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百合Y0Y
有,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诸葛亮发明孔明灯,连弩等等。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苏夏夏110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10.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海晴whisper
你好古代当然是有科学的 只是说应该很少吧。古代中国几乎没人去专研科学的,一般都是凭经验的多,古代中国农学和医药学,还有火药,指南针,都是在生活经验中发现的,古人没有靠科学依据。星象学,只是古人去观察记载方位,现象而已,并没有去研究天文学。 技术和科学是很容易混淆的,与其说中国古代有科学,还不如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桥梁,雕刻,木建筑,农用工具,造纸,印刷,治水,灌溉,冶金的发达,都显示出我国古代是一个技术大国。 至于你要说古代有算数,而要把它列为科学的一种,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过西方那个时候的数学的主要作用是“研究其他科学的基础学科”,而我国把数学作为“工程技术,算帐与交易的工具”,从作用上就可以看出本质区别。所以我国古代是一个技术大国,科学估计也有,但不是我国古代的主流。祝你生活愉快~
蛋蛋love祺祺
没有。
我国古代大多都是技术,科学是欧洲开始发展的。说白了,中国玩的是软件,欧洲玩的是编程。一切都在你眼前,大家一样的起步,只是你不注意,不重视,不琢磨。
1、问:木头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上?
中国: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应用;欧洲:我们也不知道,但是研究之后发现是“浮力”。
2、问:指南针为什么能示北?
中国:管他呢!能用来指路不就可以了么?欧洲:我们研究一下,啊,原来是因为存在磁极和磁场。
3、问:《天工开物》你可知道?
中国:学这有用吗?该科举还科举,该种地还种地,奇技淫巧不堪大用。
外国:哇!这太棒了!简直了!得重视一下,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举的三个例子,说实话,很有局限。但我想说的是什么?中国古代因为是小农文明,再看我们的体制,一切是以农优先的。观天象为了农业、搞算数好算赋税......说白了,我国古代人比较务实。
大明和大清两朝,八股取士,就更完了蛋了。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
所以都没用,那时大多数人都觉得只有十年寒窗,一朝上榜才是正路。我看了半天你这杂书,但是科举不考这个啊,那我还看他干嘛?也就没人去发现、探索、研究了。
最后一句,技术始终是技术,你如果不弄明白原理,永远不会更进一步。
长亭不再送别
当然有。由于中国古代并不重视自然科学,往往是被作为巫术、医学或者数术的一部分,发展受到限制,但是仍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还有《九章算术》、《甘石星经》等,还有四大发明等等。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考。
鳗鳗小公主
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你觉得可能没有么?
匆匆来匆匆走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例如,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直到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定义问题。在本世纪初那些最先提出中国为什么无科学这一问题的人士心目中,“科学”的定义是相当明确而一致的:“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上述诸人不约而同都使用这一定义。这个定义实在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科学确实是西方来的。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甚至就根本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于是“有”、“无”两派,各逞利辩,倒是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90年代初拙著《天学真原》出版后,逐渐被“无”派当作一把有用的兵刃,不时拿它向“有”派挥舞──因为此书用大量史料和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被认为在客观上从一个学科为“无”派提供了证据,并且还提供了新的论证思路。另一方面,“有”派的论证“也有许多高招”:比如,先改变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定义成一种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东西(至少是他们认为存在着的),然后断言中国古代有科学。谁都知道,只要在合适的定义之下,结论当然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只是这样做在实际上已经转换了论题,争论就没有意义了。又如,因为“无”派通常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于是“有”派就试图论证西方古代也不存在科学,比如论证古希腊也不存在科学的源头,因此要么古代中国西方半斤八两,大家都没有科学;要么就允许使用极为宽泛的定义──这样就大家都有科学。国内“有”派人士所乐意采用的科学定义,经常是宽泛得无边无际,例如,将“科学精神”定义成简单的“实事求是”,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样的“科学精神”肯定已经在世界各民族、各文明中都存在了几千几万年了——甚至在大猩猩那里也可以存在,这样的“科学精神”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所以采用这类宽泛无边的定义,只能使得“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导出有意义的结果。又有些人士曾追问:如果古希腊有科学的源头,那如何解释直到伽利略时代之前,科学发现基本上是缓慢进行的,至少没有以急剧增长或指数增长的形式发生,反而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这一追问看上去好像非常雄辩,似乎一棍就可将对方打闷,其实只是没有作用的虚招,中国有一句成语“枯木逢春”──在漫长的寒冬看上去已经死掉的一株枯木,逢春而新绿渐生,盛夏而树荫如盖,你怎么能因为寒冬时它未出现新绿,就否认它还是原来那棵树呢?事物的发展演变需要外界的条件,中世纪欧洲遭逢巨变,古希腊科学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条件,直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是它枯木逢春之时。又好比长江的源头在西部,但东流入海还要经过漫长的路程,你怎么能要求它一下山就必须入海呢?争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站在一些“有”派人士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他们中有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之类的非学术因素联系起来,试图使自己在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还可以拓展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使他们的某些活动更具学术色彩。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周易》、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怀有长盛不衰的热情,他们热切地希望为这些“东方的智慧”正名,要让这些东西进入科学殿堂。他们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类的“风水轮流转”——相信欧美在科学技术方面引领风骚的年代就要过去了,“轮也该轮到中国了”。而“轮到”中国后中国靠什么去引领风骚呢?他们认为就是要靠《周易》、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所以他们指望的是,论证了中国古代有科学,就会比较容易为这些方术“正名”。最后我们回到《周易》的问题上来。《周易》体系,原是中国历代学者持续不断地参与建构的一个数字神秘主义体系。这个体系里当然有一些先民的哲学观、伦理观乃至自然观,在中国古代也确实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它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毫无关系。这本来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就像《花间集》、《西厢记》和现代科学毫无关系一样明显。有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周易》和二进制数学的关系,以此作为《周易》与科学有关的重要证据,另一些学者则非常认真地搞考据功夫,力图证明二进制数学并不是受了《周易》的启发才产生的。在我看来这些争论意义都不大。《周易》作为古代数字神秘主义体系,它恰好有符合二进制的地方,这并不能使它因此就具有“科学”的身价,甚至也不能使它因此就和科学联系起来。就像人们在鹦鹉螺的壳上发现有符合某种数学规律的曲线(自然界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并不能因此就说鹦鹉螺是“科学”,更不会说那些数学知识是受了鹦鹉螺的启发才产生的。至于中国科学为何落后(其实可能从来就没有先进过,曾经先进的是技术),当然不能归因于一两部古代典籍——事实上也没有人这样做。我倒觉得美国加州大学的Richard Baum的意见颇有参考价值,他认为文化上有五个因素造成了中国的“科学滞后”:一、传统哲学中认识论上的形式主义;二、传统哲学中方法论上的狭隘经验主义;三、现代中国流行的独断的唯科学主义;四、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官僚主义;五、行为风格中的强制性的礼教主义。其说并不仅着眼于古代,这是他比较高明的地方。“独断的唯科学主义”表面上把科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硬将《周易》攀附到科学上去之类的做法,也未尝不是受此影响),实际上却是对科学有危害的。
rememeber24
当然有了。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我们通常提到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即通常将自然科学简称科学,并不包括社会学和思维学的内容。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科学技术(简称科技)中的科学也指的是自然科学(仅包括自然科学)。中国传统上将所有的知识统称“学问”,古代将关于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独立于“物理”。而自明代时中国则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
论文一般不用小标题,但是也不是不可以用,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吧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可塑性,它在于教师教学中运用好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把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 经验 论文,
有,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诸葛亮发明孔明灯,连弩等等。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