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5

猪猪爱次次
首页 > 职称论文 > 研究近20年平均气温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舜井街的猫

已采纳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130 评论

小不娃娃

地理论文——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我们的地球,从以前有着新鲜的空气到现在被严重的污染,严重使全球变暖,受到了严重的危害,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不能让地球再次变暖。 科学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所排放大量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受到了地球变暖的威胁了,炎热使冰川消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其中很多融化得特别快。坦桑尼亚的乞力扎罗山,过去白雪皑皑,冰川覆盖,久负盛名,现在积雪融化,冰河退缩严重。美国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博尔德冰川是美国30年代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冰雪所剩无几。科学家认为,公园里所有的冰川将可能在5年内完全消亡。哥本哈根现在是受到全球变暖最为严重的地方,很多房屋被冰川融化所淹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美国灾难大片《后天》是一部描写“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引发地球的空前灾难,全球一天之内出现急剧降温的极端天气,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骤然而至……”尽管《后天》只是一部虚构的灾难电影,但其探讨的问题却极具现实意义。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是近日来,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陆续出现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气温屡创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不是一直说全球气候变暖吗?为什么气候会异常寒冷呢?气候变化这一话题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持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押节能、高效的经济,即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强度;清洁能源,包括协同治理污染和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即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态经济或生态文明,如利用植树造林固碳以增加碳汇;低碳经济,即改变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此外,发展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地球,不要再让地球受到污染,从我们身边做起,一点一滴做起,让地球的冰川不在融化,让我们的生活一点一点的变好。

187 评论

深夜地黄昏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4颗人造地球卫星,4颗卫星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形成云雨,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92 评论

晴空,朗照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协作,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环境保护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陈亮在其著作《人与环境》有关章节中,系统论述了如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化和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真正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刻了。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一书中提出:“从现在起到2015年,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他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说,“未来7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祸将轮番席卷地球”,从而使人类遭遇末日劫难。挪威国际极地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奥拉夫·奥尔海姆认为,一个更为明显的事例是,由于气温升高,北海航道已经浮出水面,届时从远东前往欧洲将缩短1/3的航程。“由此,冰层覆盖面积多少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变成了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而受此影响最大的将会是亚洲地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已不仅是一场危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气候战争’之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年)升高了℃,预计到21世纪末将上升~℃。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伦托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继续上升,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的主要物理学基础发生变化,并使地球进入危险状态。”科学家研究领导小组提出,包括北极冰融化、格陵兰岛冰盖变薄、西部南极冰床崩塌、大西洋一些特定环流消失、“恩索(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异常天气事件增多、印度洋夏季季风消失、西非季风中断、亚马逊热带雨林枯萎消退和泰加林(北方针叶林)的枯萎消退等九大因素的“爆发点”有可能在今后100年内出现。不过,科学家认为,通过实时监测和模拟数据可以制订早期预警体系,仍有可能通过温室气体减排等措施避免它们的出现。当然,也有学者对是否存在人为的气候变暖持不同观点。气候物理学家S.弗雷德·辛格、丹尼期·T.艾活利在其《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Every 1500 Years)一书中写道:“有证据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其量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到1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我们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500年)气候周期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对气候变化的长周期性,逐步为一些科学发现所证实,它是太阳系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反应,如果我们了解了1500年的气候变化周期,就会觉得近期气候变暖完全是人为的说法或导致人类末日灾难的危险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是荒谬的。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于1984年写的《格陵兰岛深层冰芯揭示的北大西洋气候振荡变化》认为:“温和的气候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其精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几乎可以说是令人吃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11年前写的《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一书中,根据中国地理学家长期研究结果,指出以往7000年间中国气候曾多次呈现寒暖交替,而至当时为止的气候变化离历史上的气温上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观点不断为地质物理学家发现和勘探以及海洋暖流变化所佐证,并将进一步得到证实。无论气候变化呈长周期性循环规律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气候变化报告的结论谁是谁非,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署的《环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综观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和问题,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利益对立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人性扭曲的结果。资本逻辑通过自身活动建构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持自身的利益存在。尽管网络化使社会更加透明和公开,但资本逻辑使不同利益集团更加竞争和对抗,世界尽管多极化,但各国都必须考虑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利害关系。这正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纷争之世,谁能占领道德和科技的制高点,谁能率先实现人类的梦想——共产主义,也可称之为“生态共产主义”,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在决定结果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是决定性的:一是教育,二是经济。只有教育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一部分人口能够脱离体能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再生产时,这个社会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在当前资本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要努力地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一个全球环境新秩序,相互协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面对共同的环境问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共同的地球家园。同时,由于国内资源环境的严重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外所取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凸显了中国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环境安全问题是长期的、具有潜在性的问题,诺曼·迈尔斯指出,“如果世界环境问题像心脏病突发那样危害我们,我们就会高度重视生态系统并努力使之恢复。相反,环境问题像癌症那样静静地在暗地里侵害我们肌体,不易察觉,也没有抵制,直到它们深层的损害非常明显时才最终爆发出来。”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面对共同的环境问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共同的地球家园。同时,由于国内资源环境的严重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外所取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凸显了中国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中国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实施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协议的签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1年6月18日、19日,中国发起并在北京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北京宣言》,提出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必须建立一个有助于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持续和持久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应以主权国家平等的原则为基础,发达国家必须率先行动保护全球环境,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以优惠或非商业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化技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相互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对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做出贡献。1992年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后,中国政府制定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方向。要按照“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中大国,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坚持“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条件下,捍卫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量力而行地逐步承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各项事务,按照“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原则,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签署一系列维护世界资源环境的公约并加大履约力度,承担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努力控制和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并于2008年10月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有减排达标的“豁免权”,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加强国际合作时,要注重环境安全,坚决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环境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的问题,是一个比国家领土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加强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和合作中,一方面,必须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任何国家和地区不能以环境保护为由干涉中国内政,不得借此提出任何形式的援助或发展资金等附加条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环境新秩序还未建立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际资源环境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承担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支撑不了现行的发展模式,不减排、不转型也不行,发达国家设计好的不公平的国际规则,导致我们生态成本难以转移出去。即使可以我们也不能转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平与和谐,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和攻关,迎接科技自由时代的来临。要充分发挥人类创造性,整合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消除技术壁垒,实现科技共有共享。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加强合成材料研究,开发利用纳米技术,尽快实现合成材料的持久耐用和可循环利用;加强核聚变能和平利用的研究和开发。美国已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激光束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准备探索以核聚变利用核能的可能性。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相比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更大,而且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如太阳能就是核聚变。但核聚变瞬间产生的温度超过1亿千瓦时,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毁灭性、破坏性的核聚变,如氢弹爆炸。但是要想其能量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地控制核聚变的速度、规模、材料等,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为了和平利用核聚变能,2006年11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参加方签署了《联合实施协定》,并在2007年由参加方批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艾克斯附近的卡达拉奇,费用估计为50亿欧元,建造期大约持续10年,预计建成后运行20年,运行费用同样为50亿欧元。核聚变能源利用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和平利用核聚变能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加强航天技术开发,探索太空和利用月球、火星等其他星体资源;加强雷电和氢氧分离的研究,有朝一日人能够经济有效地使水分离为氢气和氧气,使用氢气这种最为清洁的能源,那将是人类的福音,可以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永无枯竭、清洁循环的物质支撑,迎接科技自由时代的来临。

115 评论

Tania慧慧

百度百科上有

238 评论

相关问答

  • 近五年的平面设计论文文献

    1.《PhotoshopCS3平面设计实例精讲》时代印象、罗亮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52.《PhotoshopCS3数码照片处理208例》通图文化等

    啾啾大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论文

    少用些石油等化石能料,多用无污染能源,多植树造林

    eugenewoo198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论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

    秋日偶语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厚朴近三年论文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煎剂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

    WaimanTo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论文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

    wuyan8411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