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遇见微风
1、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
随着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目前已过6亿,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在增长。这昭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如广播、电视一样覆盖到全国各个角落,“网民”这个概念将随着全民上网而不复存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也在迅猛增长,目前已有亿人使用手机网络,其中手机绑定的微博用户突破4亿,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这意味着在中国,每3人就有1人通过手机使用微博,每4人就有1人使用微信。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议题的设置者和发言者。庞大的网民、庞杂的声音汇聚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时时刻刻都发言”的自媒体、微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原有的网络生态彻底打破:以往我们常用虚拟世界来区别网络与现实的不同,而现在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以往我们用“网上冒烟网下燃”来说明一个网络热点话题会发酵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而现在网络引燃现实矛盾的燃点更低。
网上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点。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可谓巨大,因网络传播速度快,加之造谣者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谣言便会在很短时间里传遍千里,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的节点。
而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就会成为引发社会突发群体事件的导火索。一旦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危害,要去破解它、弥补它,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网络谣言极容易蛊惑人心,加剧社会恐慌,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难以愈合的破坏。
2、网络谣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因素。一些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重点,譬如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平衡、腐败问题等内容的点击率很高。
网络造谣者迎合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利用网民心理弱点,编造散布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的谣言,引发社会危机。谣言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稳定的大敌,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等等,都是用来形容谣言之“厉害”的。
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针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
网络谣言总是偏好负面信息,试图用“坏消息效应”不断瓦解事情真相,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它将社会的阴暗面不断放大,将矛盾不断激化,其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而且让人们产生社会堕入黑暗的错觉,势必会对所处的社会失去信心,消耗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3、网络谣言损害国家形象
不管在哪个国家,网络谣言都会造成恶劣影响,有时甚至会取人性命。2010年,年仅15岁的美国马里兰州少女菲比·普林斯因遭受网络谣言中伤而自杀身亡。此前,普林斯的同学曾在脸谱等社交网站上散布大量谣言,并对她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人身攻击。
事件发生后,散布谣言的学生受到处罚,脸谱也开始力推实名制以加强网络管理,但普林斯已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一起起网络谣言的背后,有的是个人无意识之举,但更多的是有组织有预谋而为之,网络谣言背后隐匿的是不良信息产业化。
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利益的驱使,使得这个产业已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并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发帖的水军。他们有组织地制造事端,混淆是非,引领网络舆论,谣言惑众,这些谣言既有对公民个体、社会组织的诽谤。
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污染网络生态,更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在西方敌对势力插手或者指使下,一些别有用心者经常将网络谣言的矛头指向党和政府,恶意捏造事实,产生巨大的眼球效应。
网络“水军”,尤其是一些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搞破坏,试图通过散布谣言不断攻击我们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抹黑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和领导人,对于这部分网络水军尤其是“水军”首领,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与之做斗争并进行严惩。
当前,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网络谣言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毒瘤,对其巨大危害必须给予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其彻底清除。
扩展资料:
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1、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
治理网络谣言,政府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如此,才能让谣言及时得到澄清,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促使行政机关和社会民众间保持信息的对称,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网络谣言给政府形象造成侵害,避免网络谣言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
2、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规制,实现“依法治谣”。
3、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
目前,网络上的谣言一经发布,许多谣言的接受者缺乏对信息的辨别意识,“自然地”、“想当然地”相信谣言,认为谣言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公民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意识、辨别能力,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吕其庆:认清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
小演员王沁曦
1、网络谣言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
“网上冒烟网下燃”即形象地说明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可能发酵成为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在当前网络技术更为发达的状态下,网络事件引发现实社会中的实体事件,网络中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非常容易成为社会恐慌的爆发点,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
网络谣言偏好于社会上的负面信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更加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瞬间被大量转载,对事情的真相进行瓦解。
所以,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网络谣言通常被社会公众误认为就是事情的真相而被广泛传播,后来即便政府或者相关机构、个人出来澄清,但澄清之后的事实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民众的头脑中始终记忆的是“谣言”而非事实的真相。
扩展资料:
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治理对策为:
1、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
网络上的谣言一经发布,许多谣言的接受者缺乏对信息的辨别意识,“自然地”、“想当然地”相信谣言,认为谣言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公民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意识、辨别能力,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
2、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
治理网络谣言,政府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如此,才能让谣言及时得到澄清,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促使行政机关和社会民众间保持信息的对称,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网络谣言给政府形象造成侵害,避免网络谣言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
pang小妞
网络上谣言的泛滥,危害是很大的,谣言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预知、无法挽回的后果。比如今年上半年网上出现的加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就导致了多个城市的抢购潮,虽然谣言很快被平息,但已经是有人暴富,有人破产,有人惊慌失措了,造成了多少家庭的困惑。
第一:传播网络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造谣有强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
第三:影响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误导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第四:破坏家庭团结、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习。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
2013年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该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不是属于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办,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是的,你要发论文吗
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 研究生复试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强化研究生复试过程
属于省级的期刊
不是属于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办,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