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笑折腰
这个问题问的确实挺大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妄自菲薄,中国也有一部分科学技术进展挺大的。就简单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几个方面来讲吧。
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在中国仅次于美国。据统计,世界排名前20的互联网公司,12个在美国,中国7个,日本1个,还是雅虎日本。此外,除前20名外,中国还有网易等,预计进入前20名。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超级产业,所有的公司,包括你的公司,只要有系统可用,它迟早都会云计算。根据IDC和德意志银行的数据,三强的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出现:亚马逊、微软Azure、阿里巴巴和triplea模式
第一层是计算智能(机器人能计算和存储)
第二层是感知智能(机器的视觉、听觉可以超过人工)
第三层认知智能(未来的核心)。
人工智能领域也出现了百度,科大讯飞这样的领军公司。
历史的积累。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经真正开始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而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获得了许多诺贝尔奖。因此,由于历史的积淀,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例如:零件制造、材料、医药等。然后,日本的研究人员不太可能作弊,也更为严格。
这个差距体现在很多很多方面,只能说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努力超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科技强国”啦,我就不具体分析啦。
崛起!从容应对挑战
赵13先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拟从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转型、起步人手,分析其发展的途径、特点和原因,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和天皇制官僚军事机构的专制政治体制,其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特性。日本这种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科学技术体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落后性和军事性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战争作准备的相当长时间内及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充塞人们头脑,一切都服从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陷人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体制的畸形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科技体制逐步演变成了战时军事科技体制,并以此来规范科学政策的研究制订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战争的需要,结果导致了科技体制的畸形发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尤其在军事技术方面单一畸形发展,这从陆军兵器制造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为100计算,1931年至1936年,陆军兵器制造只占4. 800,而1937年至1941年就剧增至39. 5%, 1942年至1945年更跃增至55. 70o。相反民用产品如纤维、纸张、食品等生产,1940年8月与前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 9环,7. 2肠,39%。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单一发展,产品趋于纯军事用品,造成了科研与应用、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等方面关系的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2.科技的极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的国家。为了军事侵略扩张的需要,面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日本不是千方百计地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愉窃、抄袭、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例如,侧距仪、透镜质量、双筒望远镜、照相机等技术都是继承战前军事技术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军事技术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欧美先进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它自身的科技独创性极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学史有一个必须给予特别注意的重点,这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殖民地性。吻这种殖民地性对建立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是极大的障碍,给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3.科学领域内强大的官僚、学阀性。由于受天皇制国家性质的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机构、科研人员均完全受控于封建军事官僚、学阀、财阀手中,致使某些技术陷人了狭隘、低级甚至伪科学的地位,学术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学技术、领域内弥漫着一股强大的官僚、学阀性。学术领导大权完全操纵在少数学阀手中,他们不顾科学的真理性和严肃性,一味投封建军事官僚们所好,致使日本科学技术完全变成了封建军事官僚、资本家和学阀们手中的独占品,这给日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是促使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一片萧条。然而日本人经过痛苦的反省后,面对现实,勇敢地走出怪圈。这个“现实”首先表现为前述种种“误区”,其次是由于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所导致的资金、人才、设备等等的严重Iff乏,最后是科技的发展要受制于来自占领国(美国)的强大左右力,在具体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民族自尊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战争一结束,日本就在美国的“帮助”下,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科技的正常发展。首先,将几乎所有重工业部门停止运转,进行改造,废除战时产业统制诸法令,从而使钢铁、造船、汽车、人造石油等重工业部门大多数关闭或压缩,将原属陆、海军部的404个军工厂、505个重化工厂置于占领军监控之下,进行强制性改造。其次,将许多用于为战争服务的研究机构进行改组,更换其研究项目和内容。例如将原来的中央航空研究院合并到铁道技术研究院内,东京大学的航空研究所解散,改组为自然科学研究所,等等。其三,解散有关科研领导机构,清除其间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1945年9月,占领当局就解散了作为领导全国科技工作的中枢机构—技术院。1945年10月,对包括滕原晓平、八十秀次、松前重义等部分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清洗。总之,在战后初期过渡时期,由于日本人民的推动、占领当局的强制性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旧的日本科技体制在组织、人事、各项法制机构等方面都彻底崩溃,新的科技体制逐步确立起来。从此,日本科学技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日本在战后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情况,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次大战结束前,日本的军事科研和技术都拥有一定的水平。战后通过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转向,把军事技术屯军事设备用于民用科技事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同时,战争结束以前,由矛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相当重视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科技意识、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注意加强“青少年的技术训练,在社会上普及科学技术的教育,使国民生活科化”。③因此,战后日本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优势、民众坚韧不拔的传统精神、超前的科技意识、强烈的竞争欲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的、强有力的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战时的军事科技体制崩溃后,在占领当局的倡导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开始着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国性的学术领导机构。1947年1月,召开了学术研究体制发起人会议。同年8月,组成了“学术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讨论建立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的问题。同年,美国学术代表团抵达日本,指导日本学术机构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49年1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由政府领导的学术领导机构—日本学术会议,负责领导国内科研工作的开展。该组织机构十分庞大,由以会长为首的210名议员组成,下设7个部和众多委员会。1956年6月,国家又设立“科学技术厅”,负责协助政府制订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门领导全国的科学工作。1959年,政府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导和咨询机关,由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制订国家科研总方针和长远科研规划目标,日常工作则由“科学技术厅”和‘学术委员会”掌管。这三个强有力的学术领导机构,对战后日本科技事业的发展,从组织、制订目标计娜及保证顺利发展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网罗科技人才。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机构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结构合理、人才密集。中央级的科研机构人员众多,实力雄厚,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到1973年初,科学技术厅所属的研究机构有六义个,科研人员1656人,1972-1973年度科研预算经费达890亿日元。④此外,各省、各大学、各私人经营单位都建立了众多的科研机构。例如,通产省下设工业技术院,包括十三个科研、实验所,研究领域涉及金属、力学、宇宙火箭、原子能量转换、化学、自动化控制等。大藏省下设财务研究所,邮政省下设电波研究所,文部省下设统计数理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等等。大学是日本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70年代初,日本共有880多所高等学校,许多大学都设立有科学研究机构。在私人企业中,科研机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据1972年统计,拥有10亿日元资产以上的大公司75%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10亿日元资产以下的公司44写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所(室)0 1980年的统计材料显示,日本共有972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中688个是国立、县立和特别法定的。此外,较大的公共组织和私人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部门,其数目无法准确统计。⑤在自然科学方面,日本每一万人中有26名科技人员,仅次于前苏联(56人)和美国(28人)居第三位,高出德国((16人)和法国(13人)。 第四,为发展科学技术而大力投资。大力投资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下了大力气。从1961/1962年度到1972/1973年度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设计工作拨款总额由593亿日元增加到3740亿日元,增长了约六倍;政府另拨款给高等学校和国家研究机构的定货(科研项目)补助金,也由118、亿日元增加到838亿日元。⑧到8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和政策,一官方也随之大幅度地增加科研投资,1982年,日本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费用达F J1800亿日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 20o0'D1991年度,政府批准“科学技术厅”的预算经费就高达522亿日元,该项经费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⑧以上这些尚不包括国家直接参与的大规模科研项目,如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除此之外,私营企业对科技研究的投资总额比国家还大,占全国科研经费总额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科研经费为2100亿日元,占其销售收人的7. 30o,而最多的是化学工业凯法公司,其研究开发支出费用达到销售收人总额。在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费超过了其设备投资,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不难发现,日本的科技投资至少有两大特色:首先,一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拨款,而日本更主要的是依靠运用国家职能调动、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种力量筹集资金,不仅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而且巧妙地调动和照顾到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使日本科技进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次,日本科研经费的绝对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级,这表明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的重要性。 第五,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战后日本科技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40年代,日本的技术设备水平大约落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十年。战后,‘当国力有所恢复后,日本政府就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即“吸收性战略”,作为坚定不移的国策。在具体作法上,主要是购买外国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基础技术的专利权。1950年一1972年共引进11786项,年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技术引进的支出占研究开发活动总经费的45%左右。由于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但解决了日本工业现代化问题,而且缩短了日本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年限,使日本工亚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引进技术的代价是沉重的。在经费上不仅要支付专利权费用,而且要花很大一笔支出购买专利资料使用权(即专利使用费)。日本是世界上购买专利经聋支出最多的国家。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业仍然忍受巨大的牺牲而拼命引进技术,这主要是由于战后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现实决定的。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已成为击败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毅然决定走引进技术的道路而寡得时间。据统计测算,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产品的工艺,从开始研究到投人生产,平均需要三年时间,而利用外国工艺技术,则仅用一年半时间。日本以牺牲金钱为代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了世界技术强国之一。 第六,着力于国产化。“国产化”方针是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明确并着力追求的目·标。在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进后进打价侧分解,不得个别改良或综合改革,制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日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为了节约能源,日本钥铁企业1975年前后引进了法国的握式内流方式和苏联的干式轴流方式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炉顶压发电设备。日本分析了这两种设备的优缺点:认为法国的设备效率虽低(75%),但结构耐灰尘;苏联的设备效率虽高(830o),但需要预热,涡轮常因灰尘积落而停止运转。日本有关技术部门经过四年的研究、改革,扬长避短,制造出了日本式的“湿式轴流离护顶压发电设备”,它不需预热,可连续运转半个月至二十天,利用变喷技术,使高炉开工率的高低可以调整。这一改进设备很快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可见,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个别改良、综合改革,直到技术产品国产化,,是日本技术发展的一大特色,它使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除上述科技发展途径外,日本科技发展有特色的傲法还较多,比如充分利用“科技超前意识”,做到应用一代,筹备一代,研究一代;在各个时期注重利用“拳头”科研成果带动几个行业高速发展,一推动各个领域科技进步等。第二次世界大战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日本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首先,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占领国(美国)的支援帮助,军事科技经费支出少,自然资舔块乏等客观因素在日本科技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给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场战争,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经济实力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战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给各国提出了空前尖锐的问题,即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国力。而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技术立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因此,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高潮。日本科技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二、二次大战后,美属为了自身的政洽经济目的,以同盟国身分,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开始对日本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帮助,其中亦包括科学技术在内。早在1947年8月,美国就派出一个科学情报调查团到日本,对日本科技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帮助其制订发展计划和措施。尔后,在科技经费、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以大规模援助,在“占领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复兴基金”的名义下,给了日本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的复苏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在以后日本的科技引进和科技市场的开拓等工作中,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伙伴。战后日本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使用科研开发经费方面相比,有自己凸显的特点,那就是用于军事的科研经费开支最少。战后日本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不以行使武力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永远放弃战争权,不以战争为国策。这对于日本经济和科技的非军事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科研开发经费的使用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西德)都把相当一部分用于军事科学的研究,而日本这方面的费用只占其总科研经费的2. 4%。这就使日本有更多的资金、人力、财力从事民用科技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缺乏的岛国,其自身的条件有着严重的缺陷,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燃气、木材等资源有50-100%依赖进口。70年代初,日本的资源进口占世界资源贸易的12 0o。历史上日本多次对外侵略扩张,其目的之一,也正是为掠夺海外资源产地。二次大战的结束,宣告这条道路再也无法通行。因此,资源贫乏的“致命缺陷”从笋观上迫使日本走发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说,科技强国是日本别无选择的路。 其次,从根本上讲,日本科技的发展,是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所具有的广阔胸襟和坚韧不拔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大胆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这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把整个国家经济置于世界的惊涛骇浪之中,驶向世界强大的竞争市场的海洋,并在国内逐步改革体制。国家鼓励企业向世界市场进军。经济的腾飞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革新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因此当日本政府为发展科技而采取大力投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等重大措施时,能够在国民尤其是企业中得到积极支持,使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从日本出口贸易增长中可以窥视其科技发展状况。60-70年代,出口贸易硕年均增长16. 9%,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品出口占有很大比重,1970年达到94. 8000 第二,注重加强国民教育工作。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他们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和新发现的源泉。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战后历届日本政府意识到发展教育与科技腾飞的关系,因此战争刚刚结束,日本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废除军国主义教育,鼎新教育体制,实行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断扩大教育投人。日本教育经费从1950年的15988亿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亿日元,增长了近50倍。在政府行政费用中,教育经费长期保持在20%左右,高出美国((15 Yo)、前苏联((160o);英国(1300)、前西德((1200)。由于高度重视教育,日本培养了大批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60年代,大约近800万毕业于初、高中的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于各个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高等院校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科技、管理人才。从1951-1973年,各类短期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近150倍,正式大学毕业生增加了15倍,硕士学位研究生从3000人增加到12000人,每1000。人中有26人从事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使日本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得到极大提高。所有这些,都为日本科技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发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的教育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重视学校教育和技术教育。表现在重视教育普及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学校教育结构和体制,从而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其二,注重在全民中进行科技意识教育,不断健全“技术突破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制,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第三,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日本企业界和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思想。“企业的生存依靠科技进步”早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让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各工业企业广泛设立科研机构,拿出巨资投人到科学研究中,为企业发展获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科研机构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企业是科学成就的试验场,只要有前途的科技成果一问世,便可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应用一代,筹备一代,研究一代,正是日本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科技良性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它既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 以上通过对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转型和起步、途径、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科技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日本人高睹远瞩的胆魄,扎实而细致、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精神。同时,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其一,让本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二,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民的科技意识;其三,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要敢于牺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注意“国产化”,树立强烈的“输入是为了输出”的科技竞争战略意识;其四,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使之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五,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以上几点,对于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实施“科技富国”、“科技强国”,以及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都是值得借鉴的。
多收了三五斗啊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北条真理
Chinas ICTs Policy: Philosophy,Practice and Possibilities,(Forthcoming)东北亚合作:政策协调的观点 (Korean Translation by Mr. TIAN Fuxi,Staff of KFAS),KFAS Newsletter, (summer,2003)中国科技政策研究,韩华学报,第2卷,2003年7月Seeking International Policy Coherence through Policy Process,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earching for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Asian Community: Tasks and Policy Directions Home and Abroad”,25-26,October,Seoul and Incheon,-Co-hosted by Northeast Asia Intellectuals’ Solidarity Korea& Korea Inst.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西部开发中的资源类型与政策选择,重庆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大会论文,2000リーダーシップと中国科学技术政策における意思决定,日本科学技术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セミナー発表,2000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高度化,载李京文主编《知识经济与中国的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论国家创新体系,载陈伟主编《21世纪中国发展建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载黄顺基主编《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企业多元化战略-以烟草行业为例,全国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后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1998年10月科技政策决策过程的专家参与机制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7期pp25~2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计算机世界》,1998年7月13日知识经济成立的前提,《中国外资》,1998年第6期从信息技术到知识经济,《探求》,1998年第5期日本科技体制的二元结构,《科学学研究》,1998年第3期中日研究开发推进制度之比较,《科技管理研究》,1998年第1期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以科技政策及其实施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中日科技推进计划之比较,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第7期pp20~2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本质,《科研管理》,1997年第6期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国民环境意识,载刘大椿、岩佐茂主编《环境思想研究》,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日文版:创风社,1998年4月中国环境问题,载刘大椿主编《环境问题:从中日比较与合作的观点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The Spring Festival of China is as important as western countries' Christmas. S
CNKI学术搜索海量资源跨学科、跨语种、跨文献类型学术搜索平台万方数据万方中外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国内独家仓储式作品出版平台Web of Sc
日语论文题目 学日语的朋友你们是否还在为选择论文得题目而烦恼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日语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一、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 二
中国教育是修养,日本是抄袭。就叫 米粒之光比皓月
日语论文题目 学日语的朋友你们是否还在为选择论文得题目而烦恼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日语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一、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