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4

魔戒之love
首页 > 职称论文 > 清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计较的心

已采纳

同文馆关于晚清教育制度的革新

114 评论

吃那么一天

戊戌变法前,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权基本上操持在西方传教士手中。他们编撰的教科书存在很多问题,当时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这些译著“大都以阐扬彼教为宗旨”,因此呼吁“速自译编”各种教科书,或“集通儒取旧有各本详加改订”。屠寄也竭力争取教科书的编撰权:“国民教育,以本国之伦理、语言、文字、地理、 历史 、宗教及法制经济为精神。此类教科书,必有本国学术家苦心斟酌编订,方为适用。”但是,由于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的呼声被时代淹没了。 戊戌变法后,中国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在“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和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西方的进化论和政治、 社会 学术不断地传播到中国,在新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史学界着手重新编写中国 历史 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普及新的 历史 观,适应近代资产阶级的 社会 改革。编写教科书的缘起同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关系十分密切。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清末 社会 转型时期,国人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 历史 观、价值观、 社会 观,培养新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新式学堂是一条直接的通道。清政府于1902年和1903年二次改革学制,规定以西方的教育制度为蓝本,废科举,设学堂。随着学堂的开设,教学课程相应改革, 历史 学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由大学以至小学、蒙学无不有史学一门。”为培养新式学堂学生的需要,有必要编撰新式 历史 教科书。 一、编撰的指导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晚清 社会 中一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一部分人醉心西学,成了“全盘西化”的鼓手。他们指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清末崇洋心理颇盛行,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就有当时青年人崇洋心理的描述:“他们看着外国事,无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的,所以学外国人唯恐不象。”甚至一些醉心欧化的人要求取消中国的语言文字,改用“万国新语”。面对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要想振作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借重中国的 历史 和文化。《民族精神论》一文说:“民族精神滥觞于何点乎?曰其 历史 哉,其 历史 哉。”章太炎也认为,一些醉心欧化的人所以缺少爱国心,主要在于对中国 历史 的无知,“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抑制的。”由此可见,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正是为了回应清末 社会 文化界出现的这种面对西方冲击而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激励国人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的重要载体。 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痛感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严重,逼使旧营垒中人不能不痛心疾首地对既有的 社会 体制、思想文化作 历史 的回溯和深刻的解剖,许多有识之士都不谋而合地把编著新式中国 历史 教科书视为探路开道所必须做的“清理”工作。1902年9月,柳诒徵出版了《历代史略》六卷。时年23岁的柳诒微,在南京江楚编译局担任分纂之职,据日人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卷四至宋代止),增辑元、明两卷,汇编为《历代史略》。次年,柳氏在南京思益小学堂讲授中国 历史 ,用的课本就是《历代史略》,学生有茅以升、宗白华、陈方恪等,史学史专家曾誉之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式 历史 教科书” 清末一些进步学者编写教科书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以“史教救国”的目的。在这中间,商务印刷馆网罗了一批学者从事 历史 教科书的编纂,如蔡元培、蒋维乔、吴丹初等人。1903年商务印刷馆编《中国 历史 教科书》中说:“盖处今日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进于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虽在髫年不可不以此植其基也。其于本国独详,则使其自知有我以养其爱国保种之精神,而非欲谨明于盛衰存亡之故也。”编者把“养其爱国保种之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同当时“爱国”、“存学”的时代潮流是一致的。湖南留日学生曾鲲化著《中国 历史 》,目的是为了彰显民族主义,陶铸国魂。他在《中国 历史 出世辞》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 历史 之特色,必有什百千倍于十九世纪西洋反动时代和活动时代。”并在《附录》中指出:“痛国家之脔革,愤种族之犬羊,忾然创办东新译社,就我国之性质上习惯上编辑中学校各种教科书,熔铸他人之材料,而发挥自己之理想,以激动爱国精神,孕育种族主义为坚确不拔之宗旨。”曾著出版后,学界对其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上的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如1903年,《浙江潮》第七期“绍介新著”专栏说:“ 历史 为国魂之聚心点,国民爱国心之源泉。……横阳翼天氏痛之,特编中国 历史 一种。其上卷于今年初夏出版,体裁新辟,材料丰多,而又以民族主义为宗旨,诚我国 历史 界开创之大作,而普通学教科书中稀有之善本也。国民国民,不可不急读。”1904年,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也把自己对民族前途的关心融进史著中。他说:“智莫大于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以为推而已也。……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知其夷险,又不能不亟读史,若是者将奈之何哉?是必有一书哉,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 社会 之需乎!”夏曾佑说的“目前所食之果”,指的是二十世纪初年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面对危机现状,从 历史 中探讨造成民族危机深重的原因,从 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思考民族的前途,成为其著史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正是他确立“足以供 社会 之需”的宗旨,才可以写出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 1905年1、2月间,由邓实、黄杰、刘师培等人创办的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他们编撰 历史 教科书也以提高民族自尊自信为目的,注重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获得了 社会 的良好评价:“本会所编乡土教科书出版后,颇受海内教育家之称许,以为书之图画文字引证,皆具有精神特色,最足以助长儿童爱乡爱国之心,为效至巨。故公私学校采用至夥”。 由上可知,这批新的 历史 教科书的编纂者与传统士大夫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有着新的知识结构、视野开阔而富有激情,他们将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与爱国、爱家紧密联系起来,因而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 历史 教科书。 二、进化史观指导下的 历史 研究 封建时代的史家往往把 历史 现象和本质对立和分割开来,不懂也不可能从 历史 现象的客观联系中去考察问题,不能透过 历史 现象抓住它的本质。因此他们研究 历史 只能做到:一是“考其得失,以为龟鉴”的“资治”;一是“微言大义,惩恶劝善”的“垂训”。这二种方法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1899年,王国维首先批判了封建史学“殆无系统”的弊病,他说:“自近世 历史 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知识,不可谓之科学。中国之所谓 历史 ,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 社会 中散见之事实,单可称史料而已,不得云 历史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明确提出封建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区别:“前者史学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 探索 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及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 封建史家孤立地研究 历史 的方法、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史学思潮的需要。因此,以资产阶级的进化史观来考察和分析中国 历史 ,就显得十分必要。绝大多数中国 历史 教科书运用进化论,来批判和改造封建旧史, 探索 历史 发展的因果关系和 社会 进化的轨迹。如《普通新 历史 》的“凡例”强调:在“我国民渐渐与世界相见优胜劣败”之时,“我国民之眼界断不可仅注意内国数十朝兴替沿革中,须考察种族势力之强弱,文明之高下,能力之大小,以为大众警醒振拔之标准。”因此,其书即以中国 历史 为标准,并且按照 社会 政治的变化,将中国 历史 分为三大时代:“唐虞以前记载未盛,概谓之太古时代”;“唐、虞、夏、商、周为封建时代”;“自秦以后至今(清)二千余年为郡县时代”。以此表明中国 历史 的进化。曾鲲化著《中国 历史 》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他强调编写 历史 要重视进化因果关系。他明确指出撰写 历史 要“调查历代国民全部运动进化之大势,摘录其原因结果之密切关系,以实国民发达史之价值,而激发现在 社会 之国魂。”这比以往的 历史 撰述以帝王将相为研究对象,忽视人民的作用,无疑是一大进步。 陈庆年著的《中国 历史 教科书》(1903-1904年),以资产阶级 历史 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中国的 历史 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的, 历史 发展的本身存在因果关系。他编辑《中国 历史 教科书》,运用进化论观点,把中国 历史 分为四个时代:一是由太古至秦统一的上古期,“此时代汉族势力日渐增进,与塞外诸族时有竞争,故名之曰汉族增势之时代;”二是由秦统一至唐亡的中古期,凡千百年间,由于“汉族在秦汉时代实凌压塞外诸族,虽五胡十六国之际,尚能与之颉颃,及隋唐之际又大拓版图,故名之曰汉族盛世时代;”三是自五代至明的近古期,此时代“汉族势微,塞外诸族次第得势,”尤其是“蒙古势力极盛,其于世界命运一切事变,彼等盖居其主位者也,故名之曰蒙古族最盛时代;”四是自清建国后的三百年的近世期,因欧洲势力东渐,“故名之曰西力东渐时代。” 夏曾佑著的《中国古代史》(1904-1906),是运用进化论和因果律分析中国 历史 的最有影响的 历史 教科书。此书历经五十年一直被史学界所推崇,1933年商务印刷馆把它列入《大学丛书》再版。这部书之所以受到史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同夏曾佑娴熟地运用进化论,高度概括中国 历史 的总趋势,系统地划分中国 历史 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夏曾佑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 历史 的发展情况,认为“中国五千年之 历史 ,以战国为古今之大界”,这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总体划分。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中国 历史 的发展情况,他又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当时考古学的成就,将中国 历史 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自传说时代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并将三大时期“细分之为七小时代”:即太古三代的传疑时代;周中叶至战国的化成时代;秦至三国的极盛时代;晋至隋的中衰时代;唐为复盛时代;五季宋元明为退化时代;清为更化时代。夏曾佑上述对 历史 的分期,是依据 历史 的进化和 历史 发展的因果关系来划分的,虽然并没有真正找到 历史 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确是近代史学史上首先提出的崭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开始注意 历史 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 历史 发展的进化情况,表明中国 历史 教科书已经冲破传统史学的藩篱,具有创新意义。 三、 历史 教科书编撰上的特点 周朝民先生把二十世纪初年 历史 教科书编撰上的特点概括为:“文不繁,事不散,义不隘。”这确是对这一时期 历史 教科书编撰的非常有见识的总结。 历史 教科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新史学思潮的要求,在学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编纂者确立编写原则时,既要贯通古今,顾及 历史 发展的系统,又要能表达 历史 进化的观点,同时还要便于传播 历史 知识,培养国人的爱国热情。基于此, 历史 教科书必须文笔简洁,叙事集中而有条理,这样才便于学堂教学,和国人获取 历史 知识的需要。 传统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大多网罗繁富,卷帙浩繁,用于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司马光曾说过:“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不能尽其篇第,毕生不暇举其大略。”纪传体不适宜教学,编年体同样卷帙浩繁,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例,它上起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周政权的灭亡,把一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 ,按年代编成294卷,可谓篇幅浩繁,用于教学也不适宜。因此,编写能够贯通今古,文笔简洁,叙事有条理,反映 历史 发展进化的教科书,成为二十世纪初 历史 编撰学不断前进的目标。夏曾佑编撰《中国古代史》的要求是“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陈庆年在《中国 历史 教科书》“序”中明确指出:“ 历史 之学,其文不繁,其事不散,其义不隘,而后足以为教。三者一不备焉,皆无当也。”陈氏之言,比较精到地概括出 历史 教科书编撰的特点。 所谓的“文不繁”,是指新式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体现了科学的现代教育规律。中国 历史 教科书作为提供给大、中、小学堂的教学用书,凡编著的深浅程度,都按教授的对象而定,每章节的篇幅适宜,文字晓畅明白。如国学保存会在“编辑国学教科书出版广告”中写到:“本会所编教科书皆就国学之一面着手,盖以吾国学术历五千年,浩瀚渊博,典籍浩如烟海,学人苦无门径,每兴望洋之叹。非荟萃群籍,提要钩元,折衷至当,重行编辑,不足以发扬国学之精粹,而合学堂教学之用。”刘师培也指出:“读中国史书有二难:上古之史多荒渺,而记事多相歧;后世之史咸浩繁,而记事多相袭。中国廿四史即不合于教科,《通鉴》、《通典》、《通考》亦卷繁多,而今日所出之 历史 教科书,复简略而不适于用。欲治中国史,非编一繁简适当之中国 历史 莫由。”他首次根据课时和学时来编排教学内容,使之容易传授和学习。他还受西洋 历史 编撰学的启发,批判中国古代史书不分时代,杂乱无章。他在编撰《中国 历史 教科书》时,吸取西洋 历史 编撰学的优点,以时间为经,以事类为纬,重点论述了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大势,制度改革之大纲, 社会 进化之阶级等内容。夏曾佑著的《中国古代史》“荟萃群籍”,参考几百种传统典籍,用进化史观对中国 历史 演进作了别开生面的叙述,全书30万字,对近三千年的 历史 “提要钩元”,可谓“文简于古人”。 所谓“事不散”、“义不隘”,是指 历史 教科书叙事集中有条理,重视用进化史观和因果律 探索 历史 发展进化的规律。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叙事脉络分明,以大事为纲结构全篇。作者说,文字虽繁,以关乎皇室、关乎民族、关乎 社会 风俗三者为纲,属于此三者的大事则详,“如与所举大事无关,皆不见于书”。 历史 教科书体裁新辟,文字浅显,叙事集中而有统系,故刊行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出版后,读者认为“使人有心开目朗之感”,“上下千古,了然在目。”学界要求再版,直到1934年商务印刷馆第9次印行并改名《中国古代史》,列为“大学丛书”之一。横阳翼天氏《中国 历史 》上卷出版后,被誉为“体裁新辟,材料丰多,而又以民族主义为其宗旨。诚我国 历史 界开创之大作,而普通学 历史 教科书中稀有之善本也。”陈庆年的《中国 历史 教科书》刚成书,就被友人索去,在浙东一带广为传抄,出版后又风行于时,在民国初年由商务印刷馆重订再版,定为中学 历史 教科书。 综观这一时期的 历史 教科书,不仅数量日益众多,而且种类繁复,除了一般的中外通史著作,还出现了乡土 历史 和时务掌故教科书等。这些教科书的编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满足了新式学堂对 历史 教科书的需要;其次,它也是用新观点、新体裁编写中国 历史 的尝试,将 历史 从帝王的庙堂中解放出来,为普及教育与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服务。总之,清末 历史 教科书的编撰不仅促进了中国 历史 编撰学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而且以史教救国,迅速成为清末 社会 各阶级“教育救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了救亡图存的舆论先导作用。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298 评论

panda熊猫陈

2000年以后(核心)《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对清末民初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冷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论中国近代兵工业发展诸问题》《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黄兴弃武昌辨》《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论陈炽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南通现代化模式启示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山东经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有关中俄关系史的两则考订》《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关于阳夏战役三个问题的辨析》《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论袁世凯的官为商助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晚清经贸重心缘何由广州北移上海》《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从容张企业集团的盛衰看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论阳夏战役的败因》《台湾师大历史学报》(台)2003年第31期。《简介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与相关思考》《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2003年第36期。《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轮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和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曹锟与二七大罢工》《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袁世凯与直隶工业》《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论邮传部与地方督抚关系》《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论陈壁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邮传部与清末航运事业的近代化》《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从档案看清末邮传部》《山西档案》2006年第5期。《上下延伸 横向会通:<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清末当政者有关资本问题的认知与实践:以陈壁为考察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论清末的商电官办事件》《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杨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史学评价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张宗昌与京剧》《中国京剧》2007年第5期。《对清末道德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存古学堂为考察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尊孔运动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07年期10期。《对邮传部主持之利权回收的检讨》《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论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清末铁路总局探析》《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对清末利权回收的反思:以邮传部收回京汉路为个案》《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清末邮传部档案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史官参政:恽毓鼎的经济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论清末我国的省界观念》《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评<近代中国农会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论清末的省界观念》《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1906年袁世凯奏辞八项兼差问题考订》《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东丁未黄冈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论邮传部与清末的留学生管理:兼与袁世凯对留学生政策比较》《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利权回收》《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袁世凯罢官之初并未图谋东山再起》《求索》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辛亥革命中的省界观念》《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装饰》2009年第10期。《宋教仁的均势外债观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省际圈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求索》2010年第1期。《论吴佩孚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清末爱国风潮缘何转而反清》《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厚重翔实 瑕不掩瑜:《河南大学图书馆史》读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年第4期。《清末“官助绅成”的公共藏书楼开办模式》《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4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历史教学》2010年第4期。《北洋时期图书馆体系建设述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5期。《清末官员背离政府的成因探析:以孙宝瑄为例》《福建论坛》2010年第5期。《论清末参政阶层的政治参与:以赵启霖、江春霖、恽毓鼎等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从武昌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笔耕不辍述沿革 存史教化启后人: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9期。《清末的舆论失控与政府应对》《东岳论丛》2010年第9期。《清末舆论缘何失控》《求索》2010年第12期。《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历史教学》2010年12期。《从江报活动看清末下层民众的“口语”启蒙》《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辛亥志士万福华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出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对清末商办铁路弊端的检讨:兼论“商办情结”》《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横向与纵向:从新政看清末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有关苏报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阳夏战役缘何成为持久战》《天府新论》2011年第4期。《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读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 期。《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安徽史学》2012年第1期。《对中国近代档案史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档案》2012年第1期。《论邮传部的借债筑路政策》《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清末官报缘何败于民报》《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邮传部与清末铁路事业的近代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4期。《黄遵宪经济思想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万木草堂藏书考》《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3期。《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历史教学》2012年第8期。《论20世纪上半叶的非省界思潮》《史学月刊》2012年第7期。《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研究的反思》《福建论坛》2012年第9期。《论清末民初的复科举主张》《福建论坛》2013年第1期。《论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的双重性》《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从清末新政看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历史教学》2013年第3期。《论清末民初我国的工战和农战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论清末强迫教育的特征及成因》《求索》2013年第6期。《论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福建论坛》2013年第8期。《实官捐的兴废与清末朝野之间的崩裂》《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清末农学会述论》《历史档案》2013年第4期。

2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前教育论文研究课题综述

    作为写过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有发言权的。并且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做了详细交流,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确定选题 确定合适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攀爬—蜗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论文范文

    相似文献: - 中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献综述 Summary on Master's Cultivating Goals of Vocation

    meisha234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清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同文馆关于晚清教育制度的革新

    魔戒之lov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素质教育国外研究综述论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

    goodluck66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亲爱的猪小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