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座朱丽
人类对于世界的形象的把握,既是关于外在世界的概念化的认知形式,也是主体世界的外化显现。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象(例如神话、图腾、传说、文身、仪式、装饰等)具有直观的可识别性。形象识别,是生命归属的标志和认定,也是群体意识的唤起和感召,在本质上是人类的基本交流和传播方式。媒介与形象的依存,确定了表意系统的符号结构,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演变为人类的“默会知识”。 媒介形象在这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定义了“形象”本身乃是作为“介质”存在的;第二,定义了“形象”乃是通过“媒介”而存在的。“形象”本身作为“介质”存在,意味着媒介形象横亘在人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间,构成对于生活世界的遮蔽。人们不得不透过媒介形象体系来观察世界,从而取代了人们的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霍尔认为现代文化媒介的首要文化功能是“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见过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之合并为可资理解的‘整体的世界’”。“形象”通过“媒介”而存在,意味着媒介形象成为巨大的社会欲望的变压器,调节着从个体到群体、从经济到政治、从单一社会细胞到广大社会实体的认知与情感关系。它将社会欲望表征为社会幻象。巴特在《流行体系》中说:“意象系统把欲望当作自己的目标。”各种媒介机构和节目生产组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来组织吸引大众的欲望的叙事,就俨然成为人们思想和感知的代理机构。媒介形象一经被大众接受,将成为社会关系和价值尺度的参照坐标。成功建构这一标识,意味着对于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掌控。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指出,日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情状便是被展现的图景性。景观以幻觉的表象为外在形式,累积地依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一特有的景观式的生产,定义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定义了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态,定义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统治的秩序,乃至于支配了人们的欲望结构及其满足形式。“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时,景观是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此后,鲍德里亚进一步论述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到被“拟象”所完全占据的时代。“拟象”是完全与实在世界彻底分离的独立自在的秩序体系。鲍德里亚将人类社会的形象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四个连续阶段:一、形象反映根本现实(前现代时期);二、形象遮蔽和颠倒着根本现实(现代早期);三、形象遮蔽着根本现实的缺席(现代晚期);四、形象与现实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它自身的影像(后现代时期)。在第四阶段中,形象进入到自我复制的模拟秩序中,不再存在于任何外观秩序。[4]形象与大众传媒紧密结合,媒介成为模拟的工具。媒介在制造形象的同时,也深刻瓦解了形象的意义系统,使之成为幻觉的意象集合而引导社会进入非真实的循环。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几乎在与居伊·德波同时,就曾敏锐指出,图像化革命(Graphic Revo-lution)后媒介的作用便在于通过媒介形象营造幻想,达成对于社会的权力控制。他将现代社会的媒介形象看成是一种“伪事件”(pseudo-events)。它与传统的符号形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具有传统符号形象的内在品质,而只是由于广泛传播而徒有其名。这与德波用“虚假性”、“伪权力”、“隔离的伪世界pseu-do-world”、“颠倒的”、“非生命之物的”来揭示景观的真相如出一辙。时隔三十年,美国著名的传媒与文化研究学者凯尔纳将德波的“景观”概念与“媒介”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媒介景观”的概念(media spectacles,一译为“奇观”似更加传神,本文因考虑与德波所用概念的一致性,故统一表述为“媒介景观”)。他的这一概念正是包含了本文所言的“媒介形象”。“媒介景观”包括了“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凯尔纳这部书写于“9. 11”事件、伊拉克战争之后,是对于布什-切尼主义的政治统治时代的激烈的批判。其批判视角在于揭露传媒集团与布什统治集团在营造媒体舆论环境、建构新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形成的共谋关系。而这一共谋关系的“宁馨儿”便是媒介形象(奇观或景观)。在媒介形象的研究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成果,主要集中于行为学、文本学、叙述学、话语分析或诠释学的研究。媒介形象基本上被看作为一种文本形式,例如图像文本、影像文本、标识文本或者景观文本等等。文本的解读,意在透过形象表层揭示出内在的意义结构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然而,纯粹文本的研究难以解释的问题是,大量的媒介形象恰好不具备这种深度的意蕴结构。媒介形象仅仅是空心化的徒具外在形式的怪物。这种“漂浮的能指”并不指向任何所指,仅仅指向它本身!听起来这是非常荒谬的,但却不幸是今天的媒体现实。后现代批评从中看到意识形态崩塌、逻各斯轴心分解的文化转向,却不能有效地解释这一现象如何能够成为大众传媒、电影业、广告业、旅游业、演艺会展业的基本面貌,人们情愿甚至刻意地为之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其根本原因全在于媒介形象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载体,也不是如鲍德里亚所言完全自在的模拟之物,而是其本身作为现代社会维系运转的生产性要素,存在于社会生产大体系的循环之中。
typical2006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试析我国省级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频道专业化带给城市台的机遇与困惑试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空间辩证看待“收视率”《哈利·波特》营销案例专项研究女性杂志营销策略研究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广告创意的道德规范论名人广告效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传媒改革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思考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传媒现代化研究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媒介公共关系研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广告投放中的媒体组合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分类广告探析广告文本中的意象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广告福建广告公司的生态环境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广告行为及其规制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代言人使用的沟通策略研究消费心理与广告表现手法研究城市户外广告创新研究广告在整合行销中的作用DM广告发展研究儿童广告创意研究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影视广告的发展趋势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博客现象研究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论采访的技巧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002 评“用事实说话”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 论新闻客观性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023 邵飘萍研究024 韬奋研究025 范长江研究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031 近代外报研究032 维新报刊研究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052 报纸与网络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 采访技术初探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 略论新闻导语066 新闻背景初探067 新闻结构探讨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 略论人物通讯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 试论新闻特写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076 试论新闻语言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 报纸短评初探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110 集纳专栏研究111 试论编辑技巧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16 编辑策划研究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143 广告传播研究144 广告运动研究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147 广告文案写作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154 名牌战略研究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73 公益广告研究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187 发行研究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191 产业化研究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33、谈广播节目设置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z铵h骇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研究对象怎么写?什么是论文的研究对象?10分论文需要有一个主体,也就是说你研究的论文是针对哪个群体或人或物来研究的,这就是研究对象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怎么
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因特网仅用了5年。因特网诞生前后,一直是作为一个在国防、科技、教育领域使用的通信交流工具而
需要。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 理论性论文具体可分成两种,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严密的理论推导和
在每年的毕业季论文查重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非常高,不少外行人一直搞不懂的是,论文查重到底查的是什么? 在一篇学术论文,会涌现重复率,其实不一定代表写论文的人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