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瑟季候风
题目应当根据内容来定,关键是你先要把论文的内容定下来,这个内容是你最熟悉、掌握资料最多的。建议还是多下载些论文,先看看人家主要的研究方向,选定适合自己的,有时候随便拟一个题目,后来发现不好写,比较麻烦!主要参考文献涉及范围。主要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内容有密切关系,且在写作中部分参考或者借鉴了他人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时,为了对其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指明主要资料出处并便于检索而列出的一项论文要素。其范围不仅包括注释中已涉及的文献,还可包括论文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其它文献。列示数量。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数量不少于15项(其中至少应包括3部以上的著作,还应当至少包括2项以上的外文文献)。列示方位。主要参考文献列于文末,应另起页。“主要参考文献”字样位置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小二号宋体,加粗,结尾处无标点符号。列示顺序。主要参考文献列示顺序为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拼音增序排列,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增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则按发表时间增序排列。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的字号一律用五号宋体。各条参考文献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后列序号,序号在方括号(即“[ X ]”)内列示,括号后空一格,再接相应的文献信息。一项文献的信息列示超过一行时,应“悬挂缩进”两个字符。中文文献各要素之间的小圆点宜用全角状态下的圆点符号(即“.”),外文文献中的论题宜用斜体标示。著作类文献凡属第1版时则不必标明版次信息。著者列示。主要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列示方法为:中文著者先姓后名,外(英)文著者先名后姓。列示时不须标明编著形式(如:“张光明著”只标“张光明”,但译者需要注明,并用逗号“,”分隔,如:“李有明,译”)。一项文献涉及多个责任者时,应分别处理:外文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空一格后附“et al”;中国著者应标注至第一、二、三著者的姓名,三位以后的著者则以“等”字省略,各作者姓名之间以及所列示的最后一位作者姓名与“等”字之间均用逗号“,”分隔。
海飄愿瓶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新华文摘》2003年1期全文转载●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 《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 《文艺争鸣》2007年6期●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 《文艺争鸣》2007年4期●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期●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当代文坛》2007年2期●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当代文坛》2007年4期●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转载)●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转载)●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转载)●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转载)●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转载)●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转载)●从新的真实出发 《文艺报》200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2期转载)●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19500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转载)●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钟山》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转载)●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2期全文转载)●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内在的诗歌真相 《南方周末》1999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7期转载)●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 《作家》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转载)●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 《上海文学》199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转载)●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文论报》1995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 《南方文坛》2006年1期●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批评的觉悟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期●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南方文坛》2006年5期●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南方文坛》2005年1期●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期●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经验已经贫乏 《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期●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期●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花城》2003年1期(《小说选刊》2003年5期全文转载;台湾《文讯》杂志2005年总第231期全文转载)●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南方文坛》2003年3期●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 《南方文坛》2003年2期●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 《南方文坛》2003年5期●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6期●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期●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 《南方文坛》2001年3期●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批评的野心 《南方文坛》2001年4期●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期●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散文的命运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走向美学的途中 《文艺争鸣》2000年5期●羽蛇的内心生活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期●贾平凹的实与虚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2期●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集体话语的限度 《南方文坛》1999年2期●批评对什么有效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奢侈的话语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大师没有现身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6期●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 《文艺争鸣》1997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 《小说评论》1995年5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 《小说评论》1995年6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 《小说评论》1996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 《小说评论》1996年2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 《小说评论》1996年3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 《小说评论》1996年4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上) 《小说评论》1996年5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下) 《小说评论》1996年6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 《小说评论》1997年1期●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 《小说评论》1997年2期●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 《小说评论》1997年3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 《小说评论》1997年4期●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 《小说评论》1997年5期●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 《小说评论》1998年1期●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 小说评论》1998年2期●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 小说评论》1998年3期●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 小说评论》1998年4期●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 小说评论》1998年5期●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 《小说评论》1998年6期●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 《小说评论》1999年1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 《小说评论》1999年2期●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 《小说评论》1999年3期●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小说评论》1999年4期●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 《小说评论》1999年5期●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 小说评论》1999年6期●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 《小说评论》2000年1期●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 《小说评论》2000年2期●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 《小说评论》2000年3期●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 《小说评论》2000年4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 《小说评论》2000年5期●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 《小说评论》2000年6期●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1期●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2期●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3期●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 《小说评论》2006年4期●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 《小说评论》2006年5期●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小说评论》2006年6期●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 《小说评论》2007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 小说评论》2007年2期●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小说评论》2007年3期●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 《小说评论》2010年2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评论》2012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是活着的历史 《小说评论》2012年2期
妮妮乖乖58
克隆人、手术、器官移植、科技......当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你会联想到什么?是克隆人在意识觉醒后对人类世界发起的血腥反抗,还是科学脱离人文束缚时的骇人发问? 最近读完了石黑一雄的《莫失莫忘》,这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在互联网、移动电话尚未诞生的某个年代,英格兰乡村深的黑尔舍姆校园中,学生们从小接受着导师悉心的教育和关爱,接受着阳春白雪的诗歌和艺术熏陶,进行绘画等艺术创作,阅读名著书籍,甚至还写毕业论文。这个水晶球似的校园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一切真实世界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过滤才进到校园中的。 在这个纯净又恬淡的小世界里,凯西、汤米、露丝三个好朋友悠然成长,他们和普通青少年一样,有寝室卧谈会,有小帮派小群体,有友谊的温暖冲突,有情感的萌动矛盾......对于这些校园日常,每一个从青春期走来的人都很熟悉,如果不是偶尔提到的“捐献”的字眼,你甚至会以为这就是一部纯净的青春校园小说。作者的笔法很细碎,全书没有一个惊艳的句子,但神奇之处在于,伴随着清汤挂面似的陈述,你会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在故事里的世外桃源,越陷越深。 学生们心思敏感细腻、对老师的迷恋和信赖,他们的特点、性格和人类青少年无异,唯一有区别的是他们不会生出小孩,因此,他们得以在象牙塔中更加自由和纯粹地恋爱。他们了解自己的出身,知道他们一旦成年就要开始进行器官捐献,直到生命的尽头,但这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忌话题。校园中的导师们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但又总是话里有话,让学生捉摸不透。 几年后,凯西、汤米、露丝同时离开了校园,在农舍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进入到了人类社会,黑尔舍姆学校也关闭了。善于自省的凯西成了一个优秀的护理员(负责照顾、安抚克隆人捐献者),少年时坏脾气不合群的汤米为自己是一个好的捐献者而自豪,即便是自以为是又霸道的露丝也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捐献者的宿命。 每一次接到捐献的通知书,他们都表现得十分平静,捐献者们在医院中的聊天也无非是毛巾好不好用等无关紧要的话题。这是让我读来十分揪心又困惑不解的地方。他们似乎行动自由不受限制,但是没有人逃跑,也没有情侣私奔,没有人奋起反抗,甚至没有人自杀,隐忍和认命的旋律贯穿故事的始终。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故事迎来了小小的高潮,凯西和汤米听说了情侣可以申请捐献延期的小道消息后,经过充分准备,带着能证明他们相爱的画作和所有的勇气,按照露丝生前给他们留下的地址去找夫人申请延期(而不是免于捐献),以争取两三年共同生活的时间。 读到这部分,我无比期待奇迹的出现——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只是一段短暂的幸福。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当曾经的校长艾米丽小姐坐着轮椅从黑暗中缓缓出现,她告诉两个孩子的不过是现实又残忍的真相:人们在意的是新的器官,却不关心这些器官是怎么来的,人类社会拒绝将克隆人作为普通人类看待;黑尔舍姆给了克隆人一个得到庇护的童年,向世人证明了克隆人可以有思想有智慧,但是却无法改变克隆人要做捐献的宿命,克隆人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人类社会控制的边缘群体,即使延期也不存在。 汤米完结的两个星期以后,凯西独自驱车去了诺福克——失落之角, 一个黑尔舍姆学生认为可以找回所有丢失的物品的地方。当她看着平整空旷的田野和灰蒙蒙的辽阔天空,想象着就是在这个地方,她从童年时代起所有失去的一切都会被海水冲刷上岸。三十一岁的凯西失去了露丝,又失去了汤米,但她从来没有失去关于他们的记忆。 不质疑被剥夺的人生,不反抗生来的宿命,我不完全确定作者的意图,但我想这就是故事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作者曾在采访中表示:“人们无论承受怎样的痛苦,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惨经历,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人们不不懈奋斗,努力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寻找梦想和希望。这类人始终比那些破坏体质、实施叛乱的人更令我感兴趣。” 这样的观点不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但人生总会要经历一些无奈和失落,宏大而缥缈的外部世界终将成为生命的远影,唯有血肉真切、相依相偎的情感能在记忆中永远翻滚。
轨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轨道线网由市域快速铁、市区地铁和轻轨组成,共17条线路,其中市域快速铁4条,市区地铁8条,市区轻轨5要,全长约780公里。根据上海城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
给你推荐的网站 591论文网 里面有很多范文
题目应当根据内容来定,关键是你先要把论文的内容定下来,这个内容是你最熟悉、掌握资料最多的。建议还是多下载些论文,先看看人家主要的研究方向,选定适合自己的,有时候
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分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给你!直接套用! 每一个内容都有参考句式,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往上套即可。 1. 论题的背景及意义 例:...研究有利于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