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6

jessica-qn
首页 > 职称论文 > 白毛女的主题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ngdongth

已采纳

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如,《扎红头绳》片段,描写喜儿与爹爹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既反映了喜儿的天真活泼,也表达了杨白劳对女儿深情的父爱,这段音乐同以后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合唱《太阳出来了》,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合唱十分成功,它唱出了解放了的人民的坚强、豪放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切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合唱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全剧中心思想的反复渲染,对突出歌剧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歌剧的音乐处理,《=白毛女》的作者,也就是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家否定了“采用西洋歌剧的方法全部作曲”的方案,他们深入群众,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同时。也参考前人的和外国的经验。基于这些看法,集中集体智慧,创作了《白毛女》的音乐。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我国歌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白毛女》的创74作,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东北、西北以及其他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都与<白毛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艺术成就上他们都还没有超出《白毛女》的水平。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但仍有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稚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拓,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剧目较多。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另一种: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但影响较大的作品很少。到了2o世纪9o年代,中国歌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党的女儿》,其仍旧沿袭了<白毛女》的创作路子,将歌剧这一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较为统一,也有一定影响的新时期的新歌剧,在公演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好评。由此可见,由于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创作与演出,使这种综合型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无愧于中国新歌剧里程碑的称号。

224 评论

冰灵蜜蜜

节选: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白毛女》《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首先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它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封建社会中受后娘欺压的儿童歌谣,作者利用它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的情绪。由于调子比较幽怨,不适于表现喜儿在杨白劳抚爱下天真活泼的性格,作者们就选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谱写了“北风吹,雪花飘”。到了喜儿进山和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她的阶级仇恨的大爆发,采用了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因此,《白毛女》的音乐既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又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爱听。其次,在歌剧的表演上,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喜儿的出场就是用歌唱叙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景:“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同时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道白与歌唱的关系上,则运用歌唱来叙述事件,回忆历史,介绍人物,衬托气氛,并在感情需要爆发时,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转折比较自然,并不给人以话剧加唱的感觉。唱词有许多就是诗,而且颇有民歌特色,如: 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中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第二十一曲 大风大雪吹的紧, 十家灯火九不明。 人家过年咱过年, 穷富过年不一般: 东家门里有酒肉, 佃户家里无米面。 ——第二十三曲 这样的诗配上民族情调十分浓郁的曲子,使《白毛女》的歌曲长期以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当时人们对《白毛女》艺术上达到的成就,曾给予高度评价:“《白毛女》的演出对中国歌剧发展上是一个最大贡献,有最大功劳——这是它的最高价值。从这次演出上,我们知道了怎样的向中国故有的歌剧形式学习和吸取,怎样把旧的和新的东西结合起来。”(注:联星:《〈白毛女〉观后记》,《晋察冀日报》,1946年1月10日) 由于《白毛女》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它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解放区报纸不断报道当时演出的盛况:“每至精采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注:见1946年1月3日《晋察冀日报》)人们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并且充分肯定它在实际斗争中的作用:《白毛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土地问题;杨白劳的死和喜儿的遭难,都是由于农民没有土地和民主政权的结果。所以今天我们出版或演出《白毛女》,那是十分合乎时宜的”(注:刘备耕:《〈白毛女〉剧作和演出》,《人民日报》(晋冀鲁豫),1946年9月22日)。一些村子就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撰文叙述看了《白毛女》后,对自己阶级感情变化所起的重要影响。《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一个剧能够在千千万万群众中起到这样大的教育作家,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参考资料里可以找到全文

83 评论

大眼睛鱼儿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民间故事,说的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的故事。其主题思想是揭露剥削阶段的残暴、毫无人性,在一个吃人社会可将人逼成鬼,被压迫者必须反抗才有出路。

248 评论

么里斯古

剧本通过杨白劳、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并通过描叙民众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剧中,这一主题是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首先,剧本将民间文化资源纳入到新文化的视野,贯穿了旧社会民间温情、日常伦理秩序被地主阶级破坏和新社会民间伦理、民间秩序在阶级斗争中重新建立的结构原则;其次,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释,将之提升为一种言说“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白毛仙姑”有多个流传版本,但本质上都是无辜女子受难的悲剧模式。剧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并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尤其是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创作中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白毛女》是融诗、歌、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在音乐创作上,它既学习和继承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营养,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处理手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示人物形象。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153 评论

三万英尺001

名字不同,故事(剧情)不同,出品日期不同,演员不同,演员人数不同,导演不同。其他不同待其他人补充。

284 评论

漫漫迷秋途

主要思想就是白毛女的反抗精神。这部歌剧非常大气磅礴。

147 评论

日光浴的懒猫

剧本通过杨白劳、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并通过描叙民众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剧中,这一主题是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歌剧《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处于对立矛盾冲突中不同身份的人物的鲜明形象,并通过他们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高度地概括了我国当时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和斗争)。同时,通过喜儿前后的不同遭遇,有力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形象地表明了广大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向地主阶级的压迫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最后获得翻身解放的真理。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牙主题论文

    1.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无论是站起或者是继续稳坐,都是自主的选择,都是面对现在境遇及其规则进行理性权衡之后的选择与行动 2.文明与野性之间,

    洛雪吟风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李白主题的论文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

    转角的夏天xi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析白毛女论文格式

    名字不同,故事(剧情)不同,出品日期不同,演员不同,演员人数不同,导演不同。其他不同待其他人补充。

    midnightdq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白毛女歌剧赏析论文范文

    你好,公孙扬天,这次作业是两道题都要做,上次作业是好几周前的了,不过你要想交的话,这次交老师也会收的。

    夜雨初晴999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毛笔论文主题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

    wangqixiaq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