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6

玩儿泥巴小姐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馨阳北京

已采纳

一、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1978-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间。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我们希望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然而经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增加内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二、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和效率与就业并重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但中国劳动力丰盛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当前10年20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劳力逾千万。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个以上工作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约800万个。并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亿的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三、 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并要正名 1998年从过去“适度从紧”的政策开始实现宏观政策的转变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松动性”政策的一种变换的提法。“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质是无疑问的。货币政策只是因为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才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复杂的内涵。它既包含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又包含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戴根有)。这样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们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过去,依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为对应此种问题,除在结构、体制方面采取措施,消除长期性障碍以外,还得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治理。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说,可分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政策;(2)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相当,现实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无明显通胀与通缩趋势的迹象时,就应采取中性的政策。这是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2)种情况。现期我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但与潜在增长率仍有距离,通货紧缩趋势是低度的,且有减缓迹象。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以继续实施适度从松的政策为宜。我以为,现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其扩张性实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松动的一面或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从松”的政策,因此,这两个政策目前还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实施,但其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变动加以调整。 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6-03 23:59 请问你这是从哪找来的?是09年的经济形势么?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3 23:59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3 23:59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2008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亿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增幅下降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同比下降。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0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0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他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0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上,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0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1 要想对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确实非常困难,因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丝毫不亚于2008年。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好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经济可以在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获得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看,2009年可以说是近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有许多分析家认为“滞胀”可能是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调。可笔者认为“滞胀”作为今后2~3年的一个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但对于2009年来说却不一定。关于经济增长,“滞”已成定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在尚存争论的是“滞”的程度,即是温和衰退?还是严重衰退?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争论的是增长速度的降幅会有多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会把世界经济拖入一个低增长的阶段。2009年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只有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的2/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会在衰退的边缘挣扎,零增长的可能性极大,增长速度最多不会超过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放缓。但通货膨胀的“胀”在2009年则不会加重,而且很有可能的结果是会比2008年下降。因为,伴随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减速,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加上前两年美元贬值过大,人们对美元的预期出现变化,美元开始反弹或至少已经趋于平稳,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也会下降。我们预测,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2009年可能会在90美元左右。因此,总体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09年可能会得到暂时的舒缓。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1 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了金融部门直接持有国外机构不良资产,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之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减速,会使出口需求下降;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谨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小心。如果说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十分有限,那么2009年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实在、影响程度也会更大。因此,当我们将国际经济环境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背景进行考虑时,宁可将国际环境想得严重一些。以便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加以应对。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大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相对有限的大国经济体,以及我国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我们有较好的条件和较大的回旋空间,去应对和减轻国际经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帮助企业尽可能使出口需求下降的冲击变得小些。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贸顺差下降的幅度不太大,这种冲击对中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外部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只要我们能够将中国的优势讲清楚,将政府的信心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可以使这种影响程度降到相对比较小的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仍是宏观调控应平衡的首要关系。“保增长、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正确选择,只是应该由2008年的防通胀为主,转为保增长为主。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经大幅回落到较低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国际收支状况也较好,高储蓄率、劳动力相对宽裕等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仍在,大国经济体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较大,不需要对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而过度反应。目前已经陆续采取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应注意矫枉过正。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1 关于通货膨胀,如果仅仅用CPI来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内。其原因,一是2008年农业继续获得大丰收;二是中国消费品的产能仍处在过剩状态;三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四是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按目前的水平测算,2008年CPI上涨对2009年形成的翘尾因素几乎为零。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因为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低了。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都无法长期处于超过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区间运行。泡沫总是要破的。与其大起大落,破坏性地调整,还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况且,从我国通货膨胀潜在的压力看,也需要我们继续对防止通货膨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较高,在10%~16%之间,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在2009年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仍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房地产等资产类的价格仍处在高位。因贸易顺差、资本流入等引发的被动性货币发行仍会继续,且前几年过剩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消化。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4 00:01 关于经济增长。从供给的角度看,生产能力不是问题,主要看生产成本的上升程度和信贷资金的松紧。由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成本上升的叠加因素正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削减;信贷政策也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产品的销路,即需求是否足够强劲。2009年,外需会继续减弱,贸易顺差可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仍有40%左右是加工贸易;在经济萧条时期,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进一步发挥效用。因此,贸易顺差不会下降过大。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也会有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低于2007年,股市、房市等疲软导致居民的资产收入缩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大的起伏,且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比较强烈。上述分析表明,要使经济增长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分为三大块: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其中制造业投资受产能相对过剩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难以有大的突破,重点应放在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等结构调整方面。房地产投资因为受前几年房地产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一个休整和泡沫释放的过程,也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此,应通过恰当的政策调控和心理疏导,使其在房地产价格水平适度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因为,现阶段我国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且,房地产投资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体的建议是,鼓励正常居住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因为交通通信等许多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组织引导进行投资。另外,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应该采取一定刺激措施。再者,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平衡状况良好,能够有所作为。综上所述,从需求角度看,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认真应对才能较好地化解危机

218 评论

爱笑的眼乌珠

给你发篇论文,看过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也知道他们的关系了。内容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关键词:经济周期,总需求分析,总供给分析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总需求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次较为完整的经济波动:第1轮波动,1978-1981 年,历时4年;第2轮波动,1982-1986年,历时5年; 第3轮波动,1987-1990年,历时4年;第4轮波动,1991-1999年,历时8年。2000年中国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原因众多,其中总需求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1.投资需求原因分析投资波动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投资波动是指投资总量增长率的上升或下降,即不同年份投资总量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在我国,虽然在各个时期,投资波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各有其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投资波动始终是决定总体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投资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据测算,1979-1997年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的相关系数高达。名义投资与名义GNP的相关系数达到99%,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的投资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首先,在我国,投资波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与收缩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从而对总体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在我国的历次经济周期当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涨的重要力量,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上升,生产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部门首先快速增长,由于产业关联性作用,它会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水平的上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缩,也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回落。其次,投资的扩张除了直接促使社会总需求高涨外,还会促进就业,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促使社会的消费需求增加,这又会间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企业为了适应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又会增加投资,于是需求又会增加……价格和利润就会在这一过程中上升,又为下一轮的投资提供资金保证,从而经济出现累积性扩张。但当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出现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颈制约以及产业结构的失衡,投资会出现下降,经济进入收缩阶段。在经济进入低谷期以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又进一步采取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和收缩。投资波动便是通过上述过程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成为影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从1988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需求旺盛,价格改革预期加强,当年通货膨胀率第一次达到,国家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国有投资率先回落,其增长速度低于非国有部门;到1989年,非国有投资出现改革以来第一次回落,回落速度超过国有部门,表明非国有部门对市场反应更为敏感,预期不好就会直接减少投资。1991年下半年,国家重新启动经济,国有投资率先启动,非国有投资存在着滞后反应;到1992年,国有投资仍在大幅增长,增长率比非国有部门高10个百分点。由于市场预期的拉动,1993年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增长率高达到72%。到这一年7月,国家开始在宏观上采取紧缩政策,国有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经济景气还未结束,非国有投资依然较为旺盛。随着国有投资的步步收缩,引致了非国有部门的收缩,当经济景气预期结束时,非国有投资比国有投资的下降还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两头在外”的战略和出口推动的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扩大内需,政府再次运用扩张国有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但效果递减,特别是民间投资没有跟进,增长的下滑不可避免。1997年的非国有投资的增长低于国有投资。1998年国家再次启动国有投资,直到2000年,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社会投资开始活跃,固定资产增长率由1999年的上升到,2001年进一步上升为,2002年上升到。2003年,非国有投资增长,增长率比国有部门高18个百分点,这表明投资增长的主体,已由政府让位于企业自主投资。从上述经济波动看,经济增长达到9%以后,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开始超过国有投资;当经济增长低于9%,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就要低于国有投资。国有投资起着经济启动和收缩的先导作用。当国有投资确实启动了经济景气时,非国有投资才会跟进;当国有投资收缩结束了景气时,非国有投资才会快速退出。国有投资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操作和控制杠杆,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随市场景气循环的变动而进退的。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的周期性波动,这就为我国熨平经济周期,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进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经济高涨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政策来限制投资的增长(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限制经济的进一步高涨;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投资以带动经济走向复苏。2.消费需求原因分析消费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消费波动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当消费波动变动1个百分点时,引起社会总产值同向波动个百分点。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消费的变化并不像投资那么迅猛,而是缓慢的变化,且消费的波动落后于社会总产值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在上世纪80年代,消费对经济增长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发展层次的提升,投资和国外需求所起的作用有所加强,然而,消费的作用仍居主体地位。并且从1979年到1999年这二十年来,除了1993年和1998年这两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于消费之外,其余的年份均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主体。这表明消费的波动对总体经济的波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消费波动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是:首先,消费波动对经济景气波动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消费可以在经济的复苏时期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在繁荣时期则可以使经济景气的时间得以延长,同时消费还是遏制经济萧条的的重要因素。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居民的收入会出现减少的现象,但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由于居民的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所以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刚性,它不会随着收入的下降而马上下降,而是下降较少甚至维持不变,这就使得总需求中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更具有稳定性,所以消费需求具有一种自发地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1997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一度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投资需求出现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也很缓慢,但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像投资那样出现同步剧烈下滑,所以,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才得以保持。同时,经济增长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一般来说,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时,会影响乘数效应变小,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时,会使乘数效应变大,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同步性。其次,消费波动对经济景气波动具有重要的间接影响。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单靠投资需求的扩张而最终没有消费需求作为支撑,经济就无法复苏并繁荣起来。1997年以后,由于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出口也面临困难,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选择了增加政府投资来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由于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所以,以投资作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手段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格局已被打破,买方市场日益明显,消费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成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费需求通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可以对宏观经济周期从间接方面产生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对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引起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具有稳定性,而且我国居民向来有储蓄的优良传统。因此,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仍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为了增进居民的消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应采取措施,缩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收入分配领域,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利用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对低收入者实行补贴政策。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使人们对现期的消费不至于由于顾虑未来保障而减少。最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把这一市场打开,那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提高。3.政府需求方面原因分析政府需求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政府购买作为直接性需求构成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贡献,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府投资具有引领社会投资方向的功能,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地方行政性分权的发展,形成中央、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共同分担国家投资的格局,但国有企业仍是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的主体。不过,行政性分权改变了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投资的每一次扩张和收缩,不再由中央计划者单独决定,而是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共同决定,形成了投资的“倒逼机制”。1988年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度的投资扩张,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投资扩张主要依赖银行融资,中国经济从“计划-财政主导”进入“银行融资推进”的发展阶段。由于政府需求的直接衡量标准是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政府需求对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可以用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对经济的影响来衡量。政府支出不管是用于投资还是消费,都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财政收入短期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财政支出,即政府需求增加时,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增大,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影响下,经济开始复苏并扩张;当经济进入过热状态时,政府则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引导经济恢复平稳运行。当经济进一步下滑时,政府又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性波动。1980年以后,我国财政收支差额的波动趋势同国民收入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在由低谷到扩张时期,财政收支差额的波动略有滞后,而当总体经济达到高峰时,财政收支差额也同时达到高峰。这一特征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财政体制由改革初期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体制向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的转轨,财政的内在稳定机能开始发挥作用,但宏观财政调控能力下降。据测算,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逐渐下降到1996年的。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经济建设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下降为1996年的42%左右。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上升为“七五”时期的、“八五”时期的。财政预算内收支增长率与财政预算外收支增长率相应的弹性系数,都达到1:。预算总收入、预算总支出中中央部分的增长率与地方部分的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1:、1:。而且,与中央相比,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增长。地方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财政预算外收支,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扩张行为,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一部分冲击源。虽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教育、行政性支出及各种财政补贴份额不断加大,而这些支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另一方面,经济的收缩与扩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大。我国目前仍是一种速度—效益型经济,当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经济效益则下降,当国民经济已开始走出低谷,但各项效益指标往往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走出低谷。当经济扩张时,企业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当经济收缩时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在财政支出呈刚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赤字水平上。这样就导致了经济扩张时,赤字减少甚至出现财政收支盈余,经济收缩时,赤字增加,而且财政收支差额波动的低谷要略滞后于总体经济波动的低谷。由此可见,财政收支差额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较强的同步性。 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需求即财政支出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财政支出的可控性比较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其中,我国在1996年成功对经济实现“软着陆”,便是政府成功调控宏观经济的典范。4.国外需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我国的宏观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国外需求对我国的经济周期运行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国外需求即净出口,是指一段时间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其中,进出口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关系到世界经济状况对这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1992年以后,我国的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化迈进,并推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出口总量进一步扩大,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的扩大不断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使得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出口的激增带动了国内生产的扩大,投资的收益率比较高,不仅推动了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一时期中国受到国外需求的影响,经济开始扩张,不断扩大的出口规模和不断引入的外资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外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出口景气在1995年初达到了高峰,面对宏观经济的过热,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实施了较严格的控制,这一政策使出口景气逐步下降,经济最终在1996年“软着陆”。到1997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刚刚有了一定回升的对外出口受到打击,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出口景气衰退。同时,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了减轻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程度,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宣布实行人民币不贬值。这样,不但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我国对外资的引进。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97年比上一年下降个百分点,为。到1998年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同时,这一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这说明,我国的宏观经济由于受到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而出现下滑。进入1999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减弱,我国的出口开始大幅度上升,并在2000年达到高峰。但是,后来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国外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在经过短时期好转以后,又陷入了衰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99年达到,到2000年达到,出现上升,但在2001又下降到。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基本上与我国的出口周期相吻合。到2001年末,我国终于结束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利好消息对于促进我国出口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多年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关税与贸易壁垒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便为我国的出口铺平了道路。在国内,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产品质量和类别有了大幅度提升,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为出口的大幅度上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复苏并发展,国外需求旺盛。这样便为我国大幅度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2003年我国的出口增长率达到,2004年的出口增长率为。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出口的大幅度上升促进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好转,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004年达到。200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620亿美元,进口额为6601亿美元,三者均居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上升。国外需求特别是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出口景气会带动宏观经济的不断上升,相反,出口水平的下降也将会影响宏观经济水平。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总供给分析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不完善,用标准的RBC模型直接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尚有欠妥之处。尽管如此,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还是用标准的RBC模型模拟了中国1952——2001年这50年的经济数据,认为中国50年经济波动的80%可以由技术冲击加上政府支出冲击等真实冲击来进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第一,现代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始终起着启动和诱导的作用。企业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革新产品与工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获取更大利润。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企业才具有持续的活力。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转移的不断形成和出现,使得经济的持续发展得到动力。经济持续发展也为技术创新准备了投资条件和市场需求。第二,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中,伴随有投资的增加。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成果的传导由单个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到产业技术创新,直至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在空间上由一地传递到广泛地域。这种由技术创新、模仿、扩散与转移等活动而引起的创新递增趋势,将经济发展推向高涨。第三,当一项创新技术广泛扩散后,其技术进入丰产阶段,这时企业一般只能获取平均利润。这反映出此项创新己趋向成熟期,此项创新的优势减弱,需要有新的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第四,在停滞阶段,实际上存在着创新的总结,知识的积累,新科技成果的问世,酝酿着新的创新。只有连续不断地出现技术创新,并伴随相应投资,经济发展才能推向新的阶段和水平。总之,技术冲击(RBC理论尤其强调的)贯穿了我国经济周期现象的始终,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发展科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投入力度,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产业技术上缩短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科技改良和应用研究,努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更加重视基础科学,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发展积累后劲。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周期由改革开放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变成改革开放以来的“高位—平缓”型,波动幅度趋于平缓,平均位势不断提高,扩张长度也不断延长,这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周期的长期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经济周期波动由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折时,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扩张阶段,则会成为重要的加强因素。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此时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逐渐加强,同时引进了国外一批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进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着重现代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此影响下,我国摆脱了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衰退期,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1991年我国确定加速发展11种高技术产业,列入“火炬计划”并相继开辟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七个高技术产业密集带。加上我国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5个高技术领域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摆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衰退进入新一轮扩张以及周期位势不断提高的主要推动因素。200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新一轮周期的经济推动力即正向技术冲击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突出表现是: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用”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住、行”阶段升级;由百元级的小型耐用消费品向千元级的中型耐用消费品升级之后,又向着万元级,特别是数十万元级的大型耐用消费品升级。由此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各种相关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造成了影响。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和持久的推动力。但它们对整个经济具有高位增长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强幅波动的特点。这是因为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技术冲击因素,在其传导过程中会具有放大效应或过度扩张效应,随后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需求制约,特别是资源制约等。2.农产品波动冲击农业因素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虽构不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它是影响经济波动的基础因素,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和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决定的。农业波动对国民经济周期波动作用的传导机制是:农业波动影响投资波动,投资波动又影响工业波动进而对国民经济波动构成影响。农业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粮食)、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四条途径来实现的。农产品是我国国民基本的食物来源,也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若农产品丰收,市场供给比较充足,价格比较稳定时,对工业品的成本影响不大,企业便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而且农民会自动将资金和劳动力转移至工业或其他非农业部门,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反之,作用则相反,粮食或其它农产品歉收,就必然影响当期和下期的投资和工业生产,农产品生产波动有着明显的“超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但比宏观经济波动频繁,共经历了7个周期,比宏观经济波动多出3个周期。粮食生产的波动1978-1980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5年为第二周期,1986-1988年为第三周期,1989-1991年为第四周期,1992-1994年为第五周期,1995-1997为第六周期,1998-2001年为第七周期,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平均为3-4年,属于典型的短期波动类型。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有逐渐减缓的趋势。粮食生产的波动明显领先于GDP的波动,平均先行1-3年。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虽然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当粮食减产,供求紧张时,粮食价格会上涨,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对整个经济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3.能源与原材料冲击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尤为突出。能源同技术进步、农业生产一样是社会总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我国能源消耗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明显地呈波动性增长,具有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的四个完整周期,第一、二、三周期都均为: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只是在第四个周期略有不同,经济波动的第四个周期为1991~1999年,而能源消耗的第四个周期是1991~1998年,二者仅相差一年进入波谷。在第一、二、三周期,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耗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在第四周期,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耗增长率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进入21世纪后,GDP的增长率比较平缓,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却呈大幅上升趋势。我国一方面要解决能源供求总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要解决能源结构性矛盾。因为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来源:

298 评论

老猫啊老猫

研究成果 论文与研究报告1.中国经济周期测量——基于ICA,,统计研究,2009.52.关于中国城市土地交易核算方法的探讨,统计研究,2008.33.贵重物品核算浅议,统计研究,2006.7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5.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往来统计数据收集体系设计研究,提交北京市发改委,2005.76.进出口商品质量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体系,提交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2004.8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调查制度与分析报告,提交商务部,2003.118.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影响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9.我国市场化竞争力逐年提升,经济日报,2002.9.1210.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2002.81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12.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统计分析及其启示,统计研究,2001.513.中国市场化水平测度、分析与预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14.中国生活质量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管理世界,2000.215.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6.China:aspect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a globalized economy,ed,by Tran Van Hoa:《The Asia Recovery》,UK:Edward Elgar,200117.China:A Giant with an Achilles Heel?,ed,by Tran Van Hoa:《The Causes and Impac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UK:MacMillan Press Ltd.,200018.《我国经济周期测量——基于ICA的研究》,统计研究,2009年第5期教材1.《经济统计研究》(第二版,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经济社会统计》(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国民经济统计》(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课题1.2011-201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保护支出核算方法研究2.2007~2008年主持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D类项目:城镇土地出让金的统计核算方法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3.2007~2008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课题:ICA及其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4.2005年主持北京市发改委课题: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往来统计数据收集体系设计

279 评论

爱淘唯一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 加快中西部开发,借以扩大内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论人力资本的节约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从人力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可选为你所用。这些题目看似大,其实你选准切入的角度,是容易展开的。祝你顺利!

34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经济评价期刊

    包括。《中国经济评论杂志》创刊于2020年,是包括财务类的。是经经济日报社主办的大型经济期刊。该刊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属于经济类省级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

    注册个名那么难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经济周刊官网投稿

    一板觉把你灯去家key 查看更多答案>>

    为食猫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集体经济研究期刊

    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鉴定标准了,如果注重刊物的级别,可以选择中国集体经济,毕竟是国字头的,正宗国家级期刊。如果论文内容与科技有关,可以选择科技与经济。可以去知网搜

    水瓶座小小猪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新加坡经济周期研究论文

    研究战争吧,军事不行,何谈经济啊

    正版TJ状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当代经济研究发表周期

    回复的话,至少一个月吧!质量好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国家级核心期刊,具体选用哪个,你可以到《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上找与你文章相关的期刊。

    Xiaonini7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