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0

新艺能门窗公司
首页 > 职称论文 > 心理与语言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站队丶肥皂

已采纳

初中阶段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经历了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变化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心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1物件与方法

物件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濮阳市分别抽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各一所。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抽样班所有学生均为调查物件。共发放问卷641份,收回有效问卷626份,有效回收率。其中男生329名,女生297名;初一211名,初二206名,初三206名。

研究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该量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量表共包括60个条目,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制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每个因子的6个条目得分之和除以6为该因子得分,60个条目得分之和除以60为量表总均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分<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表示存在中度心理问题,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表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父母学历、家庭结构、学习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学习成绩等。

调查方法

在学校协助下,以班为单位进行匿名团体施测。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由被调查学生自行填写,调查员务必保证调查现场无学校教师,并对学生填写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资料录入及统计分析用软体进行双录入资料并比对核查,应用软体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数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变数进入方程的概率为,剔除概率为。缺失值不纳入分析。

2结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626名学生心理状况良好者占,心理问题检出率为,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中度以上。10个分量表因子得分以学习压力感上得分最高,其次为强迫、情绪波动性和焦虑。男生在学习压力感和适应不良上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初中生心理问题单因素分析

除性别和家庭型别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成绩、住宿型别和年级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初中生心理问题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心理问题为因变数,以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成绩、住宿型别和年级为自变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学习成绩、是否住宿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均<。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分析发现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高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在学习压力感、强迫、情绪波动性和焦虑上得分较高,在心理不平衡上得分最低。总体而言我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亲文化程度、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越快乐、成绩越好,则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越低,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越低,非住宿生心理状况好于住宿生。多元Lon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生活不快乐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是学习生活快乐的15倍;家庭生活不快乐的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是家庭生活快乐5倍;学习成绩差的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是学习成绩好的4倍。由此可见,学习和家庭生活越快乐,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因为愉快而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络,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发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中能体验到成功感,学习成功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学习成绩差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国外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越差,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的歧视越多,自信心也会遭遇挫折,焦虑、自闭、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发生的机会也将增多。进一步分析偏回归系数显示,学习生活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提示可通过消除影响学习快乐的危险因素,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家庭生活快乐也是促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愉快的家庭环境;此外,学习成绩差和在学校住宿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提示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住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结果提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成绩。积极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改善学校社会心理环境,建立轻松、友好、推动学习及合作,重视提供创造性机会,提倡开放非暴力交流、民主平等、保护学生权力的健康心理社会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良性情绪,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需要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各方面精诚合作、共同努力,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专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只有在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松,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力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2、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

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活动,绝对避免部分学生旁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球类接力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

3、要大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展示体育教学成果,比如伫列体操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联谊活动、邀请赛等,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请进来,是指邀请体育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实践指导,开展讲座,承办各种大型比赛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参与度。通过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塑造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课堂上要饱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本身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自我的认知,丰富学生情感。另外,教师“以言动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当我们用生动的、情真意切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上体育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参与。

2、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个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在提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那些体育素质非常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坚持能力非常强的,而一些没有坚持力和耐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怕苦、怕累、贪玩的学生,要不吝啬表扬的语言,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任务。体育教学也一定要抛弃那些陈旧的、容易损伤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多运用那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信心,选好体育教学内容很重要,深挖体育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紧密结合教学要求,把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资源引入课堂。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定要突出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努力探索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51 评论

百度地图运营

心理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其实用性非常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其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有效教育七要素的心理学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七要素;心理学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听、想、讲、做、动、静”七个学习要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七种学习要素。其中每种要素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的心理过程,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心理学规律;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若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将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笔者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七要素进行分析。

一、对“看”、“听”的心理学分析

“看”、“听”在心理学上属知觉范畴,因为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人的“看”、“听”是具有选择性的。故在教学中教师也能使学生在“看”、“听”的学习过程中做出选择.而且是有效的选择。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物件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物件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学生对“看”、“听”的有效选择主要是由教师正确、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习惯所决定的。学生要对“看”、“听”的资讯进行有效选择离不开教师有效、正确的指导,教师指导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地接收资讯目的要明确、选择要关键。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资讯有效、有选择性地接收也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所学和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知的有效方法和习惯莫过于直观、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观教学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等。例如:教学“平行与平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双杠”插图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联想来说明什么是“平行”比如“铁路的两根铁轨”、“斑马线”等。因为铁轨、斑马线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认识。所以通过这样的图形和语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对资讯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维也要以感性客观事物为基础。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接收资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平移与平行”这节课中的“试一试”2来说明,在此处用到了形式思维。所谓形式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并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其过程为:概念一判断一推理。首先,通过有效的“听”、“看”,学生已经理解了“平移与平行”的概念,并且认识了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接下来要让学生找出:“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判断-小鱼平移前后其相对应的线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过这样的形式思维过程,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常常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动作思维。在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者借助的便是形象思维。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脑中旧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若课本上没有插图,学生要凭借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展开想象来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顺利地学习课文。虽然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但在他们的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关于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当他们读到文中关于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时。脑中的这些表象便会自然再现,同时自觉地经过选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数量越丰富.质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远。学生在读课文时产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再造出符合该物件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不但能如此,他们还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过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与其他事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创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讲”、“做”要以“看”、“听”、、“想”为基础

其实,“讲”、“做”是学习效果向教师、其他学生甚至学习者本人的一种资讯反馈,包括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讲”的同时,一定要辅以有效的“听”。例如:教师让某学生归纳讲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运用有效的“听”来接收资讯,才能知道该学生刚才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讲得好,其他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讲得不够全面,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想”来为他补充完整。这样,便收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样,做练习、讲评、讨论批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此就不详论了。另外,教师亦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四、以“动”和“静”的转换调节注意力

“动”、“静”的转换在课堂中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学生在有意注意下进行学习时注意稳定的程度较低,比不上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进行“动”、“静”转换,以使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与平稳”一课为例,在“静”时学生实现了对“平行”、“平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分“小组”试画出“平行线”,先自己画,再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使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动”、“静”的转换要合理,特别要注意“动”、“静”的转换次数不宜过多。次数过多会适得其反,会分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下降。在“静”的时候要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程度。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较复杂、有逻辑、生动、多变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时间的长度,远不如在一部电影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注意的稳定程度。但无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围嘈杂的声音,一些与学习无关但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或事物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习应该尽量在一个安静简朴的环境中进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首先,可以利用 *** 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讲课,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利用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凡是与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或给学生增加新知识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学习做好基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看、听、想、讲、做、动、静”这七个学习要素在心理学方面的简单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七要素在学习中起作用的规律,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对本省几所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抽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梳理、阐述,提出缓解职业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杨志刚1973―,男,浙江海宁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职业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对教师整体水平要求的提高,教师的压力也在增大,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既给广大高职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研究较多,关注较多。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却研究不多。

教师职业压力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教师职业压力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本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行为三个方面。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对教师职业压力存在的普遍性和消极影响给予关注的同时,也对其压力源进行了探讨,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而关于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1]内涵十分丰富。学者基里亚克将其看做是“由高校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对其自尊和健康构成威胁这一知觉过程而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有研究者将高校教师压力定义为对高校教师个体要求与教师个体应付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合的程度。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超过了其个体要求水平及由此产生的焦灼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感体验。尽管上述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概念内涵的表述在语言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还是清晰的,即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指高校教师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紧张情绪。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从教师在社会、职业生涯、学生管理面临的任务入手,通过对本省几所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抽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梳理、阐述,提出缓解职业压力的对策。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220 评论

Elaine暖阳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等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语言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语言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目前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所存在的片面性。并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英语 教学 方法 上的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英语教学 语言习得

一、心理语言学简介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言语产生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言语产生模型;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言语感知的发展、 儿童 语言词汇、 句子 的学习及理解、语言的交际用途、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理解方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语言。

二、语言的特性

Carroll(1955)将语言定义为:“a structured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ounds and sequences of sounds which is used,or can be used,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an aggregation of human beings,and which rather exhaustitively 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and processes in the human environment.”从中我们可归结出语言的三个特性:结构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社会现象(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 and processes)。

语言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工具。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他们用以和环境搏斗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在一起生存,语言使人类成功地生活在一起。语言除了能促进感情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传递思想、保存 文化 的使命。

语言的三个特性构 成语 言的有机整体。一直以来,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试图从理论语言学中找到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理论语言学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工具功能,或者说没有整体性地进行语言研究,从这一角度寻求出路很可能只是徒然。

三、语言的学习过程

在搞清楚语言教学教什么以及如何教这一问题的答案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如何学,也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正常儿童从一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在五岁左右可以随意自在地与人交谈的这种自然现象,很多人都宁愿接受Chomsky的先天论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专门学习语言的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1972)。LAD理论完全否认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关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这里我们仅讨论两个重点:一是母子(或父子)互动中的感情问题,一是儿童掌握语意的过程。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切沟通方式的基石。父母 对子 女的爱中,有无限的包容、扶持、宽恕和容忍,是这样的爱,使幼小的生命得以茁壮成长;是这样的爱,使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够不畏怯、不沮丧、不挫败地学着使用语言。Chomsky以“再笨的小孩都能学得语言”来支持他的LAD,这实际是母爱的力量所致,正是如此,一个“笨”儿子也照样可以学会母语。虽然不能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如母待子,但从这点来反省,或许可以得到不少的启示。

儿童在会说话以前,就已经知道如何进行沟通。关于语言理解过程,Church(1961),MacNamara(1972)和Hormann(1981)研究称“儿童是先了解全盘局势后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不是先理解了说话者所用的字、句的意思,再去明白其用意”。可以认为语言(用字)是附属在整个情境意思上的。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当母亲和孩子在玩推拉玩具汽车游戏的时候,孩子在还没有明白推、拉、过来、过去等语词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推过去、拉过来的整个情境和动作的意思。当母亲如果伴着动作说这些词语的时候,由于对整个情境的理解,小孩能够进一步推敲词语所代表的意思进而学会使用它。

这就是语言习得的真正过程,即对整个情境用意的掌握在先,而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解析在后。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学习者没有办法掌握语言的变异性和动态性,也没有办法学会字词的多义现象,更没有办法利用语句文辞来表示弦外之音。

很不幸,现代语言教学研究人员并没有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发展教学法。大多数的教学法都是先教发音、单字,再教词组、 造句 ,也就是以小到大、先分析再整合的教学。这种教学程序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是学了不少单字、词组或语法规则,但是总没有办法利用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适当的语词,来面对不断变异的人、事、时、地的需要。简单地说,学生学了不少词语,但是却没有真正掌握语言表情达意的原理。

四、语言的使用过程

语言是社会性的人际交流工具,语言不是简单的语词堆积,说话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教学同样也不仅仅是将词语、语法这些工具传授给学生就算成功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英语沟通能力,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过程。

O’Connell认为“说话是一个逐步理出思绪的过程”。他还认为:说话者有话要说时,事先并不知道要说什么话(用什么样的语词),因为在说的过程中随时会有新的变数的加入(如听者的反应、第三者的干预或说者内心思绪的改变等),而改变要说的话。所以O’Connell又说:“我们所说的话,从来不是最后一句话;我们永远是在事情的当中,永远没完没了。”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习者永远在摸索着如何说。这种说话的过程,不同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种直截了当的模式,以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有当学习者真正认识语言的时间性、动态性与社会性的时候,才能接受。学习者所要说的话,并不是早就放在那里等着学习者去拿出来说,而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才决定要怎么说。换句话说,话语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思,他们的意思是说出来之后才决定的。一句话的意思并不等于其中字词意思的总和,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字词本身并没有既定的意思,它们的意思是要仰赖说话时的整个情境来决定。

听话的过程亦是一样,只有当学习者了解说话时的情境,才能真正了解话语的意思。Barclay等人(1974)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听话过程,当受试者听到下面的句子:

man tuned the piano.

man lifted the piano.

假如 提示语 是something heavy,则受试者会想到第2个句子。可见piano一字中所含重的语意成分,只有当语句中有类似lift这样的字出现的时候,才会凸显出来。换句话说,学习者要在掌握整个语句的意思之后,才能确定句中字词的意思。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中,语词不但只是许多条件之中的一个,而且其意思要视这些条件而定,但是现代语言学无法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它一向把语言孤立地(离开人、事、时、地等情境)研究。我们的语言教学依循语言学的理论,单纯地进行词语、语句的教学,鲜少关注语言的情境,导致学生难以使用英语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五、语言习得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的习得不完全等同于母语的自然习得,二语的掌握一般是在人为的环境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二语习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语和母语在语言体系上的差别。语言体系接近,差别不大的语言无疑较易学习,反之,差别极大的语言,学习中困难较多,要求学习上下更大的功夫,对 学习方法 的要求会更高。二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是自然习得和有计划学习之间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计划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无论是学校外语教学还是自学二语,一旦参加学习,心理上就必须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而对母语习得来说则是没有的。

2.经过挑选的语言材料。二语习得总是围绕一定的教材进行,而母语在生活中习得,一般不需要这样的教材。

3.学习语法规则。母语主要是通过自然习得而实际掌握语法规则的运用,而不是先理解语法规则。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二语习得大都是先学习理解语言规则,通过人为的模拟、练习,以期能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的。

4.非真实而且有限制的语言环境。二语习得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人为地模拟出非真实的语境帮助学习者进行言语实践练习,不可能像习得母语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实际运用语言。

5.教学辅助手段和各种作业。为了帮助学习者学习二语,可大量采用各种有利学习的辅助手段,这些对母语习得是不必要的。

上述有关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的区别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母语和二语的语言体系上的差别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和教的方法以及有关学习的其他因素。这里实际上存在着母语对二语的迁移和干扰问题,教师应了解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别,恰当地考虑教和学的方法。

六、结语

国内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对于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是,由于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历程不了解,使得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实际性的突破。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现行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的启示,根据这些启示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将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2.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Hormann, Mean,to Understand[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1.

[4]O’Connell, Essays on Language Use and Psych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语言学论文

157 评论

相关问答

  • 逻辑与语言论文

    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艳醉迷风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现在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学好心理学非常有必要.那么如何写心理学论文呢?学术堂给大家讲讲写心理学论文的步骤:1.选好主题

    triangelrai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语言与人生论文

    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儿的妈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有关论文

    语言学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程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

    黑眼圈砸死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英语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认知工具, 文化 的载体、信息(知识、情报、资料)的载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倍笨儿99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