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菜菜子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一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二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今天属于1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少,你具体指的哪里?就拿开头写姑妈房子和周边景色来说,到后文说这是一座“坟”,还说她锁住了清朝的遗风、当小型慈禧太后等,前后结合,烘托她和她的生活。再就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后面还有好多环境描写,除了丰富文章内容和烘托气氛外,就得联系全文和上下文具体分析了。(2)首次进梁府,心理上更单纯一些。第一次进梁府仅是急切、恳求地请姑妈帮忙,并没有许多的复杂心思。然而第一次就经历了那么多的难堪、无奈,但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并且还天真地认为“到底是姑侄,她被面子拘住了,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等。至于第二次进梁府,你是指的 A 正式来梁府住 还是 B 和乔琪结婚之后赘入梁府。A 正式来住时,也还算心思单纯,不过已经不是那么没有心机了。看到并试穿了那么多好衣服的时候,觉得“这跟长三堂子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B 这时,葛薇龙已经跟她姑妈一个样了。她此时只是在享受畸形婚姻的快乐。(3)我觉得不止一个。除了葛薇龙外,姑妈和乔琪也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姑妈和乔琪笔墨多,自然丰满;然后,连笔墨少些的丫头们都写得十分有特点。可以说,张爱玲的确是文章高手。
小小的飞帆
《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皆发表于1943年。其中,《第一炉香》作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受当时风靡上海的张恨水的通俗言情小说影响,颇具鸳鸯蝴蝶派小说特性。在内容叙述方面,《第一炉香》主写香港都市社会的女性爱情;而在文字运用方面,《第一炉香》又具有通俗文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语言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炉香》与《第一炉香》的发表时间仅相隔一个月,两者的部分特性较为相似。《第二炉香》作为张爱玲的出道之作,创作动机符合“五四”运动的实质与背景。在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提倡个性解放、摒弃封建思想旧道德旧观念,但同时部分五四时期作家将情爱过分幻想化,即他们既倡导情欲的合理性,又将所谓的“情欲”局限于精神意识层面。故张爱玲的《第二炉香》又是对“五四”时期部分作者对性欲问题刻意回避的深刻批评。 从内容分析而言,《第一炉香》所讲的就是上海女孩葛薇龙为了能够留在香港读书,孤身一人向自己住在香港的姑母求助。这位姑母是粤东富商的遗孀,刚碰到就是对着葛薇龙一顿冷嘲热讽,但葛薇龙还是一一承受了,最后她终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搬到姑母家的那一晚,在她看到满橱的衣服时,她就明白了真相。可是我们可以从“当葛薇龙听到楼下一阵女人的笑声,又滑又甜,自己也掌不住笑了起来”看出,她的内心其实是不排斥这种生活的,相反的,她还有些许的向往。后来,在姑母的培养下,葛薇龙很快就成为了香港交际圈的新秀,成为了姑母引诱男人的工具。本来这样的生活于她而言,“她也看惯了,倒也毫不介意”,可是当姑母看上的对象是葛薇龙自己喜欢的人时,她的心理就变了。她委身于乔琪乔,先不说是否有“爱”这个情愫可说,单从她认为“乔琪乔是唯一能够抗拒梁太太的魔力的人”,这个“爱”的动机就不能说是单纯,再到后来她发现自己对富足的生活上了瘾,萌发“她要离开这儿,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他”这样的思想,就可以看出,她的爱或许并不纯粹。而反观之,乔琪乔对于葛薇龙,也最多是一时的新鲜和好感。他说,“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葛薇龙就在意识无比清醒的时候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地沉沦,最后自愿沦为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 而《第二炉香》讲的却是英国人罗杰安白登娶了一位“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的二十一岁的纯洁孩子愫细。 之所以说她“纯洁”,是因为她的母亲蜜秋儿太太将她们与“性”知识隔离。蜜秋儿太太是一位寡妇,她是一位宗法家庭的女性,“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黑沉沉的气氛”,由于长期压抑,她的心理多少有变态占有欲。她并不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进行性教育,以导致大女儿靡丽笙在嫁给一个男子后误以为他的丈夫对她所做的事“比禽兽还不如”,以促使他们迅速离婚。蜜秋儿太太通过这种途径,以达到女儿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愫细和罗杰身上。不懂得性知识的愫细在新婚之夜出逃,让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学生以为罗杰是一个色情狂。罗杰本愿意辞去工作,陪愫细去日本、夏威夷,试着给她一些“爱的教育”。可是当愫细在房里对罗杰说“我要睡了。现在你可以吻我一下,只一下”的时候,罗杰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屡屡受挫,最后选择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炉香》的开篇采用“传奇”体写法,而《第二炉香》则采用改造过的“入话”式写法,充分采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格式。两篇小说皆采用大量丰富的比喻、意象叙写,使整篇文章裁剪绰约,风流雅致。 从《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我们多少可以得出这两篇作品对现代社会女性的教育与启示意义。从葛薇龙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女性要做到真正的独立,最归根结底的方法是做到经济上的独立。正所谓最安心的,是可以牢牢地握在手里自己打下的江山。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不一定是来自于异性的垂青,它们更可以来自于自己想学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甚至是认真地生活。其次,现代女性也要做到精神上的独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半充当的是“女结婚员”的角色,她们不需要过多地学习知识,不需要过多地接触国家和社会,她们所需要做的,仅是如何讨好自己的丈夫,如何替丈夫操持好家中事务。这就会导致当时社会上的女性精神的不独立。她们认为家中的男性就是她们的天,正如《倾城之恋》中描写白流苏的话一样,“她们没有旁的兴趣,她们所仅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能够做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可当丈夫不在她们身边时,“英雄便无用武之地”了。这何尝不是对当时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 因此,个人认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女性,应该做到经济、精神的完全独立,拥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事物,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看繁花似锦,灿烂千阳。
沉香是一种中药材。形状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等,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呈凹凸不平状,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地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为瑞香科植物白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一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
11. 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社团有“盐分地带”和风车诗社。12. 1928年8月,香港的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
永存珍玩款香炉属明清私款香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史载,明清私款香炉,即指私家铸款,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识。永存珍玩款香炉属明清私款香炉,大约始铸
吸烟对吸烟者本人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而被动吸烟的危害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直至近10年才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文,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