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宝贝814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认知理论 高校校园 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与人互相作用的能动关系。
此外,环境心理学除了早期的“刺激—反应系统”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与认知理论外,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评价理论都为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其特殊的场域氛围使得导识系统设计必须考虑校园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校园的文化与精神,校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等,这决定了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环境理论和设计应用并重。
2.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对环境信息最初的积累,是捕捉环境信息与解释环境信息使之产生组织与意义的过程。空间认知则是指人对环境中空间信息的排列、组合以及储存、回忆的方式与方法。但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人与人之间感觉与认知环境是以心理为媒介的。认知心理学将知觉定义为一种解释外界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这个过程在人脑中几乎是瞬发的,这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空间认知偏向于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对整个空间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需要知道自己家在城市中的位置,家附近的商场、医院、学校等信息。在陌生城市对空间认知的需求则更明显,因为你要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路径,这些因素使空间认知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3.认知距离问题
关于认知距离的讨论是建立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对空间距离认知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而提出的。认知距离出现偏差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对早期调查资料的取证和现代环境心理学研究实验的参考,认知距离偏差问题的主要诱发原因是空间认知的主观特征缺陷造成的。在空间距离的认知过程中,人的经验、情感、习惯都参与其中,所以,认知距离通常会因人们感受到的障碍、曲折和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改变。
由于认知距离涉及导识系统使用者对导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便捷程度,笔者在此做这样一些介绍是为通过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弥补认知距离的不足做铺垫。导识系统距离提示功能的增加可以提高认知距离的精准度,进而会对校园环境意象的生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导识设计现状
1.导识系统的概念
导识系统通常也被叫做导视系统或者导示系统,是指人们利用指示信息、标识等在公共空间所做的信息导识系统,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帮助人辨识空间、寻找方向的功能。导识系统的英文为Wayfinding,意即寻路。连续而清晰的空间线索,可以让人的寻路过程更简单。
在当代,设计师更倾向于把导识设计置于环境中进行描述,因为导识系统不仅仅是人们的寻路系统,也是营造特定人文场所、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校园导识与其他场所导识的关系
现代导识系统包括商业、交通、娱乐、办公、教育等公共空间的导识系统设计。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商业娱乐性质的导识设计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空间环境背景因素的重要性,导识设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导识系统都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是现代快节奏、多信息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商业导识系统通常会忽略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高校校园导识系统作为高等教育场所,担负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以及展现人类文明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责任,这要求校园的导识设计一定要传达校园的人文特点甚至社会的文明成果。所以,高校导识系统设计更多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达高校文化特质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场所从空间上来看则更宏观,其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以交通、道路导识设计为主。高校校园空间规模相对较小,道路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受校园总体规划的影响。有经验的规划设计者通常会在规划之初对认知地图理论做细致研究,在权衡认知地图的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缘五个因素之后,利用地标和路径信息对空间进行系统组织和编码。许多校园的道路导识设计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很难与标志性建筑和地标信息联系在一起。从环境心理的角度,对校园的导识进行整体设计,使校园导识系统与校园背景环境有一定的融合,从校园环境出发使校园导识设计体现校园人文特色,独特的人文特质将更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校园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却分区明显的环境空间,我们在认知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更需要知道所在区域在整个校园布局中的位置,这样的全局认知通常会让我们更方便、快速地了解一个校园的环境信息。校园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诸多公共场所。校园公共场所导识设计应针对校园的特点,其设计应针对校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选择恰当的设计形式。文明提示和人文诱导是这类导识的最主要功能,这类场所的导识设计除了与校园整体导识系统进行协调外,还应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质,深入了解校园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校园路径、功能分区,对各学院楼、公共教学楼、师生宿舍、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对外交流场所等建筑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校园导识系统分级,并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相协调等原则。
首先,校门入口处的全局图或校园鸟瞰图的设置在校园空间认知过程中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导识系统的导识单体界面上,除了有局部空间信息之外,也需要附上全局示意图,以清楚显示当前位置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其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包括校园外环境、主干道导识、主建筑内外导识、公共活动场所导识、导识应用五个部分设计。为了方便新生和外访者初次寻路,校园的外环境导识除了需要准确的方向引导,还需要考虑人们可能因认知距离偏差导致的问题,这是强化受众的认知地图,纠正其认知距离偏差的有效手段。校园建筑内部的导识设计属于二级导识,要求反映整栋建筑的分层信息和平面功能分区信息。由于各个学院学科性质不一,可按照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分别作设计考量。所以,在楼层牌的设计上,主要着眼于对全局和所在楼层信息的凸显,这要求设计者打破二维的空间思维模式,立体的思维模式将对空间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总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校园导识系统进行理论探讨与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文章从对校园导识系统现状分析出发,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高校导识系统设计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识别性。希望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能给校园的导识系统注入新的血液,以此引发相关设计专业领域更深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环境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度兰度兰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分析了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从室内环境的功能、空间、色彩、装饰风格等探讨了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指出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与环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1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向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尖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2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室内功能与人的心理在室内设计中,室内功能居主导地位,室内环境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需要,又要满足精神功能的需要,以调节人类情感,以及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人类对物质功能的需要包括对实用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人对功能的要求不仅是人的物理和生理要求,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心理要求,即精神功能的需要,这种需要要求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室内空间与人的心理从室内空间造型上考虑,室内空间形象则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一定的几何构成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多喜欢有规律、有秩序的几何形体。同时曲线形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他能使人们心胸舒畅,超脱呆板的环境;而折线则给人以紧张、突兀、忐忑不安之感。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能过分夸张不规则空间形态,否则会使人产生不安和易于疲劳的效果。另外,室内空间形态的不同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各异。不论是个体空间的形态还是群体空间的形态,比如棱柱式空间形式,由于它的平面方向感很强,因此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向外扩散的感觉。又如序列空间的形式是将群体由低潮到高潮进行线性序列处理、造成空间的层次感,它给人们以庄严肃穆、隆重的感觉。室内色彩与人的心理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使人在心理上达到快感、均衡,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并且具有稳定性。不论空间大小,颜色可以创造及改变格调。设计师要利用色彩的良性规律创造室内环境,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积极的感受效果。在这一方面,巴黎四季商业中心的色彩运用是相当成功的,设计师利用与四季有关的各种色调变化,如外墙采用绿色幕墙,内部各层次色彩有明显变化,使人感受到四季的风景变化;“拱廊大街”处理极具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圆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成虹的七色光谱,在顶光照射下,出现人造彩虹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对人的感知和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是符合知觉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观点的。室内装饰风格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室内的装饰风格。年轻人喜欢明快、现代感强的装饰风格;而中老年人则偏爱传统的或有大自然意蕴的设计风格。其影响因素是:年轻人思维敏捷,富于开拓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中年人因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更善于了解事物的内涵,以及有不同程度的回归心理。这是年龄性格上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欣赏品味的不同,人格心理学将其解释为“反应环境”。室内风格有不同地域性,有其社会性的一面。由于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传统心态和民俗人文,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风格。中国室内传统风格是中国传统礼教心理的反映,从梁柱结构到图腾纹样所表现的风格均为一种端庄的气度和风华的文才,富有一种含蓄、清雅的意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集中体现,而欧洲人则有他的传统心理,他们思想不受约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室内设计流派:现实派、立体派、结构派、简洁派等等,这是欧洲人各种心态的体现。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不同变化,影响到室内设计风格的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科学的进步,室内设计风格则要不断与之相适应。室内声、光、热与人的心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室内人工环境的控制已成为现实,室内设备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并通过这些感觉影响人的心理行为。如商店声响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和顾客的情绪和心理,商店内的脚步声、嘈杂声、包装声等噪声,都会使人反感不愿留步。但如果降低噪声,并经常播放一些轻音乐和有关产品的广告,则能使人心情愉快,提高营业员的工作效率,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室内的光环境设计也要符合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要求。如咖啡厅,光线要暗些、柔和些,避免炫光的存在,以满足人谈心和休息的心理需求。舞厅则要求有多变的灯光,以满足人们跳舞的气氛。空调系统的诞生和革新保证了室内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弥补了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程度的不足,使人们感到非常温馨、非常惬意,使用者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声、光、热的控制对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就越来越大,人类行为方式也进行了革命。3结语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是具有反馈作用的,是人与环境的交流与沟通,“人依靠自己的行为接近环境,并通过对环境的觉察,从环境中得到有关行为意义的信息,进而运用这一信息来决定行为方式。人们通过行为的实施确定与环境的理想关系,或去适应环境”[2]。所以,人与环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参考文献:[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5):82-83.[4]刘学华.当代环境与心理行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王家姑娘0122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居住环境(一切供人生产、生活的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2)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1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2 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1)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人工光和自然光)、色彩和造型(形状)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曼谷)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赭石)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2)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3)对肤(触)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4)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与生态环境学报区别是其研究方向和内容存在区别。1、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农业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包括全球变暖、水士流失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那么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 1、 “环境工程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高等 教育 的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