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4

稥油菋精
首页 > 职称论文 > 以中欧关系为主题的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门门8898

已采纳

给你一个参考提纲中欧贸易摩擦研究及其政治影响分析[中文摘要] 尽管加入WTO已有好几年,但中国外贸却屡屡陷入国际贸易纠纷的困境。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贸易抵制为实质的中欧贸易摩擦使得中欧经贸关系乃至政治关系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和经济中心力量多极化之间的矛盾,即各极内部经济一体化的压力客观上促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张力。在政治经济竞争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中欧政治地理位置上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政治经济潜在发展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各国的需求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已经失去了其意义,即原来意义上的不具有地理相关性的各个大国在即将来临的战略竞争中,已经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层次的接触,即相互之间具备了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关系,中欧之间也不例外。竞争空间的日益缩小使得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下中欧之间的“共赢合作”局面逐渐走向一种近似“零和博弈”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适时把握国际贸易形势,充分运用我国在市场、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上的竞争优势,保持中欧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促进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固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欧贸易摩擦的几种主要形式,以中欧战略合...[英文摘要] Since it's enter into WTO in 2001, China has always been trapped in troubles of foreign trade disputes. With the foreign-trade boycott as its substance, Sino-EU trade friction rooted in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lready played a bad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no-EU relations both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eas. To a certain extent, Sino-EU trade friction reflect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wo trends: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multi-polarization trend in those big economic blocs. That mea... 中欧贸易摩擦研究及其政治影响分析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0 第一章 绪论 11-15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一) 贸易摩擦的界定 11-12 (二) 贸易摩擦研究角度 12-13 (三) 中欧贸易摩擦研究现状 13-14 三、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14-15 第二章 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 15-26 一、中欧贸易现状 15-18 (一) 中欧贸易关系发展过程回顾 15-17 (二) 中欧现阶段贸易总体情况 17 (三) 中欧贸易摩擦总体情况 17-18 二、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18-26 (一) 中欧反倾销贸易摩擦 18-21 (二) 中欧技术性贸易摩擦 21-22 (三) 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 22-24 (四) 中欧保障措施贸易摩擦 24-26 第三章 中欧贸易摩擦的政治分析 26-38 一、中欧贸易关系的成因 26-28 (一) 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 26-27 (二) 中欧贸易关系形成的现实依据 27-28 二、中欧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28-32 (一) 理念渊源——贸易保护主义 28-30 (二) 中欧贸易摩擦成因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30-32 三、中欧贸易摩擦的政治实质 32-34 (一) 现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中欧地缘政治关系的形成 32-33 (二) 制度磨合——国家间认同 33-34 四、正常的经贸关系对中欧双方的意义和影响 34-38 (一) 正常的经贸关系对双方政治意义 34-36 (二) 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36 (三) 对华军售解禁问题 36-38 第四章 中国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政治性建议 38-44 一、积极参与贸易谈判规则的制定 38-39 二、维持中欧贸易规模,保持竞争优势 39-40 三、制定战略贸易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0-41 四、把握中欧经贸合作大局,建立高度的政治互信关系 41-44 致谢 44-45 参考文献 45-47

264 评论

sherilyxia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和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目前同时处于上升趋势,相互间如何处理双边互动关系、实现“双赢”,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研究课题。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现状 1992 年以来,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欧经贸关系主要包括贸易往来、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及其他一些特点。具体是:1、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1997年迅速变为顺差,2002年则出现了90多亿美元的顺差。2、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左右,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2%,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1%左右。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4、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投资部门分布广;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5、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机制化。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受制因素 虽然中国和欧盟之间经贸交往发展迅速,双边关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双方之间贸易摩擦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方面。1.中欧经贸关系始终受到官方政策影响。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8年4月,中欧签署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85年5月,中欧又签署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中欧经贸关系处于迅速增长期。欧盟官方政策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好坏影响很大,而欧盟的政策常常在经济要求和政治企图之间摆动。欧盟在意识形态上坚持“冷战思维”定式,把西方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指导,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人权问题

271 评论

Camillemcc

你可以到我所填写论文网站去搜索你所需要的容!!! 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一、利益诉求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 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 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和,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 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 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971年– 1980年降为,1981年-1990年再降为,1991年- 2000年更降至,同期美国则分别为、、和;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西藏、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238 评论

九州至尊

一些特点。具体是:1、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1997年迅速变为顺差,2002年则出现了90多亿美元的顺差。2、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左右,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2%,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1%左右。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第 2 页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4、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投资部门分布广;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5、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机制化。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受制因素 虽然中国和欧盟之间经贸交往发展迅速,双边关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双方之间贸易摩擦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方面。1.中欧经贸关系始终受到官方政策影响。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8年4月,中欧签署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第 3 页惠国待遇。1985年5月,中欧又签署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中欧经贸关系处于迅速增长期。欧盟官方政策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好坏影响很大,而欧盟的政策常常在经济要求和政治企图之间摆动。欧盟在意识形态上坚持“冷战思维”定式,把西方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指导,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制造障碍,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一个重要因素。2.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利益观,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内涵十分丰富,第 4 页包括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这些因素既相互联系,融成一体,又独自存在、相互区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别成为国家追求的重点目标。在整个冷战时期,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抑制。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内部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均服从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双方外交决策中意识形态因素作用的淡化,国家中的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双方之间的经贸关系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90年代后,随着意识形态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下降,经济利益在调整后的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位置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加强,它成为推动中欧关系第 5 页发展的根本动力,中欧经贸关系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3.美国因素的作用。就现代中欧关系而言,无论是广度还是纵深方向的延展或跌宕,都有着东方与西方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厚度,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性。而对这种整体性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所谓的“美国因素”。美国因素一直是影响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注意到,欧美之间近年来虽有矛盾,欧盟极力想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它们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是由于欧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共同利益以及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和相同的价值观,所以双方之间关系仍以合作与发展为主导方面,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它们仍立场一致联手对华,对中国施压乃至制第 6 页裁。此外,美国为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实现其全球战略,在其自身实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借重欧洲的影响与力量,因此,欧盟仍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正如亨廷顿所说:“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外交政策成功的关键所在。与欧洲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大大减轻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这种孤独的局面。”对于欧盟而言,“欧洲一体化加上与美国这种跨大西洋的伙伴关系,不仅是西欧在二战后时期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它在后冷战时期继续走向强大的关键。”4. 欧盟东扩的负面影响。根据《尼斯条约》的决定,2004年5月1日欧盟接受包括塞浦路斯、捷克、波兰等国在内的15个新成员国,从而完成其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也是历史上规第 7 页模最大的一次扩大。东扩后的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拥有亿人口,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从而新欧盟成为了一个贸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大市场。欧盟东扩无疑是欧盟经济及世界经济中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经贸和资本市场交往这一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消极负面影响是明显不能低估的。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是有一亿多人口的广大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总体上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致相同。在同欧盟发达地区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我国与中东欧、东南欧国家无疑存在竞争关系。这些国家在发展经贸关系上明显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方面的优势。 第 8 页(二)经济方面。1.中国在中欧市场依赖程度和重要性中处于劣势地位。据统计,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很大,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存度高,而欧盟对中国的依存度要小很多。同时,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原先殖民地国家间的贸易仍在欧盟贸易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中国的重要性则次之,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对欧盟的市场依赖程度大于欧盟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这些事实决定了中欧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明白了此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挑起贸易摩擦的总是欧盟,也就明白了在处理经贸冲突时双方态度和立场的不同。2.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且结构不合理。产第 9 页品价格低廉理应是构成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但只依靠低价格去占领市场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冲突。中国产品成本本来就低,许多企业至今仍然坚持低价竞销的营销观,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包装的改善,不积极利用广告、公关及提高质量与服务的手段来扩大出口,忽视了非价格竞争,使欧盟等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低价格和增长迅速过于敏感,以致引发了不少摩擦。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据一项用“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P) ”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成果,中国制造业中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商品共55种,其中占有绝对比重而且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或非第 10 页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商品;重化工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商品所占比重微小,而且这些重化工制成品的深加工程度也很低。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依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所以这样的产品大量出口定会遭遇贸易摩擦。此外,中国企业的维权意识依然不够。这点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表现明显,常常是无人应诉,使对方不战而胜,从而更激发起了对方对中国产品进行调查的积极性。3.欧盟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内部双层结构对中欧经贸交往增加了新的复杂性。欧盟一直致力于其内部的一体化进程,2002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流通标志其一体化进程到了一个新阶段,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第 11 页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这一事实为中欧经贸交往既带来了便利又增加了新的复杂性。随着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共同进口制度等的实施,特别是欧元启动后,其国际地位、可信度还是稳定性将有很大提高。现在我国的商品只要出口到一个欧元区国家的口岸,就可以分销到欧元区的其他成员国,出口手续简化,方便了贸易结算,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在以前各个成员国各行其是的情况下,一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而现在若欧盟裁定中国某项产品倾销从而处以高关税惩罚,则该产品在欧盟所有成员国第 12 页的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尽管此项产品对某些成员国根本就不构成倾销。这种趋势的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将会是长期的。又如欧元的启动,减少了欧盟企业的兑换费用,消除了其内部贸易的货币风险,使其内部产品价格部分的竞争力增强,这意味着外部产品包括中国产品价格竞争力的相对下降。而且,其内部统一用欧元结算,也使我国产品利用原先其各个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和货币不同而制定差别价格的策略难以实施。此外,欧元的推出也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转换成本。欧盟内部双层的组织结构使中欧经贸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在双层结构下,欧盟成员国在对中国出口时常强调和利用其与中国的友好关第 13 页系,以求进入中国市场,而在自己市场准入方面则抬出欧盟来和中国对抗,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这样就使得中国难以通过以限制这些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出口产品对这些国家市场的准入问题。4.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包括环保壁垒) 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包括环保壁垒) 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大宗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第 14 页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结语 近年来,虽然中欧合作在各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但是根本的着眼点还在于政治与经济。欧盟一直以来都是“平衡主义者”,强调各方力量能够达成某种均势,因而欧盟在许多政治立场上与美日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世界多元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不谋而合,因此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还是有很大合作空间的。第 15 页任何政治关系归根到底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关系,政治方面的合作最终目标是促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全面携手。 欧盟随着其东扩的实现,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其市场的内在支撑力较强,对中国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欧盟的扩大在给我国带来更大市场及经贸合作空间的同时,使其它国家想利用欧元各国情况的差异在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发挥优势增加了难度。欧盟内部市场深化增加了区内的保护性和封闭性,给 区外带来的排斥效应可能对别国经贸利益造成损害。这些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贸易结构上与中国较为接近,与欧盟互补性较强,他们一旦加入欧盟,在发展经贸关 系上天时、地利与人和方面都比我国占据第 16 页明显优势。 面对着这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战略性对策,在发展中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发展中回避和化解不利制约因素。充分利用WTO规则, “以人为本”,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学习,完善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并努力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从长远看,中欧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必定会有更多的潜力和机会。 当然,密切的合作伙伴之间也会有分歧。中国与欧盟在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摩擦与障碍。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欧盟至今仍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此外,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设置技术和绿色壁垒的作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 17 页了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中欧双方都愿意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中欧经贸关系将会在摩擦与妥协、磋商与双赢、谅解与互信的氛围中,更加健康成长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关系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金珊:《欧盟经济政策与一体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金哲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3.祝宝良、张峰:《欧盟地区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裘第 18 页元伦、王鹤等:《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5.胡谨、王学玉:《发展中的欧洲联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祖强、淡远鹏:《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受制因素》,江海学刊,。 7.王丽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东南亚研究,。 8.王冉冉:《论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 9.刘翔峰:《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宏观经济研究,。第 19 页百度文库 搜索制度差异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展开全文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相关文档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9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445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27人正在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302人正在看查看更多为您精选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会员文档164篇人气好文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987人阅读浅议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1000人阅读热门TOP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一)1000人阅读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1)论文2674人阅读立即开通VIP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论文_开题报告_论文任务书_一站式辅导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论文,专业团队,对口论文,多年各大行业论文经验,针对各学级论文,质量取优,论文推荐平台,24小时在线,质量高论文,论文,一站解决,诚信自信广告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论文_质量信誉保证_正规优质论文平台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论文,正规论文大平台,毕业生论文咨询网站,专业论文辅导,质量有保障。论文,专业机构,诚信经营信誉好,20年论文行业经验丰富,致力于毕业论文。广告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_的论文_论文质量好_讲信誉_论文包满意浅析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的论文,正规论文大平台,毕业生论文咨询网站,专业论文辅导,质量有保障。的论文,专业机构,诚信经营信誉好,20年论文行业经验丰富,致力于毕业论文。广告4506人已获取

95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主题的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客户管理在销售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对于一个生产企业而言如何发挥销售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那么这个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了。而

    辛巴在深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以中印关系为主题撰写小论文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6月16日)胡 锦 涛主席已经跟印度总理辛格会面了,当前中印关系里我们最需要防止的就是挑拨离间。 这几年来拉拢印

    大眼睛鱼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劳动关系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据学术堂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按范围来可以分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按功能来分有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

    紫衣Helen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中国奇迹为主题的小论文

    祖国,我为你骄傲 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茶舞清香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以中欧关系为主题的小论文

    给你一个参考提纲中欧贸易摩擦研究及其政治影响分析[中文摘要] 尽管加入WTO已有好几年,但中国外贸却屡屡陷入国际贸易纠纷的困境。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贸易

    稥油菋精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