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只头俩只脑
本月学习了此文章,受益匪浅。文中对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概念分别进行了定位,并指出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这两种活动形式由于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建立适当的联系。文中围绕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有些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需要、也可以相互转化;二、活动区的活动应给幼儿自主探究和活动的空间;三、要尊重支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这三点给我们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指引。 的确,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转化和派生出区域活动。但是,也有些活动,孩子们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结束而告终,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很自然,那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去强求。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活动都能去和区域活动进行连接。像科学类的主题因其内容的逻辑性,很容易制作出材料让幼儿操作。有些美术类和语言类的主题也可以和相应的活动区建立联系,满足孩子们的个体兴趣和需要。但是,一些社会性的或健康类的主题则不易去和区域活动进行连接,因此有必然联系的可以建立联系,而没有必然联系的主题和内容则不必生硬联系。文中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主题活动向区域活动转化或延伸时,作为教师,我们特别要注意更多地遵从和支持幼儿的意愿,我想这也正是充分体现活动区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让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按教师的想法去做。对于真正的活动区活动,孩子们一般都比较喜欢,自然也就会体验到快乐。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时时处处关注区域游戏,有针对性的与主题活动整合,让区域游戏在主题背景下内容更丰满,形式更灵活,力求增强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在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的方式、方法来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充分利用区域游戏与主题整合的价值,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李利李利5
如何进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评价与反思结束了本学期课题组的区域观摩及研讨活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长久以来,开展区域活动,努力想从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孩子的自能力得到提高,但却时时陷入困惑。究竟如何创设更好的环境、提供更科学的材料、如何进行指导以及评价,从而使活动更好地开展,是课题组的老师们所更想明白的。在本学期,开展了四个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观摩,并且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如何进行区域活动,教师和孩子的流程是什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这一些的疑惑在脑海渐渐清晰,现反思如下:一、区域活动的流程区域活动应包含教师的活动和幼儿的活动两个方面。教师活动的流程应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观察、援助、捕捉教育契机→交流讨论四个环节。幼儿的活动包括自主选择→操作探索→交流讨论三个环节。教师的观察、援助、捕捉教育契机与幼儿的操作探索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交互作用。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师生的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首先是教师活动的流程1)、确定目标教师在确定区域活动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构建,要使教育目标和幼儿个体发展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顺应不同年龄段幼儿个体发展的总趋势和个别差异,这样可以使教师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目标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差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活动的指导。2)、创设情境这里所指的创设情境主要是指根据区域活动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交往情境和合作情境。创设情境是大多数学前教育活动都有的环节,情境创设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活动情境,从而使幼儿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问题情境开展探索、交往、合作等活动,建构生活、游戏、社会性等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幼儿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3)、观察、援助、捕捉教育契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观察、援助、捕捉教育契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A、改变活动观。通过研究和学习,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儿童可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在没有任何控制关系的背景中儿童才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同时,在儿童自主的活动中,其个性的发展才是最充分、最和谐的。B、提高区域活动指导的能力。在儿童自主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随便干预儿童的活动进程,刻意安排活动,对儿童提出苛刻的要求等现象,要重视良好活动环境的创设,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予以适时与适当的帮助指导,并适时适度地介入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分享活动的快乐。C、转变师生关系。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儿童需要共同营造一种友好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气氛,使区域活动在教师与儿童合作和共同作出创造性努力的条件下进行。4)、交流讨论在区域活动中要重视活动结束后的交流讨论,以交流讨论推动区域活动的深化。教师的讲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推广幼儿的成功经验,再把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大家,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和规则,使幼儿在愉快、自信的感觉中结束,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其次是幼儿活动的流程。1)、自主选择这是区域活动的开始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通过提供儿童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鼓励儿童自己选择决定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激发儿童的活动热情和投入活动的主体意识。对于儿童自由选择活动的过程,教师指导的主要策略是观察、帮助和共享,即A、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鼓励的方法通常有语言的启发暗示,也可以是教师的体态表现。B、提供儿童自由选择的条件。包括为儿童提供其感兴趣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能促进儿童发展的玩具材料;重视儿童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C帮助儿童解决自由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以保证游戏顺利开展。2)、操作探索这是自主式活动模式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引导儿童自主开展区域活动,使活动成为儿童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协作创新的愉快的教育过程;使儿童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情绪情感得以激发,自价值得以体现,社会交往技能得以培养,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为儿童自主展开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以推进活动的进程;要绝对避免过多地干预儿童进行区域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是:A、观察了解。即加强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为对儿童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提供依据。B、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作为儿童活动的伙伴对儿童进行隐性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点拨,给儿童以建议和帮助的显性指导。3)、交流讨论这是区域活动的结束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引导儿童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儿童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其指导策略是:A、自发交流中,共享活动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鼓励儿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以增添活动的兴趣,为儿童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并使儿童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平行学习的机会。B、自发交流中,共同探讨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游戏的质量。儿童在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地引导儿童评论、讨论,是发展儿童大胆表达表现、共同探索的有利时机。为此,教师切忌把儿童对活动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儿童游活动成果与行为好坏的价值判断。二、区域活动的教育策略1)、要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的氛围;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以探索为中心投放活动材料要使区域活动成为一种幼儿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各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考虑幼儿参差的年龄层次。特别是对材料的投放,重视幼儿的年龄层次的特点,有明显的难易差别。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投放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注意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有新鲜感。3)、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急于直接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要给幼儿充裕的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让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的探索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另外教师要根据观察结果适当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类区域的活动,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除此之外,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在区域中,通过同伴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4)、注重活动的过程在区域活动教育中的评价应该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即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将重点转移到幼儿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摆脱了结果的束缚,教师对孩子的引导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个体的实际水平,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不再是这个年龄应该怎么样,而是实际上怎么样。由此,孩子获得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三、区域活动的评价1、评价的内容区域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幼儿,是根据区域活动的目标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做出价值判断。主要可以从幼儿的情绪、交往、合作、整理、爱护材料和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相关的评价。2、评价方式在区域活动中,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教师评价为主,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幼儿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幼儿可以对自己参与的活动进行评价,也可幼儿之间相互评价。3、在进行区域活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让教师成为主持人,为幼儿构建交流平台。教师应该转换角色,放弃原先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者的位置,应使自己处在与幼儿平等的关系上,拉近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安排并告知幼儿活动的程序,还应在活动中穿针引线,适时调动现场气氛,做出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孩子的激情,使评价的活动更加生动热闹,在教师走到孩子中间的同时成为活动真正的主角,并把幼儿推向前台,为充分表现自创造舞台。与教师和幼儿的关系相比,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相处得更为自然,在相互交流时可以更容易排除羞怯心理,大胆地表现自己,更加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相互的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2)、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对幼儿的评价,依赖于教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幼儿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其次,在区域活动的观察过程中,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观察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记录下幼儿有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区域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根据区域活动幼儿发展评价方案,记录幼儿的真实表现并进行量化,通过这样的记录和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中幼儿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正确的数据使研究根据说服力。除此之外,在收集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忘记录幼儿在活动中诸如克服困难,或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这会给观察行为留下最真实的记录,为区域评价和教师的反思打下了基础。3)、发挥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正效应。在以往的区域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评价者。教师就如同一个主考官,对幼儿进行分析,最后分出孰是孰非。而幼儿只是被评价者。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要想让幼儿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要给幼儿一个管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有能力评价自己的优与劣,也有能力去分配自己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精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去促进幼儿的发展。另外,让幼儿大胆地将区域活动中的作品展示出来,自己向同伴介绍这个作品的优点,这也是让幼儿自己评价的过程。幼儿的评价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活动。幼儿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那么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有一个正效应。4)、教师具有新的区域活动评价理念和策略可以与幼儿共同成长。在以往的经验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纲要》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幼儿,还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反思自己所进行的区域评价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成长。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会反思的教师才会发现问题,才会不断学习,以适应幼儿的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的实践以及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疑惑有待去发现、去解决,这也是需要持之以恒所做的工作,将努力使以及的老师去感受、去探索,力争使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课题实践更加科学、常规化。
一、材料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幼儿玩中所得 1、贴近幼儿生活,在模仿、探索中进步。我们都知道孩子爱模仿,小班的孩子更爱模仿。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
幼儿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探讨论文摘要:幼儿的生活是其活动也是其经验。要将幼儿生活与幼儿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首先要予以其生活充分关注,包括生活中各种问题、困难,以及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一、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注重在,区域活动对, 幼儿 ,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导读: 初探区域游戏对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有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