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7

雪蓝的枫叶
首页 > 职称论文 > 石油无机成因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love1995

已采纳

石油成因学说目前还有很多争议,但最为大家认可的有机成因学说。生成的地点是三角洲等有大量泥沙沉积且地壳稳定沉降的地域,成油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或湖水中的浮游生物包括藻类和其它简单浮游动物,它们死亡后沉积到海底部,加上水底生物的有机残骸,被河流等带来的泥沙覆盖,如此层层沉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然后沉积层逐渐随地壳沉降下沉,到一定深度后,随着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在缺氧的环境下,有机质开始分解,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石油。其中1500~3500米深度是成油的主要区域。 其它的包括楼上说的宇宙说、碳化物说、岩浆说并无明确且可令人信服的、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只是在某些方面有零散的证据和质疑,所以不太被认可。而有机说有大量证据。包括: 1.地质学论证 a.地球上许多工业油藏正好包含于沉积岩层内,只有不多的油藏是在结晶的火成岩中发现的。这些油藏总是处于与能够渗滤出石油的沉积岩相接触的位置。沉积岩不仅仅贮存石油,而且在其中完成石油的生成过程。 b.石油及煤的形成过程与沥青及分散的有机质的聚集过程间存在明显而直接的联系。 c.石油以及在起因上与石油有联系的沥青类物质,它们与其它有机起因的矿物燃料——煤、页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d.石油形成过程是在所有地质年代完成的。距今五亿前的寒武纪年代的岩石中已有了油藏。而距今有二亿七千万年的新第三纪的沉积岩层中也有油藏。 2.地球化学论证 a.在石油里发现有生物起源的旋光物质。该物质同样也在沉积岩中的氯仿抽提物中找到。而沉积岩的氯仿抽提物是与石油的原始物质有成因上的联系。 b.在石油的组成中,也包含着带有无可争辩生物起源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称为“生物的标记物”、或称为“生物比石”。属于这类化台物的有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类烃、类固醇(甾族化合物)结构的烃类。而在沉积岩的分散有机质的氯仿抽提物组成中,也发现上述同样的化合物。 c.除了上述化合地外,还研究了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的氯仿抽提物和石油的族组成及单体烃组成。用气液色谱和质谱对低沸点单体烃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沉积岩有机质的氯仿抽提物和石油相比较,在单体烃组成的数量关系上和规律性上都完全相同。 因此,石油的有机成因说还是相对比较可信的。

296 评论

慵懒安静的阳光

这个好解决,你可以问我的 下面有联系方式

159 评论

芦苇薇薇

远古动物的尸体,在高温高压下,被细菌无氧呼吸分解得到

149 评论

tastebytaste

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会知道,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石油。在人类没有真正研究可取代的新能源之前,石油仍然会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既然石油是人类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那么自然我们对石油的起源就非常感兴趣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地球的金属资源,比如黄金等,它们大概率是来自于太阳系早期,小行星跟地球的撞击。像黄金这种贵金属资源,它在宇宙中也是非常稀有的资源,之所以稀有,是因为黄金一般是由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因此,科学家猜测,地球上的黄金资源是由系外的小行星进入太阳系撞击地球而带来的。金属等资源的形成跟石油是完全不同的,石油在地球早期的时候是没用的,不仅石油没有,煤炭,天然气等这些资源也是没有的。它们都是在后来地球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煤炭的形成可能是来自于森林,天然气可能是由古生物残骸形成,那么石油是的形成原因会是什么呢?对于石油的形成原因,科学家目前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也没有定论。那么科学家提出的两种石油形成观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下。第一种说法是是由各种有机物经过上千年的地质改变慢慢演变而成的。科学家通过对石油的成分进行研究后发现,组成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只要搞明白了碳氢化合物人来历,我们也就揭开了石油形成之谜。可是能够形成碳氢化合物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其中一个主流观点就是来自于生物残骸。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在数十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上,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灭绝的生物大部分都随着地质巨烈的运动翻到了地底之下。这些生物所含有的有机物在岩石中沉积下来,随着漫长地壳的移动和有机物的不断叠加,其中的氧成分消失,碳元素被保留下来,与剩下的无机物等化学物质形成了石油。第二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和碳元素居多,这些物质与其它杂质相结合,重量比较轻,所以没能像岩石一般沉入到地壳之中,而是粘附在岩石壁上,随着地壳的运动,摩擦和产热,慢慢的就形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石油。这种说法跟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大自然自知孕育形成的。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更多的人们还是支持生物残骸形成论,认为石油就是由大量死亡的生物残骸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海洋底的石油为什么如此丰富,原因可能就是海洋中有更多的生命,一旦发生生物大灭绝事件,也是海洋生物灭绝最多的,所以会有更多的生物残骸留下来。海洋资源的丰富可能跟它们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上两个观点是目前科学家对石油形成原因的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目前也没有确定的答案。石油的形成说白了就是碳物质与其它物质的结合,只不过它在远古时期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知道,石油是地球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是迟早也有用尽的一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175 评论

殷血丹霞

操应长,邱隆伟.2000.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火成岩储集层的控制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27(5):44~46

符晓.1987.探索无机成因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兼论四川盆地西部找油方向.石油实验地质,9(3):211~217

郭占谦.2001.成矿热液与石油生成.新疆石油地质,22(3):181~184

郭占谦.2003a.火山活动与油气资源.新疆石油地质,24(2):176~179

郭占谦.2003b.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二).新疆石油地质,24:464~469

黄第藩,梁狄刚.2005.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产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见: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会议论文

靳军,刘洛夫,余兴云,等.2008.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勘探进展.天然气工业,28(5):21~23

匡立春,薛新克,邹才能,等.2007.火山岩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为例.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85~290

李军,薛培华,张爱卿,等.2008.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石油学报,29(3):329~335

李庆忠.2003.打破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油理论.新疆石油地质,24(1):75~83

李石,王彤编著.1981.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田,朱有信,李在光,等.2009.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岩性油气藏,21(3):23~28

刘祥,向天元.1997.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和火山碎屑堆积物资源与灾害.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马杏垣.1982.论伸展构造.地球科学,(3):15~22

蒙启安,门广田,赵洪文,等.2002.松辽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3):285~289

邱家骧.1985.岩浆岩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340

邱家骧.1991.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火山岩分类简介.现代地质,5(4):457~468

邱家骧,陶奎元,赵俊磊.1996.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0~22

孙鼐.1985.火成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0~22

孙善平,李家振,朱勤文,等.1987.国内外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历史及现状.地球科学,12(6):571~577

孙善平,刘永顺,钟蓉,等.2001.火山碎屑岩分类评述及火山沉积学研究展望.岩石矿物学杂志,20(3):313~317

孙炜,王彦春,李梅,等.2010.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物探与化探,34(2):229~232

陶奎元.1994.火山岩相构造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金秀,杨明慧,王东良,等.2009.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类型及其油气勘探.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31(5):27~31

王璞珺,郑常青,舒萍,等.2007.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岩性分类方案.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6(4):17~22

王仁冲,徐怀民,邵雨,等.2008.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石油学报,29(3):350~355

王先彬.1990.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的宇宙化学依据.天然气地球科学,1(1):4~8

王拥军,胡永乐,冉启全,等.2007.深层火山岩气藏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评价.天然气工业,27(8):31~34

吴小奇,刘德良,魏国齐,等.2009.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岩石学报,25(1):55~66

吴晓智,齐雪峰,唐勇,等.2009.东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类型与油气勘探方向.中国石油勘探,1(1):1~9

杨立民,邹才能,冉启全.2007.大港枣园油田火山岩裂缝性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7(1):86~91

杨双玲,刘万洙,于世泉,等.2007.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7(3):506~512

余淳梅,郑建平,唐勇,等.2004.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基底火山岩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9(3):303~306

张洪,罗群,于兴河.2002.欧北—大湾地区火山岩储层成因机制的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7(6):763~766

张景廉.2001.论石油的无机成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0.新疆含油气亚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远景地质储量估算及寻找大油气田方向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7(1):14~20

张恺.1991.论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阶段与油气起源及其全球分布富集规律

赵澄林,等.1999.辽河盆地火山岩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赵海玲,狄永军,郭美娟,等.2004.辽河断陷盆地坨 32 井区中生代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特种油气藏,11(6):33~36

赵文智,邹才能,李建忠,等.2009.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6(1):1~10

赵霞,贾承造,张光亚,等.2008.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地学前缘,15(2):272~279

邹才能,赵文智,贾承造,等.2008.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5(3):257~272

Jokat W,Uenzelmann-Neben G,Kristoffersen Y,Rasmussen T Ridge-A double-sided continental margin Geology,20:887~890

Le Maitre R W(Editor). clavv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and glossary of term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eience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rnatics of Igneous Rocks,Blas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London

Patricia Sruoga,Nora controlling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volcanic reservoirs from the Austral and Neuquén ba-sins, Bulletin,91(1):115~129

246 评论

相关问答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图片

    1. 《石油学报》2. 《石油勘探与开发》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 《油田化学》5. 《石油炼制与化工》

    车厘子妈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石油无损检测的重要性论文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与图像识别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大发展,无损检测技术获得了快速进展。在射线检测方面,射线

    s29044326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石油稀缺原因研究论文

    导致石油紧缺的原因是油老虎想食人,油老虎最少暂时还没人管得了包括中国政府,还要等武松转世,包公复活。当新能源汽车,比如电动的车非常普及而且比汽油车划算很多的时候

    popo小婷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石油专业毕业论文

    石油化工的范畴 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

    萤火虫BB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石油类期刊影响因子

    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高我校师生学术论文水平,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体现质量导向,依据ISI web ofscience 收录的SCI期刊、EI收录的

    爱思晴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