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3

时空归宿
首页 > 职称论文 > 苏轼研究清华附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创兴门窗

已采纳

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7000多个赞。

但赞誉背后,“文章是否反映了小学生的真实水平?”“家长和老师的参与有多少?”等问题,也引起了热议。

10月11日下午,清华附小邀请了该班老师和同学代表在校园内进行了展示和答疑。校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章的走红是偶然,质疑是因为不懂小学生。”

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

文章走红是偶然,质疑是不懂小学生

针对网友的质疑,校办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记者:这大概是个什么活动?

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苏轼的研究是附小的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我们2016年的主题是鲁迅,今年是苏轼。全校每个班都在进行不同的研究,只不过三个年级段研究的方向不太一样。低年级段是研究他的诗词,中年级段是研究他的诗歌、吟诵等这一类的,高年级段是进行小课题研究。每个班都有,只不过这个班级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前展示了。整个2017年都在做这个活动,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这个班级发布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家长看,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就在网上传开了。语文、数学、英语都在做这个课题。

记者:网上有人质疑,特别是《大数据》一文,认为孩子父母可能也参与了比较多,文章能体现孩子的真实水平吗?

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他们这样的质疑有依据吗?没有吧。只能说他们对于小学生的现状太不了解了,不太清楚现在小学生的状态。附小的小课题研究是从孩子们一年级就开始了,每年有不同的主题。孩子们能够做成这样也不是一年能成的,是他们经过了六年踏踏实实的积累。网上有人在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是对目前中国小学的教育和发展太不了解,对清华附小更是不太了解。父母参与课程是避免不了的,孩子有疑问回家问父母,难道就是父母代替孩子吗?太武断了。孩子们的研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记者:选题是如何产生的?是由老师决定的吗?

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不是的,老师只是带领指导选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主题呢?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来不会为孩子规定什么样的选题。我们在一年级就会让孩子在繁杂的小课题里面选出他自己喜欢的一个。比如,去估算学校金鱼的数量,估算楼的高度,找找学校最漂亮地砖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只是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360 评论

霍爾因斯基

近日,媒体报道,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小学生们,凭借“当小学生遇上苏轼”的系列研究论文在国庆节结束之际刷屏了朋友圈,这些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假期,以苏轼为主题的研究中,完成了23分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

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如此研究。说到这些孩子,不得不提,清华附小。按照清华附小2017年的招生简章,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本部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二代”,或者“三代”,则拥有入学资格。

清华附小那些研究苏轼的小孩子们,背后也能看到“爸爸”的参与,今天有篇文章就说:“没有个‘好爸爸’,清华附小学生还能‘遇到苏轼’吗”。

知乎上一位用户称,其一个同事好不容易把孩子塞进了北大附小,又开始担心报的班不够,成绩跟不上,孩子不合群。这种忧虑是这个时代父母们的代表

清华附小,其前身为成志学校,始建于1915年秋,原来是清华校内教职员子弟学校。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张子高等曾经担任清华附小的校董。

人民日报》去年曾就培训机构“学而思”进行过多个版面的调查报道,里面援引一位家长的话说:上学而思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次课近两小时,找车位半小时,回来半小时。下课回家还要吃透课堂内容,花五六个小时是正常的。一周一次课,算下来,10小时投入是基本的。

巧合的是,这次被清华附小学生们研究的苏轼,也有一个“好爸爸”。1042年,其父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当时苏轼年仅6岁,按现在的标准,是上小学一年级。一年后,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两年后,苏洵又在家教授苏轼,苏洵的生平介绍中,多处可以见到其在苏轼幼年教授其读书的记载。

245 评论

紫蝴蝶CYF

不管他们最后做的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鼓励。只不过是说要注意内容,让小学生去研究的东西应该与他们智力相符,不能太过超前,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些小学生的报告里,基本上都诚实地提到了父母对他们在苏轼主题研究的帮助。我认为难得的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有知识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是愿意去帮助孩子。

352 评论

jerrystone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生研究苏轼写论文引质疑

    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

    快乐皇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苏轼杨花词研究论文

    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为和章质夫杨花词所作,其艺术造诣却远远高于原作。 王国维认为,苏词不似和作,反似原唱。仔细权衡,苏词的突出特点在于:

    一碗人间烟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苏轼诗词研究论文

    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他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的诗词更是流芳千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小坦克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苏轼研究论文题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

    周某某先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王水照苏轼研究论文

    生平简介 王水照,浙江余姚人,1934年7月生,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

    美多多lad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