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T123
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败而跌落。处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拿破仑似乎命里注定一生要与打仗为伍,他曾率法军先后7次反击以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组织指挥过一系列战斗,仅大的战役就达60次左右。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巨人”。拿破仑·波拿巴特,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卡尔洛·波拿巴特是个律师,母亲莉蒂西亚·拉莫利诺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在拿破仑出生前一年(1768年),热那亚共和国以200万法郎将科西嘉卖给了法国。拿破仑是波拿巴特家的次子,按意大利文,拿破仑一词是“荒野雄狮”的意思。1779年,拿破仑10岁时,以国家公费生的身分进入了法国内地香槟省的布利安陆军小学,学习成绩以历史、地理、数学为优。1784年,拿破仑升入巴黎军校。1785年10月30日,拿破仑正式被任命为拉费尔炮兵团少尉军官时,年仅16岁。他对炮兵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曾阅读了这方面许多书籍,研读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等历史上著名统帅的传记,还读了有关欧洲的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书籍,使他年轻时就较快地成熟起来。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法国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国王,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对此,欧洲封建阶级公然进行武装干涉,国内王党分子纷纷发动叛乱。1793年8月,盘踞在土伦城内的保王党引狼入室,将土伦拱手交给了英国和西班牙干涉军。10月15日,土伦前线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从正面夺取土伦的作战计划。对此,拿破仑列举数条理由,认为这一计划是行不通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即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占港湾西岸的莫格内夫堡,夺取长卡半岛,然后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轰击停泊在内港、外港中的英国舰队,切断英国舰队与土伦守敌之间的联系。如能这样,则土伦守敌在一无退路、二无援兵、三无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不攻自破。这一大胆而又新颖的作战计划,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与会人员惊叹不已,拿破仑因此被任命为攻城炮兵的副指挥官。战争情况正像拿破仑预料的那样,战斗开始的当天晚上,英国舰队全部逃离土伦港,法军很快收复了土伦。拿破仑在土伦崭露头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为少将炮兵旅长,为其一生军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1793年春,英、奥、普、荷、西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国萨丁尼亚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军,联合进攻法国。战至1794年初,法国基本抵抗住了联军的进攻,并将战争推至法国境外,迫使普、西、荷兰退出反法联盟。1795年,英、俄、奥三国战略企图分歧,难以确定统一的对法军事方针和行动,因而使战争进展缓慢。拿破仑1796年3月2日,受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年仅27岁,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战役指挥。这也是他一生征战的开始。拿破仑率3万余人,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有名“天险”,对奥萨联军实行中间突破,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从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在一年多意大利之战中,法军共俘敌15万名,缴获军旗170面,大炮550门,野战炮600门,并获舰船51艘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不少地区,统治了北意大利,并使“自由、平等”的口号和制度在意大利半岛流行起来。意大利之战,拿破仑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打破了畏惧山地战的传统思想,他指挥部队敢于翻越人迹罕至的“天险”,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时发展了山地战经验;能正确处理攻城和野战的关系,法军曾围攻曼图亚要塞达7个月之久,但没有强攻硬打,而把重点放在打击奥国援军,在野战中予以歼灭;培养了部队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其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战争。这些,恩格斯针对拿破仑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出情况说:“从拿破仑在1796年进行第一次阿尔卑斯战局和他在1797年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脉向维也纳进军直到1801年为止,整个战争历史证明:阿尔卑斯山的山岭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现代军队望而生畏了。”1798年5月,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同年12月,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法国督政府,夺回被法国占去的领土。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11月9日发动政变,成立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新政府。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14日进行马伦戈会战,大败奥军。12月,法军又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随之解体。1805年4—8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预期用50万联军打败法国。拿破仑率法军大败俄奥联军。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俄军撤离奥地利,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1806年9月,英、俄、普、萨克森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企图将法军从其侵占的地区逐出。10月14日,法军与普萨联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及与俄在埃劳、弗里德兰会战,法军均获胜利,第四次反法联盟随即崩溃。1807年11月,法军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军抢占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并占领马德里。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4月中、下旬,法军5战5胜,击退进到巴伐利亚境内的奥军;5月13日再占维也纳。同年10月14日,法奥签订《申布伦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60多万人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8月17日进行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1813年2月,俄普结盟。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随后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拿破仑多处转战,接连获得小胜,但是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进。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权(史称“百日”王朝)。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俄、英、普、奥、瑞典等国代表,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攻法国。6月,拿破仑率法军主动出击;16日进行利尼会战,普军失利后退;18日进行滑铁卢会战,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著名的意大利、马伦哥、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和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广泛地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兵力最多时达百万之余,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和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不断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广泛关注。近200年来,许多国家的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对拿破仑战争及其军事思想进行反复研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学家都是拿破仑战争杰出的研究者和解释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使拿破仑战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和军事院校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作为教材。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怎么样自己写的呵呵O(∩_∩)O~
cocoabread
历史获奖小论文----论拿破仑战争及其影响 作者或出处:初307班:汤洲 阅读次数:877 发表日期:2006-10-17 具体内容: 众所周知,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所执政的十六年中,对外战争不断,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众多欧洲封建制国家,统称拿破仑战争,这些战争虽然打击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抵抗。因此,有些人就否定了拿破仑的功绩。但我觉得,拿破仑战争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 拿破仑战争是处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那是正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向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代。拿破仑的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拿破仑的政权无论是在形式上执政政府或帝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是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虽然带有强制性、掠夺性和侵略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性质,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对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第一,“反法同盟”作战的目的虽然具有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性质,但是他们要扑灭的是法国革命,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的目的也是坚定不移的。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同盟”则是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虽然拿破仑失败,但由于他在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一次又一次挽救了革命中的法国,保护了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达十五年之久,使之得到了巩固。后来即使波旁王朝两次复辟也无法加以彻底的清除。第二,拿破仑战争冲皮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那时,欧洲多半是一些封建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德意志是由三百多个小邦组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极端落后,白业凋敝民不聊生。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了三十多个大邦,为德意志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这是历史上的时步现象。 第二,拿破仑战争传播了大革命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大陆,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拿破仑扶植了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这里必须提到的还有《民法典》,这部法律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 拿破仑的出现,是法国大革命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他独特的战争艺术万古流传,他去世后,他的名声曾几起几落,但站在历史的高地上,谁都无法否定他是充满巨大魅力的伟人! (2006年淮南市历史小论文 三等奖)小议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仙桃市彭场镇彭场高级中学 熊红荣
飞花叶叶雪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及其盟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今为伏尔加格勒)实施的一场侵略战争,战争始于1942年6月28日,止于1943年2月2日,前后跨度近200天,最终以苏联红军获胜而告终。这场战争历来被视为是二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无论从战争规模,时间跨度和死伤人数上来看,都称得上是近代世界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据估计,在这场浩劫中,参战双方死伤人数达到了200万,其中还有大量的苏联民众,足以想象这场战争空前绝后的惨烈。 谈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多为世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希特勒在此役指挥中的一意孤行,德军统帅保卢斯的犹豫、懦弱,斯大林与时任苏联红军统帅朱可夫的所向披靡以及苏联冬天恶劣的天气给德军带来的沉重打击。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大众对这场战争的基本价值判断。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许多对战争的解读受到了战争结果以及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事实做出了倾向性的曲解。 朱可夫光环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从保卫列宁格勒到守卫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直至最后的柏林战役,朱可夫都是战争的统帅,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和作战方针的制定,所参之战,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被称为“二战中第一军事天才”。1942年夏,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并对这座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斯大林格勒瞬时陷入一片火海。在紧急关头,朱可夫被斯大林任命为最高副统帅,全面负责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通过对敌我双方的作战特点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斯大林格勒地形的正确分析,制定出了“鼠战”的作战策略,跟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展开激烈的巷战,并采取“拥抱敌人”的战略,尽可能靠近敌人,使敌人的巨大炮火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限制了德军的制胜利器。另一方面,朱可夫亲临战场,奔赴前线与苏联士兵一同作战,不仅更加真切地了解战争实情,也在军中树立起很高的威望。在朱可夫的带领下,苏联红军成功抵抗住了德国的猛烈进攻,并随后进行战略大反攻,一举围剿德军近30万人,迫使德国9万人投降。因此,后来也有人将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计划称为“朱可夫计划”。毫无疑问,朱可夫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朱可夫也并非圣人,后人的描述将朱可夫视为常胜将军,实际上,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曾对他感叹道:“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争初期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具体地说,战争初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但是在整体胜利的光环下,这些错误和失败都被正面的宣传所掩盖了。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初期,斯大林及朱可夫等苏联红军决策层就曾对德军的意图做出过错误的判断。希特勒在1942年夏主要进攻方向在苏联南部,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区,目的是为了夺取苏联的工业重镇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这一计划代号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而为了掩盖其真正的进攻目的,希特勒还编造了一个代号为“克里姆林”的作战计划,佯装要进攻莫斯科。苏联人中招了。斯大林等人认为德军要进攻莫斯科,因此将大部分军队聚集在莫斯科附近。而德军此时正大举进攻顿河地区,由于重兵远在数百千米外的莫斯科,因此德军经过激战还是如愿拿下了苏联最富饶的顿河、顿巴斯地区,并一路直指斯大林格勒,这才有了后来的双方决战。虽然史学家大部分都将这次误判归咎于斯大林,但事实上朱可夫和当时其他高层领导都是同意这个判断的。朱可夫自己后来也承认:“我基本上同意最高统帅的战役战略设想。”因此,包括朱可夫在内的最高统帅部都应对这次误判负有责任。 朱可夫再次吃败仗则是在随后9月苏联进行的两次重大战略反攻中。两次反攻同时进行,目标分别是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突出部,代号依次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后者主攻莫斯科方向,由朱可夫指挥。朱可夫原计划从勒热夫突出部腰斩德军防线,围歼第九集团军。然而朱可夫的战役部署显然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因为第九集团军据守勒热夫突出部已将近1年,对这块战场了如指掌。“火星行动”开始后,苏军以装甲部队突前,发动正面强攻,但德军此时早已严阵以待。多日激战,苏军依然寸步难行,损失惨重,并被德军围困。而此时朱可夫仍不放弃,孤注一掷将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但也遭到了德军猛烈轰击,溃不成军,最终付出惨重代价而向西突围,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行动”以失败告终。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在4万人左右。“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亲自制订和指挥的,对于战役的最后失败,朱可夫应负有最大的责任。 当然,这一败仗被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所掩盖,朱可夫的元帅之路也丝毫没有受到败绩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火星行动”的失利也给朱可夫以惨痛的教训。虽然朱可夫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将这场战役简单地称为“朱可夫战役”。
1、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回家团圆的脚步,或许我们都未想过那远在天边的疫情会迅速波及中国;未曾想到零三年发生的灾难会如此相似的“重蹈覆辙”;未曾想到我们
它是人民 战争的胜利。
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展开反攻,日军节节失利,逐渐迫近
(2)人的因素在“寂静战场的的对抗中更加突出”以往的战争,众人们习惯考虑双方打起来之后如何战胜对方。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则要求把和平时期各个领域的广泛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