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不乖
经济学1.胡坚、王海平主编:《国内金融发达城市金融产业促进政策比较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2.王铁军,胡坚主编:《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成功案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3.胡坚:《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多维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pp302;4.胡坚、陶涛:《日本金融:危机与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pp229;5.胡坚:《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再崛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pp217;6.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pp376;7.胡坚:《转变中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台湾)大秦出版社,1996年12月,pp365;8.胡坚:《日本金融市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pp157;9.胡坚、刘伟、丛培国和江明华:《当代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pp250。文学1.胡坚:《飞过沧桑的蝴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pp269。2.胡坚:《爱的答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pp280。 1.(美)杰克·弗朗西斯和罗杰·伊博森著:《投资学全球视角》(胡坚等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美)彼德.纽曼等著:《新帕尔格雷夫辞典--货币金融卷》(第一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译,胡坚教授主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pp835。3.(美)威廉·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胡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2001年3月,pp400。4.(日)林华生:《日本在亚洲的作用》,(曾刚译,胡坚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p244。 1.胡坚:“供应学派两个主要经济模型述评”,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思想评论》(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0年,pp97-123。2.胡坚:“90年代以来的中国金融改革--步骤与走向”,晏智杰、宁骚、李玉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课题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pp120-140。3.胡坚:“林华生(日)著:《日本在亚洲的作用》(中译本)序言”,2000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pp3-7。4.胡坚:“中泰两国金融体系比较及未来发展”,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泰关系--纪念中泰建交25周年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2月。5.胡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北大论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7月。6.胡坚:“香港金融业回顾与展望(2002)”,萧灼基主编:《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7.胡坚:“第一章 退市机制与股市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韩志国、段强主编:《退市机制--市场压迫还是压迫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8.胡坚:“对女性学学科教学、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一点思考”,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pp133-139。9.胡坚:“从亚洲金融危机看腐败的危害”,计高成主编:《世界反腐风云备忘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pp277-284。10.胡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第2辑),2002年9月,辽宁人民出版社。pp5-19。11.胡坚、孙素民:“香港金融业回顾与展望(2003)”, 萧灼基主编:《2003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pp355-368。12.胡坚:“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pp1-3。13.胡坚:“加入WTO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王长胜主编:《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0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14.胡坚:“从亚洲金融危机看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张保民等主编:《亚洲地区的行政改革》,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特区行政及公职局出版,2003年10月。15.胡坚、秦娟娟:“中国国际资本管理制度变化”,王长胜主编:《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16.胡坚、高飞:“中国香港金融业回顾与展望”,萧灼基主编:《2004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pp265-281。17.胡坚:“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序言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8.胡坚、郭国圣:“中国香港地区金融业回顾与展望”,萧灼基主编:《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pp81-100。19.胡坚、梁志隆:“中国香港地区金融业回顾与展望”,萧灼基主编:《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20.胡坚:“序言”,韩玲慧:《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21.郜全亮、胡坚:“2006年香港金融业回顾与展望”,萧灼基主编:《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Pp343-368。22.胡坚、郜全亮:“东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与泰国经贸与投资关系”,傅增有、薄文泽主编:《中泰关系30年:回顾与展望》,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Pp126-131。23. 胡坚、杨霞:“澳门金融业的现状即未来发展方向——兼论金融海啸对于澳门金融的影响”,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卷)》,澳门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Pp313-320页。24.胡坚:“论澳门产业结构的适度多元化发展”,杨允中、饶戈平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与澳门特区的发展——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18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出版,2011年7月。25.胡坚、王智强:“中国女性劳动力教育回报率问题研究——基于heckman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魏国英、马忆南主编:《亚洲女性论坛报告——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如无特别注明,均为独立完成)1、“论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潮”,《经济科学》,1992年第2期,pp67-72。2、“‘评斯拉法对李嘉图‘不变价值尺度’难题的解答”,《经济科学》,1993年第1期,pp67-71。3、“英美银行兼营证券业务的争议及其发展概况”,《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6期,pp57-60。4、“发展市场经济与转变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1期,pp39-41。5、“目标与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观念更新与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2期,pp54-62。6、“大陆、香港、台湾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论坛》,1994年第1期,pp20-26。1993年5月28日(美国)《世界日报》先行刊载。7、“B股与其相关市场的联动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pp36-48。8、“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与上海的选择”,《经济科学》,1994年第2期,pp9-14;并被编入国务院研究室财金贸易研究司课题组“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专辑”,《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115/116期。9、“发展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经济评论》,1994年第4期,pp29-32。10、“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体系的基本设想”,《经济科学》,1995年第2期,pp38-43。11、“让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pp22-23;1996年6月29日《文摘报》转载。12、“香港与广东省的金融互动关系”,《国际金融研究》,1995年第5期,pp18-21。13、“1997年之后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几个问题”,《银行家》,1995年第2期,pp8-11。14、“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pp65-69。15、“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失业问题”,《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期,pp25-31。1995年11月9日《华南早报》(香港)先行刊载。16、“台湾发展亚太金融中心的历程”,《银行家》,1996年第2期,pp8-12。17、“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评论》,1996年第3期,pp84-90。18、“香港--面临挑战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6期,pp16-17。19、“香港与亚洲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7期,pp25-27。20、“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运作”,《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8期,pp24。21、“九七临近话汇丰”,《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9期,pp17-18。22、“中银集团--香港金融市场的支柱力量”,《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10期,pp35-36。23、“过渡时期香港的股票市场”,《中国金融信息》,1996年第11期,pp19-21。24、“论亚太地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pp67-72。25、“日本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改革与调整”,《经济问题》,1996年第11期,pp46-49。26、“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前景”,《银行家》,1996年增刊,pp9-12。27、“香港回归在望,更上层楼--96年经济、金融回顾与97年展望”,《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1期,pp30-32。28、“中国因素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2期,pp28-29。29、“1997年前后的港台金融关系”,《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3期,pp24-25。30、“香港上海,比翼齐飞”,《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4期。31、“过渡时期香港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演变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5期,pp24-26。32、“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展望”,《经济问题》,1997年第4期,pp32-34;《华人月刊》(泰国),1997年7月号,第18期。33、“谈中国因素对香港证券市场的影响兼论今后两地证券市场互动的方向”,《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3期。34、“回归在即,红筹更红”,《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6期。35、“台湾发展亚太金融中心的历程及最新进展”,《中国金融信息》,1997年第8期。36、“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反腐倡廉”,《中国监察》1999年第9期。《澳门日报》,1999年3月28日、4月4日、4月11日分上、中、下三部分连载。37、“谈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与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38、“中国应增强金融实力”,《中国国情与国力》,1999年第7期,《新远见》1999年第4期转载。39、“风险资本投资机制与高科技产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为高科技产业走向市场搭建桥梁》,1999年第14期,总第16期(1999年7月);《会计之友》2000年第1期。40、“从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看我国银行业构建中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金融》,2000年第6期。41、“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体系三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问题》,2000年第4期。42、“论在西部大开发中消除城乡差别的基本战略”,《宁夏科技》,2000年第3期,第18页。43、“中国经济的光和影”(中日文双语),《新泻大学经济学年报》第25号(2001年3月印刷出版)。44、“香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争议及对内地银行业的启示”,《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2004年3月被收入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编:《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第二集1579-1584页。45、“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与动因探讨”,《经济界》,2001年第5期。46、“在不同学科的交汇点行进”,《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47、“存托凭证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在中国资本市场流通的可行性分析”,《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48、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49、胡坚、郭国圣和林宛洁:“进入WTO与两岸金融的契机与挑战”(上),《信用合作》(台湾)第79期(2004年1月20日)。50、胡坚、郭国圣和林宛洁:“进入WTO与两岸金融的契机与挑战”(下),《信用合作》(台湾)第80期(2004年4月20日)。50、魏子力、胡坚:“基于网络的信息与证券市场监管”,《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51、胡坚、高飞:“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2、魏子力、胡坚:“行为金融理论回顾及其前沿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31期。53、“金融业改革和开放进程中需保持金融稳定”,《银行家》,2004年第4期。54、胡坚、钱宥妮:“中国消费者短视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55、胡坚、董曦明:“西方干预理论述评――兼论西方外汇干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Pp17-23。56、刘洋、胡坚:“中国期货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Pp54-。57、胡坚“近期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的重点及其影响”,《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58.胡坚、钱宥妮:“政府在日本金融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学报》(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总第43期)。59.胡坚、董曦明:“汇率目标区在外汇干预中的作用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3期(总第167期)。60.胡坚:“积极发挥工会作用 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中国政治类全国核心期刊),2006年第20卷增刊。61.卜紫洲、胡坚:“我国银行卡业的产业结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2.胡坚、董曦明:“银行往来关系研究理论及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3.胡坚、郜全亮:“国际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南方金融》,2007年5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4..胡坚、赵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南方金融》2008年8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5.胡坚、吕鹏博:“上海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连动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2月,(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66.胡坚、杨霞:“澳门金融业迈向何方”,澳门社会进步协会:《九鼎》,2009年第4期,总第18期。67.李继民、胡坚:“经典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下我国保险行业的SCP 范式研究”,《商业时代》(《中文核心期刊要要目总览》经济贸易类核心期刊),2010年第32期。68.李继民、胡坚:“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绩效与规模经济——基于2004-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总第371期。69.胡坚、王智强:“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2010年11月。70.胡坚、王智强:“房地产业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商业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经济贸易类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71.胡坚、杨光、王智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研究》,《商业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经贸类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 (经济学与金融学)1、“第二届证券市场暨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简介”,《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2、“90年代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规模增大利弊并存挑战尤多”,《中国城乡金融报》,1995年4月19日。3、“新加坡香港角逐亚洲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城乡金融报》,1996年3月20日。4、“香港基金市场的发展”,《金融时报》,1997年5月18日。5、“香港经济腾飞的奥秘”,《经济工作通讯》,1997年第17期。6、“金融业的发展对香港经济的作用”,《经济工作通讯》,1997年第20期。7、“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金融内参》,1998年1月13日(总73期)。8、“人民币变动的趋势与中国经济”,(日)《东海日中贸易中心通讯》,1999年第1期,总第165期。9、“也谈实行个人金融财产实名制”,《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6日。10、“要用政策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中国改革报》,1999年6月29日。11、“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与动因探讨”,《海淀政协文件资料汇编》(中关村发展战略议政会专辑),北京市海淀政协办公室,1999年6月。12、“新形势下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海淀报》2000年1月15日第二版。13、“香港金融创新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市场经济报》,2000年3月2日第四版。14、“董建华美加招呼‘外援’--香港跨世纪发展人力资源战略初露端倪”,《中国市场经济报》,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15、“优势城市群战略可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南方日报》2000年6月12日。16、“纵观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中国市场经济报》,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17、“市场不相信新经济神话”,《中国市场经济报》,2000年4月29日。18、“用经济学原理反思‘假日经济’”,《南方日报》2000年5月15日。19、“对于中关村地区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建议”,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办公室:《海淀政协》(文件资料汇编)第22期,2000年8月,pp19-20。20、“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经济日报》,2000年9月28日,第12版。21、“让新世纪充满爱”,《北京大学校报》第917、918期(2001年1月1日)。22、“中国大陆股市的‘结’与‘解’”,《商业新闻周刊》(台湾),总第7期,2001年1月8日-14日,pp100-101。23、“发展结构层次丰富的证券市场”,《科技日报(创业板周刊)》,2001年3月29日(2001年第12期)。24、“建立退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中国证券报》2001年4月17日,第九版。25、“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和文物收藏”,《东南文化》,2001年第4期。26、“日本创业板的新格局及其影响”(上),《科技日报(创业板周刊)》,2001年6月14日(2001年第22期)。27、“日本创业板的新格局及其影响”(下),《科技日报(创业板周刊)》,2001年6月21日(2001年第23期)。28、“中国股市急需蓝色兵团”,《证券日报》,2001年10月17日第4版。29、“降息推动经济增长--评央行再度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中国财经报》2002年2月22日第2版。30、“低利率:世界经济的新特点”,《人民日报》,2002年3月1日,第7版。31、“交易所也上市”《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6期。32、“存托凭证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在中国资本市场流通的可行性分析”,黄河证券责任有限公司主办《黄河证券研究》,2002年第3期。33、“‘造假’拖累美元”,《人民日报》2002年7月19日。34、“开拓创新拳头产品”,《经济日报》2003年11月25日第14版。35、“笙歌伴忧思: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祭—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坚教授”,《中国市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36.胡坚:“金融与实体经济:孰重孰轻?”,《实效管理》,2012年第6期。37.胡坚:“贝卢斯科尼们无法抵御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中国健商》2012年第3期。38.胡坚:”再接再厉,继续创造新的辉煌”,《金融时报》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 1、“给我一个小小的世界”,《南方周末》1992年11月12日。2、“今夜无人安睡”,《北京大学校报.校庆专刊》第3版,2003年5月5日。3、“永恒的四季”,何芳川教授纪念文集编辑组:《何芳川教授纪念纪念文集》,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燕园,与你同在”,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5、“等您,在燕园”,刘昀、王曙光编:《岱岳长青:陈岱孙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麻球小子
郭枫百科名片郭枫原名郭少鸣, (1933-2006)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社会评价展开 个人履历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散文集《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诗集《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长篇小说《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文学评论《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作品赏析《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编辑本段个人其它信息郭枫的作品多次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如2006年山东莱西市中考阅读题《生命的一抹》、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阅读题《眼睛》、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阅读题《空山鸟语》等。编辑本段社会评价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诃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小马哥686
郭枫郭枫原名郭少鸣, (1933-2006)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个人履历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人物生平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阅读快车》这本阅读习题本里面,第一单元第一篇也有。 成就及荣誉 郭枫主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 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散文《草虫的村落》被载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 个人作品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 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 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个人其它信息 郭枫的作品多次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如2006年山东莱西市中考阅读题《生命的一抹》、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阅读题《眼睛》、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阅读题《空山鸟语》等。 社会评价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诃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开放分类:
零摄氏度的空气
Xuehui He and Yiming Wang, Bank loan behavior and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An insight from measurement cost,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2007,.(SSCI)Yifu Wang and Yiming Wang, Global Dynamics of Reaction Diffusion Systems with Delay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2005,18:1027-1033.(SCI)(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及其它国际机构检索和评论。)Wang Yiming, A Trade Model with an Optimal Exchange Rate Motivated by Current Discussion of a Chinese Renminbi Float, CESifo(德国) Working Paper Series Hui Huang,Yi Wang,John Whalley and Shunming Zhang).Wang Yiming, Equilibrium in an OLG Model with Altruistic Preference when Markets are Fric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02,.(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检索和评论。)Wang Yiming and Wang Yifu, Existence of Cost-shared Equilibrium in Incomplete Markets with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Game Theory and Algebra, 2000,.(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检索和评论。)Wang Yiming,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when Some Firms Follow Special Pricing Rules,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00, , .(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检索和评论。)Wang Yiming and Shou Jilin,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Economies with Infinitely Many Commodities and Infinitely Countable Consumer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c Sinica, 1999, , .(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检索和评论。)Wang Yiming, Generic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in Non-convex Production Economy with Incomplete Markets,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Yiming, Approximate Quasi-equilibrium in Economies with a Continuum of Agents and Infinitely Many Commodities, Research paper Xiaotie and Wang Yiming, Coordination 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Presence of Multiple Application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iming and Deng Xiaotie, Effect of Tax on Coordin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Yiming and Deng Xiaotie, On Approximate Decentralization of Core Allocation in Economies with a Continuum of Agents and Infinite Many Commodities, Paking University, 2000. 王一鸣, 基于马尔可夫状态转换方法的套期保值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已接受),(与赵华、王汨泉合作)。王一鸣, 我国沪深300指数波动率结构突变的检验:2002-2008年,编入《股指期货与金融创新》,(与赵华合作)。王一鸣,中国期货价格的时变跳跃性及对现货价格影响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与赵华合作)。王一鸣, 信用悖论及其破解的理论分析与检验,《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与任秋潇合作)。王一鸣,合同违约、执行难与合约期界无限化效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EI,国际学术影响因子),2011年第5期(与李敏波合作)。王一鸣,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的效应分解,《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EI,国际学术影响因子),2010年第12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资金互助社的融资创新:“银行-互助社员”直贷模式, 《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与武翔宇合作)。王一鸣,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的一条有效途径,《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王一鸣,农村公共仓储市场:粮食流通与仓单融资(上),《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王一鸣,农村公共仓储市场:粮食流通与仓单融资(下),《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王一鸣, 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研究:定价与风险控制,《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合同违约、执行难与合约期界无限化效应, 公共经济与管理国际会议论文(厦门),2009年11月(与李敏波合作)。王一鸣, 我国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相关性:从长、短期视角的解释,《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3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基于次序逻辑斯蒂模型的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级研究,《第12届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年第12卷(与印为、石勇合作)。王一鸣, 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的效应分解, 中国金融国际年会论文, 2008年(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双轨制、价格市场化与总量投资动态, 《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7期(与李敏波合作)。王一鸣, 汇率制度的分类、国别分布及历史演进,《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与张卫平合作)。王一鸣, 发展仓单系统: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新思路,《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与贺学会合作)。王一鸣, 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实际调整与名义调整机制检验,《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仓单系统与金融体系改造论纲,《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与贺学会合作)。王一鸣, 我国农村人身保险金融创新模式: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与赵留彦、王晔合作)。王一鸣, 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行为的一个分析新框架,《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与李敏波合作)。王一鸣,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一个分析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与赵留彦合作)( 收录于Higher Education Press 编辑的Springer系列,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6,)。王一鸣, 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宏观因素影响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与李剑峰合作)。王一鸣,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实证经验,《经济科学》,2005年第2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中国通胀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柯夫域变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与赵留彦、蔡婧合作)。王一鸣, 中国证券市场收益非线性与波动的实证检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EI,影响因子),2005年第25卷(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中国股市收益率的时变方差与周内效应,《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深市停发新股对我国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的影响:向量GARCH模型方法,《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香港), 2004,(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收益率与交易量的关系:沪市和深市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会议宣读论文,2003年1月,北京(邀请30分钟报告)(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A、B股市场间信息流动和波动溢出,《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与赵留彦合作)。王一鸣, 沪深股市交易量与收益率及其波动的相关性: 来自实证分析的证据,《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与赵留彦合作) 。王一鸣, 电信行业内竞争的培育与市场的有效监管澳门电信业分析,《澳门经济》,2003年(与徐雅民合作)。王一鸣, 重构澳门餐饮行业,打造澳门核心竞争力,《澳门研究》,2003,。王一鸣, 旅游垄断竞争市场的纵向差异化-澳门旅游开发探讨,《澳门理工学报》,2003,。王一鸣, 涨跌停板制度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与张剑、吕随启合作)。王一鸣, VaR技术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应用-两个案例分析,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与防范会议论文,2001 北京(邀请30分钟报告)。及《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工作报告》,2001年。王一鸣, q-零协方差资产组合前沿,《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2000年第36卷。( 该文被国际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检索和评论)王一鸣, 多种风险资产市场中两类风险投资策略的充要条件,《预测杂志》1999年,。(该文被收录入国家大型论文集《当代管理艺术文集》第三卷,并被论文评委员会评为论文一等奖) 王一鸣主编,《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王一鸣编著,《金融期货》,北京大学金融家投资班教材, 2002年。王一鸣编著,《数理金融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著,《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由何小锋主持,本人著写一章)。参译,《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由姚洋主持,本人翻译两章)。参译,《风险管理从业人员手册》,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由陈斌主持,本人翻译两章并全书校对)。参译,《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词典》,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由胡坚主持,本人翻译25万字)。 王一鸣, 澳应开发饮食一条街,《澳门日报》,2003年2月1日。王一鸣, 积极开发澳门新旅游资源,《澳门日报》,2003年3月9日。王一鸣,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提高质量,《澳门日报》,2003年3月16日。王一鸣, 强化澳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澳门日报》,2003年3月23日。王一鸣, 联块效应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澳门日报》,2003年3月30日。王一鸣,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和对外宣传,《澳门日报》,2003年4月6日。王一鸣, 注重开发购物市场促旅游,《澳门日报》,2003年4月13日。 江西铜业公司经营管理与期货运作调查报告(与黎新平,曹和平,彭弘,张秋雷合作)。中国股市的最优波动模型:ARCH族类模型拟合与预测能力比较研究,(与赵留彦合作) 。标准仓单化的仓储体系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8。合同违约、执行难与合约期界无限化效应,2008(与李敏波合作) 。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的效应分解,2008(与赵留彦合作) 。股票市场波动率结构突变: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2009。我国沪市股票周内效应的分位回归分析,2009。基于二元开放经济下的中国通货膨胀驱动因素与动态行为研究(与鄢莉莉合作), 2011。金融部门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与鄢莉莉合作), 2011。货币政策、技术冲击、国外冲击与城乡差异:基于多区域DSGE模型的研究(与鄢莉莉合作), 2012。中国经济波动源泉及外汇储备变动对其影响:基于开放经济中等规模的DSGE模型的研究(与鄢莉莉合作), 2012。 (1)参与完成《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997-2001年。(2)参与完成,《中国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北京大学社科基金课题,1998年。(3)参与完成,《非对称信息下的金融中介理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1-2003年。(4)主持,《深圳民间融投资研究》,深港研究基地课题,2004年。(5)主持,《澳门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理工学院课题,2003年。(6)主持,《期货仓单融资研究》,长城伟业期货经纪公司课题,2004-2006年。(7)参与,“Provision of Service for Compilation of Refrigerant Inventory and Reviewing the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Use of Hydrochlorofluorocarbon Refrigerants” 香港环保局课题(由ENSR Asia (香港) Ltd承接),2007年。(8)参与完成,《国债利率期限曲线构造开发》,财政部课题(由财政部国库司承接),2007年。(9)主持,《关于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的调研》,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2006-2007年。(10)主持,《中国消费者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模型》, 北京大学ACOM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2006年。(11)主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经济周期影响:持续期模型》,普华永道会计咨询公司课题,。(12)主持,《次序逻辑斯蒂回归的信用评分模型》,国家开发银行课题,2006年。(13)负责,《商丘市经济发展顾问报告》,河南省发改委课题,2007年(获第二届河南省发展研究奖)。(14)负责,《信用风险转移咨询项目研究》,国家开发银行课题,2007年。(15)主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与创新设计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0-2012年。编号:09AbJG290(16)主持,《我国通货膨胀驱动因素和动态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2012年。编号:70973002(17)负责,《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建议:基于农村金融实地调查》,国务院参事室课题,2010年。(18)主持,《银行竞争力动态评价系统》,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19)主持,《中国上市公司创新评价及其研究报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011年。(20)主持,《对冲基金研究》,中融投资公司,2011年。
我只爱摄影
1.郭枫,原名郭少鸣, (1933-2006)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阅读快车》这本阅读习题本里面,第一单元第一篇也有。 2.成就及荣誉 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3.个人作品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经济学1.胡坚、王海平主编:《国内金融发达城市金融产业促进政策比较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2.王铁军,胡坚主编:《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成功
李求实(1903—1931),原名李国玮,字北平,笔名李伟森,文人、报人、共产党员。1903年8月生于江夏县金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
1981.07—1984.11,山东省安丘县教师;1984.11—1985.10,山东省潍坊日报社记者、编辑;1985.10—1994.01,山东省委组织部干事
全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46人 其中教授6人 银建军 海虑太 陈祯伟 温存超 谭为宜 龙殿宝 副教授12人 彭丽萍 韦家业 蓝利萍
郑启谦 (1941~)别名郑洪,笔名梓夫。广东顺德人。1960年任中学教师,1969年任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1983年任《佛山日报》文艺副刊部主任,佛山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