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1

虫子不乖
首页 > 职称论文 > 毕业论文项羽成败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开心好好好

已采纳

项羽打不过刘邦的原因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358 评论

斯蕾油画

读过项羽之死后,使我深受启发。为何当初揭竿起义时英勇的项羽会最终败在刘邦的脚下。想当年,项羽率八千子弟兵过江去支援陈涉,所到之处无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震四方。有那么多的英雄好汉来投奔他,跟随他的人数以万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曾拥有这么雄厚实力的项羽,为何却以失败告终。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失败是他选择的必然结果。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项羽。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项羽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项羽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他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来争夺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当刘邦与项羽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项羽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他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如果说项羽的滥杀无辜使他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他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项羽受围攻时,他在面对正在追击他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项羽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他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项羽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带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他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项羽和刘邦就像一对瑕玉一样,各自有着自己的瑕疵,两个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完美。项羽是英雄,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英雄,而刘邦也是英雄,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

213 评论

小馋猫儿richard

我觉得项羽的死,并不仅仅是他个人因素,曾经那么多好兄弟背叛了他,他也会心灰意冷吧。毕竟他是那么个重情义的人,还有就是刘邦也设计让他误以为上天要亡他,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是人都会绝望吧。个人意,见不足为凭。项羽是我最爱的英雄。

229 评论

夏沫儿6652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中无疑是立下大功的,但杀降和那”一把火“是其最大的过错,虽然杀降不是这位莽夫的独创,可那”一把火“却开创了后世大规模地焚烧前朝建筑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把以前的史籍都付之一炬,使得中国历史记录几成断代,这一点最不可饶恕。

189 评论

天津家具城

项羽为人残暴是历史定论,没有谁否认项羽为人的残暴;为什么还要再谈项羽的残暴,主要是出于一点考虑:项羽的残暴与项羽的败亡有无关系?项羽为人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垢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20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项羽功败垂成。在现实中国这个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问题在于历史还有反证:项羽比秦始皇还残暴吗?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国,杀人无数,终成帝业;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秦始皇杀人无数导致秦始皇的败亡。我们至多能说,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经蕴含着二世亡国的因素,但是,这类话太具有普遍性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在建国的成功中包蕴着日后数世、数十世败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为普遍真理,那么真理也太普遍了。因为秦始皇并未因生前的残暴导致秦朝在秦始皇统治之时崩溃,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论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贾谊《过秦论》中篇专论“二世之过”,贾谊认为,秦二世如果能够改变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致于迅速致亡。可见,秦始皇的残暴如果能在其继任人的手上加以变革,也可挽救秦朝的败亡。项羽与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颠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将残暴列为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我们做一点假设,探讨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政治幼稚、军事被动对项羽的失败造成的影响比项羽的残暴更为重要。如果项羽政治上成熟一些(当然,一个政治成熟的人不会像项羽一样残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一,项羽入关;项羽率领40万大军,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兵进函谷关,却遭到刘邦兵团的阻击——不准入关。如果此时项羽认识到秦朝的灭亡是刘邦、项羽相互关系的历史拐点,那么,项羽就有了一个消灭刘邦集团和最佳借口——不准入关。以项羽此时的军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刘邦集团。第二,鸿门宴上;刘邦必须来鸿门赴宴,以便给项羽一个说法、解释,否则他就会面临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来解释,会招致军事打击;来解释,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轻,刘邦必来!第三,汉元年八月,刘邦在接受项羽分封后回到汉中仅仅三个月,就出兵关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还坚守在废丘外,司马欣、董翳都投降刘邦。章邯坚守废丘,整整坚持了10个月。章邯这10个月在等什么?他时时刻刻在等项羽!如果此时项羽出兵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关中立足未稳,至少可以将刘邦逐出关不,赶回汉中,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刘邦。但是,项羽此时仍然没有认请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却置刘邦于不顾,而出兵齐地,深陷齐地不可自拔,给刘邦以可乘之机,巩固了关中之地,举兵东进,占领彭城,引发了彭城之战。这三次机会,项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刘邦、项羽的历史都可以重写。项羽是楚汉战争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军事家(项羽、韩信)之一。项羽的军事生涯伴随其一生;但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上最大的败笔恰恰是军事上他太缺乏战备眼光。如果项羽在刘邦派韩信经营北方战线之前及早开辟北方战场,如果项羽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之初就精心应对北方战场,那么,刘邦就不可能最终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包围,项羽最终也不会因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项羽在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对项羽的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项羽的政治失误和军事失误与项羽的残暴相比较,那么,我们应当承认,项羽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残暴。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这样一个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们在楚汉战争的现实中却看到了另一个“真理”:残暴并非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至少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二者相比是如此。

226 评论

绝妙蓝调

希望对你有帮助一、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二、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史记项羽形象分析

    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

    凯利的心窝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项羽作文议论文素材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和他的叔父项梁一直都想恢复楚国。 项梁能文能武,在会稽郡结交了许多人,一听到陈涉起义了,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这支队

    吃货高老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刘邦项羽论文参考文献

    项羽 不可取 恃才放旷(小看刘邦,垓下战败) 任人唯亲(气走韩信) 骄傲自大(学剑,学兵术,得其表而不究其精髓) 目中无人(鸿门宴没杀死刘邦) 疑神疑鬼(气走

    hdgjcxsgbjj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项目成本毕业论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3000字论

    阿达殿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腐败与反腐败毕业论文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警惕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得到有

    尘封120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