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9

龚家少爷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关于佛光论文范文资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戊己庚辛

已采纳

经典励志短文:佛教徒与观音

191 评论

松涛学大教育

什么是佛光? “佛光”现象大揭秘 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金色救世之光、吉祥之光。 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 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金色“佛光”的一次偶尔呈现被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看到“佛光”的乐僔当即跪下,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 受这一理念的感召,经过工匠们千余年断断续续的构筑,终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 今天,在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碑文上记载了这一段莫高窟创建的原始动机。那么,乐僔和尚看见的“佛光”到底是什么呢? “佛光”,俗称“宝光”,它是一种在有云雾的山地较常见的大气光象,以往人们认为在峨嵋山多见,因此人们又把“佛光”称之为“峨嵋宝光”,简称“宝光”。千百年来,“峨嵋宝光”驰名古今中外,佛教的渲染更使其富有传奇色彩和神秘,吸引着无数的好奇者前去探寻。 “佛光”的出现,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文献中有将“金光”解释为霞或因幻觉所见的“光象”,也有将它解释为“佛光”的,如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中用白话文对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前半段,特别是对“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阐释。 成像原理释佛光 关于“佛光”的成因,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学说,有“复杂散射”学说,也有“先反射,后衍射”学说,还有“先衍射,后反射”学说,不一而足。由于存在一些缺陷,至今尚无定论。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赖比星指出,“佛光”其实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种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在他论文中提出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佛光”的形成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赖比星说,“佛光”呈现所需的客观条件其实并不苛刻,只要有光源和云雾,观测者介入光源和云雾其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观测者就有可能看到光环在云雾上显现。这个光环红光圈在外,紫光圈在里,其相应的光圈介于红、紫光圈之间,具体排列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环中间的“佛”(人影)其实就是观测者自己的影子。 用光学的知识解释,就是光源(通常为太阳光)从观察者身后射来,在穿过无数组前后两个薄层的云雾滴时,其间的前一个云雾滴层对入射阳光产生分光作用,后一个云雾滴层则对被分离出的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反射光向太阳一侧散开或汇聚,任一个迎接那些汇聚而来的光线的着眼点(即站在太阳和云雾之间的人),都可见到略有差异的环形彩色光象,这就是“佛光”。只要光照较强,云雾滴半径较小,大小均一,一般都可见到多个光环明亮程度不同,但色彩排列顺序相同的“佛光”,一般都为4圈,因最外层的第四个光环圈光强过弱,通常情况下即使出现,人眼亦难于分辨。 佛影实为人影 事实上,“佛光”在给人以美好感受的同时,还因投射入光环的人影(“幻影”)产生不同寻常的变形,能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而乐僔和尚所见的“金光”“状如千佛”正与此有密切关系。 赖比星为弄清“佛光”及其中所谓“幻影”实际呈现的情形,曾多次前往峨嵋山、黄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1999年12月22日,赖比星首次在峨嵋山目击“佛光”之时正值隆冬,云雾顶部高度在约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基本维持,始终徘徊在金顶舍身崖下不远处的山谷中,使他有机会对“佛光”及其中的“幻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他对“佛光”挥手时发现,由于有淡淡的云雾弥漫于人体四周至光环间,致使所见自身身影不再是平时所见的一对一的二维平面剪影式模样,而成为交互变动的多重立体形式。 其实,“佛光”环中“幻影”的形成原理与月食产生过程中阴影的形成原理十分相似,当人与“佛光”环距离较近时,在光环中除了可见人们熟悉的自身影子即本影外,还有平常不为人们认识和注意的半影及“虚影”。一般说来,本影较深,明显可见;半影较浅,似隐还现;“虚影”更浅,微妙玄乎。人们看到光环中自己的身影形状呈现不可思议的虚幻放大,是由于身影外围的半影以较大张角的喇叭形扩展作用造成的。人与影子的错位互动作用,加强了人影虚幻的效果,最终使光环中所出现的影子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以致被人们视作“幻影”或“幽灵”。 赖比星说,乐僔和尚所见的“金光”“状有千佛”其实是对所谓“幻影”的具体描述,观者的身影投射到“佛光”环后,本影在云雾中的轮廓的确很像人们在寺庙中所见的佛像(因其本身即是人形),而半影与“虚影”是本影的错位和放大,即在本影轮廓外另加了“两重”影子。当人们对着“佛光”环中的影子晃动身体,特别是挥动双手时,身体各部三种影子不断交错、叠加,看上去就似有无数个佛身叠加在一起,并在其中跃动。 寻觅宝光不难 今天的人们,站在莫高窟沙丘山顶,很难看见“佛光”,是因为莫高窟地处沙漠地带,空气干燥,湿度极低,平日较难形成云雾。当年乐僔和尚所处的环境可能比现在要好一些。但即使在现在,要在敦煌莫高窟一带遇上“佛光”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要云雾、光照条件合适———“阳光-观者-云雾”三者成一直线,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大致相仿的“佛光”景象。 赖比星认为,对于喜欢观测和拍摄“佛光”的人们来说,“佛光”其实并不是那样难觅踪迹。在我国的峨嵋山、黄山、泰山、庐山等地,以及在德国的布罗肯山、英国的维尼斯山等人们都能经常欣赏到“佛光”的风采;若乘飞机在云彩上飞行,遇上好的天气,眼睛注视飞机影子落在云上的地方或方向,人们几乎随时都可看到“佛光”的呈现。对于视力好的人,在满月的夜间,也可以欣赏到月光下迷人的“佛光”景色。

221 评论

沅希Angela8

问题一:佛光是怎么形成的?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 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嵋宝光”。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4:00之间。 “佛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和地形条件,都可能产生。“佛光”在我国的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因为峨眉山的气象条件最容易产生佛光,所以气象学上索性将佛光现象称之为“峨眉光”;泰山岱顶碧霞祠一带,也经常出现佛光,当地人称为“碧霞宝光”。 问题二: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 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嵋宝光”。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4:00之间。 “佛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和地形条件,都可能产生。“佛光”在我国的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因为峨眉山的气象条件最容易产生佛光,所以气象学上索性将佛光现象称之为“峨眉光”;泰山岱顶碧霞祠一带,也经常出现佛光,当地人称为“碧霞宝光”。 “佛光”发生在白天,产生的条件是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如果观看处是一个孤立的制高点,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佛光出现的次数要多些。 “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直径约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显现。” “佛光”中的人影,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在云层上的投影。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丽。 “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阳光是否被云雾遮盖和云雾是否稳定,如果出现浮云蔽日或云雾流走,“佛光”即会消失。一般“佛光”出现的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云雾的流动,促使佛光改变位置;阳光的强弱,使“佛光”时有时无。“佛光”彩环的大小则同水滴雾珠的大小有关:水滴越小,环越大;反之,环越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佛光现象的加深了解,登峨眉山、泰山、黄山等观看佛光,已不是象征神灵的福佑,而是同登山观日出一样,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从中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佛光”的出现,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 问题三:黄山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16:00之间。 谚云:“朝看西午看东”,看神奇的佛光,最佳的时间是下午2~5时,最佳的地点是在睹光台、摄身岩。 午后,摄身岩下,岩半布满白??的云层,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约一二米大小,中央虚明如镜。金欢声雷动。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突然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犹如面对明镜,举手投脚,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地观看,观者也只能自见己影,不见。清人丁文灿在《看见佛光》一诗中云“云成五色现厅光,形似尼珠不可方。更有一桩奇事,人人影在中藏。”这种佛光名“摄身光”。范成大在《光》诗中歌曰: 重轮叠影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 我与化中人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 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问题四:“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光的什么 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五:请问佛光是什么?佛教所说的人有佛光是什么意思? 佛旨善,善面善心善行 问题六:佛光的佛光 - 成因探究 佛光中的人影关于佛光的成因,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学说,有“复杂散射”学说,也有“先反射,后衍射”学说,还有“先衍射,后反射”学说,不一而足。由于存在一些缺陷,至今尚无定论。中国学者赖比星的论文提出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佛光的形成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用光学的知识解释,就是光源(通常为太阳光)从观察者身后射来,在穿过无数组前后两个薄层的云雾滴时,其间的前一个云雾滴层对入射阳光产生分光作用,后一个云雾滴层则对被分离出的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反射光向太阳一侧散开或汇聚,任一个迎接那些汇聚而来的光线的着眼点(即站在太阳和云雾之间的人),都可见到略有差异的环形彩色光象,这就是佛光。只要光照较强,云雾滴半径较小,大小均一,一般都可见到多个光环明亮程度不同,但色彩排列顺序相同的“佛光”,一般都为4圈,因最外层的第4个光环圈光强过弱,通常情况下即使出现,人眼亦难于分辨。 专家指出,敦煌的“状有千佛”实为人影在云雾中交互放射形成的多重影像。赖比星认为,事实上,佛光在给人以美好感受的同时,还因投射入光环的人影(“幻影”)产生不同寻常的变形能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而乐和尚所见的“金光”“状如千佛”正与此有密切关系。山顶的佛光其实,佛光环中“幻影”的形成原理与月食产生过程中阴影的形成原理十分相似,当人与佛光环距离较近时,在光环中除了可见人们熟悉的自身影子即本影外,还有平常不为人们认识和注意的半影及“虚影”。一般说来,本影较深,明显可见;半影较浅,似隐还现;“虚影”更浅,微妙玄乎。人们看到光环中自己的身影形状呈现不可思议的虚幻放大,是由于身影外围的半影以较大张角的喇叭形扩展作用造成的。人与影子的错位互动作用,加强了人影虚幻的效果,最终使光环中所出现的影子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以致被人们视作“幻影”或“幽灵”。 赖比星说,乐和尚所见的“金光”“状有千佛”其实是对所谓“幻影”的具体描述,观者的身影投射到佛光环后,本影在云雾中的轮廓的确很像人们在寺庙中所见的佛像(因其本身即是人形),而半影与“虚影”是本影的错位和放大,即在本影轮廓外另加了“两重”影子。当人们对着佛光环中的影子晃动身体,特别是挥动双手时,身体各部三种影子不断交错、叠加,看上去就似有无数个佛身叠加在一起,并在其中跃动。 问题七:峨眉山“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而著名的峨眉“佛光”又为这片圣地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每当雨雪初晴、风静云出之时,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峨眉金顶舍身崖下的云层上,就会形成一个无比绚丽的光环,光芒四射,形状和我们常见的佛像身后环绕的彩色光环一样。尤为奇特的是,人们站在崖顶边缘,就会看见光环里出现自己的影子,如果人走动,身影也会随之移动,但总在光环之中。如果几个人甚至十多个人同时看,每人只能看见一个光环和自己的影子,一人一个,互不干扰。那么,佛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峨眉山佛光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第一次记载以来,已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佛光初现据古籍《嘉州志》的记载,第一个发现奇异“佛光”的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年)的一个人,姓蒲,名海通,住在峨眉山洗象池。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头野鹿,追踪至金顶,野鹿不见了。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绚丽的光环,他大吃一惊,连忙下山请教住在茅庵里的从西域天竺国(今印度)来的宝掌和尚。宝掌回答说:“那是普贤菩萨显灵,化度一切众生。”后来这种说法越传越广,直至今日。因此来到峨眉山的人们只要见到佛光,就认为自己与普贤菩萨有缘,甚至有人不顾性命,从山顶纵身跃入光环,希望受到菩萨的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舍身崖”之名就由此而来。科学解释科学工作者研究后认为:佛光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的展衍现象,即衍射。这种反射在穿过云雾表面时,会在微小的水滴边缘产生衍射现象,有一部分光束会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水滴直径成反比,而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的单色光就逐渐扩散开来,在人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彩色的光环。再由于衍射和漫反射的复杂作用,佛光的色相往往不像彩虹那样清晰分明,而是像水彩画那样湿润地融合在一起。那为什么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眼睛所视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或冰晶点的作用的结果,就如同各自照着一面小圆镜,自然照见的也只有各自的身影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影随人动、人去环空的景象,至今还无法找到站得住脚的科学解释,神秘的峨眉“佛光”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点击查看:峨眉山旅游线路 问题八:佛光是怎么出现的? 在欧美国家中,“宝光”以出现在德国的布罗肯山最出名,在中国,则以在峨眉山的“宝光”声名远扬。 各地对“宝光”的称呼有所不同。有叫“弧光”的,有称“祥光”的,有说“仙境之光”的,和“海市蜃楼”一样引人浮想连翩。 “佛教徒”总喜欢把一些神奇的自然现象拉扯到自己门下,以壮声威,于是就有了峨眉山“佛光”的说法。 实际上,“宝光”现象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每天在世界各地的云层上空都频频发生,一年四季都存在,每季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宝光”的形成只需要非常普通的两个因素――阳光和云雾。 在山地景区游览观光遇到有云海或雨后飘云烟的天气时,时常留意阳光与云雾的配合情况,就能看到宝光。 只要云雾弥漫到观测者所在位置的范围,并且当时有较强的阳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注意选择站立在突出的山峰顶部或谩有坚固栏杆的突出的悬崖边,背对阳光,视线关注自己身影落在云雾上的位置附近,使“阳光――人――云雾(宝光)”三点处于一条直线上,就可以欣赏到绚丽壮观的宝光景色。 在某些地点,“宝光”的呈现所需的光源不一定要太阳光。 问题九:佛光是怎么形成的?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 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嵋宝光”。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4:00之间。 “佛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和地形条件,都可能产生。“佛光”在我国的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因为峨眉山的气象条件最容易产生佛光,所以气象学上索性将佛光现象称之为“峨眉光”;泰山岱顶碧霞祠一带,也经常出现佛光,当地人称为“碧霞宝光”。 问题十: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 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嵋宝光”。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4:00之间。 “佛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和地形条件,都可能产生。“佛光”在我国的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因为峨眉山的气象条件最容易产生佛光,所以气象学上索性将佛光现象称之为“峨眉光”;泰山岱顶碧霞祠一带,也经常出现佛光,当地人称为“碧霞宝光”。 “佛光”发生在白天,产生的条件是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如果观看处是一个孤立的制高点,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佛光出现的次数要多些。 “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直径约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显现。” “佛光”中的人影,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在云层上的投影。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丽。 “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阳光是否被云雾遮盖和云雾是否稳定,如果出现浮云蔽日或云雾流走,“佛光”即会消失。一般“佛光”出现的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云雾的流动,促使佛光改变位置;阳光的强弱,使“佛光”时有时无。“佛光”彩环的大小则同水滴雾珠的大小有关:水滴越小,环越大;反之,环越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佛光现象的加深了解,登峨眉山、泰山、黄山等观看佛光,已不是象征神灵的福佑,而是同登山观日出一样,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从中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佛光”的出现,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

117 评论

万有引莉

【行走吟唱·散文】佛教之旅 10月2日早上六点二十分,我和儿子随扬子江国旅开始了峨眉乐山三日游。由于此次旅行之地的峨眉山和乐山皆属佛教圣地,故又被称为“佛教之旅”。 一、乐山大佛 “佛是一坐山,山是一尊佛” 汽车经过八个小时的行程后,我们于下午二时三十分到达了旅游的第一站——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佛的乐山大佛。大佛依凌云山开凿而成,面对滔滔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汇流处。建于唐玄宗年间,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由海通法师发起,历经了四朝黄帝,花了九十年的时间才建成,是为镇水患而建的。在凌云山上的红沙岩石壁上,共刻有三千多个大小不一的佛像。 大佛 整个大佛高71米,顶上的头发螺髻就有一千多个,光耳长就有7米,脚大得可坐百余人,慈眉善目,为弥勒坐佛。大佛的左侧是凌云栈道,右侧是九曲栈道。九曲栈道沿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非常陡峭,行走在上会让人心生寒栗,不得有任何分心。游人除了观赏大佛外,往往都要去走这条古栈道。由于时节黄金周,这里游人非常之多,光下这条栈道排队就得花上四个多小时,排队的人龙有近一公里长。不过秩序井然,每隔几米就有警察在维持秩序。我们在游玩了大佛头部右后方的凌云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后,没再去走这条栈道,一是险,二是即使下了栈道,也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下,除了体验一下仰之弥高的感觉外,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可坐在大佛脚背上留影了。我们选择了乘坐游船,在江上观大佛全貌,再者在游船上我们还能观赏到由三山联结而成的睡佛。 睡佛 下午五时四十分,我们乘上了游船观大佛和睡佛。整个乐山睡佛由乌尤山、凌云山、东岩山三山联成,其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闲地仰睡在青衣江上。而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睡佛胸口,形成“佛中有佛”的绝妙景观。如果不坐游船,是无法看到这一三山形成的景观的。 关于这尊大佛,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大佛一夜之间闭上了双眼;76年时大佛流泪等无法解释的现象等。 我喜欢乐山,整坐城市就像两江环抱的山城渝中,但比渝中更美与韵味。岷江起源于九寨,水流清澈,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后的水有些混浊,在与岷江交汇处的水可谓泾渭分明,远远看去,形成了一条直线,然后滚滚向东流去,注入长江。加之所有建筑均不能超过大佛的71米高度。整个城市的建筑看上去低平,加之江水奔腾,青山映衬,不像山城那样高楼林立,让人觉得压抑。 二、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来峨眉山的人多为闻其“秀”和祈求平安而来。 昨晚我们入住峨眉山市。今晨五点就被敲起。匆匆吃过早餐,五点半,游客还在睡眼朦胧中就出发了。驱车赶往万年寺停车场,换乘了上山专用车。我知道,即使这么早出发也不能看到日出的。因为95年我们四点半就从峨眉山脚的报国寺出发也未能观到日出。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摇着昏昏欲睡的乘客。随着海拔的上升,凉意逐渐袭人,车窗上已经蒙上了一层雾气,看不清车外的景致。我只得不停地用餐纸擦拭车窗玻璃,尽力地搜索窗外的每一处的美景,或红叶,或黄叶或薄雾。不时让双眼迷离的儿子找找秋日的景象,让其体味什么是秋日层林尽染。清晨的路面湿漉,汽车循着一条溪流淙淙的山涧在山上爬行。当车行至雷洞坪后,我们得爬行1里多的山路到接引殿换乘索道上金顶。此时已时寒意逼人,人们争相租棉大衣御寒。 在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后,我们乘索道来到金顶。金顶是峨眉的主峰,高插云霄,巍然屹立。最高峰是万佛顶,海拔3099米。在金顶,一尊八十多米高的普贤菩萨像正在修建之中,将在2008年完工。在通往金顶佛阁的近百米石径两旁,拧成麻花状的铁索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铜锁。这些锁被称平安锁。我问那位僧人,什么时候可以挂锁?那僧人答曰:今日不能挂,是3号,平安锁锁不住平安的。看来想要挂锁还挺有禁忌的。我们来到绝壁凌空的舍身岩观佛光处,,极目远眺,没有佛光,只是茫茫一片白雾,只有金顶佛阁近在咫尺。 金顶有四奇:观佛光、看日出、观云海、观圣灯。听说出现佛光时,你只能看到自己和本人所作的动作,浑然不见周围的人。据导游介绍,1988年邓小平登峨眉山,车子突然在半山熄火,步行上金顶时已是下午四时,可在那时出现了佛光,令人称奇。那圣灯是一种会发光的昆虫所形成。佛光与圣灯极为罕见。我想一般的凡人不容易看到吧? 我们换乘观光车去最高峰——万佛顶。坐在观光车上,遥望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绵亘曲折,景色更加清幽独秀。下了观光车,还要步行一里多的山路才能达万佛顶。先是经过一段笔直挺拔的冷杉丛林,然后由一条幽静的小道通达金顶之巅。在快达万佛顶时,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路旁悠闲地啃着松果。此时,由于气压变化,我和儿子都感耳朵有些嗡嗡作响。 全文:

172 评论

吃货肥仔喵

清心有佛,玄净讲理 ---浅论林清玄的佛理散文蔡银飚台湾70、80年代的文坛,是乡土文学、原住民文学向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学及新文学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年青作家,以他的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了台湾文坛最为多产而且畅销的作家之一,他,就是林清玄。林清玄于1952年2月出生于南台湾的高雄县旗山镇,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电影技术科学成毕业后,曾任职于《中国时报》,后专事写作。在林清玄先生大量的著作中,沉甸甸地包含着他对传统文化和禅学佛理的研究、推崇和宣扬,使之得以在台湾文坛开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境界。他“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以及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紫色菩提.自序》)。除了与早期的乡土作家一般无二的土地恋结之外,林清玄还对在台湾本土风行的宗教文化、风土习俗格外关注和深入了解,并通过他的笔墨进行了大肆的描绘和渲染,在他的《大甲妈祖和她的子民们》、《燃香的日子》等文章中,对在台湾盛行的环岛妈祖庙进香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跟踪似的详尽描绘,坚定地认为那不是单纯的迷信活动,而是土地上的人民对和平安宁、去凶迎吉、缅怀先祖先辈的一种节日性质的寄托和寄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再发扬。到了80年代中期,林清玄的作品中则更多、更主要的就是对佛禅的诠释和推崇,他的“菩提”系列散文集,成了他孜孜以求,不懈思索的伟大结晶,该散文集也成为了台湾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这时他的思想也进入到了那种“乐山者仁,乐水者智”的大觉大悟的境界。“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人要透过自觉,才能走向非凡美丽、悲智双运的世界等等,希望透过自己的文章,使人对佛法产生兴趣,生起大乘的信心。”(《清泉初唱—访林清玄谈“现代佛教徒的形象”》),他通过对禅佛的宣扬揭示了人生的启示和生命的哲理,以达到育人、诲人的目的。汉林书城西樵佛影卧荷小隐傍晚的时候,我走进了西樵寺。说是寺院,其实只剩一堵爬满了苔藓与爬山虎的灰黑墙壁。秋已渐深,在漫山飘零的叶子与丛生的荒草里,这堵墙壁显得如此苍凉,如此深邃。是啊,谁能明白,在这上边,几百年的时光打马而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五百年前,这里该是怎样的景象?据南海的朋友介绍:这里曾是粤东地区讲经授法的圣地。当时烟云缭绕,晨钟暮鼓,香客僧侣比肩接踵,盛极一时。当高僧开坛讲经之时,满山虔诚的香客与僧侣侧耳倾听,雄浑的佛谒与梵语在天地间回荡,一草一木都尽情沐浴着西天的佛光。当是时,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像栩栩如生,木鱼声声,钟声隐隐,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一座古代名寺的威仪。但谁能料到,突然间,它竟毁灭于一旦。轻抚这灰黑而厚实的墙壁,似乎还能触碰到往日的辉煌。一切宛如一个谜!五百年前那场大火,该是何等的猛烈!一百多僧侣的性命啊,竟无一例外地死在一夜之间,无一逃脱!我还想问些什么,只听友人深深叹了一口气道:“带你去个地方吧,到那里,你就会明了一切的因果。”踩着几百年前遗留下来的灰烬,穿过荒草丛生的废墟,走上几层石阶,又向右拐了几个弯。最终我们停留在一座孤单的墓冢之前。友人眼睛停住了,轻轻地叹道:“这就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是么?墓冢前我蹲了下来。这是一个明代的墓冢,碑文上的油漆早已褪尽,但石刻的字体却仍清晰可见。顺着笔画,我读出了两个陌生的名字,一个是王尚书,另一个是他的爱妾柳氏。很明显,这是柳氏死去之后,王尚书为她修建的坟墓。只是,这个尚书的爱妾,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又能对寺院的毁灭构成什么影响呢?友人回过头来,见到我猜疑的眼神,轻轻道:“这里本是禅房。五百年前那一把火,就是王尚书的杰作;而那一百多条性命,也是他下令杀害的。”“什么?”我浑身不觉打了一个冷战,在友人的叙述里,五百年前的故事一一展开。爱妾死了,尚书要为她选择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两天的勘察后,风水先生得出结论:西樵山脉中风水宝地就在于西樵寺内。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尚书为了夺取墓地,竟伙同当地官府,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生生将一百多名僧侣流放到外地。手无寸铁的僧侣们又如何是训练有素的官兵的对手?于是,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走上流亡他乡的道路。但那天夜里,就在流放路上,僧侣们回头一望,只见西樵寺上的大火烧红了半边天。原来,尚书为了掩盖罪证,竟将放火将西樵寺生生烧掉。要知道,那是生养他们的地方,是供奉佛法的殿堂,更是内心无上的信仰。为了挽救寺院,僧侣们哭喊着从迁徙的路上连夜赶回救火。但他们太善良!太善良!他们从来不曾知道人心竟会狠毒到如此的地步!当他们到达烈火熊熊的寺院时,当他们从寺前的池塘里提水去灭火之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手持利刃的官兵们正如狼似虎般掩来,王尚书的心里正在酝酿着更为可怕的阴谋!是啊,他们太善良,也太天真了!只见王尚书于火光中冷冷一笑,手向前一挥,顷刻之间,一百多个救火的僧侣来不及反抗,便被官兵们捆缚得严严实实。那夜,西樵寺前的池塘被火光映红,月影在水中也显得有些诡异。那夜的池水该是非常冰冷而悲哀吧?在尚书的狞笑里,一个个僧侣宛如粽子一般被静静地沉入池塘之中……一百多个生命啊!一百多个活生生的生命啊!一群青灯礼佛,与世无争,为民祈福而又手无寸铁的僧侣!他们之中,有慈眉善目的老僧,有刚刚领悟佛理的年轻僧人,更有稚气未脱,未谙世事的孩子!只是为了一方墓冢,一百多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静静地沉入冰冷的池底,再也没有上来。西樵寺就这样消失在了一场大火里,一场阴谋里,柳氏的坟墓也终于在西樵寺里修建起来,尚书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五百年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月亮不知何时已挂于山峰之间,山风吹拂的西樵寺显得格外凄凉。友人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凝望着山下一方狭长的池塘。那里水波粼粼,宁静而冰凉。我知道,多年前,那里就是一百多僧侣魂归西天的地方。我不想去揣度尚书与柳氏的爱情到底深厚到怎样的地步,也不想去争论风水对于仕途到底能够多大的帮助,我只知道,这里的一切,一草一木,一灰一石,无不渗透着秋的悲凉。池塘里的一百多条性命与墓冢里所谓的爱情与前途相比,要深刻得多,沉重得多,沧桑得多……大约晚上十点钟,我与友人下了西樵山。在西樵山脚的一棵榕树下,一个和尚模样的中年人坐在一个箱子前募捐,边上写了一篇关于重修西樵寺的通告吧。我伫立许久,却没有留下一分钱,后来在他不耐烦的眼神里走开了。其实,何必再去重现往日的辉煌呢?能留存现在的废墟或许更有意义。只是,又有多少人懂得其中的含义呢。南海的街道灯光璀璨,我不想再说什么。也说佛心多年前看到这段文字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涯,你若有佛心,你便即是佛.一时间感慨起来,想起我们家的两个人:外婆跟母亲.外婆不识字,笃信佛教.在她六十多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曾连续九年去南岳朝拜.为她的五个儿女几十个孙儿孙女祈福.每到清明时节,她就会上山给那些无主孤坟扫墓.在那些孤单了很久的灵魂的栖息的坟头挂上一树彩纸做的"清".那似乎是用于招魂的东西,是当地扫墓必备之物.乡下人手工做的精致绝美.有时我跟着去,看到那些彩色的纸条飘摇在翠绿山野,心里就有莫名的感动.家人都是读书的所谓无神论者,对外婆的作为都不置可否.还常常责怪她劳民伤财.只有母亲因为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一切都由着外婆.只是在陪外婆听经礼佛的时候常常打盹,外婆说了多少次都没用也只得罢了.后来外婆去世了,留下的佛经佛珠之类的东西,母亲都小心地收好了,并不是认为那些东西有多神圣,只因为都是外婆的随身之物.母亲是那种心直口快的人,注定了她在爷爷奶奶面前不如会说话的婶娘来得讨喜.到了两位老人各自最后的日子里都是母亲照料操持的.小妹看不过眼,冷言冷语地说他们以前喜欢谁就让谁照顾嘛.母亲只是说句无愧于心就好了.妹妹哼一声走开了.倒是奶奶在弥留之际留了几千块钱给母亲,那时她已说不出话了.母亲事后却把钱如数给了叔叔让他为奶奶筑好坟台.事后母亲对我们说的还是那句无愧于心的话.到后来父亲也去了,只剩得母亲一人守着那间小小的杂货店,时常会有孀居的老太太来找母亲说话..母亲总是笑吟吟地陪着.偶有卖菜或别的什么的,只要她觉得好就会殷勤地跟别的老太太推荐.有一次不记得是买辣椒还是什么,一个老太太买了来复称,母亲本来眼睛不好,还是给她看了.回去老太太一琢磨,觉得不对,又称了一遍,差了好几斤.心急火燎地找了来.母亲知道多说无益,付了差了的十几块钱给她.后来妹妹知道了,又数落母亲.母亲却只笑不语了.匆匆几年过去,小弟都已成家了.母亲在我们的劝说下,把店交给了小弟.我几次催母亲来家小住都被她一口回绝了.但是过几天没看到我家小丫儿她就会上我们家去,却连饭也很少在我这吃.我明白她生怕麻烦了我.有一天,我去市场买菜的时候却发现她居然挑着一担柑子在卖.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弟弟岳父家的.老人家七十多了,三个女儿都在外面打工,收下来的柑子眼看就要烂在家里了.说着这话的时候旁边又有卖菜的老人家来插话,让母亲帮忙看下摊子他去去就来.母亲一边应着,一边拿柑子给小丫儿吃.那边有人叫买菜,她赶紧过去给人称.我看着春天的阳光照着她脸上细密的汗珠不知该说她什么好了.只得跟小丫儿一起坐下来卖柑子.一下子,多年前看到的那段文字就浮上心来.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五台山佛光寺论文范文资料

    山西佛光寺的建筑特点: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使佛像的背光与后柱头的悬挑和天花板的倾斜一致,从而实现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 此外,天花板

    Rachelche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光杆论文范文资料

    在小的位移发生时 利用光的多次反射 把小位移引起的光路角度变化放大 并显示在投影上 由于投影一样满足几何关系 所以也可以定标来定量读数详情可以了解了解 卡

    败家小歪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中资论文范文资料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与对策研究摘 要: 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中小企业经过长足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 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

    月球的球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光明乳业论文范文资料

    致谢一: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到了收获的季节,学生生涯结束有些不舍,但内心依然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在硕士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培养我的学校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我

    最爱贺曼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好春光论文范文资料

    早晨,我漫步在校园里,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抬头看一看那迷人的天空,天空的蓝,蓝得纯净,蓝得透底,好像用画笔重新描绘过。春风如透明的纱巾,蘸着晶晶的晨露

    我吃了一鲸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