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7

抠脚大象
首页 > 职称论文 > 张爱玲论文题目参考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琉璃跃跃

已采纳

简单!去百度搜点.自己整理下,不就OK

148 评论

方可可同学

我毕业的时候用的是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的人物形象分析 你可以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形象分析这方面的都比较好写,资料也比较多。就像三楼说的,你的题目很大,作为一般本科生来说很难驾驭,像我的话,本来就是要写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比你的题目还小,可是老师还是说比较难把握,书也看不完哎,所以就单挑了一本金锁记。而且本科生的论文重的是方法,研究生中把握,我的学姐告诉我一般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不会用这种非常多人研究的作家哎,很难出新,貌似这样。 如果从纵向展开,你的书看完了么?如果对书本没有一定的了解,你如果去归纳出特点,当然,很多特点一些专家肯定都说过了,但是自己的见解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论文马上也要开始写了,各个时期的书这么多。。。

298 评论

林佳(林巧洳)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7 评论

罗成or房谋杜断

我没主意(别打我)...不过你可以听听倾成之恋和石南小札 或许有灵感

317 评论

『刻骨銘心』%

张爱玲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童年张爱玲所体味到的生活方式是舒适、悠闲与慵懒的,也是充满矛盾的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这是一个感官乐于沉溺的世界,是一个奢华、与世隔绝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与外界隔绝造成的静谧、迟缓的生活节奏也有助于一种纤巧精致的趣味的养成。因而张爱玲对身边物象、细节反复鉴赏、玩味,对眼睛所见的一切总是用心灵去体味。她所见的总是表象背后的事实。从心理和情感需求来看,张爱玲在高门巨族中过着的是一种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她几乎从未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暖.也没有能得到父母之爱,跟惟一的弟弟也没有共同语言,她逐渐形成了一种孤寂冷漠,似乎对一切都不在意,又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在她的成长经验里积淀了过多的否定性情绪。她感到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除了混乱就是冷酷,她实在无法产生对家庭、对周围环境的爱和温情。那时候,离婚比较少见,张爱玲的父母就走了这条路。离婚后张爱玲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因为继母的缘故张爱玲与父反目,被毒打后遭拘禁达半年之久,得了痢疾差点死掉,而父亲和母亲都没有过问她的死活。“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墙,片面的、癫狂的。”[i](vzt曲’这种长达半年的窒息心灵的囚禁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中在所产生的颠狂的心理感受,在她的内心深处种下怀疑与孤独的影子。心理上的压抑与对世人的厌弃恐怕已是根深蒂固。不幸的家庭生活使她从童年起就带上了强烈的个体孤独感。她把这种孤独感以她特有的敏感加以扩大,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欢乐和幸福都是个体的,是很有限的,而痛苦和孤独以及病态的甚至是变态的自私才是整个社会的,是永恒的。而且越是处身于热闹繁华中间,人物越显得孤独、落寞和无助。贵族血液并没给她带来什么幸福。不幸使她变得冷漠和自私,她对生活有着极为务实的态度,她文本中多次提到“自私”。在父亲的家里她没有归宿感,只好逃出家庭去找母亲。张爱玲的母亲显然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张爱玲曾在自叙传性质散文<私语>中回忆道:“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没有让她得到她所想象的生活,她从母亲那里感到的只有生疏与淡漠,成长以后她的作品多次流露出对母爱的怀疑和不信任。母亲对她和她对母亲也许都是相当失望,母亲曾经说过希望她死也不愿她痛苦地活着的话∞。母亲和母亲的家曾经是张爱玲心目中光明与善良的圣地,一旦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过于强烈,张爱玲的不设防的心理上所受的伤害远胜父亲和父亲的家给她的伤害,所以她日渐养成敏感内向的个性。从父亲和继母处受到虐待,又从亲生母亲处受到冷漠,她被这种遭遇引向了自我怀疑使她走上了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路。此外,孤独与寂寞,还有自卑和无所适从则不可避免地成了她早年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几乎所有熟悉张爱玲的人都记得当初的她是如何的孤僻和不善与人相处,从可以查阅的文字记载我们知道,张爱玲除了炎樱之外,甚至没有一个较为亲密的同学。在她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她从母亲那里被引向了自我怀疑;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她从母亲那里遭受的挫折更大。她曾经用自己的想象:“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不是好的。¨21她几乎是带着死里逃生的庆幸从父亲的家逃到了母亲的家。然而,母亲对她的失望和她自己的敏感,抹杀了她们母女间的温情,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使得张爱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陷落到了孤独、无所适从和怀疑甚至是仇恨之中口。张爱玲长大后回忆往事,才知道自己是很喜欢父亲的家的,而这时候的回忆则更多是因为对母亲及母亲家的失望。张爱玲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对那种“春日迟迟”的暖昧与慵懒其实有着相当的留恋与怀念⋯(瞄)。元可挽回的失去对她的打击也是刻骨铭心的,这里的失去既包括父亲,也包括母亲,以及张爱玲自己,所以张爱玲始终有着失落者的心态。¨1长成之后的张爱玲除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否定之外。有着更多的自伤身世和自怜的成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其创作很大程度上也许就是自己生活的一种主观显现,其中打满了作家本身的经历、体验、思索、情感的烙印,作者笔下的人物也是她对人类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是作者间接得来的经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引发的作家的思考和显现角度都应该既有作家自己的创作心理在起作用,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因素的笼罩和影响。而且,由于生活的经历作用于个体一般来说更为深刻,留下的情感记忆也将更为深刻¨。事实证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心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生活中的缺失性经验要比丰富性经验蕴含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一个人童年的经验留存在记忆里的往往是一些很琐屑的、不重要的东西,那一时期中重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的事情.却在成人的回忆中未留下丝毫痕迹。琐屑的记忆之所以被保存,并不是它们的内容本身有什么重要性,而是由于它们的内容与另一种受压抑的思想间有着连带的关系。这种童年的记忆很可能是以被遗忘的隐蔽形式出现的,但它却深深地烙在个人的发展史上,永远影响着这个人的未来.无论是封闭的贵族家庭还是长成后的自我封闭,都使张爱玲的创作走向内省,取材更多是身边的人和事。。她的小说人物。可以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对人物的感知很大成分上有着张爱玲身世的自怜,一个疯狂的父亲,一个冷漠的母亲,一个残忍的后母,这成为她日后许多小说中人物的原型。而她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张爱玲不能放过来自外部的任何伤害,通过敏感的心理过滤,将种种被伤害感受做了放大处理之后,她更加意识到个体的无依无靠。过分敏感的特质发展为多疑的倾向,它使得张爱玲逐渐习惯于以谨慎怀疑的态度注意周围的人与事。张爱玲心灵上始终笼罩着落寞的阴影,这种落寞直接表现为很多时候张爱玲都没有归宿感,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她在<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似的”。其实张爱玲正是这个孤独的鬼魂。她的自传性质的散文和小说中都有不少文字细致地描绘这种找不到位置和归宿的无助漂泊的心理感受。这个鬼魂无法走进栏杆内的世界,任何时候都是游离于尘事之外的、孤独的,也因此是超然的、冷漠的。这种心理感受反映到创作中,则是一种相当冷静而挑剔的眼光。在这种眼光的照射下。人物言行背后隐秘的心态和动机暴露得格外真切。在她的创作中人物都是畸形的、变态的。女性被消解了善良贤惠和敦厚温良的传统特质,张爱玲凸现的是她们个性中的自私和冷漠,病态和残酷。母亲那里不再是温暖而安全的了,母亲也不再是爱、慈祥乃至神圣的象征,而成了父权社会的共谋者。张爱玲笔下没有慈母,却有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恐怖的母子、母女关系。有着最为冷酷残忍的母亲形象:曹七巧。张爱玲笔下的大宅院里的男性家长一类是早逝的,张爱玲笔下的另一类男性是一个被消解了失却了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意识和责任感的群体。这类男性的尊严和主体意识荡然无存,他们依附于女性或者受制于女性生存;或者把女性作为谋求金钱的工具。张爱玲笔下的第三类男性则是有着身体和心理疾患的形象,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家中女性的依靠和家庭的支柱,反而成为女性的拖累。这一类男性更是有着非常女性化的特征。这些男性形象未始没有张爱玲父亲的影子。虽然张爱玲的父亲并没有如此不堪,虽然她的父亲曾经试图光母亲的私房钱目的只是为了留住这个洋派的妻子,但这一生活场景在张爱玲的心中却投下了很大的阴影,即使长大成人这种存留在记忆深处的片段还是会时时显现,成为她创作的素材。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存在已经被极力淡化,甚至于完全消解,作为父亲和丈夫的男人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几乎没有的。张爱玲对自己家族的感情是既排斥又眷恋,既憎恶又喜欢,既尖刻又宽容,既不甘心与它一起沉落又流连忘返。她无法斩断与她古老家族的种种精神联系。她的“家族情结”最终影响了她的文学观念、思想观念、文化视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等等,从而导致她的小说创作独树一帜,风格迥异。张爱玲的“家族情结”,主要来自名门望族的日渐衰落和不幸的身世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她的家族背景使她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产生奇妙的联系,出身与经历决定了她的选择:她的艺术世界建立在洋场社会一片没落的贵族人生的废墟上。张爱玲与她出生的。大家族”在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她反叛这一阶级,而且还表现在这种联系使她最大程度地汲取了封建士大夫思想文化中的可资继承的因素。在深深庭院中长大的张爱玲,一方面对古宅的繁华鼎盛有着无限的依恋,大家庭曾经有过的显贵、排场、荣耀,如同海市蜃楼般悬挂于她的理想上空;一方面她又从家境颓败中过早地领略到了人生那“惘惘的威胁”。她的关于童年家庭的记忆是灰冷、阴暗、恐怖的,同时也有些许的温馨、伤感和迷恋。她从小敏感聪慧,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新文化的影响,使她能悟到人性的深处。她的家族成员都是她理想解剖的标本,其作品多是刻画这一阶层人性的空虚、伪善、无情和无奈。张爱玲对她的古老大家族的留恋、怜悯、温情、宽容与排斥、厌恶、冷峻、尖刻等感情交织着。张爱玲用她机敏的眼光察看世界,专注地体验生命历程中无处不在的生存威胁。她把一切大的题目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认为平凡家庭平凡的悲歌是长久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仇恨、嫉妒、鄙视和猜忌。她笔下的人物没有朋友、亲人,更没有“爱”,他们是畸形的、变态的。

2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张爱玲小说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我有是有,但自己也要用。下半年可以给你。

    美多多lad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张爱玲论文参考的文献有哪些

    周芬玲的著作,陈子善的,杨雪的《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等等,我的论文也是这个

    可可Cris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张爱玲爱情观论文答辩问题

    一般不会提特别难的问题来为难你的,基本是你论文你出现的问题的观点的延伸,还有就是对你论文格式的不规范的地方的纠正,答辩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基本都能从容回答出来的

    微笑面对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张爱玲的论文题目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诠释人生;用“审

    洒脱的家伙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张爱玲毕业论文题目

    我毕业的时候用的是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的人物形象分析 你可以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形象分析这方面的都比较好写,资料也比较多。就像三楼说的,你的题目很大

    左家庄与特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