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92

紫衣Helen
首页 > 职称论文 > 家庭环境对抑郁症的影响研究论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ra菱角

已采纳

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定论。根据研究,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的起源主要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生理因素是主因。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过度或者减少都有可能导致抑郁。

然后才是心理因素。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今后可能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有影响的。比如从小的家庭环境压抑,成年后就可能抑郁;或者从小被父母忽视照顾不周,也可能抑郁;家庭比较严苛,经常性的打击孩子,也容易得抑郁。

还有就是人的应激能力各有不同,也对抑郁症的发生很有关系。应激能力指的是特殊事件发生时的心理调节能力。这应该跟个人的性格和经历的适度挫折有关,假如孩子是那些温室里的花朵,应激能力就容易比较差,有点挫折就宕机了。

还有现在人生活不规律,或缺乏运动,也是病情高发的原因。因为缺乏运动,会影响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也是得抑郁症的诱因之一。

所以抑郁症的治疗,单纯从家庭问题方面的心理咨询进行治疗,效果不佳。而采用服药解决大脑病理改变,目前是一个疗效比较好的办法。

不过患者们的家庭往往对抑郁症了解不多,也是对患者病情难以好转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无法排解抑郁的负面情绪,假如有人试图用言语刺激来治病,那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惨剧。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小火咕嘟":持续带来深度、有趣、有用的内容

249 评论

跟着Serena觅好食

1、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

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2、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3、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4、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5、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

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100 评论

天天考古

可以说百分至四十都是,家影响的问题很大,不正确打骂孩子都会让孩子心里出问题。

175 评论

DP某某某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看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中特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父母离婚后,如何疏导孩子的心理

第一、千万不可回避事实真相,含糊其词的隐瞒孩子,要很真实的直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

第二、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大人的事情与他这个小孩子无关,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都会像从前一样,都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活。

第三、要和孩子讲明白,父母离婚只不过是爸爸和妈妈,由于什么原因不能够在一起住了,只是分开住而已,而不是发生了多么大的事情。(强调分开住,而不是永远不在一起了)

小孩很单纯,他们的单纯和善良,是能够理解父母之间的难处的,现在的小孩子都和小人精似的。很快就能够理解和适应家长处理的结果。

至于,那些孩子的家长,真的都不如那些小孩子们有担当,会理解人。由于自己的草率和不负责任,拿着婚姻当儿戏,说结就结了,说离就不顾一切的离了,其实真正伤害的,只有他们那无辜的孩子。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上孝父母、下养子女这是天职,人什么德都可以缺,但这上孝父母、下养子女这德份可不能缺。你要是缺了这德份,那你以后的生活一定好不到哪去”。

既然婚姻不能继续了离就离了,但抚养孩子的义务可不能离不能丢,作为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我指的是,拥有孩子主要监护权的那一方家长),离异后,应尽量不让孩子的日常作息,发生太大的变化,保证孩子能够继续进行,良好的社会教育。那些离婚后的家长,离婚后的生活不会好到哪去,好多都是因为离婚之后生活一片混沌,而无心教育和管理孩子,假如遇到自知教育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应及时主动的到孩子的学校,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和老师进行深层的沟通,请老师和学校对你的孩子,多加关注和教育,作为家长没能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那么,就尽其所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成长的道路,也算是对你孩子的一个补偿,对社会的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吧。

离异家庭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呢

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减压剂,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让孩子明白:即便父母分开了,也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爱。即使今后组建了新的家庭,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永远都不会改变。

在离异时,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对对方的仇恨种植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去恨一个原本他最应该爱和亲近的人。

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痛苦,孩子的心灵在仇恨的拉锯战中怎能不抑郁悲伤,怎能不充满无助和惶恐呢?

二、要帮助孩子打开封闭的交际圈。

鼓励孩子走出幽闭的心灵,多结识新的朋友,多参加户外活动。遇事退缩、封闭自我、减少交际是很多离异家庭孩子的通病,而他们抑郁的症状就会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加剧。

好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吐露心声,而朋友之间的互动则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宽容的性格,从而与抑郁症说“拜拜”。

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父母离异是孩子人生中经历的巨大挫折之一,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人生中的困境。多关心、多鼓励,少批评、少责骂,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理解,同时学会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寄托。

四、要注意孩子平时的情绪变化。

假如孩子受父母离异的影响,情绪上已经出现抑郁的症状,就要及时调整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有意识地帮孩子创造愉快的事件和活动,努力让积极情绪来抵抗消极情绪。

允许孩子释放不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烦躁和抑郁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寻找发泄口。当然,如果这一切都不奏效的话,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和专家的帮助,陪孩子一起接受专业指导,陪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让孩子接受并懂得父母离异的事实和仍然爱他的现实。

198 评论

爱照相的猫酱

很多都是,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除了外面的社会影响以外,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了。所以说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201 评论

飘渺于浮尘中

从一个家庭健康的家庭来讲,培养出的孩子就非常的优秀,因为见家长是老师,第一任学生也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体制和健康的素质,毕竟家长影响每一位孩子,孩子是成功好坏,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毕竟隔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社会支持是丰富的,孩子的好赖与家长和学校是共同教育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如果是单方面的孩子里健康是受到影响的,忧郁于家庭,怀念非常的重要,如果解决一的问题,必须从家长疏导开始,给他一个健康的家庭,健康的思想理念,这样孩子才会幸福

114 评论

小白贼黑

原生家庭是客观因素,个性决定如何看待人事物、属于主要因素。并不是每个破碎家庭出来的孩子都会得抑郁症,也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来自破碎家庭。

335 评论

lostangelus

本文字数约:4373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的真正改变竟令患者明显好转

02、不良家庭关系是抑郁、双相的主要根源

03、父母学习高效的科学知识,才能少走弯路

01、父母的真正改变竟令患者明显好转

昨天,我们分享了抑郁症患者小杏妈妈的自述文章。

小杏从小到大成绩优秀,但考上大学后得了抑郁症,病情严重时一度休学,沉迷手机,抵触父母,还自残过。

父母带她看过很多精神科大夫,不乏北京、上海的权威专家,试过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

小杏妈妈很焦虑,想带女儿到广州来找我们诊疗,令女儿快速康复。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困难,小杏也抗拒就医,最终未能成行。

幸好小杏妈妈没有放弃,她非常认真地看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病与自己过去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她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学习着理解、尊重孩子,持续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还带动丈夫也一起改变。

在她的努力下,小杏和父母的关系亲密了很多,情绪越来越稳定,不久就在大夫的指导下停药了,还成功复学!这个过程也就不过1年多,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现在她即将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准备出国考研深造。

当然,我在微信上对小杏妈妈提供过一些建议和指导,这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主要还是靠小杏妈妈和爸爸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文章和视频,意识到了女儿患病的心理根源,并学会了科学应对。

其实,从我们创立以来,已经有很多患者父母通过学习我们的文章、视频,使得孩子加快康复,顺利复学。

除了小杏妈妈之外,另外几位读者家长也写过自述文章。他们通过积极学习、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最后孩子也迎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走向康复。

我看到这些反馈,真的非常欣慰、非常高兴!

可能有些读者还是觉得疑惑:

这些孩子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都搞不定,为什么家长学习了一些知识,作出了一些“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之后”,孩子就好起来了?

如果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康复有那么简单,那还要精神科医生和药物来做什么?

总而言之,这能行吗?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为什么对抑郁症、双相障碍有那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越一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影响。

02、不良家庭关系是抑郁、双相的主要根源

首先,我也是一名精神心理医生,我从不排斥精神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从整体上看,这两种治疗方式是确切有效的,很多患者的症状因此得到了控制,社交功能有所恢复。就拿抑郁症来说,以SSRIs为代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是抑郁症治疗 历史 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过,精神医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直至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明。

所以,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的治疗方式仍是靠药物和物理治疗,而且往往只能对症治疗。

至于患者的家庭教养环境好不好?亲子关系和不和谐?患者遇到过哪些负性事件?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不太关心,有的是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有的则认为这不是主要病因。

所以,在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 社会 因素方面,精神医学具备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很缺乏的。国内很多名气很大的精神科专家,往往是因为具备丰富的药物治疗经验。

可临床中药物的效果因人而异,很多患者不是疗效不明显,就是副作用太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患者即使看了很多有名的大专家,病情还是没法明显好转。

也就是说, 广大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得病后,只要找到国内最好的权威专家就能解决问题 ,现实往往令人非常失望。

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刘可,她的父亲就对此有深刻感受,甚至说“顶尖的医院,但没达到我们对顶尖的期待”。

不过,虽然精神医学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 社会 因素不够重视,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研究。其中,关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与家庭教养方式的联系的研究就有不少。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低 情感 、低温暖、低理解,以及严厉惩罚、过度干涉等不良的教养方式,那么子女会更容易得免疫疾病和精神疾病。

这种教养方式不但会直接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对其人格形成造成负面影响,还会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这里的心理弹性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或者逆商。心理弹性低也就意味着当孩子遇到挫折和负性刺激时,很难理性、积极地应对,容易陷入情绪低谷,形成心理创伤。

这往往就是很多家长说的,“孩子很脆弱,玻璃心,遇到一点挫折就走不出来”。

相反,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认可,减少不必要的惩罚,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孩子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更容易与人融洽相处。

所以,在涉及到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时,除了对患者个人作出心理治疗之外,家庭治疗也经常被提及。

研究指出,患者的情绪状况和家庭情况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症状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 所以,改善家庭关系、家庭内部的失调,也就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这已经在心理学界形成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有些心理文章说,孩子得病了,其实是整个家庭得病了,然后从孩子身上集中反映了出来;除了孩子需要接受治疗之外,更需要接受治疗的,其实是父母和家庭。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而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的感受和发现,和以上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

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实践表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是过度夸奖带来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些来自于父母不当教育的病理性记忆,往往就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的主要心理根源。

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家庭治疗,这甚至是我们临床心理干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修复了患者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并详细告诉患者父母时,他们都很惊讶,说从没想到自己的很多做法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造成了那么多伤害!

换言之,无论是从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还是康复角度来看,家庭治疗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父母心想:懂了,难怪孩子一直好不了,这就去找一个靠谱的家庭治疗师。

可现实是,在目前优质心理资源稀缺的 社会 中,父母想找到一个真正专业、有丰富经验、又合适的家庭治疗师,其实更加困难。 家庭治疗比一对一的个案咨询/治疗难度更大,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更高。

而且,目前的家庭治疗师背后的理论和技术主要着眼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未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往往只针对父母和孩子意识到的、记得的家庭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他们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尤其是涉及到原生家庭早期给孩子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家庭治疗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高效解决。

很多父母对于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忘记了,甚至孩子也忘记了,或者父母不认为那是个问题,这时家庭治疗就很难进行下去。

既然是这样,那不如父母自己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孩子的患病根源,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孩子患病后,父母要积极寻找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心理创伤,留意令孩子情绪波动的创伤点。

一方面父母要尽量避免激活孩子的创伤,另一方面可以逐步、部分地修复,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加稳定,这就意味着病情的好转,加快康复。

总之,父母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相当于一场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对整个家庭的提升来说更有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也更加切实可行。

还有,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没犯什么错啊,怎么就对孩子造成伤害了呢?

还有的父母意识到要自我反省了,但不知道从何入手,具体反省哪里?

这部分父母最好认真浏览我们分享的真实案例,从这些患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中,对照自己是不是在无意中犯过教育错误;

03、父母学习高效的科学知识,才能少走弯路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大量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长,这过程中,我们经常感到惋惜。

因为很多患者家庭还没有看到康复的曙光,说得严重一些,他们在求医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弯路”。

很多父母一开始并不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好好的,怎么会得病”,甚至忽视孩子的直接求助,指责孩子。

当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情绪剧烈波动,无法上学和社交,甚至自残和意图自杀时,父母才开始重视。

接着,父母带孩子去找精神科大夫,并一度想着这个问题很简单,按照医嘱吃药就就行了。当然,这个阶段很多父母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充分的了解,这完全可以理解。

有的孩子比较幸运,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又能学习了,父母和孩子都很高兴,以为病好了。但后来因为盲目停药、减药,或因为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孩子的病情复发,而且服药的效果远不如前了。

有的孩子则从一开始就不能适应药物治疗,要么起效甚微,要么副作用太大。孩子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越来越严重。

这时父母开始慌了,不断带着孩子找更好的医院、名气更大的专家,尝试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更多方法。

总之,大部分父母总想着找到一个很好的机构和大夫,一下子就把孩子的病治好,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个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其实不太现实,这涉及国内外现行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

而且,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不断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很多大夫说抑郁症3次复发需终身服药,双相障碍难以治愈、遗传率高达80%等等。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陷入恐惧和绝望。

有的孩子还在就医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一开始满怀希望,后来发现总是看不好,渐渐也失去了信心,拒绝就医。一来二去,孩子的康复就越来越困难,病情越来越复杂,流失的宝贵岁月就越来越多。

所以我说,这属于不断地走“弯路”,父母没有找到正确的康复方向,病急乱投医。

有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毕竟孩子刚得病时,普遍父母都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但有些弯路,如果父母能及时掌握科学知识、应对方法,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不要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孩子的宝贵时间经不起我们父母导致的一再耽误。

希望你们暂且放下焦虑,认真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除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外,其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也可以多看看,兼听则明。

用科学的、高效的知识武装大脑,父母才能免于恐惧,更快地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在康复的路上,我们可以走得慢一些,但要走对,这时慢就是快!

# 情感 点评大赏# #抑郁症# #双相障碍#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研究论文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长辈

    喵喵咩咩喔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家庭环境对抑郁症的影响研究论文

    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定论。根据研究,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的起源主要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生理因素是主因。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

    紫衣Helen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论文

    产后抑郁症产生因素及影响 产后抑郁症产生因素及影响,生活中,有些女性在生产之后,因为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抑郁症,而产后女性患上抑郁症对身体和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下

    天津家具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抑郁症的毕业论文

    首先回答为什么论文难于通过吧。毕竟是考验你专业知识的,是你学了三四年后的成果展示,在某一方面的深入了解。如果你大学一直旷课,挂科,不肯好好学,那么不过是很正常的

    宇宇酱ov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抑郁症研究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抑郁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借鉴

    寻找茉莉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