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8

悠然逸轩
首页 > 职称论文 > 郁达夫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晓旭的妈妈

已采纳

《迟桂花》是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的一篇,小说中描写了“我”应邀到杭州满觉陇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的经历,赞美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

在那里“我”遇见新寡而回到娘家的朋友的妹妹莲,莲因哥哥结婚而触景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山时,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灵得到了净化。

小说以“迟桂花”为篇名,用迟桂花浓郁的幽香渲染气氛,并在人物身上赋予了迟桂花的品质,寄托了一种精神。此文不仅在思想意识中有先进性,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可以说是郁达夫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典型代表。

众人皆知,郁达夫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抒情小说。这种小说,从表现方法上很接近散文,就本质而言却像诗。

而它终究塑造了人物形象,又无疑是小说,这一特点决定了他的小说语言的多样化。明确地说,他的小说熔散文、诗、小说三者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这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可以在对小说《迟桂花》的分析中略见一二。

一、优美的描写性语言 郁达夫出生在风景优美的富春江畔,故乡的山水伴随着他度过了孤独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特殊的感情和观察能力,因此郁达夫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把感情贯注于自然景物之中,用新鲜忸怩优美的语言营造出具有时代色彩、地方色彩,又具有景物的实际色彩的特殊情景,请看《迟桂花》中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翁家山,先是写下午的翁家山是“我”刚去时所见到“青葱的山,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些这儿几点,哪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继而又写到月光下的翁家山“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像是在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远近一家一家看得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火”。

作者紧抓着颜色的不同把翁家山不同时段的美都表现了出来。同时,郁达夫还运用了丰富神奇的想象,文中“若把西湖的山水,比作一只锁在铁笼子里的白熊看,那这五云山峰与钱塘江水,便是一只深山的野鹿,虽没有高原的狮虎那么健壮,但一股自由奔放之情,却可以从它那里摄取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郁达夫的小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语言相当细致优美。写景时,不仅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突出的地方色彩,还注意客观景物的实际色彩,这样多方融合使他的小说像画一样和谐,溢光流彩,从而形成了小说的诗意境界。

二、朴实自然的叙述性语言 郁达夫的小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优美清丽,而在叙事时却十分的朴实自然,他善于用一种近乎口语而又不加以雕琢的叙述性语言,几乎不渲染气氛,甚至于不运用形容词,这样直叙其事,就使其小说的叙述性语言十分朴实自然。 可以从《迟桂花》中看出,在文中描写:“我”和莲遇到知客僧以及轿夫时的事情时,在描写知客僧如何的一番嘴脸,知客僧如何轻视轿夫;“我”和莲当得到放生竹时如何兴奋……。

如此衍生一番,可以写出一段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可是郁达夫却把绘声绘色的情节都省略去了,只用了几句描写知客僧,也只用一两句写出了“莲”的高兴,文气畅达。 从中不难看出郁达夫对知客僧的不满和对轿夫的同情。

当然,语言朴实自然并不是意味着肤浅,粗俗。其实这正是作家风格成熟的一种标志,清人吴德旋说:“功夫成熟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乃是一家数也。

”郁达夫使是这样一位成熟的语言艺术家。 三、率真、大胆的抒情性语言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浪漫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最大特点是直率的自我暴露,主观色彩特别浓烈,这也就形成了他的纯真、大胆、酣畅的抒情的风格。

《迟桂花》的结尾:“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作者连续运用了四个感叹号,写出了自己深刻的情感,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精神。而作者郁达夫在抒情的过程中也绝不隐藏自己对一些人的憎恨,他在文中对知客僧不满,因而说他是“伶俐世俗”的知客僧,作者对劳动人民很是同情,可以说,小说中敢用如此直率,大胆的语言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当时恐怕是只有郁达夫一个人吧,郁达夫的这种纯真、大胆的抒情语言构成了其抒情小说的语言一大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一大艺术,每个作家,他们都拥有自己对文学语言的追求的目标。郭沫若,他所追求的是“简洁,和谐,熨贴,自然”,契诃夫他所追求的是“简练”,而莫泊桑所向往的却是“精确”,陶渊明向往的是“自由,自然”的语言的艺术,你们可知道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什么吗?从上面我们对《迟桂花》的语言艺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描写性语言的细腻、优美;叙述性语言的流畅、自然;抒情性语言的纯真、大胆,三者和谐、统一,这就形成了郁达夫小说的独特的语言的风格,她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具有阴柔之美,它是不拘一格的现代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更是一种独特的抒情小说的语言。

参考文献:04级高专学生优秀论文选。

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叙述者"郁先生"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时至深秋,该是转冷的时候了。

可冷了没几日,忽又如初夏般温热了起来。朋友说杭州的桂花又开了一次。

那天她在草地上闲逛,闻到空气里依稀袭来一股清香。寻香而去,发现草叶间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小黄点。

细一看,竟是二度开放的桂花!那些桂树,平时矮矮地蹲在那里,只有难看又笨倔的黑鸟才会在它上面筑巢。朋友抱怨说,八月桂花香的时候,怎么就没瞧她一眼呢? 而在我的记忆里,杭州城里的桂花,多是按时开谢的。

大概正因着她的乖巧规矩,老天爷对她倒是别有眷顾了。书上说,一般情况下,桂花开过二十日便没了,而杭城的桂花期却要长一些,总有一个月左右罢。

可象现在这样开在近冬时节的,在记忆里却找不出半点踪影。想是没有的吧,又不知是否记错了。

据说满觉陇的迟桂花开得颇有风味,但我未曾去过满觉陇,不好意思信口胡说。不过在这个时候开放的,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满觉陇桂花,也算是开迟了的吧? 疑惑归疑惑,喜欢桂花的心里,却早想要欣然接受了,只可惜身不在斯,只有一味地遗憾和惊叹了。

可我终于还是翻出陈年皇历来,重温了几次心头余留的幸福感觉。 那时候我在杭城的大学里读书,每到中秋时节,空气里便会飘起淡淡的桂花香,那是令人陶醉的遥远的神秘花园的气息。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些什么,十有八九是听不进去的。趴在桌上,只需在恍惚之间,便走到桂花仙子的园子里去了。

如有机会,我会偷偷溜到仙子的花床上躺上几分钟,又或者悄悄到园子里荡几下秋千;坐着硬板凳也不要紧,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就会变成软绵绵的小花瓣了。如果梦里刚好响起一曲古色古香的调子来,那种惬意就更无法消停了。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来月,终不能延至深秋的。而这个深秋,桂花竟然开了第二次。

我有些嫉妒起朋友的幸运来了。 朋友说,那些桂花香还是同第一次一样,仍是一贯的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一点也不在意这个时节里前后觊觎着的冷空气。

她说,这迟来的桂花香让她想起了小时母亲亲手做成的桂花炒饭。我想,那或许是小的时候母亲在寒风里拢过来的温暖的手臂吧。

那么,在八月里曾羞涩地开放过的,不就是初长成人的桂家女了吗?这或者又将是一个奇异的白日梦吧? 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

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

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

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这一年,该是她出阁的时候了,经过炙热熬人的等待之后,小伙子们可以大胆地上门提亲了。

你瞧,他们提着各色各样的鲜花上了门。那些花儿不也是象他们一样明目张胆地开放着了吗?可她只微微一笑,似乎等不及听听小伙子们的奉承话,马上又跑上了阁楼里去。

她心里只记得一个人,就是那个曾闲坐在她的竹帘外,在桂花树旁若有所思的青年。可她是羞涩的,只是透着半卷的竹帘悄悄地看过他,碰巧隔着帘子与他目光相对,天地便也融了。

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接着花期就过去了。

后来桂花嫁了人,过起了和大伙一样的柴米油盐的日子,闲来没事也不靠着窗儿遐想了,她的窗子不知怎么地也没有了以往的香气。院里有一株从娘家转植过来的桂花树,桂花落下的时候,她就把它们收在一起晒干藏好,等着什么时候做一些可口的桂花香糕。

有几次,她也会拾起一些少时的记忆,但好象很快就又被她丢在一旁了。晒好桂花的时候,冬天就跟着来了。

她的脸慢慢失去了光彩,有时竟扳起来了。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一切都教她感到新鲜,就象小时候门前刚刚种下的桂花树。她成日地盯着那张小脸儿瞧呀瞧的,就盼着他快快长大。

那小脸儿倒是慢慢变大了,可她一点也没发觉。有一天晚上她梦到小的时候一边在桂树前做着引体伸腰的动作,一边对着月亮祈祷,桂花树一下子就长到五百丈高,高到月宫里去了。

过了这一夜,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知怎么的,院子里的桂树又开了一次花。

她很高兴,就用这些桂花连续做出可口的桂花炒饭,孩子爱吃极了。每一次递过热气腾腾的桂花炒饭去,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充满了着桂花的清香。

孩子长大了,镜子里的容颜慢慢老了,皮肤粗糙了,腰也挺不直了,可她的桂花饭手艺越来越好了。孩子非常喜欢她的桂花饭,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闻到母亲递过来的桂花香,好象烦恼也没有了。

她做的桂花饭的香气,也慢慢起了变化。原来她在梦里得了一个神仙的指示,说是如果桂花太多太浓了,吃多了口舌会变得迟钝。

但孩子太喜欢了,于是她改用桂花蒸饭了。蒸饭的时候,底下一层水,中间是桂花,最上层才放上米,分别用筷子架着一层薄纱隔开,这样蒸出的桂花饭香味更加均匀清淡,但饭里就没有一点桂花了。

桂花的一辈子,就。

1从上文看房前的桂花具有哪些特点

答:作者起先误以为它只长叶子不开花,后来发现其实她也是年年开花的,花儿掩藏在枝叶里,属于内敛型的,任凭风雨吹打,花期持久,花香浓郁。

2作者在写房前的桂花前,为什么要写房后的桂花

答:从时间表看,屋后的桂花树花繁叶茂,开得热火朝天,首先引起作者注意。另外先写屋前的桂花开得好,对比屋后的桂花树不开花,迟开花,形成了对屋前的桂花树先扬后抑,对屋后的桂花树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真的瞠目结舌,看到了油光油光的桂花叶子下面开满了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虽然开的小巧玲珑的,但香气浓郁,沁人心扉。

答:细描后院的桂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桂花的外貌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迟开的桂花的喜欢和惊喜之情。

4作者由房前的桂花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答:联想到其他的花儿,金子和人才。“世间有多少花儿,金子,人才,是因为人们粗心急躁和不深入的了解,不但没有欣赏到他们开花的美丽,还把他们统统误判了“。

5无论是屋后的花,还是房前的花,都有他的存在价值,都有绽放的时机。你喜欢哪一种花?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喜欢后院的花。因为她把花儿掩藏在枝叶里,属于内敛型的,任凭风雨吹打,花期持久,花香浓郁。

老郁接到翁则生的信,信中邀请他到翁家山参加婚礼。

翁则生年过而立,曾经的病痛和爱情的失败,使他“百事原都看得很穿”,“落得随随便便”地活着。这位受“五四”风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只因为顺从母意,便被一桩本无所谓的婚姻摆布着。

女方是一位老处女,在时光的流逝中等闲。 这一迟来的婚姻的确有悲悲喜喜的味道。

老郁启程赴翁家山,翁家山的色彩清雅丰富:“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有听觉的幽远凄清:“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有触觉上的爽快怡人:“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爱……小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 景物的摇曳多姿,声色交加,正是天高日晴,远山绿黛,清风幽香,晚钟夕阳以至澄鲜的朝晖,触目的山野景致等一系列山乡风物,幻化出翁莲生活的环境。

在这里,老郁和翁莲不期而遇。老郁、翁莲与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青春已经逝去,但老郁和翁莲没有翁则生似的颓唐,青年的精神仍然在他们身上闪光。 老郁是一位作家,留学期间曾救过翁则生的命,少年时却有“预备将来为国为人民致大用”的抱负,世道沧桑并没有消磨去他的品性。

翁莲是年轻守寡、遭受到生活折磨的少妇,婚姻的创伤使她一度失去了天真的笑意,但好似山间未凋的野花,她依旧保存着“永久的孩子的天性”。 她也有副热心肠,非常热心地陪老郁游山。

此情、此景、此地,一对男女结伴上路。老郁首先为她纯朴的举止、天真的习性、浸染着乡土气息的山野知识以及体态的丰满窈窕而动心,“恍恍惚惚像回到了青春时代”。

他忘了本来使命是驱人愁忧,反而沉耽于自我感想之中,不可自拔。 率真的翁莲不知道老郁的心思,反而反辅为主去宽慰他,老郁因奢想她而伤心,她却天真地为他的悲戚而动容。

于是在这一对男女之间就发生了一场似乎是意外的误解,感情的丝网在双方心里互相交织着。青山绿水,已经怡人眼目,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使老郁陶然自乐,加之翁莲用极为朴质、舒缓清澈的笑语介绍山野知识,老郁倾心不已,仿佛草木山石虫鱼鸟兽都渗透着翁莲那特有的山间清野的芬芳。

这位多愁善感的作家不由想起了外国小说中可爱女子的命运,触目伤怀,感极而悲。正当这时,翁莲把一只肥软的右手搭在他肩上,感情激荡,区分卑俗与纯真的界碑也就在这里,这里感情的升华是微妙自然的。

微妙指老郁的感情纯化过程。“我就伸上手去把她的肥手捏住了,又默默地与之对视一分钟,但她的眼里脸上却丝毫也没有羞怯兴奋的痕迹出现,她的微笑,还依旧同平时一点儿也没有什么的笑容一样,看了我这一奇怪的形状,反又很自然的问我说:‘你究竟在那里想什么?’翁莲那率直自然的反问,使我眼里酸溜溜的,‘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了呢?’一边是欲言难言但又按捺不住的激情,一边是毫无所知坦然无邪的个性,哑谜似的交锋着,终于老郁在经过心理斗争之后,挣扎出来。

”老郁的羞愧难当使我们猛然醒悟了,任何世间的卑俗邪念都荡然无存。实际上这是人性返朴归真的一种写照,是人性的一种复活,而导致这一重大转变的,是翁莲那纯洁同“高山深雪似的心”。

此后,随着郁、莲兄妹相称,小说便转人悠远清澈的境界,人物情感的畅快和自然景物浑然天成,正如小说所描写的“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

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叙述者“郁先生”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灵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几次写到迟桂花,第一次,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时,以翁则生之口,盛赞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词上,老郁将迟桂花与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并论;最后,与翁家兄妹分别的时刻,“我”发自内心地喊出“但愿我都是迟桂花”。迟桂花是和谐与清新的音符,是青春与幸福的代言词,是天真自然的莲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笔下,迟桂花,每一点,每一瓣,都在言美!

景美 人美 情美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出来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在郁达夫中年以后的力作《迟桂花》中,“我”——老郁正是别林斯基所说的“那个人”! 品尝《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作品中的“我”,是到翁家山喝老同学翁则生的喜酒,然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却故意淡化了这一有实在意义的情节走向,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和渲染了翁家山美丽清新的自然环境,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郁达夫的散文,最擅长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你读《迟桂花》,作家追求的是一种时空的转换和时间、立脚点的推移,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将暮晴天下的翁家山、西下夕阳东上月的翁家山、屋前屋后的翁家山、月光下的翁家山,以及翁家山的清晓、翁家山的早晨”这样一幅全面而跳跃的翁家山全貌来与读者分享。翁家山清幽宜人,变化多姿,你看吧,“青葱的山,如云的树,绿树丛中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你听呀,“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嗡地,这种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清”;你嗅哦,“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爱……小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的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一样子。”

作家调动我们的各种器官,将摇曳多姿、声色交汇的翁家山摆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美景幽境,还是香风晚烟,如此一个翁家山,怎一个“美”字了得? 钟灵毓秀,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也是一位历尽丈夫放荡凶暴、婆姑百般挑剔,待丈夫去世后,下决心搬回娘家,与母亲、哥哥一起,过上温馨的生活。这与当时三十年代的中国,似乎是格格不入,翁家地产、房产皆有,翁则生教书育人,母亲与莲妹料理家事,一切是那么的和美。

“我”在迟桂花开的季节来到翁家山,感受到翁家山抑不住的甜美,除了一开始便体会到美不胜收的美景外,人与情之中洋溢出来的美,更是让我们感叹不已,尤其是在莲妹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老郁与来年游五云山的路上,有那么一段描写: 莲妹:“你一声不呼的在那里什么?” 老郁误解的盯着她,然而她依旧同平日一般的笑着。 “是在想我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吗?” 老郁眼睛酸溜溜的,泪水流了下来。

“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她好像吃了一惊似的立了起来问我,同时我也站了起来,且在将身体起立的行动当中,乘机拭去了我的眼泪,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了……” 在这里,卑念与纯洁相撞,前者在后者的“高山深雪”似的心面前,暗淡无光,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随着老郁与莲妹以兄妹相称,作品便转入一个清澈无暇的境界,是“一种有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人美、情美,境界全出! 作品取名《迟桂花》。

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灵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几次写到迟桂花,第一次,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时,以翁则生之口,盛赞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词上,老郁将迟桂花与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并论;最后,与翁家兄妹分别的时刻,“我”发自内心地喊出“但愿我都是迟桂花”。

迟桂花是和谐与清新的音符,是青春与幸福的代言词,是天真自然的莲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笔下,迟桂花,每一点,每一瓣,都在言美! 在《迟桂花》的世界里,是清丽婉约的自然风光,揉入淡淡的忧思,添进朦胧的美,再倾注对美的眷恋,酿成一种淳朴祥和的意境,让人毫无戒备与隔膜。在醉人的桂花香里,我愿做“绿莹莹的茶水里散点着有一粒一粒的金黄的花瓣”中的一粒。

美的翁家山,美的人,美的情,美的是那一簇簇迟开的桂花! -----------------------情伤情心。

冒昧的回答,据我所知郁达夫的《迟桂花》应该是这个版本的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最初发表于1932年12月1日《现代》2卷2期。后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 小说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在此“我”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山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就得到了净化。小说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作者 后期的代表作品。

由于内容和字数的限制,未能贴出全文,建议您自己搜一下,全文应该不是一楼所回答的那样

231 评论

小羊囡囡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本身离不开艺术家的现实生活感受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艺术创作与生活积累

摘 要:我们的创作无论是素材的来源还是技法的表现以及画面的意境都离不开平时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与领悟。生活中充满了艺术,艺术创作又恰如其分地表现生活。它们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既对比又统一。艺术作品的表现需要对技法的熟练掌握,但更需要作者长期的自我修养。专业与 文化 底蕴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都会在作品里有所体现,恰好应对“画如其人”一说。本文通过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活的感悟与自我修养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的体现,发现加强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以及品性修养的提升的现实意义,以提升自我的艺术文化修养。

关键词:感悟生活;感染力;独创性

记得曾在《可染论画》一书中,打开扉页就被李先生的一句话所打动。他说:“艺术要向天、向地。天,是理论观点;地,是自己的实践。”①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又富含哲理,就像是李先生本人,有着最平易近人的外表又有着最是深沉厚重的灵魂。

哲学中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有很大帮助。李老一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艺术创作中理论与实践这二者不可或缺的关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该是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值得思考并注意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日常积累的多,思路才能渐渐打开,才能成竹在胸。有了理论知识做铺垫,动手表现时才能信手拈来。在行进过程遇到困扰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理论知识帮自己解决,可以翻书查阅,可以向大师、前辈们学习。在我看来,在创作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遇到瓶颈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画笔,停下来好好思考或试着从书本中找解决的办法;又或是思路阻塞时,随意勾勾画画,让自己放松,让大脑放空。

细细品味,李先生的这句话又有着更深一层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理论就是在实践积累出的 经验 中不断加工润色完成的,并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身实践。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如此地循环往复下去。这样说来,又回到本质问题――一切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也是艺术最好的来源。我们正是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力量与存在,逐步积累出表达美的 方法 ,才慢慢成长为我们的艺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生活给了我们创作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让我们尊重生活这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反之,离开了生活,一切会变得空洞乏味,更何谈感染力。很多大师、前辈们的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生活,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写照。他们眼里的世界是如此的特别,处处充满着美丽与惊奇。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他最具代表的一幅作品《思想者》(图1)。雕塑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低头沉思的形象。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挤压脸颊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全身的肌肉紧绷,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他陷入了无限的巨大的痛苦中。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从作品中痛苦挣扎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对但丁的《神曲》②的独到感受,没有对但丁的感同身受,没有对生活的细心体验与感悟,罗丹能将《思想者》表现得如此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吗?可见,艺术离不开生活。正如罗丹所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③

还有旅美画家李自健,他创作的许多母爱题材的作品同样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他的《母女系列》其中一幅《孕》(图2)中描绘的其妻,恬静温柔。美丽的少妇低头凝视,似乎在屏息聆听腹中胎儿的动静,若有所思的眉宇间荡漾着母性的慈爱,让观者感到人世间的真善美都凝聚到了这位年轻母亲的身上。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同样令人称赞,每一幅都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爱意,每一幅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 故事 。画家纯熟的技法加上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者,这就是美的力量,就是幸福生活的剪影带给观众的震撼,这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

任何美好的艺术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大师、前辈们创作的传世名作无不是反映生活的。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感染力,熟练的技法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画家为画作倾注的心力。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观者是能感受到的。拉斐尔为创作《基督容变》时(图3),他已身患重病,却一直在坚持绘制画作。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我想,正是因为有作者付出的艰辛,他所呈现的作品才更具魅力,更能打动人。

作为美术 教育 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不论是充实自我还是为了今后教书育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见多识广,胸有成竹,我们的作品才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样,个人的修养不断提升,作品中自我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语:

也许在创作之初,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画出自己的东西,急于表达自我。“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⑦在创作中才发现不能单单只是为了追求个性、风格。我们在求艺的道路上摸索,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宝库。我们更应开阔自己的思维,放宽自己的眼界。我想,这才是时下我们应该去学习的。有时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在过程中体验到情感,体验到快乐,这就够了。年轻的我们不必太执着结果,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选自李可染著,孙美兰导读《可染论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②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

③选自[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④出自于《地狱之门》,奥古斯特・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

⑤⑥⑦选自冯骥才著,《艺术丛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冯骥才.艺术丛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试谈艺术与生活

[摘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文学家争论的焦点,王尔德作为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脱离的,而郁达夫作为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家,在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却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的。本文就从两人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入手探究二者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关键词]唯美主义;王尔德;郁达夫;艺术与生活

佩特曾言,

“人生的目的不在行动(action),而在于思考(contemplation)―是无为(being),而非作为(doing)。”佩特对待人生这一观点其实是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宣言,在这里他认为人生是思考的人生,无为的人生,人生不具有功力性,同样艺术也是一样,艺术是思考的艺术,虽然唯美主义者常被认为是非功利的,有时也是无需思考人生的,然而真正的唯美主义是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了一体,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也成为了每位唯美主义者都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众多理论大家争论的焦点,首先这一观点就引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的狂热追捧,只有弄清了艺术与人生的真正关系才能更好的在唯美主义的乌托邦里进行艺术的创作。

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也始终践行着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因此王尔德可以说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而郁达夫作为唯美主义的接受者,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诠释。尤其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作为五四文学的倡导者,最早接受了唯美主义,深受唯美的洗礼,但是由于二人生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个人性情的不同,使得郁达夫在对待唯美主义尤其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是不同的。

一、“生活模仿艺术”与“艺术来源生活”

王尔德把《道连・格雷的画像》当做自己生活的缩影,道连・格雷因为对同性恋和美的追求遭到了惩罚,而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作为脱离于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位唯美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说王尔德后期的生活是悲惨的,其在后期生活经历了入狱,被社会排斥等遭遇,生活陷入低谷,因此当他把其所有热情融进艺术当中时,他并没有预见自己将来也会像其作品中的道连・格雷一样,这真的验证了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是对他这一理论的一种感悟,抒写艺术的同时,生活是按着艺术的轨迹发展的。

王尔德“唯美”的服饰,同性恋生活这些都是王尔德迥异于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表现,至少是将作品中的艺术生活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去了,完全不顾及现实世界人们的审美极限。当我们看到脱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王尔德,我们不免怀疑其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哪里,而对于王尔德艺术创作的来源,“据理查德・埃尔曼说,当比尔博姆批评王尔德窃取(stem)了福楼拜的思想时,王尔德回答说:‘不错,我是剽窃(plasia-rise)’。这是有鉴赏力的人之荣幸。我读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时就从未在书末签上我的名字。Quevoulez-VOUS(别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百部最好的书都带有我的签名。”在这里得到了一个答案,王尔德在艺术作品的来源上都杜绝了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与生活相脱离的极端的唯美主义者,然而即便是这样在王尔德众多作品中,更重要的他向我们呈现的王尔德在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唯美的境界。

郁达夫虽然也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郁达夫更多的是感叹人生苦闷,表面上看来郁达夫生活中大有“人生苦短,早日行乐”之嫌,其实他本人更想传达给人们的是对现实人生的苦叹和悲悯。处于五四时期的郁达夫,更多的是苦于表达内心的苦闷,求助于唯美颓废派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艺术的手段,唯美主义在郁达夫这里只是一种更有利于表现人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然而,一般人会认为这样的唯美主义创作是不纯正的,然而中国文学大家在接受唯美主义过程中,大都是“不专注”的,一方面艺术要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另一方面又要脱离生活,看似矛盾的,似乎又回到了西方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上来了,对于这一点,黑格尔早在《美学》一书中作了解释:“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所以说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王尔德与郁达夫可以说是对立的,也可以是说是矛盾的,生活与艺术始终是难舍难分的,在看似复杂的艺术创作中,郁达夫更加倾向于让艺术表现并且再现生活,同时将反映人性虚伪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这就如同中国传统道德观将性本能看作是不道德的,是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底线的,所以郁达夫在其创作的《沉沦》,《银灰色的死》,《夜茫茫》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中将主人公这些欲望表现出来时,在对这些心理扭曲的主人公进行抨击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他们虽然都有病态的心理和人性的拙劣,但是他们在也都是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年轻知识份子,但是就是在那个社会里,那个环境下,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所表现出的又是那么病态和扭曲。郁达夫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小知识份子情感上的抑郁,生活的苦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社会所表现出的苦闷气氛,郁达夫在这里确实是注意到了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尤其是将现实社会里道德观念的束缚置于文本中去。

郁达夫通过创作出《沉沦》中一个忧郁症患者的主人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是一种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的艺术观。“他”虽然认为性本能的发生是一件合乎自然的事情,但“他”还是把为了满足正常欲望而进行的手淫视为“犯罪”,并“深自痛悔”;这里郁达夫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观念深入到艺术作品中,从而让现实生活来影响艺术,并没有一味的像王尔德一样脱离现实生活去创作纯唯美主义艺术。最后,甚至在自伤自悼中投海自尽,这些都有艺术创作中生活的烙印。生活的残酷和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自责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是离不开道德的因素而独自展现作品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郁达夫对于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是不能认同的。

二、“脱离”与“相通”

生活与艺术是否存在着紧密联系还是相互脱离的这一点上,两人也存在着看似不同的观点。郁达夫认为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相容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郁达夫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传统道德观点影响,因此其作品中显现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点也不足为奇,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唯美主义艺术创作,相反使得其唯美主义的使用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他抬起头来远远见了几家如装在盆景假山上似的草舍。看看城墙上孤立在那里的一排电杆和电线,又看看远处的地平线和一湾苍茫无际的碧落,觉得在这自然的怀抱里,他的将来的成就定然是不少的。不晓是什么原因,不知不觉他竞起了一种感谢的心情。过了一忽,他忽然自言自语的说:

“这谦虚的情!这谦虚的情!就是宗教的起源呀!淮尔特Wilde呀,佛尔兰Verlaine呀!你们从狱里叫出来的‘要谦虚’Behumble!的意思我能了解了。”

这是《茫茫夜》中的一段描写,这段话有一些对景物的描写,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主人公面对一些平常生活景物的感想呈现出来,将生活中最自然,最简单的东西与艺术作品相联系。郁达夫揭露生活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在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才有了“我囊里正是将空的时候,有了这五元钱,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的房金可以无忧,并且付过房金以后,还可以维持几天食料。当时这五元钱对我效用的广大,是谁也不能推想得出来的。”这样朴实但是深刻的文字,这是作品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境况,但是联想到五四时期中国文人志士窘迫料到的生活现状,此处描写更能让人想到是现实生活,真的是将现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融入艺术作品中去了。而王尔德,虽然有人认为道连・格雷是王尔德用于追求现实美与形式美的“自我”,然而道连・格雷更像是件艺术品,当竭力展示这件艺术品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件艺术品,而被生活所融人,变得就不再纯粹,这正是王尔德一直恪守的生活与艺术脱离的艺术观的一种表现。

波德莱尔在其《浪荡子》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些人被称作雅士,不相信派,漂亮哥儿,花花公子或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故意作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有的那种反对和清除平庸的需要。”这些话用在王尔德和郁达夫再合适不过了,二者都是风流倜傥的“浪荡子”同样也都拒绝平庸,在两人绚丽多彩并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他们都在文学界里激起了千层浪,王尔德孤立怪诞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掩盖他的才华横溢,同样忧郁怪异的郁达夫也没有被埋没,虽然在主流作品,或者是满足人们正常审美的小说里,郁达夫以及王尔德的作品都成遭遇过“不测”被禁售,他们所创作出的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市难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他们对唯美主义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绽放出的不一样的光芒的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和生活的最好视角,可以说是他们是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中的奇葩。

195 评论

windy幸福快降临

参考 21.你给我滚,马不停蹄地滚。。。。。。。。。。。。。。。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抑郁症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去了解抑郁症,让人们正视它,明白它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以去克服它。很多人并不在乎自己的抑郁情绪,导致加重。可能身边人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很

    爱生活的哒哒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卡夫卡论文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以格里高尔的心理世界为切入点不是太好写。应为卡夫卡写变形记的初衷是讽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黑暗。我这里有一段资料供参考,是当时的时代背景:1914年至1

    每天只睡4小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郁达夫论文参考文献

    《迟桂花》是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的一篇,小说中描写了“我”应邀到杭州满觉陇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的经历,赞美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 在那里“我”遇见新寡而回到娘

    悠然逸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郁达夫故都的秋论文开题报告

    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简单的幸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抑郁症治疗的论文参考文献

    赶走抑郁的心理练习 练习一:及时做好心理强化工作,撇开抑郁偏见 否定自己,这是有抑郁情绪或患有抑郁症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心理学家建议,做好自我强化,有

    萌萌小妹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