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3

德润天成
首页 > 职称论文 > 明朝海军建设论文格式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木夕-琪

已采纳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战争。战前,很少有人会预料到,堂堂中华帝国经过几十年军事变革后,会输给“蕞尔岛夷”。但是,当一支拥有近代化军事装备的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后,人们开始长久地反思。除了武器装备、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政治腐败等诸多原因外,其文化传统的差异不能不说是晚清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军事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渗透于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并对军事发展产生复杂与极其微妙的影响。文化上的差异是深层次的差异。从文化的视角看晚清北洋海军的失败,似乎更能解释那些常被人忽略的深层内涵,给人以新的昭示。众所周知,晚清时期北洋政府在海军建设上所花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比日本多,而结果却是“中不如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其原因有人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有人归咎于海军发展战略错误,有人归咎于海军管理水平低下。这些说法都自有道理,但探究其深层原因,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导致上述诸多问题出现的核心因素,是文化上的落后或缺失导致观念淡薄、思路陈旧、管理弱化、体制积弊、权益丧失,而这正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的根本症结。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应包含三个层面:即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就通过文化形态的三个方面,来探究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失败的具体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一、物质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翻开世界近代海军史,比较甲午战前中日两国的海军建设,应该说清海军占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投资多。清政府用于海军建设的费用,仅舰船的构造费便已超过3000万两白银,加上其他费用,清政府以海军海防建设名义所征的费用约7000万两白银。甲午战前20年间,清政府用于海军建设的白银约60000万两,平均约占其年财政收入的%左右。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投入。而日本当时并不强大,实际筹集的海军经费并不很多。据统计,从1868年~1894年,日本政府向海军的投入约为9480万日元,比清政府的投入少。二是规模大。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海军总共拥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8万余吨。而日本海军共有31艘军舰,24艘鱼雷艇,武装商船4艘,总排水量59898吨。显然,清海军的规模要大于日本海军。此外,在基地设施、官兵训练时间等方面,清海军都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这种明显的优势在战前和战斗过程中展现的却是一种低效能。首先,清海军战前虽有舰艇上百艘,但并未占据兵力兵器优势。实际上,直接参加甲午海战的清海军军舰仅有25艘,鱼雷艇只有13艘,排水量只有万余吨。清海军的其他军舰为什么没有参加战斗?这一问题令人深思。而日本海军有26艘军舰,24艘鱼雷艇参战,在参战的舰艇总数和总排水量上却优于清海军。其次,清海军虽然投资多,但其装备却并不比日本海军先进。相反,日本舰船的航速和舰载火力均超出了中国。第三,清海军虽有设施齐全的基地,可是到战时不但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海军舰船,反而资敌害己,受制于敌。第四,清海军虽然有较长的训练时间,但却将帅不和,官兵矛盾大,部队纪律不严,而且缺乏战术应变能力,火炮命中率低。造成以上诸多劣势的原因,表面上是在军事上,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在文化上。是文化上的差异,致使清海军制定了落后消极的海防战略;是文化上的差异,致使清海军运用了落后的装备和技术,所以,舰船的数量虽优于日本,但质量却劣于日本,在舰船的航速和舰载火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致使政府和军队腐败落后、能力低下,以至于军队外强中干、战斗力不强。二、制度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军事制度文化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不是追求军队的战斗力,而是使军队如何俯首听命和效忠皇上。晚清时期,这一传统的军事制度文化仍然是当时盛行的主流文化。“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引进先进装备比较积极,但却是只引“装”不引“制”,使军事改革基本上限定在军事技术这一层面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还停留在“器物”改革的层面上。对于国家和军队的安全体制,却因触及到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宗法思想,甚至关系到上层封建官吏的切身利益而无法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海军的情况而论,由于清政府缺乏对高层军事领导体制的彻底改革,海军领导管理体制的问题始终未能得以理顺,致使海军建设分散、规划短视且弊端丛生,顽疾长期存在,海军的内耗、低效问题更为严重。由于这种体制,使“山头”军、“家”字号军各自为政,从而导致军队的领导体制不顺,指挥不灵,海军舰队之间,陆军、海军之间均未形成密切协同的作战体系,单打独斗,最终被敌军各个击破。面对海军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清政府于1885年设立总理海军衙门,试图对之有所改动。但在不得触动“中体”这个根本前提下,总理海军衙门不但不能使海军建设走上正轨,相反,它本身也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衙门,参与对近代海军的腐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之“体”不变,传统的军事制度文化观念不变,近代海军的发展终究走向失败。这一推理和结论,在甲午海战中得到了极好的验证。而反观日本,他们在海军建设中,不仅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且对西方近代海军的先进制度、组织管理方式都较早地进行了借鉴和模仿。如明治政府对海军人才的严格正规教育制度、对海军经费的预算制度,都是从西方学习来的。明治政府为了对海军实施有效的管理,特别注重调整改革海军领导管理体制,从1868年明治元年到甲午战争时的27年间,日本海军领导管理机构做过23次大变动,其体制不断得到完善。此外,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很快便领悟到了西方军事法规的价值,并积极认真地加以学习借鉴。因此,在明治军事改革中,健全法制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从1868年~1895年,共计颁布实施了100多项法规,几乎每年都有数项新的军事法规生效,或者有数项修订后的法规颁行。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军事法律体系。这就使日本近代军事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从法规上得到了保障。日军能在军费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装备的统一标准化,能在人口总数少的情况下使大量的义务兵应征入伍,日军士兵能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一种精忠勇猛的精神,皆源于这些法规制度文化。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昭示我们:清军和日军同样装备洋枪洋炮,可是中国人却惨败在日本人手下,其原因之一就是两军制度文化的差异使然。三、精神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甲午海战的失败,表面上看是一次战争的失败,但从深层原因来看,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短板和缺陷。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核心和显著特点是和平主义、消极防御的传统文化心理。翻开明、清两代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前期的海上武装力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明朝后期实行“重防其入”的消极海防观念。清王朝前期,实行禁海和“重防其出”的海防战略,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舰船技术水平的发展。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期,清军的舰船技术性能和武器装备与英军相比,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几乎没有任何抗衡能力,致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海上机动作战能力完全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等洋务派首领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选择旅顺和威海卫作为其海军基地开始组建北洋海军,重修环渤海地区的大沽、旅大、威海等三角形的要塞炮台体系。但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避战保船”的错误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不敢主动寻机歼敌,且指挥混乱,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在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完全丧失后,以炮台式要塞为主体的海岸防御完全置于敌海上火力的打击之下,陷入了孤立状态,最终以海岸炮台的全部失陷,海岸防御体系的崩溃,并最终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再从两个朝代的军事战略文化观来看,明王朝北方长城防线的机动作战力量不足,特别是骑兵机动作战力量的严重缺口,导致北方长城防线多次出现溃口,这种长线式防御作战已经挡不住机动式的重点式进攻了,宣告这种“消极防御”思想的失败。清王朝前期海防水师与欧洲海上力量本身就有实力差距,还把传统的筑城防御思想由北方移到了东南沿海的岸边,尽管组建了相当实力的北洋水师,但其作战思想不是夺控制海权,而是控守自己的港口和海岸,结果在晚清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由于海上机动作战力量的缺口,所以最终难逃海岸防线的崩溃和战争失败的厄运。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由于消极防御而带来的大溃败,特别是晚清海上防御的屡屡失败,是很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我们农耕民族长期奉行“陆主海从”、“消极防御”军事文化观念和战略,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我们国家海洋战略的缺位,使我们海上权益受累,长期未能走出这来自海上屈辱的阴影,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历史教训。文化是一个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必须先有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要想有强大的海防,必须有先进的海防文化支撑,这是我们回顾晚清海防历史、思考北洋海军失败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中国海洋报)

342 评论

老余popopxm

引言:

明朝海防系统并非在大明建立之初就已经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到完善再到形成的过程。

明朝在刚刚建立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华夏民族在整个中华大地中的正统地位,开始致力于营造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外贸政策。不同于以往的朝代,明朝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朝贡体制和贸易体制。在这种条件下,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外交家,比如郑和,陈成。

强大的外贸地位要靠稳固的国家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安全自然离不开海防政策,从人类刚刚建立起了军事实践活动的那天起,海洋就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个国家政权的维护与其海防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海防”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指的是防御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保卫主权。一般来说海防活动是为了对付敌对势力,流窜海盗等。

一、海防发展的历史进程

早在秦朝以前就有了海防政策不过在中国整个历史上,元朝以前的海防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敌对势力和国内的其他民族。

元代以后,明代清代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敌在海上进行的军事活动。但是在元朝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海事防御体系,到了明朝,整个体系才逐渐完备。

明朝海防政策,最初设立的原因是为了防御倭寇,当时倭寇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侵扰。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到了14世纪,大概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时期,日本内乱分裂成南北两朝,双方之间战争不止。

到了1392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南朝灭亡,北朝统一了整个日本。那些在战争中所失败的很多武士,以及失去谋生手段的浪人和日本国内的一些商人相互勾结,不断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我国政府的打击之下,侵扰渐渐减弱,不过到了1467年,日本国内发生了叛乱,进入到了战国时期,这期间战争持续了100多年,在此期间日本国内的各诸侯国,争相与中国进行贸易。

没有成功建立贸易的诸侯开始支持自己手下的武士、浪人来我国进行抢劫掠夺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更是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不过随着授朝战争的影响,日本的图谋被打破。

我国明朝的海防建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由于朱元璋时期所采取的“睦邻自固”战略,整个海防也是时紧时松,忽强忽弱。

明朝初期,刚刚经过战争的大明朝,对于倭寇的入侵采取的是外交交涉,实施海禁的态度。同时在朱元璋的命令下,沿海防务也在步步加强。逐渐由海洋为重点的防务体系转变为海陆结合。

明朝建国初期时的海军,有24卫每位设有军舰40艘,士兵350人负责,修养战船。作战时从其他卫队调集将士登船作战。当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时,就是这支水军出海巡航进行抵御,多次歼灭了入侵的倭寇。

与此同时,我国的海军力量也在不断的壮大,洪武十八年,广东沿海、福建地区、浙江地区以及山东沿海等地区都建立了卫所。这些卫所担负起很大部分的海上防御工作。

洪武十九年,大明王朝的海事防御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信国公汤和开始主持筹划海防。在卫所旁边修建了城池。在城池中,人口四人以上的家庭要出一人为士兵。每百户家庭政府会帮忙置办军舰两艘,士兵在海上巡逻,防止倭寇的入侵。按照当时兵制的估算,整个沿海地区兵力大约为四十万人,可以调动的兵舰大约有上千艘。

此时海陆交相呼应的海防系统才算正式设立完备。海上的防御主要由海军担任,而陆地上的防御由陆军和巡检司担任,如果是在海上发现敌人,则由海军歼灭,如果敌人数量过大接近了海岸,陆军则会迅速赶到敌人的登陆点歼灭敌人。

永乐到宣德年间,整个海事系统更是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由于国家逐渐安定,社会生产也经过一系列的恢复。此时国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力明显增强,这为海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渤海海岸地区的卫所建设,数量得到了提高。针对北方残余,元朝势力,又在辽东地区修建了5处卫所。山东地区修建了3营24卫,在抵御倭寇的同时,也加强了京师右翼的防卫。

同时在水军配备方面,永乐元年修建海船137艘,次年,修建海船50艘,三年,浙江等都司修建海船1180艘这些海船大多被用于沿海防卫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明朝时期海上防御能力的进一步再强。

在此同时为了彰显国力,以郑和为代表的使者多次下西洋,展示我国的富强,虽然没有进行战争,但这支舰队绝对算得上是一支具有重要威慑力的海上军事力量,这艘穿所经过的亚非大陆三十余国在看到这艘战舰之后,全部臣服于明朝,并且与明朝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这个活动为我国大明王朝创造了一个和平的海上国际环境。

自此我国明朝的海防系统正式修建完备,不过随着之后政治的日趋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加上边境地区势力的逐渐壮大,我国的海防力量也渐渐腐败,到最后形同虚设,虽然在皇帝的主持下得到过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最终还是,大大被削弱。

不过就算是到了崇祯末年,明朝的海防也远远没有达到被废除的程度,在荷兰殖民主义者先后两次侵占我国澎湖地区,登陆我国的台湾地区,明朝的海防还是发挥了应有的风采,先后多次,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明朝末年,荷兰人虽然妄图占据我国台湾,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但这个意图始终都没有得逞,这表明即使是到了明朝末年,海防政策还是有着一定的防御能力。

二、明朝海防的意义

明朝的海军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对称得上是最强海军。从明初建立到明朝灭亡,虽然明朝海军有过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但这支海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直都很强大。

中国商队一直是印度洋贸易中最重要的一支商队,郑和下西洋更是通过军事威胁,让很多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之后明朝的灭亡,海防设施的崩溃也导致了北印度洋炒股贸易圈的崩溃。中国在丧失成为世界性帝国的同时,印度洋当地人民也成为了葡萄牙的奴隶开始了痛苦的殖民统治生活。

东南亚地区是当时明朝帝国主要属国的领地,明朝时马六甲海峡名义上属于中国的海外领土,在朝贡贸易的支持下,矿产、木材、香料等物资全部被运往了中国,这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中国的制瓷业、织业、制茶业也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中国移民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之后随着明朝水师的节节败退,中国丧失了对东南亚的控制权,东南亚也因此再次陷入了混乱。

总结:

明朝时期海陆结合的海防政策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这告诉我们,建立强大的海军,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有着极其强大的意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即使国家处于安定时期,但是对于海防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必要的。

352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格式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下面是我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征文75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生态文明

    国王的咖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海南建筑工程论文格式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 摘要: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工作,就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及做

    吃货在学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明朝遗老研究论文

    明末清初时,有三位特别优秀的文学家,被后人称为江左三大家,吴伟业便是其中之一。 吴伟业生于明朝末年,其父母对他抱有极高的期盼,因此吴伟业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七岁

    郁敏072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隋朝到清朝的论文格式

    找历史专家去吧

    旧在现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说明

    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

    :小小的菇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