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6

Rainniebaby
首页 > 职称论文 > 大学论文行为研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叶丽美11

已采纳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盗窃行为,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极有可能走向极端。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与研究》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得不到身边同学同样的物质享受或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在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出现盗窃行为,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如何进行事前警示预防,事后引导并重塑理想信念是排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家庭;盗窃;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44-02

一、典型案例中盗窃行为的情况

2009年的11月,接到学院大二女生宿舍楼有失窃的消息。经调查,丢了一部手机及一些洗护用品。根据所丢物品,宿舍分布及盗窃时间,初步认为盗窃者应该是同一楼层的女生。进一步根据所丢手机所拨打的手机号码,初步判断是李某所为。最后通过核实确定盗窃者就是李某。李某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辅导员眼里,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在班级和宿舍里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样一个女生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辅导员通过与其长时间的交流,发现她的心理的确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李某家住农村,姐妹四人,父母都在农村务农,靠种地养活一家人。她是家里中最小的孩子,三个姐姐都是大学生,大姐已婚,二姐正在读研,三姐大学刚毕业,从小受父母及姐姐们的疼爱是最多的,可以说情感上她获得的关爱与关注比同龄人要多,但家里拮据的经济条件在物质方面使她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进入大学以后,物质的诱惑对她影响很大,内心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她想获得比较好的物质享受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矛盾;另一方面她约束自己的道德观与不正当追求物质享受的矛盾。正是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心理的扭曲。盗窃事件被发现后,该生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辅导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同时最大限度地关注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两年多的关心与引导下,该学生已经走出阴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进行交流

(一)用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去细心观察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既然出现了这种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处理好这个问题。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坦然相告,只有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出来,才是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想改正错误的正常心态,同时这也是按照校规校纪给予从轻处理的前提。军训期间辅导员就与学生们天天在一起,跟他们之间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友情。事情发生后,辅导员立刻找到该学生,考虑到个人隐私及工作的缜密性,交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通过交流对其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鉴于其是首次犯错且偷盗财物金额较小,经学院研究,按照校规处理后暂时保留其继续在校学习的机会。

(二)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去约束学生

校规校纪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熟悉的规章制度。开学初,辅导员都会集中组织学生学习《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守册》。守册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包括违纪行为及对应的校级处罚。采用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尽快地学习并熟知校规校纪。这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同时对出现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也就有理有据,学生本人信服,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教育。对违纪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要特别的关注,其日常行为必须严格地遵守校规校纪的要求,倘若学生违纪后再出现严重违纪情况,一定坚持“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果断处理,维护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用鲜明的现实案例、惨痛的教训去警示学生

所谓警示教育,即通过宣传过去发生的危害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及其根源,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的一种教育方式。全国高校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案例,违纪情节严重的同学已经被劝退或开除学籍,违犯法律的甚至已经移交公安机关。精心选材,严把案例质量,是警示教育震撼人心的重要基础。通过鲜活的事例,分析事情的根源及危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警示作用。盗窃学生面对鲜活的案例,内心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利于其认识错误,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但是如何让已经处理过的学生不再犯,这是一个敏感点也是一个关键点。这种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考验着辅导员的大智慧,特别是退是留往往在辅导员的一念之差。退学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会更加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学校不必要的管理压力。但是对当事学生来说很可能一生就因此而毁掉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留下来的学生需要学校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她、关心她和引导她,同时需要当事人改过自新,重塑目标,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用博大的爱去感化去引导学生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特殊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特殊生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特殊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辅导员老师与李某定期地面谈或网络聊天,通过交流了解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事发后大一的这一年里,她一直很脆弱也很敏感。在事发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这是理想破灭,信念模糊,失去目标的典型表现,倘若任由其发展,纵使其能顺利毕业也不会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的。在辅导员长期积极引导与关爱下,一年后特别是大二这一年,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由于其学习努力刻苦,活动积极,在班里有了比较高的威信,2010年5月该学生被团支部选为校级优秀团员,在结果公布的那一刻,她留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从她久违的笑容中,我们相信她已经走出了阴霾正一步步地迈向光明。这让我们坚信当时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坚定了继续感化教育引导该同学的信念。

(五)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四位一体”的模式去管理学生

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占据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就大学生社会属性而言,大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者以不同的社会学特征构成了学生养成教育的“亚社会”。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双重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入学后,其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如何最大限度地重塑其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这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不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帮助,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地方,父母永远是自己最亲的人,学会去感恩父母,与家人多交流,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并有效地摆脱孤独感。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非常重要,通过向社会学习,向学校学习,感恩社会感恩学校,通过理论学习,并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启示

(一)前期的交流与了解——感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原因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作为辅导员一是要平时在管理工作中留心观察,细心了解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性格特征,有何不良习惯,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优点。二是通过同学、任课教师、家长等交流,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使自己掌握的情况更准确更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学生的谈心、与家长的交流,询问特殊生的现状,以把握其内心活动。三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走进学生心灵,探究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深层原因。有了翔实可靠的学生资料,转化工作就会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二)博爱与尊重——感化成功的重要基础

对于特殊生,与其说是他们的表现不好,不如说是他们的心理处于畸形和病态发展过程中,因此,转化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从心理上让他们得到转变。特殊生作为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自然会受到同学甚至是老师的歧视和偏见。作为辅导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们,那后果可想而知。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心,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表现,在生活上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通过老师的言行让同学们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排斥,让特殊生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与满足。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他们的学习、品行进步进行表扬鼓励,多让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他们明确成才的目的与意义,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的动机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充沛动力,从而一步步重新树立自信。达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和辅导员的引导,来转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确立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心理。

(三)警示与教育——感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对于特殊生,不能一味地感化教育,要做到警示教育与感化教育相结合,同时要结合校规校纪及类似的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挖掘造成特殊生不健康心理的根源和危害,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对特殊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所以说出现问题的特殊生,关爱与尊重是必要的,同时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促使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四)持续与跟踪——感化转化的关键核心

特殊生往往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情绪会变得不太稳定,对人生的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辅导员更有耐心,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帮助。通过几次谈话,就想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是对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因此,辅导员教育特殊生时,必须有“反复”的思想准备,要冷静分析,从容对待,不急躁,不厌弃,坚持教育,持之以恒,不能因其偶尔的情绪波动而动摇信心。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他们波动的原因,耐心细致地作好疏导教育工作。特别是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再来教育,而要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以减少出现的次数。也只有在对他们情绪出现波动时的反复教育中,才能循序渐进地让特殊生们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总之,辅导员在教育特殊生时,应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及其未来的发展。应给予他们以人文的关怀,从实际出发,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运用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艺术性,运用教育机制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一定能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成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论文

254 评论

小喵呜777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论文关键词】 消费消费行为个体差异大学生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分析[J].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 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 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3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生上网沉迷行为研究论文

    试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危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危害性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贝贝塔1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大学论文行为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盗窃行为,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极有可能走向

    Rainniebab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大学生网咯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

    会发光的欧巴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方法论文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期间的消费决策以及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参照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照群

    家具加工批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的论文

    一篇5000字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这里也打不下呀,建议你自己上知乎查找。

    小仙姓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