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肥豬
拥有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食品添加剂总产值现只占国际贸易额的15%左右,但在某几个品种方面,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除了传统出口的天然香精香料和中国特有的品种以外,一些近代发展起来的品种也显示出其优良的出口竞争力。 ① 柠檬酸:全世界消费约60万吨左右,75%~80%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国年产27万吨、出口20万吨,产量和欧美相当,但出口量占世界第一。而且中国柠檬酸成本低廉,在美国市场柠檬酸每磅75美分,而中国产的只有55美分,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② 木糖、木糖醇:世界消费量每年2万多吨,主要用于防龋齿食品,中国年产1万多吨(能力3万吨),出口约1万多吨,是世界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世界贸易量50%以上,有些国家从中国进口原料,再加工出口。 ③防腐剂:据报道,全世界年消费防腐剂4.5万吨,美国3万吨。其中山梨酸钾:美国年消费1万吨,市场单价每磅3.9美元。中国年产能力超过万吨,每公斤成本不到3.5元人民币。过去属进口品种,现在已能批量出口。苯甲酸钠:美国年消费1万 吨,中国年产4万吨以上,出口1万多吨。 ④糖精:全世界每年消费糖精相当于1100万吨糖的甜度,其中亚洲占44%,南北美洲占18%。糖精甜度为糖的300"--500倍, 占各种高倍甜味剂消费量的60~/6。中国年产糖精2.5万吨左右,出口1万多吨,约占贸易量的50%以上。 ⑤ 乙基麦芽酚:国际贸易量1500吨。中国生产能力有2000多吨。8个骨干厂的年生产量为1500吨,出口1200吨,占国际贸易量的80%。仅从以上几个品种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可以看出中国食品添加剂在国际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价格优势,我国的维生素B的出口量明显上升。我国可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B生产国。因为许多国家将维B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维B的销量不断翻番。中国的维B售价通常比国外的一些同类产品低40~/6多,国外维B的售价在70-8O美元/公斤。 据统计,近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包括发酵制品)的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增长率超过10%。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外商投资中国食品添加剂工业 罗氏公司又一项重大在华投资项目建成,总投资450万美元的罗氏(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4O吨/年纯儿茶素新工厂,在上海浦东新区投产。该工厂的启动,也标志着罗氏成为国际上第一家工业化生产纯儿茶素的生商。此次罗氏新上市的产品TEAVIGOTM 可广泛应用于饮料、固体食品、药品和食品添加剂领域。据悉。此次在中国生产的TEAVIGOTM 将面向全球市场。该项目的投产,不但开创了工业化生产纯儿茶素的先河,而且引入了国际先进生产标准。 粮食加工商全球生物技术集团公司(GlobalBiochem Technology Group)与三井物产公司合资在我国吉林省长春生产和销售山梨醇。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三井持股49%。项目总投资1500万美元。山梨醇通常用糖制得,大量用于生产牙膏和维生素c,也用作小吃和饮料的甜味剂。该合资公司初期产能为6万吨/年,其中70~/6是液体山梨醇,有各种不同的等级,用于生产化妆品、维生素c和食品。装置已于2003年第4季度投产。 发展方向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必然。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往往是一个小产品有几十个企业生产。比如木糖醇,我国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但是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等,每个企业的产量大概是3000多吨,一个国家就两三家,而我国有5O多家,每家仅300-500吨,总和最大,企业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没有规模,技术力量也相应单薄,装备、工艺、手段、企业和管理相对存在差异,生产能力、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科技含量、科技人才的储备、在市场中转向的能力显得不足。生产同一食品添加剂产品的企业数量多,造成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和产品的重复产出,产品的成本普遍居高不下,且大多为精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而要开发新品种食品添加剂单靠一两家规模较小的企业是不可能的,既缺乏足够的资金又缺乏足够的技术投入。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还造成国产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相当不稳定。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勉强可以说主要产品有了质量保障,而很多食品添加剂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再加上少数食品添加剂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掺杂使假,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使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和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对国产食品添加剂缺乏信任而改用相应的国外公司的添加剂品牌产品。 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必须改变目前食品添加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重点扶持技术力量强、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强实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品,创立并发展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民族品牌,才能与国际市场上食品添加剂大公司的产品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13].2002—2003年各期 【2】.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Ⅱ】.2002—2003年各期 【3】中国化工报2002—2003年2-_版(科技发展)各期 【4】European Chemical News U】’2002—2003年各期 【5】Chemical Week 13].2002—2003年各期
Jasmine2001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与迁徙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罗姓分布与图谱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前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一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正文: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
一、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
吗的,五百字写论文。。。有没有搞错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写一篇关于我爱汉字的研究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汉字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