的武断、错误,导致人们不会倾心相从,并给顽固派以反对、禁止的理由。不仅如此,维新派对整个社会都进行了批判。指责“官”是“瞽聋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颐,犹恋栈豆”;“吏”是“充犬马之役,则耀于乡闾,假狐虎之威,乃轹其同族”;“将”是“饮酒看花,距前敌百里之遥,望风弃甲”;“兵”是“老弱羸病,苟且充额,力不能胜匹雏”;“士”是“一书不读,一物不知”;“商”是“不讲制造,不务转运,攘窃于室内,授利于渔人”;“民”是“缠足陋习,倡优之容,天刑之惨,习之若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第4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这简直是向整个社会宣战,该文刊出后“阅者人人惊骇”。《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下册,第574页,中华书局1961年。》对这种过激的宣传,许多人给过规劝,如帝党人物沈曾植劝康有为言论应“启之以中和”,还劝其他维新派人士“不必作此无谓之讥评,于西边一切犯忌之事,尤望检点,勿以牛毛细故,致令依违不定之新政,自我而扫除净尽”。《《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册,第354—355页。》洋务人物张之洞也劝其放弃孔子改制理论,停止使用孔子纪年。但这些规劝却招来了维新派的反感,于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分裂了。 (三)组织上不成熟。维新派虽有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但其成份复杂,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如北京强学会内而依援翁同龢,外而拉拢张之洞,此外还活动过李鸿藻、王文韶、刘坤一、宋庆、聂士成、袁世凯等人。这些官僚动机各异,互相援引,从中垄断、控制,加大了组织上的复杂性。领导这样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还需要领导者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实际活动能力。在这一点上维新派远逊于洋务派。他们为了壮大声势引来了各种势力集团的人物,但又难以控制,最后只能用“划清界限”来保持组织纯洁。而这样做,实质上又孤立了自己。除了宣传外,其他工作做得很少。一旦厄运临头,便束手无策。吴汝纶曾致函李鸿章:“都下近多新政,初疑吾师与谋,及见所拟章程,则皆少年无阅历者所为。”《《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卷2。》可见当时社会舆论对维新派的轻视。 主观情况如此,当时中国的客观环境可以接受这个早产几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到维新运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刊于光绪初年、曾深远地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根本没有提及西学。人民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代,更何况维新派的改革与他们的利益也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改革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支持。相反,反对改革的言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基础。所以,封疆大吏敢于对新政上谕,或借词推托,或粉饰应付,或置若罔闻。虽然甲午战后统治者也不同程度地认识到改革的迫切,但他们还不能接受康有为的变法的主张。即使光绪帝、翁同龢与维新派也不是没有分歧的。况且帝党在清廷中央基础脆弱,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洋务官僚眼见对维新派劝告无效后,便疏远了他们。 总之,从主观上看,维新派尚不成熟,而客观环境也根本不能容纳这一早产儿,其失败是必然的。维新派爱国的赤诚、救国的迫切无疑为后人所敬仰,但其失败却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次受挫,历史一时出现了倒退。 三、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之时,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了顽固派。在他们眼中,中国的穷困落后不是由于生产落后经济贫穷,更不是社会制度的没落腐朽,而是“圣道”的沦丧和“政教”的失修。因此,他们固守祖宗成法,反对学习西方,仇视社会变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顽固派中有些人也唱起了练兵、筹饷的调子,但其反对改革,仇洋排外的立场则始终未变。甲午战前,洋务派势力如日中天,顽固派人数虽多,在统治集团中并不起支配作用。但是,这种权力局面在甲午战争中被打破。1894年10月刚毅进入军机处,12月,太后宠臣荣禄入总理衙门,次年出任兵部尚书,掌握中央兵权。1896年徐桐出任体仁阁大学士,怀塔布出任礼部尚书。1897年,许应骙出任工部尚书,足见顽固派势力直线上升。尤其是刚毅,成为此时顽固派的中坚,洋务派人士在书信中愤愤道:“刚(毅)为人昏庸浅愎,一无所知,……近来一事不能办,实坐此人作梗耳。”《《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下册,第531页。》 1898年戊戌变法被镇压,近代化受到更大的挫折。顽固派势力进一步扩展,基本取得了支配中央的权力。1900年军机大臣由如下8人组成:世铎、刚毅、启秀、载漪、荣禄、赵舒翘、王文韶、鹿传霖。《甲午战后清廷人事变动主要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下册归纳。》其中除王、鹿二人外,其余6人均为顽固派,这种中央权力格局的形成是史无前例的。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并未给人民带来利益,相反却使人民受害。在此期间,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城市手工业破产,对历史发展而言,这是进步;对人民来说,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铁路的兴建、轮船的启用使内河、运河航运顿成萧条,沿岸城镇急剧衰落,运输工人纷纷失业。他们生计断绝,辗转城乡,挣扎在死亡线上。外国传教士深入穷乡僻壤,招徒入教,包揽词讼,引起民教关系紧张。中国农民感觉到:“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李大钊选集》,第566页,转引自陈振江等《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25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于是,仇洋排外情绪在民间蔓延着,而甲午战败及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无疑进一步煽动着这一情绪。 维新运动被镇压后,顽固派与洋人在旧恨之上又多了“新仇”。列强庇护了维新志士,干预了废掉光绪帝的企图,不承认“大阿哥”的地位,这使顽固派的野心难以得逞。他们更加痛恨洋人,其中刚毅“日言仇洋,见谈洋务者皆斥为汉奸”,《李希圣《庚子国变记》,第35页,神州国光社1951年第四版。》其他顽固派也“仇视西人,时时有杀尽之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四),第1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9世纪的最后时刻,山东义和拳树起了“兴清灭洋”的旗帜。老资格的顽固人物徐桐激动地称:“中国当自此强矣”!《《清史稿》(四二),卷465,第12750页,中华书局1977年。》农民仇洋排外是对深重灾难的本能反抗,是朴素、真挚的爱国感情的表现。而顽固派仇洋“并非真知西人将割裂我版图,奴隶我子弟脧削我脂膏而恶之也,不过怪其所不习耳,与狗之吠生人,一理也”。《《义和团》(四),第180页。》他们痛恨洋人惊扰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打破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惧怕洋人入侵导致的社会变革损害他们私利。可见顽固派的仇洋与农民的仇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二者毕竟有共同之处。于是,本来对立的两个阶级暂时取得了某种一致。在这种大气候下,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任山东巡抚对外强硬起来,对人民仇洋活动实行了姑息政策,但在帝国主义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将他们陆续撤职,随即又委以新职。李秉衡去巡阅长江水师,毓贤改任山西巡抚,新上任的袁世凯则受到中央的警告:“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倘办理不善,以致腹地骚动,惟袁世凯是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6页,中华分局1959年。》可以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确与顽固派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为了“招抚”义和团,他们向慈禧宣传义和团“术甚神”;为了向洋人宣战,他们居然敢伪造照会,大敌当前,他们组织义和团攻打使馆,完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尽情地发泄仇洋情绪。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转引自《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34页。》1900年春夏,义和团在华北、东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灭洋战斗。他们发誓要消灭中国境内的所有洋人、洋教、洋货及与此有关的一切中国人。这种笼统排外的斗争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而告结束。中国近代化遭到了更大的挫折: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军事上处在列强的监管之下;经济上空前的赔款使财政崩溃,北方近代交通、通讯、工矿事业大多被破坏。今天回首这段历史,仍让人痛心疾首。 历史的波澜早已消逝,笔者认为,比讴歌或谴责更重要的,是总结历史教训。从中国近代化屡受挫折中可见:首先,中国近代化运动始终缺少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长远目标和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近期目标。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过于笼统,且少数人从中渔利,暴富一小撮,苦了多数人。维新派的目标又过于高远,人民大众不是无知,就是不理解,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所以近代化运动只局限于上层,没有获得全民族的支持,从而经不起挫折。其次,近代化始终缺少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缺乏团结和决心,维新派则缺乏谋略和才干,这也使得近代化运动经受不起挫折。最后,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本世纪初,当饱经暴风骤雨的历史航船再次起锚启航时,清政府、孙中山、康有为这三个势不两立的舵手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航向。于是,历史航船在舵手们的斗争中曲折地前进着。

109 评论

mujiontheway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字体要求,希望你们喜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字体要求 1.论文(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用A4纸单面打印,页面设置:左边距、右边距、下边距均为厘米;上边距为厘米。页眉、页脚均为2厘米。论文(含任务书)及附件装订成一册,一式两份。 2.页眉从正文开始。页眉左端顶格为论文标题,论文标题用宋体五号字。若为开题报告或文献翻译则在标题后面加上“/开题报告或/文献翻译”。右端右对齐为页码,用五号阿拉伯数字。 3.正文(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用宋体小四号,应当达到15000个字左右。非汉字均用Times New Roman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段落设置为“单倍行距”,所有段落开头均缩进2个字。数学公式用斜体,按章节编号,如第2章第3个公式为(2-3),并与段落右边线对齐。 45.每一章另起一页,章节采用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例:1,,)。章名为一级标题,位于一页的首行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距为0磅,与紧接其后的文字或二级标题间距为12磅。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左对齐,断前距12磅,段后距0磅。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 5.图表要有名称,表名位于表的正上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名位于图的正下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表按章节编号。例如:表为第2章第7个图表;图3-1为第3章第1个图。图表不要跨页。凡引用的图表,需在图表名后用相应的中括号〔 〕加以标注,(如:〔1〕)。这里的标注号应与参考文献的序号为同一个号。 6.封面及任务书等由学生到(校图书馆一楼)装订处购买,封面不得复印。并在装订处装订论文。 7.除封面外,第一页是任务书,任务书下达时间是:按申请写作时间。 第二页是中文摘要(至少150字)。“摘要” 两字为黑体小二号,居中,设置段前为102磅,段后为12磅。内容用宋体五号字。 “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五号,缩进2个字,后面的内容用宋体五号,一般用3-5个词组即可,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关键词与摘要相距12磅(即设置段前12磅)。中文摘要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第三页是Abstract(至少500印刷字符),“Abstract” (用Times New Roman 粗体小二号),内容用Times New Roman 五号。Keywords用Times New Roman 粗体小五号,后面的内容用Times New Roman五号,与英文摘要内容同样相距12磅。英文摘要顺延“中文摘要”页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第四页为目录。“目录” 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目录页顺延“Abstract”页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目录依次为:摘要、Abstract、正文(要求列出一、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二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参考文献、致谢、附件1:开题报告、附件2:文献翻译(中、英文)。页码数字用小四号。 说明:中英文摘要和目录并非正文,不要设置页眉! 8.参考文献位于正文后另起一页,与正文连续编页码。“参考文献”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参考文献主要格式如下: 书籍:[序号]作者名(用逗号分隔).书名.版本号(初版不写).出版社名,出版年,引用页码 提示:结束处不要加句号! 例:〔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期刊:[序号]作者名(用逗号分隔).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特别提示:凡论文中引用过的参考文献须按照顺序依次在正文引用处进行标注,标注方法:位于引用处最后一句话的句号内,具体操作:在工具栏打开格式-字体-上标。(例:如〔1〕)。 9.致谢页位于参考文献之后,与正文连续编页码,“致谢”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内容为宋体小四号字。 10.附件1:开题报告(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五部分,各部分之间不需另起一页) 开题报告的标题居中,用黑体小二号粗体,段前距和段后距均为0磅。标题下为:专业、(准考证号)、姓名,均为黑体四号并居中。 说明:开题报告的标题应为论文题目,而不是开题报告四个字! 开题报告中紧接着是摘要(只需中文)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用黑体小四号,“摘要”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包含3至5个词组,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这里摘要和关键词均不需要开头缩进。然后是正文,正文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为12磅。 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中,一级标题不需要另起页,一级标题设置段前、段后均为12磅,其余格式与正文同。 注意: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的页码要根据正文的页码进行连续编码。 11.附件2:文献翻译(中、英文)25000个字符左右,先中文(可比照论文格式),标题应为所翻译文章的标题,用黑体小二号粗体,居中。这里文献翻译标题下面是原文作者的(英文)姓名,用小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中文译稿结束后空两行注明外文资料来源,文字内容为“外文资料来源:书籍/期刊(按参考文献格式)”,资料来源结束处不要点句号!空2格写:某某译。字体用宋体小四号加粗(非汉字均用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右对齐。 关于格式的论文范文 电子书格式发展探究 摘 要: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标准的规定,它唤起了出版界的深入认知。特别是在“三网融合”之下,各媒体技术功能逐步达到统一、业务局限纵横交涉、网络互通、资源共享,而目前电子书格式有近30种,严重造成了电子书资源开发的重复浪费,这唤起了出版界对电子书产业的技术支持和标准规定的深入认知。文章介绍了全球电子书格式的发展情况,指出电子书开放格式标准的发展趋势及其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书;格式标准;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09-03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高速前进大大带动了了网络出版业的发展,电子书在网络出版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也逐步受到群众的关注,引起了网络运营商、书店、出版业、期刊行业、作者、读者等的浓厚兴趣,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妨碍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那就是电子书的式样标准。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出现过很多有影响力的式样标准,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电子书的式样标准达不到阅读载体的兼容率,想实现行业和市场这两个标准仍需努力。对比国外,我国电子书的式样标准的制定和推行的道路仍然很漫长,这是由中文的特殊性导致的,同时也受到国内电子书产业的混乱现象影响。各方面对此十分关注,也相应做出很大的努力。目前电子书格式的相关标准正处在撰写草案和相互讨论的阶段,而大纲的编写已基本完成。 二、三网融合下电子书的新发展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向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时,其技术功能逐步达到一致,业务局限纵横交涉、网络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这就是 “三网融合”。对电子书生产商而言,电子书的热卖点在于实时快速浏览,可是功能单一和内容单调较大阻碍了其发展,三网融合是突破发展瓶颈及开发庞大市场空间的好机会,它不仅使各个媒介相互融合、互相并容,还使传递内容的渠道和服务汲取的方式变得更接地气,更改变了人们的浏览习惯,对于电子书来说,三网融合给其带来了以下发展:第一,过往电子书采办必须从计算机上下载,三网融合后,电子书、无线网络和图书、报纸、杂志给用户营造出一个开放可互动的平台;第二,三网融合对数字出版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让电子书的浏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第三,三网融合使高附加值服务在电子书未来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三、电子书格式标准分析 1.电子书格式 电子书需借助一定的浏览软件和设备来读取,因为它的研发、出版、存取和运用都是通过数字形式来实现的。电子书的格式通常是以阅读系统(Reading System)作为对象的,而非阅读设备。阅读系统是指可以公示和存放电子书,并能被用户使用的软硬件统一体。通常包含属于基于软件范畴的阅读器文件和硬件设备的专用阅读器,前者如Adobe Acrobat Reader、Microsoft Reader等,后者如Sony Reader、Kindle等。为维护自身商业利益与内容资源,各企业开发的电子书阅读器及配套软件在格式标准上达不到一致,导致了相互间兼容性较低。现在全球电子书格式高达几十余种,Adobe的PDF、微软的LIT、亚马逊的AZW等属于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格式,国内的如方正的CEB、三星的PDG,还有中国学术期刊网的CAJ和维普的VIP等。即使某些电子书能兼容其他部分格式,但一般都需要靠特定软件来转换。当然,像EPUB这种开放的格式标准在国外也是有的,EPUB式样是亚马逊公司、Adobe公司、美国图书馆协会、兰登书屋、索尼公司等多个组织联合开发的,但目前业界还没完全接受这种格式。 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瓶颈就是严重的资源重复开发问题,而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电子书格式领域没有真正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电子书格式标准进行规范以致达成阅读系统间的互操作成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 2.电子书格式的发展 电子书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共同组成电子书的标准体系。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标准对设计标准的产品类型、制备电子书、生产、分销、阅读和使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与设定、打造电子书目标市场息息相关。电子书的设计标准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标准,是管理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建立一个行业认可并拥有开放特征的格式标准,是电子书标准署工作的最终目标。 电子书格式在电子书内容的存放、传输、显示、使用和版权维护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特别的信息编码和“插口”规范。前期的电子书制作格式多数源自于微软文字处理系统、排版系统、多媒体系统的常用文件格式。现在电子书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主要是因为增长的市场分割、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品匹配的需要。而产品匹配主要包括内容价值链利润,阅读终端绑定到需要和产品包装需要风格等因素。 到目前为止,在全球电子书格式有很多种。常见的电子书分类有三种:显示其独特风格需求所指定的终端模式、在苹果终端传输平台的需要模式和电子书内容包装需求的基础模式。其中,显示其独特风格需求所指定的终端模式有硬件浏览器的HTXT风格、翰林浏览器的Kindle AMZ风格以及CHM风格;在苹果终端传输平台的需要模式有HTML5、MEB 模式、MOBI 模式;电子书内容包装需求的基础模式有EPUB 风格和亚马逊的KF8模式。 国际电子书行业组织和公益组织长期致力于电子书开放格式标准的创立研究。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DPF组织(其前身为OEBF组织)提出的标准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书开放格式标准。1999年OEBF组织提出OEBPS开放格式标准。2006年10月由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DPF组织公布开放格式OCF 版,次年还公布开放出版物结构版OPS 和开放包裹格式OPF 版。上述3项标准组成EPUB的开放式标准,以取代原来的OEBPS标准。2011年5月IDPF组织正式确定了EPUB3标准。 3.格式标准体系 尽管整体上仍处于较为杂乱的发展状况,电子书格式上也存在部分主导性的格式标准。现在电子书格式标准在国际上的局面,是封锁格式与开放格式标准共存。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的特有格式和EPUB格式分别代表着封锁和开放两种格式。在电子书市场上,即使Kindle阅读器日渐成熟,某种程度上,AZW格式作为一种针对Kindle阅读器的特有格式,也成为行业的主要标准,但由于电子书产业发展迅速,格式标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Kindle格式的普及大大地受到微软等IT公司、出版商与出版物经销商等联手开发的开放格式EPUB影响和抑制。目前该格式对国际的影响逐渐增加,现已成为国际电子书格式的通行标准,这大大得益于索尼、谷歌、苹果等大型IT公司宣布其产品支持EPUB格式。 国内电子书产业一直由IT等业外公司引渡发展而来,其中方正公司因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以及与多数内容供应商长期的伙伴关系,导致其主张的电子书格式体系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实际标准。方正公司前期针对在PC上浏览数字图书馆内的电子书资源而研发了CEB格式,之后针对电子阅读移动终端推出了XEB格式,目前又研发了一种较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打印设备相独立的CEBX文档格式规范。CEBX文档格式在整体上具有高保真的中文电子文档格式,可以保留原文件的字符、字体、格式和色泽等关键信息。另外,该格式对比PDF等格式拥有更出色的数据交换和分析功能。为实现企业与国际通行标准交接,拓展其格式在国内电子书市场的应用范围,方正公司不断优化自身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努力地渗透国内电子书开放格式标准的发展,如参与“电子书标准工作组”的标准建立工作。即使当今国内也出现少数阅读器终端选择对开放格式的支持,但想与方正公司的格式标准产生竞争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目前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独立格式操纵着较大的电子书市场,但长远来看,EPUB开放格式将逐渐得到大量的终端厂商、平台开发商的支援和肯定。而EPUB格式的应用,对未来该范畴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 四、电子书格式标准的趋势及对策 1.电子书格式标准趋势分析 通过对全球电子书格式最近发展情况的分析,不论是亚马逊继续采取相对封锁的AZW格式,还是谷歌、索尼等支持的EPUB开放格式,我们认为其内在原因均出于各自实力和内容资源的整合。亚马逊主要营业内容是网上书店,掌握着丰富的内容资源,特别是热门书资源,所以亚马逊期待Kindle格式能得到更多硬件设备适配。而索尼等公司更期待通过EPUB格式的通用性,来联合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进行数字内容产业链的研发。但是在“三网融合”大环境下,对内容资源以及阅读终端的多样化用户需求和大部分内容供应商希望降低数字出版入门标准等行业共识进行分析,消费者还是偏向于统一开放的电子书格式标准。如何挑选适当的路径来满足电子书产业发展,对开放格式标准的真实需求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 针对国内市场,要打造拥有行业影响力的开放格式标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国内格式标准很难突显出版社等内容供应商的价值需要。主要因为领导主体仍是方正、汉王、翰林等技术厂商,而类似国外“开放电子书论坛”的企业同盟组织相对缺少,出版商出席度很低,同时因为它们在电子书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不足。第二,考虑到商业前景和投资回报,当今部分相对有实力的技术供应商竭尽全力研发属于自己的封锁式样,并希望将自身企业标准代替行业标准,这对电子书开放格式标准的创立造成极大的阻碍。 2.合理推进电子书格式标准化的对策 (1) 发挥政府部门的牵头作用 为了减少行业内部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的格式标准的不良竞争,应由政府部门带头,策划引导出版领域的企业、机构共同参与“三网融合”下开放格式标准的制定,达成一套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此为基础,充分参照EPUB格式信息描述的开放特征,再与国内比较成熟的格式标准相结合,使全行业一起商讨建立优质的电子书标准,实现其标准最大化的兼容。另外,使电子书产业的其他标准相互协调,如终端、内容、编目标准的协调,是开放格式标准的制定需要,是提升电子书产业综合发展的需要。 (2)树立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制定中国电子书标准 对于目前电子书标准存在开放格式、封锁格式的两种情况,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我国电子书格式的自主知识产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内电子书应该是以开放式标准为主,适当参考国外相对优秀的电子书标准,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使我们的电子书既能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中国特色。 (3)创立电子书标准体系,打造电子书产业平台 “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始于2010年6月30日,至今刚刚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我国网络融合尚处于初期,许多问题仍在发展当中,因此,为电子书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中国电子书的特殊性和国内电子书复杂混乱的产权形式,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标准和打造电子书产业平台,通过增加需求链结构、条目内容,使供应商降低成本,同时结合各种内容资源和需求不同的终端设备,对市场规范和竞争产生正面影响。因为方正公司的CEBX格式呈现较差的兼容能力,所以,构建电子书标准体系,打通电子书产业链,建立电子书产业平台,是存在一定依据的;然而回归到实践中,通过努力剔除市场障碍、建立可靠的第三方服务等措施对于电子书产业平台的构建还是相当必要的。 五、结束语 “三网融合”对于电子书标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国电子书格式标准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制定中国电子书标准,同时参考国际上电子书标准的先进理念,建立新时代的电子书产业平台,拥有着眼于未来的战略眼光,争取领先国际。其次,技术创新是电子书行业取得话语权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音视频播放、手写识别、动漫游戏等技术的创新,都将在未来电子书中得到体现,不仅如此,我们仍需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陈规,需要即高效又快速的找准受众需求,把目标落实于行动中。最后,“三网融合”将给用户营造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和开放互动的平台,为下一代电子书格式标准的发展奠定基础,三网融合的实现,必然会给未来个人数字终端产品带来巨大的可操作市场。 参考文献: [1]施勇勤,须海茵.EPUB3电子书格式标准的启示[J].出版刊行研究,2012(3):49-52. [2]郑滢瑜,丛挺,缪婕.电子书格式标准研究[J].出版科学,2010,18(4):90-93. [3]朱婧.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0. [4]张大伟,杨丽娟.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J].新闻大学,2011(4):141-144. [5]《出版刊行研究》课题组.电子书产业发展状况[J].出版刊行研究,2007(1):15-18. [6]薛崧,郑国.基于OEB规范电子书的结构及优化[J].现代图书谍报技术,2004(11):10-13. [7]王蕾.电子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2(11):60-63,50. [8]马海群,孙凡,路云强.实现电子书统一标准的全新思路――基于接口的解决方案[J].出版刊行研究,2008(11):62-65. [9]孔小玲.移动阅读电子文档格式与标准探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3. [10]刘寅,冯雪,李宁,田英爱.标文通文档格式到电子书格式的分析与转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 [11]季永芹.常见电子书的格式一览[J].印刷世界,2005(10):54-56. 看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字体要求”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论文格式要求 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3.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 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论文格式 5.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2)

117 评论

mercury211

克格勃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 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的俄文简称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 在 1918 年改名为: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спекуляцией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м по должности).)”。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和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大清洗”的工具。 冷战期间,“克格勃”的职能过大, 涉及国内所有领域, 凌驾于苏联党和政府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克洛勃,俄语全称拉丁字母转写作Komitet Gosudarstvennoy Bezopasnosti,意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苏联的间谍情报机关。苏联的间谍情报机构曾与美国并驾齐驱,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在某方面甚至超过美国。自苏联剧变以后,俄罗斯继承其衣钵,但其力量大为削弱,经过调整以后,又以新的面孔出现,重新活跃。克洛勃建立于1954年。该机构可追溯到1917年12月布尔什维克政府刚建立时成立的“契卡”,捷尔任斯基是第一任首脑。契卡将总部设在彼得格勃勒霍瓦亚大街2号。1918年苏俄政府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克洛勃主要机构有“对外谍报局、国内反间谍局、军队管理局、边防军管理局、总务局、克洛勃驻外站组等。克格勃系统工作人员曾一度达到50多万名,总部机关有1万人,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等部门有20万人,边防军30万人,此外,在全国有150万线人,在国外有25万谍报人员,年预算为100亿美元。克格勃一直是苏联对外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国内安全工作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部”,是一个超然的机构,它只对中央政治局负责。英国情报机关称克格勃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1 克格勃名称变更史1917年12月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Cheka ( 俄语为ЧК ))1922年2 月 国家政治保卫局1923年7 月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34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1941年2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1941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1943年4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1946年3 月 国家安全部1947年1O月至1951年11月 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1953年3 月 内务部1954年3 月 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2 克格勃历任领导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1917-1926Feliks Edmundovich Dzerzhinski (Belarusian language Фел?ск Эдмундав?ч Дзяржынск?, Polish: Feliks Dzier?yński, Russian: 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1926-1934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 1934-1936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1936-1938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38-1941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 1941(2-7月)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41-1943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 1943-1946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 1946-1951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奥戈利佐夫 1951(8-12月)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 1951-1953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53(3-6月)谢尔盖·尼基福罗维奇·科鲁格洛夫 1953-1954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 1954-1958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 1958-1961弗拉基米尔·叶菲莫维奇·谢米恰斯内 1961—1967尤里佛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67-1982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1982(5-12月)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1982-1988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1988-19913 克格勃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历任领导米哈伊尔·阿布拉莫维奇·特里利瑟尔 1921-1929阿尔图尔·赫里斯季安诺维奇·阿尔图佐夫 1929—1934阿布拉姆·阿罗诺维奇·斯卢茨基 1934-1938米哈伊尔·施皮格尔格拉斯 1938(2-7月)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杰卡诺佐夫 1938-1940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菲京 1940-1946彼得·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托夫 1946-1949谢尔盖·罗曼诺维奇·萨夫琴科 1949-1953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里亚斯诺伊 1953(3-6月)亚里山大·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 1953-1956亚里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萨哈罗夫斯基 1956-1971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莫尔京 1971-1974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1974—1988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罗维奇·舍巴尔申 1988‘克格勃全史 作者:克里斯托弗·安德鲁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 1 克格勃名称变更史 1917年12月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 1922年2 月 国家政治保卫局 1923年7 月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1934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 1941年2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1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 1943年4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6年3 月 国家安全部 1947年1O月至1951年11月 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1953年3 月 内务部 1954年3 月 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一.领导机构构成 1.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团 委员会主席团有主席一名,副主席十名,其中包括两名第一副主席。主席和副主席还领导地方国家安全机关——各加盟共和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区、州国家安全局的活动。 2.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全委会 苏联国家委员会全委会由十五至十七人组成,负责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通过相应决议,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令的形式生效。决议生效以后,就成了所有国家安全机关必须执行的规定。全委会委员组成中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主要部门的主官以及几个地方国家安全机关的领导人。全委会由苏联部长会议决定任免。 约定俗成的是,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莫斯科市及莫斯科州和列宁格勒市及列宁格勒州国家安全局的两位局长,传统上都是全委员会委员。根据条例,全委员会一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但有时候要多,这取决于该讨论的问题是否紧急,是否重要。 全委员会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命令清单确认干部任免。有时候听取有关国内、国家安全委员会机关和部队所发生的最重大非常事件的报告,讨论上级权力机关的重要决议,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定。一般来说,讨论问题会吸收范围相当宽的特邀人员参加,人数有时多达一百人或一百人以上。 全委会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机关,是某种指挥学校,是审核与研究最重大问题的形式。全委会通过的主要决定可以长期有效,且只有全委会才能以其决议取消已生效的决定。 全委会是安全委员会相当广泛的负责人交换意见的机会,是作出决断的有益方式和方法,更主要的,它也是确定落实并监督决议执行情况的有益方式和方法。决议将传达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各级机关和部队,并成为他们在相应方面展开实践活动的依据。 二.各业务局 1. 第一总局 第一总局是对外情报侦察部门,它对驻国外间谍机构实施领导,并从苏联本土进行情报侦察,指导他们所在地区的国家安全机关第一线(情报侦察)分队的工作。这些部门被称为第一总局这一事实,也强调了对国外敌人斗争的头等重要意义。 2. 第二总局 第二总局从事反间谍情报侦察工作。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来,对外情报侦察工作时分时合,这都取决于当时苏联哪种路线在对国家机关的态度方面占主导地位。八十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一种做法,即不把全部反间谍情报侦察集中在一个部门。而是根据具体的工作方针把它们分散到几个部门。但第二总局始终是反间谍情报侦察部门的主角,它实施反间谍斗争,并从事与外国代表机构和旅游系统有关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领土上进行某些侦察活动。 3. 第三总局 第三总局负责制止外国特工机关对苏联武装力量的破坏,领导有关军事部门和部队的特别勤务处的工作。它在七十年代成为总局,其理由是它所从事的与国防部协同行动的工作,不仅量大,意义也很重要。 4. 第四局 第四局负责所有交通运输部门的反间谍情报侦察活动的实施。 5. 第五局 第五局负责与意识形态破坏活动进行斗争,它于1989年改组为“З局”。这远远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举措。现在,它已经不再从事原属第五局的工作,即反意识形态破坏活动的工作,而是集中全部精力,调查并制止外国特工机关实施的恐怖和破坏活动,而外国特工机关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从事不符合苏联法律的外国组织和中心来搞这些活动。 6. 第六局 第六局负责各个国防工业目标和某些科研中心的反间谍情报侦察工作。 7. 第七局 第七局的任务是对委员会感兴趣的目标实施屋外监控。这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所有业务方向都很需要的重要侦察部门。就人数来说,该局是相当大的,其主要特点是时刻保持战斗准备,以便能昼夜执行任务。正是由于这个部门的活动,才得以经常发现并制止外国特工机关的间谍活动,判定他们的犯罪联系,查清他们打入苏联要害部门,与苏联公民联系、实施隐秘行动和通过目视途径取得情报的意图。 8. 第八总局 第八总局负责编制总部机关与地方机关以及情报侦察机关与驻国外情报机构通信联络的秘密电码集。该局拥有制定密码通讯体系的现代化技术和科学装备,能切实保证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密码通讯,并绝对保障这种通讯能在离总部机关的任何距离昼夜不停地工作。获得秘密电码集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间谍。无线电报务员和密码译员的劳动强度极其繁重,一人,两人,最多三人,就得随时随地地保证驻国外情报机构与总部机关的联络。工作条件是不轻松的,生活因必须遵守严格的制度而变得非常艰辛枯燥,也很不方便,因为,敌方特工机关对无线电报务员和密码译员都有极大兴趣。 9. 第九局 第九局担负保卫职能。它负责保障国家高级领导人、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场合、外国代表团来访和苏联代表团出访的安全。警卫克里姆林宫政府机关、部长会议大楼和其他一些目标,其中包括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目标,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其他地区的几个目标,均属于他们的任务。 一九九零年,第九局改组为保卫局,机构也有所改变,确切地划分为两类勤务部门:一类从事管理工作,另一类从事业务活动。 保卫局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始终保持警惕,全神贯注,常备不懈,彻底奉献自己的一切,因为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令人不快的突发事件。当然。他们还得适应工作和被保卫人个性的特点,适应需要保证其安全的目标周围的情况。一般来说,出访代表团的安全保障是特别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在那里并不是主人,但谁也不会解除我们的责任。我们根本不能完全指望接待方的警卫,因为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最终还是我们要负主要责任,而且不仅是公务上的责任,还有道义上的责任。 行使保卫职能,是一项复杂的职业,它需要本领、能力和良好的体力训练。该局工作人员,一般来说,不会长期担任这项工作,过一定时间以后,将调到其他业务活动方向,在这些方向的工作对精神和体力紧张程度的要求要低一些。 10. 第十处 第十处集中存放国家安全机关在苏联时期以及苏联以前时期积累的业务统计文献和档案资料。因此,在工作人员的谈话中通常固定地称之为“档案处”。 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是保存各种资料的严整体系,它们依据严密的分类法规则,按主题和年代进行分类,保证资料无条件地典藏,并能迅速检索到需要的文献。在一九九一年八月以前,该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苏联有严格的档案使用规则,保证了国家机密的收藏,而且也未发生过任何问题。 同时,遗憾的是,在档案政策中,在档案法规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疏漏和不足:没有明确规定某些资料的保存及其发表和用于学术著作的期限,但这却排除了全部准许使用的可能性,封闭了利用堪称国家机密的档案资料搞政治投机和未经证实就转交给大众传媒的通道,这两种行为的后果往往是无法补救的。 八十年代末以来,第十处的工作人员就某些课题、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活动中的一些事件及片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们的分析、总结和结论是非常重要的,并报告了国家领导人,后者还根据他们的报告作出了与某些现实问题有关的相应决定。 档案资料帮助我们填补了许多空白点,给相当微妙的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公开性,并使人们能够引用真实材料去看待和解决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或是涉及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公民个耍�蚴巧婕八樟�墓�艺�謇�妗R痪啪乓荒臧嗽乱院螅�蛋缸柿洗庸�野踩��被岬恼�辶魇В���掖�戳诵矶嘌现匚侍狻:芏嘧柿媳挥糜诔嗦懵愕耐痘�康模��哉庑┳柿系耐崆�故驮蚪�徊浇谅伊硕愿霰鹄�肥录�恼媸导�ぁ?/P> 安全委员会档案处把资料编上数字符号并按号码顺序排列,而读者则注意到缺了某些序号,这并不是力图隐藏某个部门,而是安全委员会传统上就是这么做的,在部门编号中允许有缺省项。有时它们被填满了,有时当安全委员会编制发生组织变化时,它们又重新出现了。 11. 第十一局(处):缺省部门 12. 第十二处 第十二处,关于它的工作,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传闻和各种各样的谣言,称它的工作是国家安全机关对苏联公民和外国人进行“全面监视”。这里指的是技术监听,是国家安全机关实施特别重要的侦察措施的技术手段。 这类方法一直被外国特工机关所利用,苏联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审查有关国家生活最重要的方面和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案件,需要有非同寻常的侦察方式和方法,监听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根据上级确认并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命令宣布生效的细则,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监听不止一次地协助我们查清了犯罪分子极其危险的行动,帮助我们截获国家安全机关感兴趣的联系和接触也使我们有机会获得其他途径不能获得的情报。 八十年代末以前,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未以必要的形式进行规范,因此,利用通过这一渠道所得的信息具有不可声张的性质,也不向检察院和法庭提供。这些信息要以其他后续行为来证实,当然,是在能这样做的情况下。在侦察诸如杀人、侵吞巨额国家财产和公共财产、走私、炒汇、非法接近国家重大机密并把它们转交给外国代表等案件时,这种信息是格外有用的。 第十二处的工作要求具有专门的技术设备、专业训练、判定什么是所需情报并对其进行整理的能力。该部门工作人员有时要比一般侦察员知道得多,并填补侦察业务活动中的空白。这一部门的能力经常是获取某些情报的唯一手段,这些情报是国家安全机关采用其他办法从来也得不到的。 这项工作的微妙之处还在于以下方面,即在对某些目标开展工作的进程中,侦察人员会完全意外地碰上这样一些情报,它们有的与要求侦察的人毫无关系,有的则与占据国家高级负责职位的人有关,且法律规定禁止监听其谈话。此时该怎么办呢?一方面,确有对这类人物进行监听的禁令,而另一方面,我们有时获得了他们进行非法甚至是犯罪活动的明显证据,又不能就此罢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向苏联国内的上一级负责人报告获得的情报,请求准许利用这一情报并继续工作。这种态度源自国家利益的需求,通常并不对刚才提到的、在那之前暂时尚未、将来也不会把此视为侵犯人权,因为这是国家和社会利益迫使我们不得不如此为之。 13. 第十三局(处):缺省部门 14. 第十四局(处):缺省部门 15. 第十五局 第十五局从事的工作是设计、建造并按需要的制度管理某些目标,这些目标是为特殊时期,即为一旦爆发军事行动和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时准备的。 在莫斯科及其郊区和苏联的某些其他地方,建有绝对秘密商定的、供特别时期使用的目标。它们包括统帅国家和武装力量的预备指挥所、不可或缺的储备库、政府通讯枢纽,以及其他在紧急状态中支撑国家生活、保证国家或多或少地正常行使职能的设施,简短点儿说,是维持国家在紧急状态下仍有生存能力的设施。 各目标的设施需要按起码的必不可少的原则作出相应的科学和技术结论,某些目标是用来防止核攻击的,但是,在大型核弹头直接命中时,它们的生存率也会大成问题,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事。虽然如此,目标的某一部分却会保存下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障国家的可管理性。 要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国家最重要的目标,没有上述设施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苏联的能力出发,我们并不极力主张在所有方面都赶上拥有巨大潜力和实力的美国。但上述设施是最低限度的,是非有不可的。 16. 第十六局 第十六局的工作与第八总局相当接近,它拥有解决技术和科学问题的最杰出的智能潜力。它负责收集公开情报和秘密情报,解决有关打入苏联感兴趣的别国家重要目标的极其复杂的任务。该局有许多高水平的发明,这需要高深的学识、必不可少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在这个部门工作着一批高级专家,他们完全可以成为苏联科学技术界的骄傲。第十八局并未囿于本单位的小圈子,它与苏联工业部门、科研机关具有广泛的联系,利用自己的潜力,帮助后者完成各种科研任务。 在研究具体任务时,他们要求严格、努力不懈、机敏过人、颖悟独特,并充满永恒追求的强烈愿望,更主要的是他们找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法简直匪夷所思,而这些任务,乍一看,简直就是人类智慧的幻想。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一些不懈追求、渴望达到更高水准的部门,而第十六局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通往科技难题谜底最佳实践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根本就不能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 17. 边防军总局 边防军总局领导边防军区、边防部队和哨所。边防部队的总部机关不大,但边防军总数却超过二十二万人。对于苏联这种拥有漫长边界的大国来说,这是现实需求所允许的最低数量。八十年代末迫切需要扩编边防军部队,改善他们的物质条件,给他们增加财政投入。边防军经费已占国家安全委员会预算总开支的一半,其相当一部分用于边界的技术装备:军事技术兵器、目标设施建设、通讯联络、各大单位的工资。 18. 侦察技术局 侦察技术局是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专用技术工具的先头部队,也是科学思想成果、最高技术工艺和独一无二的技术解决方案最集中的部门。在该局的产品中,进行批量研制和生产的技术工具相对较少,往往是些单个产品,它们被指定用来完成严格规定的侦察任务。侦察技术局利用苏联科学界和整个工业的科技成果,密切关注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新产品,并极力利用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切成果。 侦察技术局的产品具有双倍的机密性。如果走漏消息,就能是对手很快制定防范措施,从而抵消我方技术能力的效能。 该局工作人员都是有一定特长的全神贯注的人。国家安全委员会慷慨地把自己的新发明与地方工业部门分享,从来不提任何交换条件,当时也不存在任何商业性活动。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没有该局的产品,不论是情报侦察机关,还是反间谍情报侦察机关,或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其他部门,首先是边防部队,都不能完成本部门所面临的任务。我相信,这个局仍有远大前程,但是,这只有在一种条件下:即它如果能吸收国内外经验,并不断寻求更高水平的各种科技发现,才能变为现实。 三.其他辅助性部门 1. 军事建设局 军事建设局帮助解决各业务局迫切需要的最复杂的工程项目。 2. 总务局 总务局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业务活动服务。在落实极其复杂的侦察措施时,假如没有物质管理保障,尤其是在意外情况下,其富有效益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3. 医疗保健局 医疗保健局对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尤其是在国外工作的部分人员由于驻在地的环境引起的健康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并经常检查,及时治疗。医疗保健局甚至还制定了一套建议:让去气候条件欠佳之国的工作人员在出国前进行体质锻炼。 4. 捷尔任斯基高等学校 捷尔任斯基高等学校向学员提供近五十种外国语的高级语言训练及专业科目知识,同时还培养高等数学、物理和其他学科的专家。 国家安全委员会拥有出色的教育培训网,学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工作人员则可在专业培训班为接受专门知识而进行训练和预备训练。 国家安全委员会培养边防和通信干部、密码译员、某些技术专家,保障副博士和博士论文的准备与答辩。 5. 人事局 人事局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管理干部,在其各级单位都建有相应的人事部门。选调工作人员,接受他们参加工作并进行安置、提职,解决许多与物质保障有关的问题,办理休假奖励,选派干部参加培训和进修等等,但这些远远不是国家安全机关人事部门所从事工作的全部。 人事工作最困难的阶段是选调、研究国家安全机关工作的候选人,因为,如果此时出错,可能会在此人活动的任何阶段付出昂贵的代价。 人事局在与意外事件有关的档案分析方面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各部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些事件包括个别工作人员的叛变、破坏军事纪律、玩忽职守等。

325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开题报告的主题

    Look before you leap.

    谷穗的宝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议论文主题手抄报

    安全文明主题的手抄报 安全文明手抄报五年级上册说明文手抄报 五年级上册手抄报说明文手抄报议论文说明文知识点手抄报知识手抄报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手抄报安全文明手抄

    燕若雪02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主题海报论文选题

    毕 业 论 文浅谈商业海报的设计专 业 艺术设计(平面)学生姓名 x x班 级 x平

    背信弃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主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沙土花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主题汇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

    小乐乐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