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4

Kinglijiji
首页 > 职称论文 >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性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默然回首千百度

已采纳

一、福寿螺简介: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 Amazonian Snail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来源: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高蛋白食物引进我国。二、福寿螺目前在我国的状况:福寿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我国。福寿螺引进我国并在南方地区大量推广养殖后发现,福寿螺口味不佳,肉质较差,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由于是外来物种,在本地区缺乏有效的竞争物种和天敌,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扩散蔓延十分迅速,已成为南方水稻产区的重要外来入侵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福寿螺造成的生态危害,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所列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三、福寿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1.福寿螺繁殖量大,一年可多代繁殖,种群发展极快,能迅速改变栖息地生物环境的面貌,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种群的快速崩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2.福寿螺食性较杂,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啃食水稻根茎造成稻谷大幅度减产,并可刮食藻类,排泄物可污染水体;3.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卷棘口吸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四、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方法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鸭群取食消灭幼螺和成螺;2.在春秋季产卵高峰期,发动群众摘除卵块,或者放水漫灌,降低卵的孵化率,控制福寿螺种群密度;3.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劳力清除水体淤泥,挖除水草,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灭螺,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4.福寿螺集中发生期,在农田中可施用98%巴丹原粉、5% 可湿性粉剂、5%梅塔小颗粒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等化学药剂灭除,防治效果好,对环境生物的影响较小。五、近期福州市区内河大量出现福寿螺的原因分析1.福州市区内河上游有大量的池塘、稻田等福寿螺繁殖栖息地;2.由于目前气温较高,福寿螺的处于生长和繁殖的高峰期;3.随着内河冲淤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进行,福州市区部分内河的水质和底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适合福寿螺等有一定耐污能力的物种生存。六、对内河中大量出现福寿螺我们应注意的事项1.利用近期福寿螺大量繁殖季节,组织力量杀灭螺卵;2.对内河福寿螺主要来源地,即上游池塘中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进行有计划的统一杀灭行动;3.在福寿螺卵主要孵化季节适当提高内河水位,使之淹没卵块,降低卵的孵化率;4.由于内河水质条件比较复杂和寄生虫等原因,建议市民不要在内河采食福寿螺。

279 评论

1982吃货一枚

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1.外来物种的定义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 是指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 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 在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人类引入或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 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 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 就成为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 。外来物种在有的文件中也称之为非本地的( non- native) 、非土著的(non indigenous)、外国的(foreign)或外地的(exotic)物种。2.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①外来入侵种进入与扩散的途径及危害形式复杂多样、难以防范, 还存在通过不同的渠道多次引入的可能, 但以人类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所引起的入侵为主, 入侵种的登陆地点也相对集中。②入侵行为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一旦达成入侵, 往往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爆发之势, 极难防范和监测。③入侵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 或潜伏) 期和扩散期。但有目的引入的物种, 如引种作物等, 以及受干扰明显地区的物种, 其两阶段间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其入侵的成功率也较高。④入侵范围广泛( 汲及陆地和水体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 后果难以估量和预见, 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且难以或甚至根本无法清除或控制( 不可逆性) , 防除的代价和成本也极为高昂, 而防除方法稍有不当或失灵, 入侵将可能变得不可收拾, 受影响区域可能会迅速扩大。⑤入侵事实、后果及其影响可能长时间存在。⑥入侵具有某种条件性或选择性特征, 物种单一的、人为干扰严重的、退化的、有资源闲置的、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下, 入侵成功的可能性较高, 而生态完整性良好的生态系统较不易受到入侵。3.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a、有意引种①作为药用植物如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含羞草决明(Cassia mimosoides)、决明(Cassia tora)、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望江南、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洋金花(Datura metel)、澳洲茄(Solanumlaciniatum)等。②作为水产养殖品种如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口孵非鲫(Tilapia sp.)、欧洲鳗(Anguillaanguilla)、匙吻鲟(Polyodoh s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byachypomum)、斑点叉尾鮰(Morone saxatilis), 以及一些食肉性鱼类( 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 如加州鲈(Micropterussalmoides)、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 和金眼石鮨(Moronechrysops)等等。③作为改善环境植物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结缕草(Zoysia materlla)、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④作为食物如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尾穗苋(Amaranthuscaudatus)、落葵(Basella alba); 作为水果引进的番石榴(Psidiumguajava)、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作为产生“凉粉”原料的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 以及作为食用动物的大瓶螺、褐云玛瑙螺等。⑤作为麻类作物一些古代引入的麻类作物, 如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大麻(Cannabis sativa)等, 这些麻类作物的栽培业随着棉花的引入而逐渐遭淘汰、在许多地方沦为杂草。⑥作为宠物一些动物作为宠物而在城市中广泛养殖, 生存能力较强的一些鹦鹉, 如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catua sulpurea)和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当其野化后, 数量大增, 过度利用结果实的灌木, 或者过度采食嫩叶, 危害当地植被。b、无意引种①随船只等交通工具带入如红螺、芦荟等。②随进口农产品带入如松材线虫等。③随旅游者带入如地中海实蝇、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等。④通过周边地区自然传入如紫茎泽兰、飞机草主要是通过公路交通等从中缅、中越边境扩散入我国, 风和水也是自然扩散的原因之一。薇甘菊可能也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 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的。⑤随着人类建设传入如湿地松粉蚧等。4.外来物种所造成的危害几个世纪以前, 南非为了商业和装饰目的引进了一批包括按树、松树、金合欢树在内的树种。没想到, 这些树种成了一个个“癌细胞”, 它们快速繁殖, 成为“超级植物”, 没有任何其他树木可以与它抗争, 也没有任何昆虫天敌可以消灭它们, 环境学家卡罗琳·格尔德布罗姆称这是一种由生物入侵诱发的“绿色癌症”。据测试, 一棵高大的澳大利亚按树每天吸收水分多达120升, 这些树木常长在河边, 很快就把河水吸干, 使南非这个本来就十分缺水的国度面临着更严重的干旱。直到1994年非洲人国民大会执政以后, 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砍伐外来树种的运动, 打击生物侵略者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水葫芦, 曾经为绿化水面、提供猪饲料等作过贡献。但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 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就形成一个单一的、压倒其他一切水生植物的优势群落, 它们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通航、扼杀水下鱼类等生灵, 严重影响抗洪排涝和灌溉, 死亡后又成为主要的水质污染源。近些年, 昆明市政府每年投资50万至80万元人工打捞滇池水葫芦。1991年, 该市曾组织15万人控河清淤达1个月之久, 可是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 水葫芦又“死灰复燃”, 重新蔓延, 溢满河面。一次次飞机航班、一艘艘远洋轮船、一位位在各大陆之间跋涉的旅行者, 都可能是近些年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的艾滋病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迅速传播( 实际上也是一种生物入侵) 的重要原因。1997年, 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 不得不销毁140万只鸡, 仅鸡农鸡贩的损失即达亿港币, 2004年,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禽流感, 仅亚洲地区损失超过5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 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 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发惊人, 每年仅几种外来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 其中, 每年对美洲斑潜蝇防治费用就高达亿元。5.预防首先, 引进外来物种应慎之又慎, 必须经过可行性试验, 试验范围就严格控制, 并与引进天敌相配套。澳大利亚引进牛羊与引进屎克螂相配套, 成功地解决了发展畜牧业和牧草业的矛盾。与此相反, 我国引进牛蛙却没有找到它的天敌, 致使牛蛙泛滥成灾。其次, 应加强海关、边境口岸的检验检疫, 将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和家褐蚁等有害生物挡在国门之外。第三, 要查清现有外来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 及时做好防治的综合治理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近来公布了危害严重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 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 水葫芦) 、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对以上物种应拒之国门之外, 若已入侵, 则切实采取治理措施, 以防蔓延。

280 评论

紫竹幽阁Nina

著作[1] 万方浩,李保平,郭建英. 2008.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 596pp.[2]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2005. 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 820pp.[3] 郭建英,万方浩. 2004. 中国主要农林入侵物种与控制(第一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30pp.[4] 徐海根,强胜主编;郭建英,韩正敏,孙红英,黄宗国副主编.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 刘玉升,郭建英,万方浩,叶保华. 2000.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1pp.[6] 谢明,周伟儒,万方浩,郭建英. 2000. 保护地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应用.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4pp.[7] 万方浩,王军武,郭建英,谢明 编剧. 2000. 蚜虫生物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科技论文(第一/通讯作者29篇,其中SCI 2篇,一级学报9篇)[1]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9. 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 棉花学报, 21(1): 67-69.[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9.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Ageratina adenophora as revealed by ISSR-PCR marker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in press.[3] Huang WK, Wan FH, Guo JY, Gao BD, Xie BY, Peng DL. 2009. AFLP analyses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steraceae) populations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in press.[4] Guo JY, Wan FH, Dong L, Lovei GL, Han ZJ. 2008. Tri-trop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bt-cotton, the herbivore Aphis gossypii Glover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predator Chrysopa pallens (Rambur) (Neuroptera: Chrysopida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1): 263-270.[5] Wu G, Harris MK, Guo JY*, Wan FH*. 2008. Respons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doi:.[6] 郭建英,万方浩,韩召军. 2008.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6(2): 515-522.[7]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范中南,董亮. 2008. 不同Bt棉种植时期和作物布局方式对龟纹瓢虫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5(2): 137-142.[8] Huang WK, Guo JY, Wan FH, Gao BD, Xie BY. 2008. AFLP analys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opulation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5(1): 33-41.[9]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3(2): 163-168.[10]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消化酶的风险评价. 华北农学报, 23(增刊): 238-242.[11] 周忠实,郭建英,万方浩,彭兆普,罗源华,刘勇. 2008. 豚草防治措施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9(9): 1917-1924.[1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na. Plant Biosystems, 142(2): 255-263.[13] Yang GQ, Wan FH, Liu WX, Guo JY. 2008. Influence of two allelochemicals from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on ABA, IAA and ZR contents in roots of upland rice seedlings. Alleopathy Journal, 21(2): 253-262.[14] Zhang GF, Wan FH, Murphy ST, Guo JY, Liu WX. 2008.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wo nontarget insect species, Aphis gossypii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Orius sauteri (Hemiptera: Anthocoridae), on Bt and non-Bt cotton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4): 1035-1042.[15]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34(3): 229-234.[16] 郭建英,万方浩,胡雅辉,严盈. 2007. 不同作物布局对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8(9): 2061-2068.[17] 郭建英,万方浩,任承才,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2(4): 197-202.[18]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华北农学报, 22(6): 183-189.[19] 万方浩,郭建英. 2007.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中国基础科学, (5): 8-14.[20]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40(1): 41-48.[21]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ISSR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8(4): 919-927.[22] 顾渝娟,郭建英,程红梅,万方浩. 2007.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3(4): 38-41.[23] 黄文坤, 郭建英,万方浩, 高必达, 谢丙炎.2007. 紫茎泽兰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5(6): 992-1000.[24] 黄文坤, 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紫茎泽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5): 821-826.[25] 黄文坤,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2: 147-150.[26] 谭周进,谢丙炎,杨宇红,郭建英,肖启明,万方浩. 2007. 不同寄主植物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内共生菌传毒相关GroEL蛋白的一致性. 生态学报, 27(6): 2490-2497.[27] Min Wu, Jian-Ying Guo, Fang-Hao Wan, Qi-Lian Qin, Qin Wu.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logy of the predatory terrestrial mollusk Rathouisia leonina. The Veliger, 48(2): 61-74.[28] Min Wu, Jian-Ying Guo. 2006.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Ponsadenia (Gastropoda: Helicoidea, Bradybaenidae). Zootaxa, 1316: 57-68.[29]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Gabor Lovei,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Transmission of Bt toxin to the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through its aphid prey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1): 143-150.[30]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Early instar response to plant-delivered Bt-toxin in a herbivore (Spodoptera litura) and a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rop Protection, 25: 527-533.[31] 郭建英,Gabor Lovei,万方浩,韩召军. 2006.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49(5): 792-799.[3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6. 释放天敌瓢虫和施用化学农药吡虫啉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评价. 昆虫知识, 43(4): 508-513.[33] 桂富荣,郭建英, 万方浩. 2006. 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21(5): 72-78.[34]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 2006. AFLP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2(8): 50-54.[35]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谢丙炎. 2006. 紫茎泽兰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 24(6): 498-504.[3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尉文彬. 2006.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 22(2): 101-108.[3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的GIS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39(3): 525-529.[38]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昆虫学报, 49(3): 438-446.[3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闪慧月,韩召军. 2005.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昆虫知识, 42(4): 149-154.[40]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刘小京,韩召军. 2005.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昆虫知识, 42(4): 424-428.[41] 郭建英,万方浩. 2005.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及转基因棉对非目标生物风险评估的案例研究. 见: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5. 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对天敌瓢虫影响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增刊): 277-281.[43]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张桂芬,刘万学. 2005. 棉铃虫在单价及双价抗虫棉田的发生动态与为害的研究初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3(4): 157-160.[44]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5.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寄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选择性. 生态学报, 25(10): 2595-2600.[45] 王东兰,郭建英,谢丙炎,万方浩,何龙飞. 2005. 紫茎泽兰细胞色素P450 CYP75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植物保护, 31(4): 65-69.[4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 2005. 杂草地和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作物研究, 19(3): 174-178.[4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张国安. 2005. 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西花蓟马. 中国生物防治, 21(2): 74-79.[48] 郭建英,崔旭红. 2004. 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大自然, 116(2): 30-31.[4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 2004. 取食Bt棉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64-169.[50]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 2004.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昆虫学报, 47(4): 538-542.[51]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4. 温度对不同品系丽蚜小蜂发育、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74-177.[52] Liu, Wan-Xue, Wan, Fang-Hao, Guo, Jian-Ying & Lövei, . 2004. Spiders and their seasonal dynamics in transgenic Bt- vs. conventionally managed cotton fields in north-central China. In: European Arachnology 2002 (F. Samu & Cs. Szinetár eds.), pp. 337-34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 Berzsenyi College, Budapest.[53]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昆虫学报, 47(3): 334-341.[54] 周洪旭,万方浩,郭建英,张桂芬,刘万学. 2004.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害虫、天敌三者间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19(增刊): 179-184.[55]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郭建英,黄宗国,孙红英,何舜平,丁晖,吴海荣,万方浩.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 生物多样性, 12(6): 626-638.[56] 郭建英,董亮,万方浩. 2003. 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19(4): 145-148.[57] Min Wu & Jian-Ying Guo. 2003.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errestrial malacofauna (Helicoidea): description of a new bradybaenid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he Veliger, 46(3): 239-251. (En)[58] 吴岷,郭建英,吴勤. 2003. 陆生软体动物的防治和保护. 生物学通报,38(1): 5-6.[59] 万方浩,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李保平. 2003. 农业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 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 2003,王德辉,方晨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60]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生态学报,23(11): 2232-2238.[61]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张帆,孙光芝,孟昭军. 2003.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昆虫学报,46(3): 311-317.[62]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对温湿度的适应性. 中国生物防治,19(4): 158-161.[63]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6(10): 1156-1162.[64] Ma, Jun, Fang-Hao Wan, Jian-Ying Guo, Lan-Shao You. 2003. Bioclimatic matching analysis for Epiblema strenu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10): 1130-1136.[6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杨汉民. 2003.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4(8): 1391-1394.[66] 万方浩,马骏,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昆虫学报, 46(4): 473-478.[67] 马骏,高必达,万方浩,郭建英. 200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14(3): 443-446.[68] 郭建英,吴岷,万方浩. 2002. 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 中国生物防治,18(1): 10-12.[69] 郭建英,万方浩,吴岷. 2002. 利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代饲养东亚小花蝽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18(2): 58-61.[70] 郭建英,万方浩. 2002. 我是你的克星. 见:绿色奏鸣曲—农业科技农业(林菲,杨天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4-103.[71]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与管理对策. 生物多样性,10(1): 119-125.[72] 万方浩, 郭建英, 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管理对策及风险评价体系. 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王德辉, Jeffrey A. McNeely 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3]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 2002.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团的组成与变化. 生态学报,22(5): 729-735.[74] 万方浩,刘万学,郭建英. 2002.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生态学报,22(6): 935-942.[7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卢德勇. 2002.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22(10): 1710-1717.[76]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一种适于繁殖东亚小花蝽的产卵植物—寿星花. 中国生物防治,17(2): 53-56.[77]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17(3): 116-120.[78]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东亚小花蝽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见: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典谟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64-469.[79] Wan, ., Guo, . & Wang, R. 2001. Biological Weed Control in China: an update report. In: Proceedings of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May 28 - June 2,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p. 366-376.[80] 秦启联,王金耀,徐世新,郭建英. 2001. 影响中红侧沟茧蜂后代性比的因素. 中国生物防治,17(4): 155-158.[81] 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谢明. 2000.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昆虫知识,37(2): 65-74.[82] 郭建英,陈建秀. 1999. 弹尾目: 圆跳科. 见:福建昆虫志,第一版(黄邦侃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福州,pp. 22-25.[83]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动物的采集方法. 生物学通报,33(3): 38.[84]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群. 动物学杂志,33(5): 38-40.[85] 郭建英,陈建秀. 1996. 中国环角圆跳属Papirioides亚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18(4): 235-238.[86] 黄诚,郭建英,孟文新,陈建秀等. 1996.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施肥措施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 354-359.[87] 刘美玲,郭建英,鲍洁,孟文新. 1995. 杀虫剂作用下土壤动物数量变动.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44-45.[88] 陈建秀,吴岷,郭建英,黄诚. 1995. 弹尾目昆虫Sinella curviseta种群的相互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37-40.

237 评论

恩恩慧慧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多种多样,涉及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多、范围广,造成的危害也比较严重。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外来入侵种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排挤本地种。例如从洱海、程海和抚仙湖引进太湖新银鱼后鱼产量的变化来看,浮游动物为食性的银鱼不仅与本地鱼类的幼鱼发生强烈的食物竞争,而且与程海红鮊、大眼鲤、春鲤、洱海鲤、鱇[鱼良]白鱼等浮游动物食性的本地鱼类之间也产生强烈的食物竞争,导致本地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扼杀当地物种。外来鱼类通过与本地鱼竞争食物并吞噬本地鱼类鱼卵使本地鱼种类和数量减少的例子很多。以洱海为例,20世纪 60年代引进"四大家鱼"时带进的鰕虎鱼和麦穗鱼主要生活于湖泊的浅水区,嗜噬本地鱼类产于浅水区的授精卵,结果导致本地鱼类种群急剧减少。或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使当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例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在云南各地,导致本地鱼类濒危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外来鱼类、围湖造田、水利工程、酷渔滥捕。滇西北主要的3个湖泊洱海、程海、泸沽湖,共有本地鱼类 34种。从鱼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本地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均发生于引进新的鱼类种类之后。洱海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引进"四大家鱼"时无意中夹带进鰕虎鱼和麦穗鱼等非经济性外来鱼类后,大理弓鱼等本地鱼类经历了第一次冲击,产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在50~1000倍左右,同期鱼船的数量及捕捞强度的增加则仅为1倍左右;至80年代中期,鰕虎鱼和麦穗鱼等非经济性外来鱼类数量明显下降后,本地鱼类的产量又有所回升;80年代末期引进太湖新银鱼并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产量后,土著鱼类又经历了第二次冲击,各种本地鱼类均陷于濒危状态。同期,泸沽湖有裂腹鱼遭受鰕虎鱼和麦穗鱼等排挤,程海有本地鱼遭受银鱼排挤的类似命运。这些资料表明,在外来鱼类、围湖造田、水利工程、酷渔滥捕等四大致危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濒危的最大因素。由于直接减少了当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形成了单优群落,间接地使依赖于这些物种生存的当地其它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最后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和退化,改变或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禾草或灌木入侵种占据空间后,其它的乔木就无法生长。许多外来入侵种使植被遭到破坏,变成层次单一的低矮植被类型。这些植物群落(包括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生态过程的改变,这包括正常的火循环周期被改变,火发生的频率及水资源的消耗增加,加重土壤的贫瘠化等。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另外一个更不易察觉的影响是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及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不但可与同属植物杂交,还可与假蓍紫菀(Aster ptarmicoides)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如在华北和东北本地种落叶松(Larix)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在海南本地的海桑属(Sonneratia)产区混植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S. apetala),都存在相关问题,因为这些属已有一些种间杂交的报道[14]。从美国引进的红鲍(Haliotis rufescens)和绿鲍(H. fulgens),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我国本地种皱纹盘鲍(H. dscus hannai)杂交,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获得了杂交后代,如果这样的杂交后代在自然条件下再成熟繁殖,与本地种更易杂交,结果必将对我国的遗传资源造成污染[3]。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逐渐恢复,而当外来物种入侵后,即使停止继续引入,已传入的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会继续大肆繁殖和扩散,这时要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因而对外来物种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其中一些是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病毒是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类用疫苗成功地防治了天花、小儿麻痹、黄热病等病毒,但是对大量的病毒却束手无策。人类花费大量精力寻找爱滋病的疗法,却收效甚微。更糟糕的是,全球化会使那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染性疾病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例证。大凡新型的传染病,一些是直接通过旅行者无意带进来的,还有一些则是间接地从人们有意或无意引进的动物体上传染的。[10]淋巴腺鼠疫(通常是由鼠疫杆菌Pasturella pestis引发的)由跳蚤携带,而跳蚤通过寄生于入侵物种--原产自印度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从中亚传播到北非、欧洲和中国[10]。随着欧洲殖民地的建立,麻疹和天花从欧洲大陆席卷了西半球。当地居民对这些疾病的抵抗力很弱,这也促使了阿芝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衰落[10]。一些外来动物,如大瓶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威胁周围居民的健康。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全世界很多国家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调查,1983年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 ,每到豚草开花散粉季节,过敏体质者便发生哮喘、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体质弱者甚至可发生其他合并症并死亡[1]。大型工程,比如修建水坝、灌溉、土地开垦、道路建设和移民工程等,都可能导致疾病入侵,比如疟疾、骨痛热、血吸虫病和锥形虫病。人类开垦热带雨林地区,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包括以前只在野生动物寄主之间循环的出血性发烧病的病毒。3 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严重危害当地的社会和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聚居地区周围都有其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对当地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傣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地区。由于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植物不断竞争,取代本地植物资源,生物入侵正在无声地削弱民族文化的根基。凤眼莲往往大面积覆盖河道、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水体,影响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人们难以从水路乘船外出。4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许多不利影响。杂草使作物减产,增加控制成本;水源涵养区和淡水水源生态体系质量的下降会减少水的供应;旅游者无意中带入国家公园的外来物种,破坏了公园的生态体系,增加了管理成本;病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每年上百万人致死或致残。外来入侵种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已有5万多种外来种,虽然有害的入侵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惊人的。美国每年有700 000 hm2 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外来杂草侵占,每年由于入侵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230亿美元!在美国受威胁和濒危的958个本地种中,有约400种主要由于外来种的竞争或危害而造成的,这种损失是难以用货币来计算的。入侵种给中国造成的损害尚未做出全面的评估。由于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得更为严重,入侵种更为猖獗,加上本土物种的基数较大,估计受损程度要大于美国。入侵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保守估计,外来种每年给我国的经济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表2部分地显示了外来入侵种相关的经济花费。表2:我国外来入侵种相关的经济损失和防治费用外来入侵动植物对农田、园艺、草坪、森林、畜牧、水产和建筑等都可能直接带来经济危害。比如,外来的白蚁是破坏建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来种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贸易制裁的重要借口或手段。外来有害生物还可以通过影响生态系统而给旅游业带来损失。在云南省昆明市,20世纪70-80年代建成了大观河篆塘处-滇池-西山的理想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市内乘船游滇池和西山。但自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中的凤眼莲"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在大观河两侧建设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废弃或改做他用,大观河也改建成地下河。这给昆明的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松材线虫扩展速度惊人,现在正威胁着著名的黄山和张家界的风景名胜区。一旦入侵,给这些风景区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很难估量的[1]。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间接损失的计算十分困难。外来生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火灾、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比如,大量的凤眼莲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甚至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态作用,并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加剧了旱灾、水灾的危害程度。凤眼莲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对水体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尽管这些损失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22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入侵检测系统研究论文

    《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知网 万方全文收录随着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理解日益深入,入侵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防护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

    饿魔娃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外来物种与生物入侵论文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

    守望的原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外来生物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每年这个时间点,关于中国台湾的入侵种绿鬣蜥 (Iguana iguana) 的议题在网路、新闻等媒体上都会稍稍提升一些能见度。多数的讨论不外乎是想三杯、或是热心

    冰峰之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生物入侵主题论文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

    水蓝冰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生物入侵论文模板

    生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我想我们大家都学过生物起源,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的发展,也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

    一人食2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