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zheng2013
长笛演奏的技巧研究论文【1】
摘要:在乐器演奏中,竹笛是我国最古老民族乐嚣,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意义。
长笛是一种音色优美动听而异常迷人的乐器,音域宽广,有较强的穿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竹笛和长笛虽都属吹奏乐器,但他们的演奏技巧却各不相同。
关键词:竹笛;长笛:演奏技巧
一、竹笛的特点
竹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股哨”,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为现在的竹笛。
竹笛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意义。
竹笛多年来以其“穿云裂石”之音和悠远的神韵,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竹笛在很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伴奏乐器的地位,直到解放后,竹笛大师冯子存首次将独奏曲《放风筝》《喜相逢》通过舞台展现给全国观众,轰动全国。
从此后,竹笛改变了伴奏乐器的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音乐舞台。
二、长笛的特点
长笛是一种音色异常优美动听的乐器。
长笛音域宽广,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适合以独奏的形式表现音乐的丰富内涵。
同时长笛在交响乐和管乐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笛与竹笛一样历史悠久,其发展既继承了传统乐器音色悠扬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
几百年以来长笛从木、金、到银;由孔到键,由单管到多节,由原来只能吹几个单音到现在交响乐团最妩媚的娇娇者。
长笛音色独特,其音色在低音区浑厚、朦胧,中音区清澈、抒情、柔和,高音区光辉、明亮、穿透力强,是当之无愧的木管乐之冠。
三、竹笛和长笛虽都属吹奏乐器,但他们的演奏技巧却各不相同。
竹笛的演奏技巧
传统的竹笛一般只有六个音孔,低音大笛也只有七孔,除了竹笛设计中原有的半音以外,乐曲演奏中的半音、转调主要是依靠演奏演员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经验,通过半孔按法及叉口指法来完成、这对于演奏人员的演奏水平和音准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怎样实现半音及转调,需要依靠演奏人员的经验。
具体使用手指的什么部位来实现半音及转调,不仅要根据音乐旋律的要求,还必须结合演奏人员自身的条件来决定。
竹笛第一、四孔的半音,一般用无名指按半孔或用指肚按上半孔;第二、五孔的半音,多用中指第二关节按里半孔,比如小工调(简音作5)中音“4”的半音演奏有两种方法:1.用食指按住第六孔的外半孔或上半孔。
2,打开第三、六孔,其它四孔全闭;小工调的高音“4”除了用食指按半孔外,还有两种交叉指法:1.开四、六孔,闭一、二、三、五孔,2.开一只也,闭其它四孔。
后一种指法音准偏高,需用第一孔的无名指在音孔边缘盖一点,加上风口控制,才能使音高准确。
竹笛在演奏时,手指按孔的面积大小,与手指的启孔距离远近,均以音准为准,通过手指与气流角度的互切面给,以及演奏者的主观听觉来共同完成,努力做到半音的演奏音准稳定、准确,无滑音痕迹。
五、长笛的演奏技巧
长笛是所有的管乐中对气息要求最为严格的乐器,长笛的演奏基本上都是依靠气息的转变来控制,气息对于长笛正如运弓对于小提琴般重要,气息的长短、强弱、收放自如与否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效果。
气息对于长笛的演奏重要是因为在演奏中演奏者的相当一部分的气息会直接吹出长笛的管外,这部分气息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能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为倚重的是实践中的经验。
长笛演奏中正确的呼吸方式一般是胸腹式的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法符合人类生理构造的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保证演奏者呼吸的饱满、自如,这种呼吸方法为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展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长笛的演奏不仅需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还应该掌握正确的口型。
长笛演奏中的口型要求:上唇自然下包,上唇贴紧下牙,轻轻向两边拉开,呈现微笑姿势,上下唇中间呈枣核形。
长笛演奏被称为术管乐之冠,对演奏技巧要求最为严格,不仅需要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吹奏口型,还需要掌握准确的演奏指法,手指击健要灵活、流畅、手不能抬得过高,采用双吐演奏法。
总之,在乐曲中的演奏过程中不仅要靠手部的动作,更应该让大脑参与到手部的动作中,不能仅仅的按照教材上手部变化要求来演奏,而应该通过聆听、锻炼总结适合自己的演奏指法和演奏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特色,在保证演奏中指法准确、音调优美的同时把握并充分的展现乐曲的悠远意境和悠扬的风格,使乐曲不仅入耳声美,还能营造引人入胜的如画意境。
长笛演奏技巧与音色探索【2】
摘要:演奏技巧是长笛演奏的基本条件,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音色和音乐表现。
要使音乐作品表现得更具感染力,必须提高完善演奏技巧。
只有熟练地掌握长笛的演奏技巧,才能使作品更加具有歌唱性,音色柔美,音质更为统一,使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长笛演奏技巧音色音乐表现
一、长笛介绍
长笛是世界上管弦乐乐团、管乐队通用的重要乐器。
长笛分为:C调长笛、G调长笛、低音长笛、短笛,C调长笛是使用最为广泛的。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低音区婉约、透明,它擅长乐曲的华彩部分,技巧华丽、变化多样,既能演奏明亮而欢快的旋律,又能演奏忧郁的旋律,是木管乐器中演奏最灵活的一种。
它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二、长笛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口型
口型是长笛发音的先决条件,口型控制好了,才能吹出来声音,才能奏出纯美的音色,控制好口型才能尽量减少漏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气息能量的效应。
下唇贴紧上牙,上唇放松,嘴角呈微笑状,轻轻向两边拉,上下唇间形成一个小孔,发音时一边吹一边调整角度。
掌握好的口型就是能将气息集中地进入到乐器中,发出清澈、流畅的音色。
(二)手型与指法
手型和指法是演奏技巧的基础。
手腕与手臂要保持直立,不能弯曲,手心要朝下,手指也要自然弯曲。
吹奏音符节奏均匀,避免手腕的变形,使手腕与手臂保持直线,手指要保持弯曲,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空间。
在手指按下和弹起时一定要保持速度一致,保证每一个音均匀地吹出。
(三)呼吸
气息是吹奏能量的来源,在长笛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做到吸气短促、迅速无杂音;呼气平稳、均匀而悠长。
胸腹式呼吸法是整个肌肉组织都积极参与的呼吸运动,胸廓自由扩张,胸腔容积扩大,促成肺部内外循环交换,使横膈膜和肋骨发挥运动功能,而且会使人体整个呼吸肌肉有机的协调起来,胸腹式呼吸法是吹管乐器最佳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饱满、乐句完整、颤音幅度变大、音量对比度增大,从而对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表现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连、吐音奏法
在演奏连音时,要注意指法连接流畅、手指过渡自然、气息运用起伏连贯、力度适中。
音色要随着连线和音乐的起伏而起伏,力度也需要随旋律及情感表达做出调整。
吐奏,就是长音中的短音,在吹奏时,舌尖翘起,舌尖轻轻地撞击上下门牙牙龈的位置,口腔发出TTT的声音。
吐奏分为:单吐T、双吐TK、三吐(TKT、TTK、KTK),它需练习舌头的耐力,保证舌头的灵活性,吐奏时才能连贯、清晰、柔和。
三、长笛的音色与音色控制
音色,是演奏者与听众交流的桥梁,对于演奏者来说,掌握好的音色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吹出优美的音色,使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必须具备正确的口型、呼吸、娴熟的技巧等因素。
在长笛演奏的音色控制中,气息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演奏情绪欢快的音乐作品时,气息要流畅饱满,音色优美、纯净;在演奏情绪伤感、愤怒的作品时,气息控制要强弱结合,使音色表现更加紧张、激烈和忧郁,听起来更为深入人心。
演奏者自身的思想情绪也左右着音色的变化,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会体现在音乐作品中。
在演奏圣桑的《天鹅》时,气息均匀而流畅,整首乐曲就会优美、婉约,使听众似乎化作美丽的天鹅置身于天鹅湖中;在演奏《幽默曲》时,短促的呼吸,清晰的吐奏,顺次的换气,则能使听众感受到幽默的意境。
由此看来演奏技巧在音色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奏者具备了演奏技巧,领悟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
四、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
演奏技巧是长笛演奏的基本条件,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变化更加丰富,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
在演奏长笛乐曲时,要把技巧和优美的音色结合起来,才能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音色变化更加富有歌唱性,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柔美和震撼。
除演奏技巧外,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长笛演奏更需要演奏者具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要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乐曲的艺术风格等,这可以与娴熟的演奏技巧相互促进,表达音乐中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及深刻内涵,当演奏者情感、涵养、演奏技巧都融于音乐作品时,才能使音色更为结实、圆润、透明、刚柔,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达到精神、心灵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如今,长笛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它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着无数听众,只有不断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艺术涵养融于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中,才能使音色变化更加丰富,音响更加和谐统一,音乐的色彩也才能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 杨易和.音乐表演艺术原理和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
[2] 戴中晖.如何控制管乐作品的音色与力度.乐器.
[3] 张志远.长笛演奏的呼吸与训练.乐器.
[4] 郑义军,邵伟民.长笛演奏实用教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
[5] 郑义军.长笛演奏技巧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Sissy有福相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约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 笛子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复古猫小懒
笛子的发音与吐音初探 摘 要: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乐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竹笛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吹管乐器,以气息辅助,音域很广。因此,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探讨了笛子的发音与吐音问题。 关键词: 笛子 发音 吐音 竹笛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外形简单,发音清脆、嘹亮、浑厚、圆润,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很多人都喜欢它,把它形象描述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许多中小学校也把竹笛演奏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许多大学都有类似像笛箫协会等。 近十几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乐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许多青少年学习着这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在世界各国唯有中国竹笛是有膜助声的,加上手指直接按孔,竹笛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吹管乐器。 “笛子并不难学”,这是赵松庭老师的话,但是要想学好它就要付出艰苦的艺术劳动。“假如你想要攀登艺术高峰,精益求精,那么即使你花一辈子的精力也是值得的”(赵松庭竹笛演奏技巧十讲)。由此看来,学什么都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但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学习,谁都想学好它,这是每个人的愿望。本文就笛子的启蒙练习问题作探讨,不涉及手指气息专题。 笛子是吹奏乐器,它有吹孔、膜孔、指孔和前后润因孔,发不同的音用不同的指法,另以气息辅助,音域很广。笛子是吹奏乐器,首先它是用气的,只有气到才能影响发音。正常的发音方法是把笛子吹孔正对自己,自然闭合嘴唇的中央,然后笛子向外翻转90°,使得下嘴唇向前下方吹。就这么简单一吹就存在很大学问,要求也是多样的。有的人要求吹奏的口型肌肉力量在嘴唇上,而不是中央,所谓的“笑”字形嘴;也有人推崇西方长笛的“撇嘴形”。 赵松庭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这样描述:“全身肌肉放松,脸部肌肉更要放松,不皱眉,不闭眼,双眉下垂,含蓄的微笑是口型的要领。在发‘雨、鱼’这两个字中间去找吹气的感觉,两唇的位置。”王次恒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让学生按“喔”的发音位置去吹,要求训练音头,音头延伸就是长音。用“吐喔”的发音,要求一秒一个音,然后延长一个音至4秒左右,下一步把一个长音用舌头断开。我认为这是非常科学的,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发音感觉。试想如果我们用嘴夹住一样东西而不用牙齿,你怎样用力?吹笛子必定用嘴唇控制,就需要用力。这是自然现象,更是生理反应。首先只有把瞬间的东西保留并运用才是技术。这一正确的发音更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能正确地发出声音后,不要急于把一个音吹得很长,而要有一个正确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王次恒老师主张音头的练习,宁保生老师主张逐渐过渡,正确是由错误积累鞭挞而来的。学习更是如此。 开始发音时可用“喔”来发音,一秒钟一个音,一个呼吸“喔-喔-喔-喔”等正确地每秒一个音以后,学生自然有个向后延伸的倾向,然后第五个音延伸到2—3秒甚至更长。这段发音过程不可持续过长,否则就会头晕。 第二步是学会“吐喔”的发音。“喔”字发音只是掌握持续的'状态,“吐”是辅助发音,使发音更整齐更快捷。“吐喔”、“吐喔”、“吐喔”、“吐喔”,还是每秒一个音一次呼吸,等准确发音后再延长一个音,这便是一个正确的长音练习。 但有些初学者用“吐喔”发音不容易吹响笛子,因为笛子的发音是边棱震动原理的缘故,所以用心体会集中发音是学习关键。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用“夫”字来发音较容易些,从“夫”字发音情况看,“f”是辅音属擦音,“u”是元音,口腔打开充分,符合发音口型。这样的笛子音色也是最理想的,当学生会正确发音后,再加上舌头发“吐喔”字型。要一字一音一气练习。 第三步学会分音。就是两秒一音,一次呼吸“吐喔吐喔”。这时一定要注意第二次用舌的方法。舌头只是阻塞气的发出,千万不能有二次用气的意念。其实也是把上面练习合起来了。能准确两次分音后再进行四次分音练习,就是一口气分四段能把一个音长至4秒钟。这时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发闷,要注意调整呼吸,顺畅发音之后便可进行下面的训练: 一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2秒。注意呼吸调整,其实这也是一种气息的训练方法,使气息更加稳健; 二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4秒。就是把一口气分八段,这样就是所谓的单吐音了。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喔”的嘴型感觉。 三是提高速度。每秒吐音四次,一口气能吹4秒,一口气能吹出十六个音。每次练习要坚持八个反复,也就是一口气吹4秒,练习八次。 以上练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随着笛子学习的不断深入而练习。每次练习的步骤要因自己的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来定。要从最容易发的音来巩固学习效果。“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悄然之间你便成为一名笛子高手了。学习不但是勤奋的问题,而且是方法的问题。勤奋加上好的方法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 [2]王次恒.名家教竹笛. [3]宁保生.宁保生笛子曲集. ;
我叫金三世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长笛演奏的技巧研究论文【1】 摘要:在乐器演奏中,竹笛是我国最古老民族乐嚣,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意义。 长笛是一种音色优美动听而异常迷人的乐器,音域宽广,有较强的
人生如茶,人生需要磨炼。 经过雨的磨炼,我们才能欣赏美丽的彩虹; 经过风的磨炼,小草才能茁壮成长; 经过水的磨炼,大海才能广阔无垠。 磨炼造就精彩人生! 司马光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
骨笛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1]。竹笛的起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伶伦说: 此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中国考古学家在母系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遗址河姆渡出土了160多支珍贵的骨笛,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笛子。这些凹槽由家禽骨头制成,长度约为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