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a阿菜
当梁惠王兴冲冲地问远道而来的孟轲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时,孟轲的兜头一盆冷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可算是中国比较早的探讨“自利与利他”的文字了。可惜老夫子虽然雄辩,有生之年竟没有看到哪一个君王愿意施行他的主张;而同时代的杨朱的一句赤裸裸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虽为人所诟病,却也成了历史的长河中时时兴波作浪的一股暗流。其实自利是天性,利他是德行。二者需合二为一,人生方能和谐,社会方能安定发展。看这世界,只求自利,不顾利他者有之。这其实是不要德行,而一味膨胀天性,严重者竟为兽性。为一己之私利,在民则蝇营狗苟乃至作奸犯科;在官则荼毒生灵,为恶人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国产的有殷纣王隋炀帝之流,国外的有死去的希特勒和被审判的萨达姆之类。尤为好笑的是,主持审判萨达姆的一直以世界道德价值核心自诩的美国竟不顾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在历时八年之后仍然拒签《京都议定书》,逃避承担保护世界环境的责任,不知道近来的天灾警钟是不是让同样不知“利他”的老美们有所醒悟;而虽知“自利”却不知自省不知“利他”的东部邻国频频 “拜鬼”,更让人为他们是否会重蹈覆辙再酿人祸而忧虑。回顾历史,不许自利,只许利他者也有之。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讲德行,却灭绝天性和人性。以此为世治国者,更是不知闹出了多少人间惨剧和闹剧。十年浩劫,讲 “兴无灭资”,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于是十亿人民集体“狠斗私字一闪念”。这其实是 “灭人欲存天理”的超强现代版,搞得人人谈私色变,谈利色变,搞得我华夏儿女“自利”自是不能,“利他”更成神话。逆人心施政,历史必然倒行!中华民族错过了绝佳的发展自强的十年,真是民族的惨痛教训,民族的大“悲剧”大“失利”!追忆历史,让人痛心;而细细想来,其背后的少数操纵者推波助澜者恰恰也还是包藏着一颗被“自利”熏得变了形变了味的病态之心,又岂不让人为这“自利”二字深思?追昔引人深思,抚今令人欣慰。君不见,近三十年来我国政府频出利国利民佳策,百姓得到实惠,民族获得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坚定地承担了作为大国的责任,无论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不惜自己吃亏,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东南亚各国稳定货币,还是在各国遇到灾难急需援助时,我们的义不容辞鼎力相助,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大国之风——克己而利他;而在利他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话在今天应该还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无论于国于己,“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过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还是应该先想一想这自利行为是不是兼能利他,是不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不小心被这“利”字“割”伤了自己,可就不仅仅是没什么利可图的问题了。
萨克有声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战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当列兵看见自己的至亲兄弟中弹倒下的时候,他的心猛地揪住了。战壕里,子弹不断地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他向长官征询是否可以去营救回自己的战友。 “你可以去,”中尉回答道,“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值得的。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死了。你自己也极有可能为此而丧命。” 中尉的劝告并不能阻止列兵义无返顾地冲出战壕。他奇迹般地躲过枪林弹雨将战友背回己方阵营。当两个人一起跌入战壕时,中尉赶忙上前检查二人的伤势。检查完毕后,长官一脸慈祥地望着自己的下属。眉目间不无遗憾之情。 “我告诉过你这不值得。”中尉说,“你的朋友已经死了,而你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这是值得的,长官。”列兵从容道。 “值得?值在哪儿?”中尉重复到,“你的朋友已经死了。” “是的,但这是值得的。”废尽最后一丝力气前列兵一脸欣慰,“当我到达我朋友那里时他还活着。他对我说:‘吉姆,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 其实自利与他利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当信赖把二者紧紧联接在一起的时候,无论自利,还是他利,带给双方的都是欣慰、满足、幸福、欢喜……
小月半月月
1、利已存在原始自发性,是与生俱来的,利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利他也更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例:战士牺牲自已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宁等。2、利他于利已有所重合、有所矛盾例:工程师建楼,演员表演,都存在即利已又利他,在大多数情况不矛盾。但考大学就是矛盾的,但从全局利出发,当某个“利已行为”比“利他行为”更有利于大局发展时应该利已,比如考大学,因为我的分高,才能更高,比“他”更应该享有上大学的机会。对方有很多材料都可以用这个观点加以论述。3、在不矛盾时,因为“他”比“已”多,所以利他比利已好,在矛盾时,应该提倡舍已为他。这样可以得到他人的利我,如果他人都是利我,而我能利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小蝎子七七
比如公车让座——让给更需要的人,比我自己坐着好(我未必非需要坐不可,孕妇老人却是坐着才安全,从社会效益讲,利他们比利我好) 再比如给救护车让路——摆明了人家是“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可有些司机素质不怎么样,宁可自己抢前一步,前进3、5米,就是不让你过,你说可不可恨? 你要典故,给你个典故,有人可能会对你提出的其他帮助他人,自己最后也得到帮助的事例提出反对,认为在宣传“因果报应”之类的,那么这个可是真实故事,有史书记载的:关于帮助与回报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小伙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一个医生。”议员说:“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包。”小伙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议员兑现诺言供他上学直到从医学院毕业。从此以后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没有什么消息。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丘吉尔在摩洛哥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处去找能医治的药,最后发现两年前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丘吉尔用了这种新药后奇迹般地好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苏格兰乡村的那个小伙子,而议员恰恰是丘吉尔的父亲。不是每个人帮助了他人,现世报马上就转到他的父亲、儿子、亲人身上,但每个人应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享受我们的生命力量。一个人就像太阳一样把温暖辐射出去照耀他人,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他内心的快乐是巨大的,也许不需要回报,但是久而久之地帮助他人,社会就形成一种习惯。我在欧洲发现每个不认识的异国人都在冲彼此微笑,过来脸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们不习惯在异地他乡看到中国人后很高兴地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而恰恰是异乡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这种经历,在酒店坐电梯,有可能每个人都是冷冷的,但只要有一个人问“您到几层?”就会有人说到几层,然后说“到了”、“谢谢”。有的时候,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整个的风俗到一次电梯中的相遇,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作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利他是一种美德,道德这个东西,并不是马上能见效的,但可以确信,如果人人都遵循内心的道德高标准,这个世界肯定更美好,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必定会比我们说付出的多得多……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
演讲稿: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所以演讲稿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
为促进我区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团区委积极响应区委区府号召,动员广大青年才俊以高度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的激情为我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团区委创造性的采取四大措
演讲稿不是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