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糊涂心yy
(部分早期文章资料暂缺)《问题意识、开放式与层次性——从现有教材的基本模式看文学理论教材的理念设定与模式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论伊格尔顿》(译文,合译,麦克马洪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杰姆逊的美学思想》(译文,申科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思路》《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关于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理论比较中的几个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一个悖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虚构与人类生存》 《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1月27日《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论马克思早期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 《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转载于2003年《中国文学年鉴》)《认识之真、心理之真与价值评判之真——论作为为文学历史评判尺度的艺术真实》 《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意义的意义——论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意义讨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一段问题史》 《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性别视角及其限度——女性阅读的现状与问题》《文艺争鸣》2002第5期《为新学科立传——评杜书瀛等主编〈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与赵宪章教授合作) 《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文学原理——创作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论文学意图》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私人意义与文学写作》 《艺术广角》2002年第1期《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 《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评社会学释义、心理学释义和结构主义释义》《孝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重新认识全球化——谈关于全球化的争论》 《书与人》2001年第11期《西方诗学中的“诗史之辩”及其理论思考》 《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意义研究概述》《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日常生活:一种新的诗性可能性及其难题》《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第1期《本质追寻与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8期)《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新释》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对西方哲学史两种写作范式的超越》 《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价值中立与理论公度性:文化批评的语境设定》《东方论坛》1997年第4期《官感的欢狂——莫言小说创作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2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黄裳裳合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评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理论界文学与读者大众关系的理论》《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人与文学》 《湖北作家论丛》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寻求超越:评刘章仪〈枭雄吴佩孚〉》 《武汉作家通讯》1989年第1期《阵痛的美丽——评王新民诗集<;美丽的阵痛>;》 《长江科技开发报》1988年5月13日
秋月羽羽
1.《〈孟子〉中的训诂》,《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1期。2.《〈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3.《〈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4.《训诂术语补正》,《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5.《〈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文汇报》1992年11月3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期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2期全文转载。6.《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7.《谈谈当前辞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杨合鸣合作),见《训诂与语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9.《 ’95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0.《〈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1.《元散曲重叠式形容词浅谈》,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13.《〈古尊宿语要〉的旁指代词》,《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14.《〈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人文论丛》1999卷。15.《〈古尊宿语要〉的语气助词“在”》,《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对外汉语教学论集”。16.《树立民族形象,推进社会文明》(谈《语言文字法》的意义),《湖北教育报》 2000年11月13日。17.《“移位说”献疑》,载《语苑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8.《〈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读后》,《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19.《湖北黄梅话的人称代词》,《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0.《〈古尊宿语要〉的“如何”》,载《Collected Essays in Ancient Chinese Grammar》,Paris──2001。721.《“这”单独作主语问题补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22.《“动+得+可能补语”中“得”字的语法性质》,载《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23.《疑问代词“云何”的历史发展》,载《新疆大学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湖北黄梅话的指示代词》,《方言》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5.《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26.“走作”补义,《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27.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光明日报》2004年4月22日C1版头版头条。28.《全元散曲》中的“被”字句,《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5月)29. 黄侃,《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0. “他”字复指词组的历史发展,《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31.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收入《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版。32. 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第31辑(2005年)33. 《黄侃年谱》序,司马朝军《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4.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序,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35. 《故训汇纂》的语义学价值,《〈故训汇纂〉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6. 大力加强禅宗语录句法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版。37.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语文知识》(郑州大学)2007年第1期。38. 读《尔雅》及其注疏札记,《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39. 无主语“被”字句的历史发展,《汉语新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2月版。40.《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序,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41.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42.魏晋以后疑问代词“云何”的发展与衰亡,《长江学术》2008年第4期。43.汉语にぉける古今命名方法の变迁について(汉语古今命名模式变迁漫议)(全文被译成日文),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一《东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システムの近代的再编をめぐって》,2008年3月发行。44.动量短语句法功能补议,《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45.《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序,刘长庆《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46.《全元散曲》中的动态助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47.《〈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序,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8. 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与现代方言词语的考释,《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49. 从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看辞书相关条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50.从“小学”到“语言学”(『小学』より『语言学』ヘ),《东ァジァ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2008年11月日本京都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 “近代东亚概念和知识系统的再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 センタ一201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刊号:issn0915-2822。51. 黄侃学术在武汉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语言学》第四辑(北京大学,2010)。52.《近代汉语连词》序,席嘉《近代汉语连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53. 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举隅,《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09《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54.《“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序,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5. 汉译佛经中的“为”字选择问句,《汉文佛典语言学—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56. 禅宗语录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57. 配对型“也好”源流考,《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58.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收入《圆融内外 综贯梵唐—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59. 谈谈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摘要。60.“莫非”源流考,《南开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61. 中国文化中花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韩国)第21集,2012年。62.“也罢”源流考,《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3. 禅宗语录中选择问句的发展,《东亚文献研究》(韩国)第11辑,2013年6月。64. 汉译佛经透露汉语发展变化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8日B01版。65.“枉状”“月朵”词义考,《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66.方以智语言哲学观浅论,《人文论丛》2013年卷。(排名第二)67. 黄梅方言中的“妈妈”和“老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2月版。68.“何莫不”小考,《正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69.《<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序,《<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台湾学生书局2014年8月版。
一.专著1.《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1.
基本上都是要版面费的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
1、“周恩来民主革命时期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1991年第10期全文转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