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说114
这个有很多。期刊运营形式有两种:1,读者付费模式 2,作者付费模式。国内大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力太低,愿意付费订阅或查看的读者很少,因此,为了活下去大多数采取作者付费模式,不过有时候你要是不着急发表的话,可以和编辑部还价的。国外的期刊采取第一种模式的较多,想指导哪些期刊是免费的,推荐几个论坛和网站,比如小木虫,丁香园,MedSci等有详细的各大期刊的介绍。
复方氨酚
名人读书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空空的小新
序言:相信大家对宋清辉并不陌生,他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但是宋清辉年仅12岁的儿子坠楼身亡,或许与学业压力过大有一定的关系。关于这件事情的详细情况,目前还在调查中,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等待官方的通报。那么宋清辉也在微博中发出关于儿子的消息,通过这则博文我们可以看出,和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有一定的关系。
宋清辉在博文上发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那么通过这则博文,我们可以看出。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学校频繁的考试对孩子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坠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在看到这则博文之后非常的心痛,那么我们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希望学校可以改变一下唯分数论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要让他们健康快乐的长大。
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患上了抑郁症,所以说宋清辉儿子这一事件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因为年纪还非常小,仅仅12岁,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自己美好的生命。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希望大家都可以引以为戒。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他们快乐的长大就可以了。
在宋清辉,看来学校心理辅导不及时是压倒孩子的救命稻草,那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表现任何异样之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一定要及时辅导、因为现在学生的竞争压力非常大,让他们小小的年龄已经承受了巨大的负担,我们应该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amandawei201
淘宝 有卖的.另外:1,淮海中路381号中环广场的龙之媒,里面定期有卖《CREAM》,人民币30元,一般比正常出版日期晚2个月左右。《CREAM》暂时不提供订阅服务,不过只要登记你的手机号,杂志来了会短信通知的。龙之媒的电话是/63916910。每日10:00-22:00,全年无休。还有IDN,新刊70,可以订阅,偶尔有旧刊卖50。有一次居然在福州路外文书店发现有前两年的IDN在打折卖,30一本。还有《薪火》,一本本土设计杂志,有零售,30一本。也是今年刚涨的价,以前卖18。上海订阅可以打52926914,还有去年到今年初的5期合订本,卖120。还有上海平面设计师协会的杂志《海平面》。还有《进步》,就是以前的《进步思想》,只可惜售价太贵,居然卖80,所以一本摆了很久还没卖出去。2,还有一个是盛泽路89号的上海外文书店旧书店,这是向大家强力推荐的地方。书店很小,只有一个门面,而且这个路很小很短相当难找,但绝对是个藏宝地。里面卖很多外文旧书,这里着重介绍外文杂志。里面杂志的种类之多实在出乎意料,千奇百怪的玩艺都有;是有不少相当新的杂志。新闻类的《TIME》、《NEWSWEEK》等当然不谈,德国的《明星》、《明镜》等也很齐。几乎很少缺期,一般当月或上月的6-8块。体育类美国的《体育画报》比较多,2元一本,还有韩国的高尔夫杂志,还有一些英文的钓鱼杂志。娱乐类的有著名的八卦杂志《OK!》、《GALA》,很新,好几次都买到当月的,甚至是上周的,只要6块一本。还有《PEOPLE》、《娱乐周刊》,2块一本。时尚类更多,《REAL》、《IN STYLE》等等,2-6块。还有很多国际航空公司的航机杂志,汉莎、ANA、JAL的不少,人家的航机杂志做的很漂亮,也很酷!5块一本。经济类的更多,《经济学家》很齐全、《财富》、《商业周刊》、《CEO》、《INC》等等,2-6块不等!还有专门的日文杂志区,因为不感兴趣所以较少关注。有次还发现一本香港的《ZIP》,一本有点点另类的时装杂志,6块。还有部分中文旧杂志卖,可以淘淘。这里面的杂志来源比较杂,大部分都是从星级酒店收回的,还有一些老外遗弃的。经常去转转,会不时有惊喜发现。有卖 60-80年代的《国家地理》,没怎么注意价格。有一次居然发现了一本苏联1958年的英文杂志《Culture & Life》!扉页上的照片在纪念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一周年!现在读起来真恍如隔世。3,上海有些报摊现在有卖《新地》、《东TOUCH》、《Monday》的,售价都是12块,一般比正常出版日期晚1到2个星期,品相都还好。我见到的有吴江路休闲街西入口的一个很大的报摊,还有徐家汇天主教堂门口一个东方书报亭有卖的。4,易趣网上有两家比较大的杂志专卖店,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杭州。种类还比较多,港台八卦娱乐、时尚生活、国外新闻类期刊都有。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的《国家地理》35-45一本,买多优惠。有一家还有《WALLPAER》、《I-D》、《THE FACE》卖,均价48,和中图100块相比便宜一大截,但货不是经常有。5,季风书店有港版和台版时尚杂志和家居杂志卖,价格在30元左右。6,中图总店和分店,缺点是价格实在太贵。7,陕西南路地铁站内一个报摊杂志到的比较快。8,当然,如果去文庙的话,一定能买到最新最快的杂志,而且可以八折。缺点是专门去显然太耗费精力。9,看来广州人民还是比较幸福的,在上海各种渠道基本上都只是能买到当月的美国主流杂志。类似《VOGUE》《W》《WIRED》这些。欧洲杂志就只有一些政经,名人八卦类杂志。基本上买不到想要的。不过,过期的VOGUE Italy到满街都是。但是上海买的到任何当月的日本杂志,应有尽有。价钱也还好,只加了税。有一种途径是向专门做外国杂志生意的台湾公司订,什么都可以订到,不过价钱实在太离谱,《NUMERO》在巴黎差不多500人民币一年,运来上海就要2500一年!简直就是抢人。
无双天帝
不知道,存在争议~我复制个~供你参考!到底是谁最先发现了美洲?近日,一名普通的中国律师刘钢,突然向世界展示了一张自己收藏的旧地图,宣布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前70年,中国明朝的大航海家郑和就已经发现了美洲。令人意外的是,这件听起来相当有争议的事,却由一向以保守严谨著称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率先报道,紧接着,刘钢和他的伙伴们在全球 6大城市召开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会,反响相当轰动。据英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全球至少有两三百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一时间,这张“郑和宝图”的真伪备受关注。 6大城市同时发布“宝图”记者翻开《经济学家》1月13日的原始报道,杂志上首次展示了这张据称是郑和船队所绘制的古铜色旧地图———《天下全舆总图》。文章说,在这张标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中国古代地图上有明显注释,显示此图是根据1418年的地图在1763年复制的。地图一侧的汉字显示,这张图的原图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 年)绘制的。如果真是这样,就有可能意味着,中国航海家大约早于哥伦布70多年便发现了美洲,因为哥伦布是在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的。文章说,这份地图显示了航海区域以及收集的非常精确的详细资料。从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轮廓。地图中也显示当时地理认识的一些错误,比如没有画上不列颠群岛以及误将加利福尼亚州当作一个岛屿等。地图上的注释使用的是很清楚的汉字,至今仍然很好辨认。在美洲西海岸,地图上注释:这里人皮肤是黑红的,头上和腰上围着羽毛。在澳大利亚,写道:当地人皮肤也是黑的,所有人裸体,腰部围着骨制品。文章还说,几名看过这张图的航海专家认为,制图很好地估算了世界的经度和纬度,而且认识到地球是圆的,显示在郑和航海之前,“中国人几乎肯定意识到了经度”。《经济学家》的报道一出,立即引起法新社、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悉尼晨报》、《联合早报》等众多媒体对此事的第一轮热炒,标题大多为“旧地图显示中国人发现美洲”,并预告该地图将在北京和伦敦同时展示。1月16日,北京洲际大酒店的二楼会议室人头攒动,国内记者和研究郑和的学者会聚一堂,参加刘钢主办的首次关于“郑和最先发现美洲”的新闻发布会。刘钢向与会者展示了这幅旧地图的复制品,并介绍图的来历、图的内容及与郑和航海的关系,并当场和与会学者就图的真伪进行了激烈辩论。当天刘钢还在北京三里屯某酒吧举办了两场新闻发布会,其中一场来宾都是外国驻京记者,总数达80多人。伦敦有关此图的展示会在17日进行,同天在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的多伦多以及美国华盛顿州也举行了类似的新闻发布会,由此又掀起第二轮媒体报道的热潮。收藏者找到英国知音18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刘钢,听他亲口讲述了这幅旧地图的故事。刘钢今年48岁,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现在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说,自己从1996年开始收藏旧地图。2001年,他在上海一个古玩市场看到了这幅地图,发现图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1763年)仲秋夜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当时他就觉得时间不对,明永乐十六年,应该还没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卖主开价4000元人民币,他没有还价,就痛快地买了下来。之后他花了4年多的时间研究这张图,并且以此为据写了有关“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的论文,先后找过国内7家杂志社,但一直没被采用。几个月前,他读了2002年出版的英国学者孟席斯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惊喜地发现作者的观点竟跟自己如此相似。孟席斯是一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艇长,退役后花了14年重走了一遍郑和、哥伦布、麦哲伦和达·迦马的航线,考察了120多个国家的90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寻访了中世纪末期世界各主要船队的遗迹,耗尽毕生积蓄写下了这部大作。他对郑和的研究源于一张中国古代地图,他说:“我走访了这张地图上标示的多个地方。在加拿大临北大西洋的一处半岛上,发现了中国人居住过的遗址,遗址中有汉字,居民曾戴中国式耳环,穿有东方金丝花纹的服装。而这正是郑和船队 1421年航游美洲的时间。如此说来,他比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早了71年。”2005年10月,刘钢给孟席斯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寄上自己的论文和收藏的地图照片。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星期,这位年已69岁的英国老人竟激动地专程跑到北京来与刘钢会面。在他的帮助和推荐下,刘钢的研究成果终于在《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由于《1421:中国发现世界》早已是全球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创造过平均每45秒就销售一部的佳绩,因此孟席斯的论断在世界上拥有许多热烈的支持者,而刘钢的新发现给了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见到不少自愿来给刘钢帮忙的“郑和迷”,这些热情的人们也是“郑和宝图”新闻发布会能够同时在全球6地召开的原因。“郑和宝图”是真是假就古地图的真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古地图专家郑锡煌教授。郑教授16日参加了古地图的展示会,他认为,发现该图对历史学者来说确实令人兴奋,但是作为科学工作者,必须要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此事。他对这张地图提出了两点疑问:第一,从古地图的绘制方法来看,中国古代一直使用平视法绘制地图,由于古人奉行“天圆地方”的观点,体现在地图上,就会表现出越靠近北极,地图的变形越大。而从这幅图上来看,地图各部分比例较为匀称,明显是采用投影法绘制而成,而投影绘图法是在明末以后才传入中国的。第二,从标注来看,图上北美洲、南美洲的名字“北亚墨利加”、“南亚墨利加”,在中国古代从未使用过,而这两个名称正是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介绍给中国人的。所以,郑锡煌教授认为,该图仿绘的原图很可能出自明朝末期,而不是刘钢所称的明朝初期。但他也说,由于目前还没有专家对此图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现在就作出此图是真是假的结论为时过早。著名郑和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教授也就此图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第一,此图绘于1763年,即清乾隆28年,是可信的。因为在那时欧洲人已能绘制出这样的世界地图,并且当时欧洲国家的使节和传教士来到中国,把类似这样的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第二,说此图是照1418年,即永乐十六年绘制的中国古地图复制的,则是不可信的。因为郑和是第四次下西洋起,才走出亚洲,来到非洲的,并且航迹只限到非洲东岸。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回在1419 年,即永乐十七年,1418年郑和正在第五次下西洋的途中。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郑和船队在第五次下西洋过程中到过美洲。第三,在1418年,即郑和航海时代,中国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还是没有标示经纬度的,并且主要突出中国部分,而这幅地图上的经纬度十分明显且精确。他认为,说这幅地图绘制于 1418年让人难以信服。 关注郑和,就是关注中国据刘钢介绍,这幅地图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作鉴定,结果要2月份出来。从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对这幅地图的真伪也观点不一。不过,这次媒体对“郑和宝图”的全球性关注确实有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专家认为,大背景是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现在国内外关于郑和的研究还处在不断升温中;另外,郑和在世界上受关注的程度是与中国在世界上受关注的程度成正比的。从正面讲,郑和七下西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今又发现了《天下全舆总图》,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还中国人“发现世界”真相的时候了,应该充分肯定中国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负面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一些别有用心之士不时鼓噪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幅“郑和宝图”以及孟席斯所说“发现新世界的历史将被重写”的话,在他们看来都是可以用来做文章的。西方有人认为,地理发现权等于领土所有权。这一点在非洲表现得十分明白。西方殖民者认为是他们“发现”了非洲,因而就可以入侵非洲、统治非洲,“发现权”成为他们奴役非洲人民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那么,既然中国人“发现了世界”,将来强大的中国就可能会像郑和当年征服海洋一样征服今日的世界。这是在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荒谬的论据。
纽约时报是日报,分国际国内时事报道与社论、都市新闻与体育消息、生活与艺术、商业金融等;经济学家》是英国的周刊,是杂志,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老牌经济和政治刊物。 看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
1、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2、第一财经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
浅谈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西方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