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娱乐小伙伴
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如:人 手 口 梦 日 月等。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1、词义扩大。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2、词义缩小。“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3、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4、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6、词义弱化。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7、词义的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2、同形异义。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妻子;子,子女。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合起来是“他的果实”。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何苦”。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楚楚。只有在古今词义“微殊”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劝”字,我们读到《左传》成公二年的时候,很可能把“以劝事君者”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事实上,上古的“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这里的“劝”,只能作“勉励”讲。至于“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那是很晚才有的。我们如果把古今词义之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忽略过去了,那就没有真正地读懂古书。又以“给”字为例。当我们读《战国策•齐策》,读到“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一句的时候,很容易把“给”字解作“给与”(给予)。的确,这样讲似乎也讲通了。为什么说“也讲得通”呢?一则因为现代“给”字所具有的“给与”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代“供给”的意义发展来的,所以二者自然能有共通之点;二则因为这样讲也能适应上下文。但是,这一句话的“给”字绝对不能解作“给与”,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又以“再”字为例。“再”字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这些“再”字都只能解作“两次”(或“第二次”)。要注意“再”和“复”的分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古人不说“二而衰,三而竭”,也不说“一之为甚,其可二乎?”),“复”字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例如《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里是“重复”的意思,所以用“复”,不能用“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就会产生误解。总之,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在字、词、句方面狠下功夫,有一个“求甚解”的态度,认真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进而还应该对先秦、两汉和唐宋以后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的注意。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本上是可靠的。例如许慎在“再”字下面说:“一举而二也”,意思是说“同一的动作进行两次”。这是非常恰当的解释。《辞海》根据别的书把“再”字解作“重也、仍也”,已经不够确切,假定有人在解释先秦的作品时,把“再”解作“复也、又也”,那就完全错了。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古代的词义,就必须依靠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辞源》、《辞海》在字义的解释上比较慎重。试看《辞海》对“劝”字的解释:【劝】去怨切,音券,愿韵。(一)勉也。礼表记:“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此为劝勉他人;又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为受教而知所劝勉。(二)俗谓以言说使人听从曰劝。(一)是“劝”的古义,(二)是“劝”的后起意义,《辞海》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这对我们了解古代词义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辞海》却往往把古今词义混在一起,容易令人发生误解。试看《辞海》对“给”字所下的解释:【给】基揖切,音急,缉韵。(一)足也。孟子梁惠王:“秋省敛而助不给”。(二)供也。左传僖四年:“敢不共给”,给亦供也。汉书张汤传:“用善书,给事尚书”,谓供给书写之事。(三)赐与曰给。晋书舆服志:“四望三望夹望车,形制如皂轮,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按凡与人以物亦曰给。(四)言辞捷给也。参阅口给条。口给的“给”是特殊的意义,这里不讨论。(一)(二)两个意义是上古的意义,本来都不错。(三)“赐与”和“与人以物曰给”,则是后起的意义,混在一起就分不清时代了。我们看《辞源》、《辞海》的时候,自己要下一些判断。从所举的例子来看,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这里(一)(二)所举的是《孟子》《左传》的例子,可见它们是上古的意义;(三)“赐与”的意义举的是《晋书》的例子,《晋书》是唐代的著作。至于“与人以物曰给”,未举出古代的例子。可见是后起义,至少在上古不是常用义。但是《辞源》、《辞海》在古今词义异同方面还做得很粗疏,不能单纯依靠它所举的例子来断定词义的时代先后。有些文字学家的专著,对古今词义的异同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没有将古今的词义混为一谈。他们或者只指出词的古义,例如许慎《说文》对“给”的解释是:“给,相足也。”段玉裁在注解“给”字时说:“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对不足者供给”,这是“给”的本义,他们的注解都只解释了“给”的本义。另外,他们还往往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徐灏在他的《说文解字注笺》里,对“两”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引申之,凡双行者皆曰两。故车两轮,帛两端,屦两枚,皆以两偁(称)。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两犹耦也,重也。许训为再,再亦重也。今直用为一二之数,非古义矣。徐灏的意思是说,今天“两”字当“二”字讲,不是古代的意义了。他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古人由於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解释不能像现代人在词典里给词下定义那样富於科学性。他们虽然心知其意,由於当时字书的体例不够完善,只知道用同义词解释,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同义词的时候,就只能得其近似了。许慎在“两”字下面不写“二也”,而写“再也”,已经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两”字不等於“二”。他写一个“再也”,表示“重”的意思,因为他找不到更合适的同义词了。汉语词义的研究,过去长期停留在古书训释的阶段,虽有不少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字典或任何别的著作解决了词义的时代差别问题。因此,我们今天在阅读古书时,除了查阅字典和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要自己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解决古书中遇到的词义问题。词义在古书中的应用,是带有普遍性的;因为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对它有共同的理解。例如《左传》“再”字共见四十七次,都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义,没有一次是“复”的意义的。再拿《公羊传》、《谷梁传》、《墨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等书比较,也都没有例外。这样,我们就用确凿的事实证明了《说文》“一举而二也”的解释是不错的。有些事实甚至是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只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必然续有发现。
tiankongch
汉语词汇的古今演变不论怎样发展,都是以整体的形式推进,一系统的方式变化和存在,既有封闭性,体现独立性、完整性,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融入新的时代和国际舞台,不断接受新鲜元素和外来因子。正如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呈现着变化与守恒一样,语汇的变迁也体现了发展与延续、独立与联系、多样与统一的两面性:与此相关,存在着词语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多词一义(统一性)与一词多义(多样性)、词类活用与词类固定用、 通假字与非通假字这些对应出现互相矛盾互相依存的双面特征。汉语语汇的结构、语义和词性呈现都呈现了多样化特征,又统一于汉语语汇的知识体系和运用体系之中。现代人讲授汉语词汇,历来总是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切入,其实是不完整也是欠妥当的。因为,语汇变化不仅涉及语义,还涉及修辞,这是不完整;其次古汉语本,而讲修辞不讲语法,勉强运用语法规则去解释本来只限于语义和修辞量大范畴的古汉语,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语法是是类同于解剖学的语言科学,学习英语将语法,现代汉语已经普遍运用语法,学习古汉语不讲语法就不习惯,从这个意义上上,将属于语法范畴的词性问题引进古汉语与会学习,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是不能因为讲了语义和语法,就可以忽视修辞。讲词汇不讲修辞,讲修辞时突然冒出修辞的对象也包括了词语,就缺少过渡和衔接,知识间的关联别破坏 。同理,讲句式,应该先讲逻辑和修辞,再讲语法范畴的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语法的根是逻辑,修辞的根某个角度看也是逻辑。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都是遵循一定的次序来排列的,次序即逻辑,逻辑表现为次序。主宾关系、主次关系,囊括主次——偏正关系,语法称作状中关系,司马、肩舆是行为和对象关系,语法里称作动宾关系,天地及时并列也是先后关系,鸡蛋、母鸡则分别是从属关系和主次关系。虽然,在解释语义时,没有使用这些名称来分析它们的结构,但这些逻辑关系是存在的。也正因为如此,使用于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也使用于古汉语,它们之间的交集就是共同具备的词句内部结构的逻辑关系。连绵词和非连绵词的界定还是从语义角度出发,连绵词内从语音角度命名的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和非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分野,实际属于语音修辞范畴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汉语的书面语为汉字。在双音词没有出现的时候,汉语里的字同时也是词;而在复合词出现以后,字就不一定是词了,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和别的字组成词和短语再运用。这时候,字作为符号和语音都作为构词的要素,在视觉上表现为字符,在听觉上表现为音节,不论字符、语音所表现的语义之间呈现为那种方式,或者是单个字符单个语音表现单独意义然后合成词语意义,或者单个字符、语音不表示意义只是通过词语的复合读音表现意义,它们在构词时已经具备了字符和语音的组合关系,因此,我们还是把两个字符、两个音节的词成为符合词,而愈发意义上说的单纯词可以看做是复合词的特殊构词方式,否则在概念上就会陷入悖逆的尴尬。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如同人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变化,词语也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与外民族的语言相互借鉴和融合。一、从单词到复词结构形式的变化。表现
组成:重叠式动词可分成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读为轻声。如果基式是上声字,第一字的调值变为阳平,如“想想、写写”,这与表示亲
写自己喜欢的例如自己喜欢的电影、小说诗集等有关文学语言类的探讨,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
各类英文词典介绍及推荐希望能够给找寻字典的人一点基本的认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想学好语言, 词典是毕不可少的工具、伙伴加老师。如何选择一本或几本得心应手的词典
法语语音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每个音素都很明晰、清脆、响亮。这与法语发音的基础部位主要位于口腔前部不无关系。德语和英语的发音部位比较后,发出的音要经过口腔;而法语的
英语词汇学毕业论文写一些创新的题目,我就写的网络词汇。当时也不懂,导师逼得紧,还是学姐介绍的莫文网,效率很高的说英语词汇教学中母语翻译的作用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